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李安运用高规格新技术拍摄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我所在的小城附近仅有一家影院支持播放3D/60帧版本,当时看完后,我并没有对这种技术有什么太大触动,仅仅是觉得视觉上更加流畅和清晰了。而三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完了李安同样是运用新技术拍摄的《双子杀手》时,我不禁从心底里发出赞叹:这,就是商业电影的未来啊!
之所以能够让我发出这样的感慨,完全是因为这次《双子杀手》的题材更好的体现出了120帧拍摄技术的优点。作为试水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本质是一部文艺片,更注重的是人物情感的刻画和内心的矛盾冲突,因而使得120帧的拍摄技术并没有表现得多亮眼,仅仅在一些战斗场面给人惊艳的感觉,但这次《双子杀手》却完全不一样。
看过《双子杀手》的朋友应该都有体会,这部电影是一部十足的商业片,就剧情和场面来说,甚至都可以划归到爆米花片的行列。但是,简单的剧情虽然为这部电影的艺术性上减了一些分,但却给这部电影的技术性加了超级多的分,爆米花商业片最重要的是什么?视觉、视觉、还是TMD视觉!而视觉看的是什么呢?就是激烈的动作场面,而120帧的拍摄技术的所有优点就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体现。
我们平时看的电影是24帧的拍摄和放映技术,即每秒24格的画面更新率来拍摄和播放,这是电影发明时代能够使人眼不觉卡顿的最低速度,而120帧就意味着一秒里会有120张画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我们观看普通的动作片时,你按下暂停时看到的有可能是一个重影的模糊画面,但在120帧的拍摄技术下,当我们按下暂停键,我们依然会看到一个清晰的定格画面。
而且这还意味着我们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比如在片中开头的狙击场景中,我们甚至可以看清高速行驶的列车窗边乘客的样子,如果按照传统的拍摄方式,我们只能看到一系列模糊的影子;再比如在临近结尾的机枪扫射场面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画面中每一样物体的细节,像飞起的罐头、溅落的水珠,破碎的玻璃碴子等,一切细节尽在眼中,而如果是传统的拍摄方式,我们能看到的恐怕只有男女主角的表情和溅落的水珠,其他的物体都会成为背景中的一个模糊影子。
而这种技术对于动作场面的质量来说更不止是一点半点的提升,这个最亮眼的部分就在那场主角和他的克隆体追车的戏份中。如果是传统拍摄手法,我们也能看得很过瘾,但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两个人你追我赶,并不会产生多少紧张感,而这里的体验却不一样,高帧率的拍摄手法让我们连角色的每一个小动作都能够看的清清楚楚,这也使得我们在观影时的代入感得到了最有利的加强。
能够强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是,当年的《黑客帝国》中,我们看到的是特工史密斯在揍尼奥的时候打出的“幻影拳”,而运用了120帧拍摄技术后,这些幻影拳中的每一拳是怎么出的,特工斯密斯的肩膀是怎么动的我们都能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这种拍摄技术使得“爽片”看起来更“爽”了。
现在再让我们回到我一开始说的,为什么这种拍摄技术是商业电影的未来这个问题。因为艺术电影不需要这种技术,像《霸王别姬》、《喜宴》、《痛苦与荣耀》、《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这些电影完全不要这种技术,因为它们的核心都是对世界、社会和个人的表达与批判,传统的24拍摄技术足以胜任,太过丰富的画面细节反而会影响电影本身想要表达的东西;而商业电影则不同,很多时候,动作场面才是商业电影的剧情推动关键和最大看点,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对《变形金刚》、《速度与激情》这些系列商业电影产生了倦怠感,很大程度上是对片中打戏的厌倦,如果运用120帧拍摄技术,恐怕又会引发新一轮的热潮,别的不说,但是迈克尔贝的那些电影如果用这种技术拍出来,效果一定会爆棚。
说实话,李安这个导演挺让我佩服的,作为一个年过六十的导演,仍然选择不断用新技术去尝试去探索,这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虽然120帧的拍摄技术在短时间还是电影界的一个新兴技术,实验性大于实用性,但在我认为,这将是电影艺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部《双子杀手》,也许就是我们走进电影技术新时代的第一步。
评论区
共 5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