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威廉·吉布森曾这样评价日本人对服饰的狂热,“PARCO这家以年轻客群为目标的日本连锁百货,让洛杉矶梅尔罗斯大街上的西格尔百货看起来像个美国偏远小镇的‘奥莱’。”
提到日本服饰文化推手,大家会首先想到早已经享誉全球的山本耀司、三宅一生、川久保玲这些名字,但早在五十年多前的东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就有一位名为石津谦介的服装设计师用他的成衣,让银座街头的年轻人陷入痴狂,甚至打动了日本奥组委。
石津谦介生于明治末年的1911年,石津家族在日本冈山市经营一家大型纸商。石津就读于明治大学期间,时代已经来到了昭和初期,社会风尚巨变,日本青年文化现象“摩登男孩”(モボ)、“摩登女孩”(モガ)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摩登女孩将西方文化融入造型中,她们换上丝质洋装,梳着波波头;而摩登男孩则把油亮的长发往后梳,穿上夸张的喇叭裤。每逢周末,摩登男女便会在银座街头结伴而行。而骨子里便有着摩登男孩精神的石津,除了担任拳击教练、成立摩托社团、开租车行之外,还订做了一件相当于当时大学教授半个月薪水的三件套粗花呢西装。
1930年代日本的军事独裁逐渐进入对内高压统治的年代,渴望逃离无所事事的冈山去做衣服谋生的石津谦介,应家乡老友的邀约,于1939年来到了天津这座港口城市,管理经营百货公司大川洋行。28岁的他在中国开始了新生活,不久后便负责起了店内的服饰设计与生产。当时的天津因其国际色彩而闻名,而石津更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了融入国际社群,学了会英语、俄语和中文。
1945年日本战败,石津和当时投降的日本人一起,被关押在了前日本海军图书馆内。45年10月,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抵达,因为美国海军中卫需要一名会英文的日本男子,石津被带离监禁区域,而那也是他第一次听到了“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这个名词。
战败后回到日本的石津谦介,加入了大川兄弟新创的事业,为日本当时最大的内衣制造商Renown工作,因为工作经验,他迅速成为了Renown大阪高级服装店的男装设计师。在大阪工作期间,他建立了一个顶尖裁缝人才的网络,他找到了一位美国军人替他到美军福利社采购布料与拉链,自己再积存这些物料。由于他的产品质量太好,甚至有关部门怀疑他从国外走私商品而将他羁押了一段时间。1949年底,石津辞去了Renown的工作,创立了石津商店。
除了接受新白领的西装定制以外,石津谦介开始考虑另一种商业模式,将成衣贩售给那些求衣若渴的普罗大众们,他创立了看似来自美国的品牌Kentucky,并陆续推出了鞍背鞋、法兰绒衬衫等热门商品。大阪的阪急百货给了石津商店的一个角落位置,而成衣生意蒸蒸日上的石津,想要一个更能被人记住的名字,于是他将公司名字更改为VAN Jacket。与此同时,石津谦介成为日本第一本男士时尚杂志《男人的服饰》的编辑之一,通过杂志为时尚新人提供穿搭建议并介绍欧美最热趋势。
在《男人的服饰》创刊号中,石津谦介就向日本读者引介了“常春藤联盟样式”这一风格:“常春藤样式又称‘Brooks Brothers样式’,是美国最主要的时尚风格之一。轮廓合身笔直,肩部狭窄自然,外套上有三或四颗纽扣,长裤相当合身,看似前卫,但用意十分保守。在美国属于都市风,深受大学生喜爱,往往被形容是‘在麦迪逊大道上穿的衣服’”。
1961年,石津谦介成立新的企划部,以年轻人为目标客群设法生产日本第一批真正完全复制、原汁原味的常春藤服饰。他们在美国流行杂志、百货公司目录里寻找灵感,甚至去到美国在Brooks Brothers买下一些成衣做参考。
1962年,VAN Jacket推出了完整的常春藤系列产品,卡其裤、休闲西装外套、泡泡纱外套、菱纹领带,同时公司也更新了新的商标与广告语,“献给年轻人与内心年轻的人”。
直至1964年年初,石津谦介已经建立了一个覆盖全日本的销售体系,他的衣服已经打入名流、顶尖白领、富二代等客群。而1964年出现的两个契机,让Van Jacket这个品牌和石津谦介逐渐成为60年代日本潮流的神迹。
1964年4月,一本名为《平凡Punch》的杂志一炮而红,狂卖62万本。而石津谦介所撰写的那篇介绍常春藤风格的专栏,更是成为全日本15岁到30岁男士的时尚圣经。原本还仅仅是小众爱好的常春藤风格服饰,因为这本杂志,进入了大众视野。VAN Jacket银座旗舰店被前来购物的年轻人挤得水泄不通,而那些身着时尚行头行走在东京街头的年轻人,也成了家长口中臭名昭著的“御幸族”。虽然常春藤风格因成为了那个年代青年人的亚文化而被抨击,但至少石津已经完成了将他的衣服卖给了年轻人的梦想。
