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影评人杰克·道格拉斯的话说,Marty 是“lies to others,lies to himself”;而 Rust 则是“always know who he is”。也因为太懂自己,他将这世上的“幸福”看得太轻,因此甘愿选择自我流放,用痛苦让自己保持清醒。这用 Rust 自己的台词解释再清楚不过了——在第一季第三集,当 Marty 妻子为 Rust 介绍了一位对象,又被 Rust 敷衍对待后,对方打过电话来质问他:“这里有一些温暖的事物,为什么你不愿意尝试呢?”Rust 的回答简单有力:
因为各自的经历,Rust 与 Marty 都被困在某种困境里,按照剧作法则,此番种种,急需一场事件来将困难彰显、解决。终于,1995年击毙罪犯后,两人都度过了一段被 Marty 称之为“all things were pretty good”的时光。
但“Time is a flat circle”——我真的觉得这句核心台词不光是罪犯的犯罪哲学,更是编剧将故事推向高潮,让“真”与“探”、让那些丝滑台词与剧中人物、案件、主题融为一体的终极手法:在两位主人公度过了平静美满的十余年后,那个桎梏着侦探的犹如“圆圈”一般的“困扰”又在生活的洪流中回来了:Marty 再一次带着自责之心偷情,Rust 则在经历了一段感情后继续孤身一人,拿案件麻痹自己。直到新的线索将他们再次汇聚。只是经历了这一次,有一些什么根本的东西被改变了:Marty 学会了为自己的生活负责,Rust 呢?
Wayne 显然并不如 Rust 一般能对存在主义哲学信手拈来,本季一开始,他就和自己的搭档无聊地坐在一堆垃圾旁喝着啤酒玩儿着射击,悠闲地讨论着对“嫖妓”一事的看法。他自诩读书不多,喜欢蝙蝠侠与银影侠,在见到女教师第一面后就毫不避讳地向其抛出好感。试想,此等入世之做派,可不是第一季里马修·麦康纳会做出来的;而 Wayne 与搭档 Roland 的关系,也不像常规侦探故事中的模式一样,从“紧张走向紧密”,相反,两人从一开始就相互信任,关系还算不错。由此观之,在主人公性格及其与周围人关系的塑造上,主创 Nic Pizzolatto 不想过于重复自己,大胆做出了一些改变。但让“侦探”蜕化成为“真探”的手法,绝不会变。
那么困扰 Wayne 的心魔,使得他在季终做出改变的砝码,到底是什么?这就要回到本季的主题:“记忆与时间”上。
剧中曾经几次借诗歌与台词表达了 Wayne 对“记忆与时间”的看法,我认为相对重要的,是以下几句:
年轻的 Wayne 说自己并不想回忆过去,可笑的是,他却用后半生来回忆过去。表象来看,他回忆的是儿童失踪一案始末,然而出于某种一厢情愿的猜想,我认为 Wayne 后半生努力回忆的,是他与 Amelia 的关系——两人因为案件而结识,因为案件成就/葬送了彼此的事业,最终又因为案件而分开,因此回溯案件的过程,就是回忆他与妻子相识、相知、相分离的过程。在第二集,当被儿子质问 “我们是否在这件事上花费了太多时间”时,Wayne 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同样,这也是最后一集,Wayne 终于知晓了事件始末,却在驱车探访幸存者的路上突然失忆的原因。终其一生,一个年迈的侦探在最贴近真相的时刻抛弃了真相,那么他想起了什么呢?我们在 Wayne 的瞳孔中看到的,是他与妻子在酒吧私定终生的场景。
这段对话非常有意思,Amelia 的两个问句带有明显的、让对方“做出选择”的意味:
“你想吼我吗?你想让我吼你吗?”
“你想让我离开吗?你想让我留下吗?”
