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完有些伤感,不能说完全没有受电影的影响,但还是因为我实在太失望了,我想这也许是许多不喜欢《死亡搁浅》的玩家的感受吧(笑)。
我并非不喜欢这部电影,它的制作精良,菲尼克斯的表演足以让观众沉醉,它做到了这样的精彩和漂亮,让人一秒钟都不想错过,它拥有如此宽广的一个主题“人性”可以去探讨,可却只做成了戴着面具的玩笑,我本来抱着享受一个高级故事的心态,却只得到了几段庸俗的情节。《小丑》以一个平庸到庸俗的结构捏造了一个如此特殊的角色的起源故事。
我尽量不去剧透的聊这部电影,但我无法避免的要线索性的提到一些剧透。
我是混乱的代理人 。
《小丑》可以说是万众瞩目,从它的第一条消息起,我想许多人就已经闻到了隐隐浪潮的那股咸咸的味道,即使我们没有站在海边,那股海风也一直吹到了我们这里。它的宣传、它的配置、它的野心都把观众对这部电影的热情拔高到了一个高度,同时也暗暗的把期望推向顶端,可是它却没有做到,或者说只做到了最容易的那部分。
电影的所有资源都用去成就了菲尼克斯饰演的这个角色,无论情节、角色、设定等等,全都无条件为他服务和让路,成就的同时实在显的太刻意。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在针对主角,我整个看下来的感觉就是这帮人完全是在导演指挥下有预谋的把一个人逼疯,基本没有一个“完全正常”的角色出现,这些配角呈现出来的目的性太过明显,他们每一个人都只是一个脸谱,他们的人性一部分是缺失的,这种观感实在是很烂又难以接受。也许把他们单个提出来适当的放在某部作品里能够很合理的运作,但全部堆砌在一起没法让人接受,盐放多了就是齁嗓子。
亚瑟这个角色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他就像是一道菜,其他所有角色都仅仅只是一味配料或一种食材,他们的存在不是为了和主角互动,作为一个平等的立面去影响主角,而只是为了不断的往主角身上堆砌因果,生生把主角生煎活炖变成一道真真正正的菜。除此之外对这些角色的笔墨甚至难以称之为角色,只能作为一个庸俗又充满恶意的“大众合集”的体现,这一切都让主角看起来“圆满”而丰富,使他个人剧情的一切都是那么合理而又无法反驳,但他周围的一切却又是那么的不合理和薄弱。
考虑到哥谭市的”民风淳朴“,这位大妈却似乎成了最有理由也最友善的一个路人。电影里的民众的相处看起来就算不是其乐融融,也起码是相安无事,井水不犯河水,可是只要他面对主角那种“人心隔肚皮”的阴暗面就控制不住的往外钻。
他们就像是为了凑够亚瑟各个方面的失败而存在。没错,就是这么刻意,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交互,非常非常的割裂,把哪个部分单拿出去似乎都不影响亚瑟这个主体,把哪个部分加进来似乎又都可以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只要它发生在最后。其中最生硬的可以说的亚瑟的母亲了,这个角色实在是工具人之最,不止是她本身,连关于她的设定都是为了逼疯亚瑟,这差点连我也逼疯了。
再说到托马斯·韦恩,这个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就好像《神雕侠侣》中的欧阳锋, 他一出来关于《射雕》的一切都带出来了。托马斯的存在把《蝙蝠侠》或者说哥谭这个大背景和隐性剧情交代出来,形成一个环境,让亚瑟成为我们认识中的那个角色“小丑”。
托马斯这个角色也成了引发我最多疑惑的一个。原作关于托马斯的直接笔墨并不多,他是豪门巨富,但却作为战地医生深入战场,夫妻两人也常为穷人看病,从布鲁斯方面我们也得知托马斯致力慈善,想要将哥谭打造成更好的地方,许多布鲁斯的这方面成功也是继承他父母创立的项目。在我们的印象中他算是一个小小的圣人,我承认要从不同的角度和阶级辩证的去看待另一个阶级的人,但是片中的导向确实有点让我难受。
片里对他的设定仍然是那么一个好人,从亚瑟的母亲嘴里的陈述到各方各面对他的评价,但除了他自己。无论从外形还是台词到讲话的态度,托马斯都无不体现着“万恶的资本家”的嘴脸,这很矛盾,也很无力。这就像是一直在跟你描述这么一个好人,但是他却不能看起来像个好人,否则就无法有效的引导观众,甚至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和情绪,这种手段挺肤浅也挺无耻的。
当然这可以说是从底层视角出发,片中却只展示和突出“负”情绪的一面,即便托马斯做好事也会让你觉得他是有目的有阴谋的,我不禁怀疑这是托马斯韦恩还是莱克斯卢瑟,当然这也可以说是提供了一种底层视角,底层视角总不免是存在误会的。由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个托马斯的形象到底是我眼里的还是亚瑟眼里的,到底是为了给我看的还是为了给亚瑟看的。