对于VAN Jacket的发展来说,1964年的另一个契机则是即将举办的东京奥运会。石津谦介受奥组委邀请,为日本代表团设计制服。他联想起藤校学生开忘年会的点子,设计出了一套鲜红休闲西装。这款金色搭配红色的出挑设计,即便是VAN的员工都不太有勇气在公开场合穿,但石津却不这么认为,他希望日本代表团的运动员能在他们运动生涯最重要的一天穿上这件浮夸的衣服。这件衣服随即遭到舆论热议,记者觉得它艳俗过于女性化,保守派认为它并不符合日本的传统审美,奥组委的首席裁缝甚至因为这件衣服气到住院。但好在广大民众似乎认可这个设计,开幕式一结束石津便收到了大量来自百货公司的订单。
1964年VAN Jacket的销售额就高达12亿日元,不到十年就增长了25倍。这似乎也证明了虽然“御幸族”让常春藤风格留下恶名,但在适合的情境下,日本人看到这些传统美式风格的服饰也还是能够享受它的魅力所在。
虽然常春藤风格已经慢慢进入大众视野,但人们并不明白“常春藤”的真正含义。石津谦介有个大胆的想法,前往美国拍摄一部关于美国常春藤大学生着装的宣传影片。1964年——也是日本首次开放国内旅客出境游的年份,石津谦介和他的员工经过一年的准备工作后,搭上了前往美国的航班。
这个八人拍摄小团队首先前往哈佛大学,有着红色佐治亚风格的砖造学生宿舍让他们大喜过望,可从学生宿舍走出来的学生懒散地穿着短裤和夹脚拖鞋的景象,却让石津团队的所有人都大惊失色。在日本,常春藤风格意味着西装、公事包和细长的雨伞。随着时间的推移,拍摄团队终于在教堂门口发现了身穿格纹休闲西装和卡其裤的学生,但被日本人所熟知的三扣式精纺毛料西装,也只有少数日本交换生会穿而已。
石津拍摄团队随后走访八所藤校,收集了一系列关于美国藤校生活的影像记录。返回日本后,VAN Jacket租下赤坂王子酒店举办了盛大的首映派对,这部名为“Take Ivy”的影片被发放到下级经销商展示,《Take Ivy》摄影集也在当年年底出版。
虽然市场反响不佳,但这部影片却成为了VAN Jacket在营销上的神来之笔,影片所展示的美国东海岸的校园生活,让怀疑者和权威人士相信,常春藤风格源自古老的美国传统。而这本摄影集,在出版五十年后因为其忠实地记录下当年美国藤校的时装风格,在欧美服装设计师群体中引起热议。
但1965年,银座街头的青年依然身着“常春藤风格”服饰漫步于银座街头,就连《纽约时报》也用“一群身着深色衣服的富家少年,在银座街头寻找一夜情对象”的文字形容这种社会现象。为了消解警方的怀疑,石津谦介组织筑地警局举办了一场《Take Ivy》的放映会。
放映会结束后,警方便开始开始寻求与“常春藤之神”石津谦介合作,他们在银座街头举办了“常春藤大集合”,将近2000名“问题少年”涌向会场,观看《Take Ivy》影片,听从石津谦介的教导,“常春藤风格不是大家追随的短暂潮流,而是一项值得尊敬的传统,它不只是服装,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几天后,年轻人从银座消失无踪,从那时起,日本的执法人员不再对担心来自潮流的威胁,他们甚至请求石津谦介为他们设计新的警服。
在日本时尚史上,用“常春藤风格”来代表整个六十年代的潮流也不过分。广播里有《常春藤俱乐部》的节目,石津在周日晚间有一档半小时节目《VAN音乐休息时间》,VAN成为了第一个赞助运动员和赛车手的时尚品牌,石津甚至开设了一间供应汉堡的餐厅VAN Snack,进军银座的时间比麦当劳还早了三年。日本皇室成员也有“常春藤风格”的忠实拥趸。他们的成功甚至引起了跨国企业的注意,公司最有名的营销天才长谷川元被百事可乐公司挖走。
进入七十年代,优雅的欧式西装逐渐取代美国东海岸成为主流,VAN Jacket先后推出的副牌均以失败告终。反主流文化的兴起让日本年轻人更中意简单务实的服饰,牛仔裤成为那个年代的主流。而石津谦介一手建立的“常春藤”帝国,也在1978年宣告破产,石津也在破产后对外宣称自己未来不会再涉足时尚圈半步。
1992年,刚刚独立建国的立陶宛找到三宅一生,询问是否可以帮他们设计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代表团制服。已经在欧美时装界小有名气的三宅找到石津谦介,询问如何设计奥运制服。石津先生回答说,“奥运代表团有2米多的大个,也有三百斤的力量型选手,当然也包括一米五不到的小个子女子体操运动员,想用一个设计囊括多种人群确实很难,不过重点是要让每个人穿着起来都合适就好了”,于是三宅一生改动了1988年的Collection “PLEASE PLEASE”来设计这次的制服。
2005年5月24日,石津谦介辞世。他用盛极一时的“常春藤风格”开创了日本男装文化,全盛时期VAN Jacket近千名雇员后来也陆续成为了日本服装产业的支柱。而谁也想不到,在21世纪创下日本服饰神话的优衣库创办人柳井正,与石津谦介也有联系。柳井正的父亲当年在山口县开着一家VAN经营门店,柳井正对常春藤风格想必也是了如指掌。
经历了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个年号的石津谦介,亲身见证了日本时尚的从无到有,而那个曾经立足于银座街头的“常春藤”帝国,也在随后五十年内继续影响着日本甚至美国的时尚脉搏。
更多关于这段历史的故事,欢迎阅读《原宿牛仔:日本街头时尚五十年》。
评论区
共 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