在2008年之前,张艺谋的后缀一般都是导演,而在2008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将张艺谋称为另一个名字:“国师”。
所谓“国师”,当然是和十年前那场举国盛世的奥运会开幕式有关。人生没有分割线,但是艺术可能是有分割线的,在震撼国人,民族自豪的奥运会开幕式之后,“国师”马上就拍了一个《三枪拍案惊奇》送给了大家。
这部改变自科恩兄弟的《血迷宫》在加上小沈阳,赵本山之后成为了一部神奇的电影,并且荣幸的获得了当年豆瓣的第一届年度最令人失望影片,也为“国师”拿下了第一届最令人失望导演。
有失望就是有期待,没有失望就是绝望。当然,说实话,在08年之前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人们对于张艺谋确实已经降低了期待,只是08年的奥运会让人们觉得那一年似乎非常漫长,漫长到已经忘记了曾经“菊花残,满地伤”带来的伤害。
然而即使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其是无法忘却的。其中华丽的宫殿,美术,场景,大场面落英缤纷,眼花缭乱,只不过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其空洞的故事,拙劣的演技,无法说通的逻辑,显然是更加重要的减分项。
高晓松在访谈中说张艺谋开启了中国电影的两个时代,一个是小成本文艺片的时代,一个是大成本商业片的时代。虽然过于商业互吹,但是说的确实是对的。
《英雄》对于中国的电影市场而言,是一部非常具有意义的电影。在《英雄》之前,中国人对于大片的概念基本是来自于《泰坦尼克》,大场面,大卡司,大成本。2002年,《英雄》拿下了2亿5000万的票房,虽然说现在看起来这票房也就是个中小电影的寻常票房。但是要知道是2002年,肯德基鸡腿堡一个才要10元的年代。中国电影从来就没有过这么高的票房。
而从卡司上来讲,《英雄》也是前无古人,而且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的。李连杰,梁朝伟,陈道明,张曼玉,章子怡,就连甄子丹在电影中也只是一个小角色。
虽然说票房很高,但是对于《英雄》的批评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电影中的布景华丽,中华之美绚烂璀璨,画面华丽大气,而其故事却多多少少有几分无趣。这改编于《史记 刺客列传》的故事本质上讲荆轲刺秦王的英雄行为,然而电影中却把这种英雄主义的行为最后归结在了秦王所谓的“大义”。
《英雄》在当年的争议很大。尤其是国外对于《英雄》一片好评,认为这代表了中国文化。国内对于电影将秦始皇这个暴君塑造成一个所谓的侠之大义颇有不满,电影中所传递出来的那种“国之天下,有家有国”的价值观在当时并不能完全被接受。
当然,现在回头再看《英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部电影的好了。不是因为说人民的欣赏水平逐渐提高了,而是说电影里面的价值观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了。如果这部电影在今天上映,恐怕几十亿的票房,问题应该不大吧。
但究竟是《英雄》好看,还是《有话好好说》好看,还是《活着》好看?只能说各有各的好看,如此比较也没什么意思。导演的突破自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的,你让贾樟柯去拍纯商业片,不搞长镜头,然后说他没有突破,也没什么道理。有的突破也不一定好,也不一定敢,冯小刚不拍喜剧,你看拍了《芳华》,到底不也是站在屋顶看操场,看了一堆蚂蚁打架吗。
对于张艺谋最多的批评在于他不会讲故事,他的开解就是“电影不一定要讲故事,只要能传递信息就好。”。
但关键问题是,美术,意境,哲学这些东西普通人其实很难从电影中所体会出来的。这些信息得来的方法需要时间来积累。人们最容易从电影中获得信息的方法其实还是故事。所以,张艺谋那些大片一般票房都不咋地,反而是小成本的文艺片能获得一片好评。
另外一个张艺谋不会讲故事的批评佐证则是其电影的剧本基本都来自于著名的小说。有了优秀的小说做积累,张艺谋可以将自己的优势放大,《红高粱》如此,《活着》也是一样。失去了这些小说的基础,大场面反而成为了一种锁链。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为什么奥运会开幕式受好评的原因,毕竟开幕式不用讲故事。