结合我们自己的经验来看,资产阶级似乎就是这样,当贫富差距的拉大,精英阶层与贫民阶层直接对立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托马斯这种角色的具体形象,似乎充满了矛盾,他想要让所有人都更好的同时却拥有“奢华”的生活,在一些人穷困至死的时刻消耗着巨大的资源,而此类种种我们没有理解全面的阶级问题又产生了“富人认为穷人都是无理取闹,穷人也认为富人都是虚伪伪善,剥削掳掠。”这种更不会互相理解的立场和想法,但从底层视角,就真的只能如此绝对吗?至少有一些人,他们真心的帮助贫困的个体,而我愿意相信他们的理由仅仅是出于善。
不止是角色,整个电影的设定、剧情等等,所有一切都被用来塑造和成就了菲尼克斯的角色,配合上菲尼克斯出色的才华,让这个角色非常璀璨耀眼,也异常的“高大”。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将资源如此集中去仅仅服务一个角色的例子,这是新奇也是特殊的例子,有这样大引力的角色不多,也正因为它的高度集中,撕裂了主角和电影本身,就像是在鱼缸里放了的一条鲸。
讲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要夸菲尼克斯的表演,我觉得重复说十次二十次精彩绝伦也不足以表达他的演技之精采,这一连串的精彩绝伦的表演绝对能让任何观众过足戏瘾,菲尼克斯的小丑仅靠这一连串精彩绝伦的表演就完完全全可以在希斯莱杰之后并立三大小丑,他的表演不仅仅是自己投入,也精彩到拉观众投入,不仅他是这个角色,观众也换位成了这个角色。如果要做选择,那这部电影绝不能失去的就是菲尼克斯的表演。他把这个角色的内心,细腻的表现到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地方,即便其他的东西全没有,仅仅看他的表演就远远足够享受了。我真的由衷的感谢这些演员和其他的艺术工作者,将他们一生的才华凝聚在一刻呈现在我们,这种时刻到底是台上的他们是主角,还是台下欣赏的观众是主角?
可惜的是即便有菲尼克斯如此“牛逼闪闪”的表现,但其实《小丑》对人性的探究实在不如《致命玩笑》和《黑暗骑士》来得深,因为它剧情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就决定了它只能到达这个程度,甚至是做作的。它没有深入的演绎进一步的问题,呈现的都是表层的一些东西,最后表现出来的仅仅是不断的加盐这条鱼最后就会咸的不能吃这种简单道理。
其中不管是事态的方向还是人性的倒向都几乎没有“正”,基本上都是”负“,亚瑟身上确实有一些“正”,他很努力,可是却有点一笔带过,一下子就被”负“的潮流淹没了,这种持续把人推下海的方式,没有什么留给观众的空间,戏剧的核心仍然是矛盾,也是辩证。如果说矛盾点是在贫富差距和阶级冲突上体现,那未免真的太肤浅,还是那个问题,它没有深入。难道因为穷困潦倒,那些暴民就应该无理性的把一个枪杀了三个人的小丑当作英雄并且效仿上街暴动吗?
在特定的环境下,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纳粹。
难道不是如此吗?我以前读过一位青年作家关于悲剧的看法,我非常赞同:
真正好的悲剧,是即使所有人都在向好的方向努力,可事情发展仍然滑向悲剧的深渊,而不是靠疾病或者意外事件来推动。
在这里我不能说《小丑》是这样,因为我不能否定平民大众的努力,可是这一连串的遭遇堆在亚瑟这个角色身上,让我无法正视去看待他的转变,因为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换成是我也是一样的结果,甚至转变的更早。 亚瑟周围的环境实在太邪恶了,变得像他不是小丑,而是活在一个巨大的小丑之中,从暴民 “因他”而自发暴动到最后将他举起那一刻,我震惊了,而亚瑟顺势在车上起舞多么讽刺。
可是电影的价值导向又强行要将一个被逼疯的悲惨小人物往“英雄”的方向去推,好像这样做是正义的,这反而完全失去了合理性,在我看来这与煽动实在太接近。
在《黑暗骑士》里人性是善恶的相互转变与融合,经受的是考验,是本性遇到强大外力而产生的的左右摇摆,小丑的是罪恶的人(本)性升华出来的一个特殊代表,他是独一无二也是不可替代的,也许这也是如此多的粉丝喜爱他的原因。声明我并不喜欢小丑这个角色。
但《小丑》基本上就是“时代的车轮不可阻挡”,亚瑟只是巧合性的先被碾碎,但他没有被轧死,所以成了后继者的榜样,如果换成其他人,也完全有可能成立。《小丑》只是做了部分人性和事实的呈现,亚瑟这个人物的转变是必然的,也是直接的,就是失去了牵引他的两三条绳索,亚瑟本身没有经过更深入的挣扎和思考,他只是处于几重折磨下终于放飞了自我,找到了发泄的渠道。更可怕的是《小丑》让我感觉到的是大众其实才是小丑,大众其实早已变成小丑,他们如此虐待一个无辜的人,又把他“捧起来”变成了领头羊。
