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机友们对于hifi发烧友是个什么样的看法?这个问题如果拿来问三年前的我的话,我脑海里会毫不犹豫地蹦出五个字:“脑子有问题”;如果问现在的我,emmmm,我会略加思考,然后面带微笑,平静地说出来,仍然是那五个字:“脑子有问题”,而这五个字蕴含的感情却已经从不屑变成了自嘲。真香嘿。
7月13日正好成都举办了一场由耳机大家坛举办的耳机展会,正好就借展会游览一边分享听到的设备一边分享一下我目前有所了解的HiFi那些事,欢迎指正。
“你耳机构造是不一样么,我怎么没觉得有什么差别”(翻译:脑子有问题吧),这句话hifi发烧友应该经常会被身边的朋友问。但科学上来说,从初中课本就能知道,声音就是波,构成无非就是响度、频率和相位,只要这三个要素不同设备回放出来的有区别,那就是有区别这是毫无疑问的,专业些的耳机制造商会在产品性能说明上放上一张频率响应图(横坐标代表声音频率,纵坐标代表分个频率对应的响度),来代表耳机的频率响应性能。下图是展会上水月雨A8和山灵me100入耳式耳机的照片和频响曲线图。一般来说每款耳机的频响或多或少都会有差别,甚至有品控不好的同一款耳机不同批次每条声音都不一样也是存在的。
对于播放器设备,主要参数就是失真、动态范围和信噪比。失真实际上人耳并不能很准确地区分,0.1%失真度和0.01%失真度的区别对人耳来说可能都没有很强的分辨率了,而现在的播放器基本都可以达到两三个0,所以失真这一项不过高就好;动态范围可以类比成电视的高度,游戏玩家都知道HDR是亮度的范围,动态范围就是音量的范围,动态范围高的设备小音量和大音量的差别能拉的更开,音乐不会在同样的响度下像一滩死水一样进行;信噪比代表音频信号中混杂的噪声大小,信噪比越高音频质量越纯净。
有朋友可能会问了,这图差别也没那么大啊,几db的响度差别人耳能分别吗?
回答是能的。大部分人都能经过对比一次区分出2-3db响度,要验证也是很简单的,现在大部分音乐播放器app都自带了均衡器(eq),使用自定义eq来调整各频段响度的衰减/增益,可以明显感受到差异。而经过展会现场实验,地表上甚至存在能分辨0.5db响度差的人。
而各个频段的对应听感可以轻松百度到,对于上面提到过的水月雨a8来说,这个耳塞低频段偏多了,实际听起来的确低频相对会轰一点;对于me100来说,这个耳塞中高频有略略凹陷,实际听起来确实声音亮度会稍稍偏暗。
HiFi是声音的艺术,好不好实际听过才知道。虽然频率响应决定了音色的大部分组成,但有些东西并不能反应在实际听感上,比如动态。“动态”区别于声学的专业名词“动态范围”,动态描述的是声音是否有力度(玄学词汇),实际听音过程中不同耳机确实是能感受到动态力度区别的,更有力度的动态更让听音者感觉到歌手唱歌更有底气,乐手拉琴更加入木三分,不会软趴趴中气不足。一般来说高端头戴式耳机的动态会更加有力。
目前对于动态的科学解释其实还存在争议,有一种理论认为动态和鼓膜感受到的气压有关,而有的时候提升一下低频也会更有动态感。
前端代指耳机前面连接的设备,可以是一整台式套音源加解码器加放大器,也可以只是手机。而手机听歌这么放便,为什么发烧友热衷于使用巨大的设备来听音乐呢?