《影》也是这种特点的集合。改编自《三国 荆州》的这个本子确实是没什么意思。很多人反映故事不够深刻,也是正常。张艺谋大部分所表达的信息还是聚焦在美术之中,黑白水墨,阴阳太极,这些美术上所传达的信息远远大于故事所传递的信息的。
电影最大的问题反而不是故事,而是人物。如果说《英雄》中至少有思考和反抗的话,在《影》之中,所有的这些反抗都消失了。《英雄》里面对于权力的解构在《影》之中干脆变成了对于权力的服从。
境州对于父权的反抗和那种古希腊式的恋母情节,最后沦为的也只是对于更大的权力的服从。有趣的则是,这种权力的斗争到最后也只是沦为了整个体制的框架。这一次,干脆就没有了反抗,也没有了思考,沦为权力的工具如此的顺利成章。
访谈之中,张艺谋曾经谈到说“影子这个人让他活下去很难的,因为一般而言这种贵族的影子都不可能活下来,所以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让他终于活了下来。”可是为什么要活下来呢?影子一开始所追求的是回家和老母在一起,老母被杀,于是影子杀掉子虞,最后又杀掉皇上,看起来是在反抗,而其实却是将自己关进了牢笼,权力的牢笼。
其实死了才是自由,但是又怎么舍得自由。可能是权力的味道太吸引人,又或者是说影子当了太久子虞,已经忘不了称王的味道。又怎么可能有自由。
看电影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来当时网上流行的那些有关于学生会的截图,从对于权力的抵制和警惕到对于权力的追求和服从,年轻人确实已经变了。我们从来没有这样一个对于权力如此追求的时代,
其中一个版本是说屠龙者最后放下盔甲,杀死同伴站金币堆上成为了新的龙。
在《英雄》之中,秦王对其的解释是说他死了天下大乱,他统一天下是为了大义,让人民安居乐意。且不说秦朝苛政猛如虎,人民起义。就算是秦王统一天下,那也不过是为了个人的权力。
有些人确实很无耻,你和他谈正义,他和你谈牺牲,如果没有牺牲,哪来的和平?但为什么最后不是你牺牲。佛祖割肉饲鹰,此为大德,把他人的牺牲和无耻的战争说成是为了和平,有点不要脸。
荆轲之所以为英雄也是如此,舍己为天下也好,为其主太子丹也好,还是为樊於期也罢,那多少是舍了姓名,就没想活着回来。而到头来,这样的人不是英雄,反而说战争发起者秦王是英雄,荆轲反而还被说服,这也太扯淡了。
英雄主义这个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西方有着超级英雄的这种传统,不管是明面上超人,还是说蝙蝠侠,他们所警惕的权力,所监督的权力是建立在对于英雄行为和个人权利的承认上的。电影《守望者》更是将这种个人的英雄和世界大同的悲哀对立起来,罗夏的嘶吼和最后的自我毁灭固然让人动人,电影中也不是对奥兹曼达斯和曼哈顿博士进行简单的批判,只是让观众去思考是否合理。
中国社会的千百年的帝制导致的则是“大义”,大义是什么呢?就是《英雄》里面所说的,秦始皇千古一帝,扫荡六国,为了人民容易吗?你一个荆轲,为了区区好友,明主就来刺杀我,你是不是不识大体?
其实这个所谓的为了天下的“大义”,说难听点就是“和稀泥”。你被拐卖了,但是你看人家也没老婆,你就留在大山里面吧,这不是大爱吗;你被强奸了,但是你看人家也是知名人士,做多大贡献啊,就这样吧别说了,这不是好事吗;牺牲了个人但是拯救更多的人,这就是合理的,反正不是牺牲我的,这不就是大义吗。也没有啥变化吧。
当然,《英雄》是十年前的电影,十年之后,我们的社会却越来越能够理解英雄。看《英雄》,估计是笑不出来的。而在《影》里面,看到子虞偷窥,观众们发出了不大不小的笑声。出门左拐电影结束,旁边《李茶的姑妈》影厅,笑声不绝于耳。
文化的消亡,有两种,一种是奥威尔的《1984》,一种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前者把文化压制,后者把文化娱乐化。而我们正在同时经历这两种。
与《英雄》相比,《影》是没有进步的。或者说,压根就没想要进步,只不过不同的是,《英雄》中荆轲到底是要刺秦王的,舍身取义,中箭而亡。而《影》中,境州则成为了沛王。
龙和勇者做了个交易。每到村庄,龙先行,屠戮村里,勇者随后至,帮村民击败龙,村民感激涕零,献上金银财宝。
勇者随后回龙巢,龙与勇者五五分账。
循环往复,从未停歇。
评论区
共 20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