《黑暗骑士》中的大众也同样面临着考验,平民的那条船其实真正博弈的是想用“想象中会扭动钥匙的罪犯”来当作借口拯救性命的自己,是自己最后守住的底线;同样的罪犯那条船真正博弈的也是自己,但是“破过例”但还是一个人类,是否为了性命而放弃为人的自己。诺兰最终把人性导向了善的一面,我不评价导向善恶孰好孰坏,但我能说的是,即便有一方最终扭动了钥匙,这个结果带给我们的冲击也是震撼的,而这是《小丑》中的那群暴动群众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念所不能比拟的。
如果《黑暗骑士》的小丑还能说是看穿人性本质,致力揭露人性阴暗真相的“反英雄”,那《小丑》真的就只能说有一群同样被困境逼疯的悲惨的群众。
而《致命玩笑》连诺兰也在其中汲取了许多的灵感,其中塑造的“亚瑟”更像是一个活着人而非一只小白鼠,他敏感又情感丰富,他即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从他妻子的一句“哦”就能够提取出许多潜台词,不仅直接反映了“小丑”的各项数值,甚至露出了一丝丝原本就潜藏着的“疯狂诡谲”。《致命玩笑》的世界也并非是一个绝对值,对“亚瑟”而言仍然有温暖的存在,他不断的挣扎,直到“糟糕的一天”让失去温暖,才真正激发了他。这里“糟糕的一天”是真正的坏运气,而不是所有人刻意的阴谋。
但《小丑》甚至还有个精神病和脑损伤的前提,这个世界也完完全全是一个冷冰冰的绝对值世界,这交代起来确实省事,却一下打薄了深层含义的厚度,换句话来说《小丑》里的亚瑟是个平庸的可怜老百姓,没有任何过人和特别之处,他唯一所做的就是在一个毫无悬念的故事里被迫的释放(自爆)和呈现。我并非是说他应该表现出如何特殊的能力,而是说他是否真正的选择过,就连他最后站在车上起舞,也是被暴民的“仰慕之情”推动的,影片可以塑造一个这类型的深刻角色,很棒,但这个角色周围的环境就不应该是这样,这部电影就不应该使用这些设定,它应该多一些着墨去塑造亚瑟的周围,给他的周围多一些合理性和过程的描述,而不是除了他之外的一切都直接跳到结果的状态。
亚瑟所做的都是无意无计划的,甚至是自卫的,他完全无意领导什么,甚至可以说有点懵懂,可是民众反而自发的去推动他,崇拜他,让人有极强的裹挟感,我不知道这是一个小丑诞生的故事,还是一群小丑的爆发,从一开始所有人几乎就已经疯魔了,只是最初他们还在隐忍,也许他们真的有非常好的理由,可在片中我没有看到。影片真正散播着邪恶的人到底是亚瑟,还是那些暴民,还是整个混乱的城市,甚至是时代。这不是小丑的基调,甚至说《小丑》是套皮也不为过,只套用了个IP,完全可以作为另外一个故事去讲,没有限制也许会讲得更好。
在我看来《小丑》只是披了一件探究人性的外衣,也许它想探究,可是完全走偏了,影片全部资源都用来成就了亚瑟,没有足够的空间留给他周围的大环境与裹挟着他的暴民们,而空间的缺失导致了过程的缺失又导致了合理性的缺失,最后导致走偏和迷惑性。影片就像是在迎合底层群众的阴暗面,然后给他们一个释放压抑爆发的机会,在没有任何特殊能力和精心准备的情况下,也能且应该掀起席卷所有人的波浪。再直观一些,它就是放大了你们心里情绪失控的状态,愤怒、哀怨、自我同情和复仇心理,如果是几年前,我可能会觉得很爽,但现在确实没有爽起来。这种“引导”性和“煽动”性是危险的,我甚至第一次有它的确不应该过审这种感觉。
虽然我很失望,但这是一部集全部资源去成就一个角色的电影,加上菲尼克斯超凡的演绎,除了精彩绝伦,我真的想不到其他的词语来形容,我只想大喊一句“这就是艺术!”而且是绝对精彩绝伦的艺术呈现。
《小丑》讲述的仅是一个普通人,而并非我们熟知的DC中的角色“小丑”,套用小丑的设定让电影本身搭了便车,许多隐形剧情无需再交代,可同时它限制了电影本身,为什么暴民们反客为主,为什么这座城市如此邪恶,电影没有给出解答,也没有表明导演传达片中这些价值观念的原因和反思是什么,它很具有误导性。你不能用把一个真实的人放到“真空”的哥谭去做一个实验,因为实验结果没有意义,实验过程也格格不入,所以我建议大家的关注点拉回到这个角色本身,去欣赏到菲尼克斯的表演本身。
《七宗罪》非常经典,现在也仍然好看,但它没法再引发我的一系列深思了,因为我看到一句评论“它展示了一些很不好的东西,但却没有给出解答。”这真的是困扰我思考《七宗罪》的根源,也是让我不迷失再《小丑》里的关键,对我而言它本身就还原成了一个很好看的故事,这原本也是电影的一部分本真。 也可以把《小丑》看作是展现了另一个平行世界和可能性,这就够了。
评论区
共 9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