(1)耳机放大器。放大器顾名思义就是用于供给耳机足够动力的设备,灵敏度越低的耳机需要的“推力”越大。事实上对于耳机来说,所需要的功率都比较低,几十毫瓦都是比较高的了,现在的耳机放大器产品输出功率经常能达到几百甚至上千毫瓦,看似完全没必要但实际上输出功率的提高有利于放大器稳定工作,正常听音音量都要工作于满负荷状态下的放大器也不可能给耳机提供足够的能量展现动态力度,发烧友管这种过剩的输出功率叫做“功率储备”,储备功率是耳机正常听音所需功率的几倍以上比较好(耳机所需功率可以用标称阻抗和灵敏度大致计算)。而“推力”在主观听感上一定程度上也是比较明显的,如果对比iPhone 4和现在在售的iphone设备,都可以很明显感受到iphone 4的声音有些软和糊,就是因为“推力”太小了。当然输出功率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大可不必管了,这个情况下造成听感差异的都是其它方面了。
那为什么这些耳机要把阻抗设置的这么高呢?设置一个低阻抗让放大器更轻松供给功率不好吗?事实上对于放大器来说,负载(即耳机)端的阻抗越高,失真会越小,噪声也会越小(为什么有的设备接低阻耳机听歌有底噪的原因就在这),只是阻抗的提升会导致耳机的线圈直径过细易断,同时对于输出功率有更高要求。
而随着现代发烧友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越来越多的发烧友也不愿意捆绑一个大砖头用大耳机听歌了,因此便携入耳式耳机的市场急聚扩大,只是入耳式耳机并不好做,低阻吧手机是能推够响了,可是手机内置放大器带载失真高了;高阻吧手机又不好推动,如何平衡阻抗和灵敏度才是考验耳机制造商的水平之处。因此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劣质的入耳式产品,本次展会上售价过万但声音不堪入耳的耳塞我听到了不只一两款……
这两个放到一起是因为现在大部分解码器设备都是内置了一个usb界面了,usb界面和所连接的电脑或手机一起就构成了一个音源系统(音源也可以是单个的专业数字播放器设备),数字音频信号经音源设备转入解码器,完成数模转换后发送给耳机放大器,放大器驱动耳机进行出声,上述这些设备一起就构成一整套数字音频回放系统,现在大部分发烧友都是烧的这种系统。
为什么要强调是“系统”呢?因为单个独立设备是无法出声的,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一整套系统的协同作用所发出来的,所以有时候觉得一个耳机不好听,可能并不是耳机有问题,也有可能是前端的问题。而下面这套hifi系统就是整个展会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套。
外置界面的用处是利用高端的时钟减少信号抖动(jitter),反应到听感上就是安定,极其安定沉稳。在这套系统下听到的交响乐,似乎能看到每个乐器的位置和边缘轮廓,似乎伸手就能摸到这个乐器,而一般的设备是都没有这种鲜明的轮廓感的,原来这才叫“结像感”。我感受到远处的鼓手沉着地稳住阵角,前方的号手嘹亮地演绎着每一个音符,右边的提琴手不甘示弱,空气拌随着琴弦的颤动,丝丝入扣;随着乐曲的进行,时而低声细语,时而汹涌澎湃,到高潮迭起部戛然而止,只留下还在抖动的空气,我回过神来,擦擦额头上的汗,好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再看到旁边的老板,面带微笑,似乎对听客的反应早已成足在胸了。数字音源的处理果然重要。
曲终人散,总不能老赖在那儿听,换一家吧。下面这套是一个解码耳放一体机,注重方便易用和音质的平衡。整体虽然没有上面的系统那样具有凶狠的解析能力结像能力,但是整体声音表现偏向了下盘,显得温暖耐听,似乎在音量大小变化时稍稍加了些黏滞感,同时声音的动态感并不疲软,需要爆发时仍然能迸出厚重的能量,如果把歌诗德比喻成一杯清水,高登就像是一杯牛奶,激起旋涡时都能变得猛烈,只是高登会多些润滑感。