这样的句式如此熟悉,不禁让人联想到第四集中两人大吵一架,Wayne 所说的几句话:
如果——仅仅是如果,Wayne 在剧中被赋予的终极目的,是试图在回忆中反思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反思自己“是否错把冲动当成自由,是否对心爱的人铁石心肠”,那么导致这一切的、在他性格中的弱点,或许正是他在面对选择时的犹豫不决。面对妻子的质问,Wayne 选择用“做爱”规避谈话挽回两人的关系,与之呼应的是医院那场戏——当搭档中枪,Amelia 关切地询问 Wayne 发生了什么时,我们的侦探表情中带着慌乱和一点点不耐烦,随即,他又选择用一场酣畅淋漓的性爱逃避现实中发生的可怕事件。巧的是,在这一幕之前,正是拾荒的印第安人逼 Wayne 做出了一场“你死我活”的选择。
而如果一定要为这个“弱点”找一个“由头”的话,我想大概可以嫁接到 Wayne 的越战经历上,正如 Rust 选择“与黑暗为伍”的原因是丧失爱女。在最后一集的最后一分钟,当 Wayne 与妻子携手走出酒吧大门,下一镜——主创留给剧集的最后一镜,年轻的男人望向屏幕,缓缓走入黑夜中的森林。
Wayne 似乎是认可了自己经历的一切,看清了经历的一切,这“转身一幕”也不禁让人联想到第一集结尾,Roland 叮嘱 Wayne “天色已暗”(It's too dark,man),Wayne 满不在乎地回头摆了摆手,说了句“I dont care”,随即便走入树林。
但当我们看完第三季,相信大多数朋友不会拥有如看完第一季般的体验——要么就是像我一样,艰难地罗列线索,写出一个将将能说服自己的“解析文段”。一个好的故事——无论它带给我们的观感是什么,至少它不应让我们陷入疑惑。在查阅本季幕后资料时,我甚至发现 Nic 在 ins 上同粉丝频频互动,逐一解释大家对剧情提出的疑问——其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但我认为,对于 Nic 这样的作者,对于《真探》这样的作品来说,如果一个至少是“认真观看了”的观众,连人物动机都无法解释,那么剧作本身就算是失败。行文至此,或许可以打下一行自己都不太想说的话:私以为,第三季所“缺失”的,或许正是“真探”立剧之根本,一个鲜活的,层次分明的人物。
另外还有一点,或许是“时间与记忆”本身的主题太过宏大,或许是 Nic 急于重构系列之初的辉煌,在“探获案件”的过程上,第三季也多少给人一种“噱头多过实际”的感觉。就像“三线叙事”的手法一样,此中意义,“炫技”远大于“推动人物与剧情”。
剧中有一处十分酷炫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相互重叠的桥段:年老的 Wayne 在走廊中突然失忆,随即推开卧室之门,在门缝中看到了“1990年代”的自己。彼时妻子正躺在他身边,给孩子们读着《丛林奇谈》 中的故事;镜头一转,床上的 Wayne 望向窗外,看到另一个意味深长的自己,再一转、一拉,我们发现这是“1980年代”的 Wayne 正在手术室外望着玻璃中的自己。
通常来说,这样的一系列镜头是要发生在剧中人物内心发生巨大转变之时的:过去的我塑造了现在的我,现在的我影响着将来的我。然而在找来《丛林奇谈》原文、苦苦思索这段台词的意味后,我实在看不出这段“重叠”镜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相同的技法也在最后一集用过,三个时代的 Roland 在车中重叠。
Tom 的形象也直逼人心,从刚刚失去孩子时一句痛彻无比的“如果你们找不到她请现在就告诉我,因为我真的快撑不下去了”,到侦查毫无进展、希望离开小镇,“让自己变得不再有感觉”,再到最终寄希于宗教,三段之变化令人信服。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在最初看到“信教后的Tom”时我有种说不出的奇怪感觉,后来想清楚了,无论他与案件相关与否,痛苦令他无比真实。
能够看出,本季 Nic 花费了颇多心思在支线人物上,某种层面上,Tom、Lucy、拾荒者与独眼男人,这些人物既是受害者,也是案件的参与者、施暴者。无论编剧是否将这些人物织进案件的“大网”,让他们彼此发挥作用,仅就塑造手法而言,还是令人拍案叫绝。
评论区
共 6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