而便携设备受限于体积,无法使用太高级的时钟,也无法塞进强大的供电,所以在结像和动态力度上与台式设备会有一定差距。
是的,发烧友听个歌就是这么麻烦(所以说确实脑子有问题)。可别小看音乐文件,上面说到过hifi其实就是一个回放系统,而回放的正是音乐文件,如果音乐文件本身质量就很差,用再精准的回放系统回放出的声音也都只能是极其精准的差。想要找到质量极好的音乐文件,最省心省力的办法就是听专业唱片公司出品的音乐了(大部分都是古典音乐质量好),比如Archiv、Decca、Deutsche Grammophon等等唱片公司,国内的唱片公司也有瑞鸣音乐、ABC唱片和雨果这些得棒的公司。所以为什么之前会存在只听CD机不听网络音乐的发烧友,就是因为专业唱片公司的音频质量有保障,而网络上传播的音频文件质量确实参差不齐,所谓的什么什么母带基本也都是假的。不过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的唱片公司也开始入驻各个线上音乐平台了,享受质量上乘的音频文件也变的更加方便了。总之一句话,认准唱片公司听,准没错。
游戏玩家可能对于ACG领域的音乐更有兴趣,可惜的是ACG音乐的制片公司没那么有保障,哪个质量好哪个质量不好是真的得用自己的耳朵一个一个试毒,存在那种毫无空间信息毫无结像信息的音频,也存在那种录音质量超高可以媲美大唱片公司的音频。个人感觉卡普空请的制片公司就大多还不错,下面就贴一段逆转裁判的专辑供大家欣赏。
“你们发烧友破事可真多”。虽然调节音量大小看起来是谁都会很简单不用折腾的东西,不过音量的门道却是发烧路上的必修课。只是这里并不是说要把音量开小一点保护听力或是音量越大越爽越好,以上这两点需要科学地结合起来看。
音量是需要有一定的强度的,正如显示器需要足够的亮度来展现足够丰富的色彩一样,音乐也需要一定的响度来展现足够丰富的细节层次,如果音量过小,各个强弱不同的声音就会区分不开,层次不够丰富,并且音量减小实际是输出功率减小导致的,功率小推力不够,音乐就糊了,动态就软了;当然保护听力也是必要的,音量过响那听着耳朵也难受嘛,也谈不上享受音乐了。正常人听歌的声压值可以在85-90db左右是没关系的,不要怕损害听力,怎么好听怎么来,控制好听音时间即可。
什么,耳机换个线音质也能提升,太玄学了吧?这还真不是玄学,可别想着耳机线材只是一个纯电阻,实际上各种电器在工作时,导线和导线之间可以形成一个电容,称为寄生电容,而耳机放大器如果负载上有电容存在的话,信息就会被严重衰减。下面是部分耳机线材的电桥实测数据(来源于微博 梼昧狂客)
由于线材存在寄生电容的问题,不同的线可能对不同频率的音频信号有着不同程度的衰减,反应到听感上自然会有变化,所以如果换上新的耳机线感觉高频细节更好了,并不是说耳机线能添加细节,而是原先的线材把细节衰减掉了。只是至于能不能一耳朵听出区别嘛,一方面看个人听音经验,另一方面也要看线材对不同系统的影响大小程度,不同器材对线材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
现在HiFi圈就是说的太玄了,各个HiFi厂家都会花钱请专业KOL编写毒文把自己的产品吹的天花乱坠,什么“空气感”“安定感”“中正”“声场宽广”有什么写什么,让人看的心里直犯咯噔,恨不得立马掏钱买下来,不过还是那句话,好不好实际听过才知道,声音是声音文字是文字,文字写的再精妙也不能让读者实际听到是什么声儿。
老烧们说的好啊,玩HiFi就是玩心态。心态平和,不急功近利,就能明辨是非,不被毒文左右,不被脑放搔挠,结合科学认知和实践经验,才是HiFi的正确玩法。爱HiFi,是热爱生活,每晚回到家中开开音响,回味一段过去的辉煌,一觉醒来,又是灿烂的一天。
评论区
共 23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