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p站作者ID:64831633 如有侵权,将会自行删除
前言:本篇文章作为简短的导论,我认识到洋洋洒洒几千字的生硬西方哲学内容可能无法打动各位读者,所以三思后准备写一篇对于四篇文章的导读。同样的,我会列出这四篇文章,便于读者在阅读完导论后翻阅原文。
导论-----《今昔科学拾遗 第一哲学沉思录 导论》
上帝问题 ------《恶魔、因果、与上帝存在论》
现代认识论起点 ------《普遍怀疑论与我思故我在:第一哲学沉思录 一》
认识外部世界------《 笛卡尔,再谈上帝,我们的现代认识论雏形:第一哲学沉思录 二》
反击道德相对论-----《充足理由律,错误问题,道德相对主义的彼岸:第一哲学沉思录 终章》
在开始阅读文章前,请各位读者和我一样,做一件事情:清空大脑。什么都不要装,什么也不要放。如果要做比喻的话,就像第一次做数学题一样。如果3-2=1不能被理解,那么请尝试用我给出的“例子”去理解我在说什么。3-2=1,请想象成你带三只羊去市场里卖,卖出了两只羊,最后只剩下一只。好了,你现在牵着一只羊站在菜市场,那我们就站在热闹的市场里,开始我们的导论吧。
不论是否对哲学有接触的读者,我相信都会对这些之乎者也的哲学家们提出相同一个问题:你到底想要说什么?这个问题,我们不用哲学家生搬硬造创造出的新名词去表达,直白来说的话其实是在问:你对于当下所讨论问题的结论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可能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比如我们并不完全了解哲学必需的论证过程,或者是某些并不友好的专业术语在妨碍我们的理解。就如同数学一样,如果我们错过了论证逻辑当中的某一环节,我们会发现,接下来的论证,乃至一度浮现的最终结论又再次隐秘到了雨雾当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才打算写出文章的大纲来。不过请各位注意一点,导论并非是实际内容,如果举一个例子来说,导论如同《宝可梦剑盾》的预告片,在我们实际摸到游戏前,预告片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游戏的大致轮廓,实际的游戏表现力必须等到我们玩到游戏才能知道。所以,也请读过导论,对于原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用读完导论的热情去读读其余的四篇文章。(即便它们会浇灭你的热情。)
从第一篇文章开始,我始终都只在讨论一个问题,那便是:是否存在真理?而其后无论是谁的回应,都围绕着这一个问题展开。如果概括出来,包含我们所了解的科学认识论,则一起有三种回应,而这三种回应是以层层递进的关系呈现出来的。
古代认识论:存在真理,我们通过论证上帝的存在,以及上帝创造万物的目的来理解真理。
笛卡尔的认识论:存在真理,上帝只能确保真理存在,我们必须将实现重新聚焦于外部世界,通过观察与总结外部世界来一步一步走向真理。
科学认识论:真理存在,而通过系统的科学实验方式,我们终究能到达真理。
简单概括完文章脉络后,我也需要解释,对于一个现代人看来是常识的结论----即存在真理,因为通过科学的探索我们必会到达那一步,我们为什么要大费周折来重新反观这一结论。去回答这一个问题,我需要阐述一些较为个人的理解。我们且不论科学研究方式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是否正确,无论是生物,化学,物理,等等方方面面的学科,科学研究方式的确带来了相当多的新知识。
但我们将视线重新回到人自身,当我们去观察心理学,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那种对于科学的极端自信便显得盲目起来。简单来说,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真的是可以假设存在完全类似人脑的AI存在的么?还或者是说,我们只能创造某一层次的类似于人脑的AI设备?或者在我们讨论心理疾病的时候,我们真的能假设存在一种药物来治疗抑郁症的么?当然,我需要澄清一点,怀疑是否存在最优解,并不会影响我们现有实验研究。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也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研究方式,但这种方式是在我们与“存在唯一正确解释”妥协的基础上建立的。
而能够体现这种妥协最好的例子,是心理学现在对于抑郁症的多样治疗方式。现代科学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多数采取的是药物治疗加上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包含了行为治疗,对话治疗等等的治疗方式。选择放弃了“必定存在一种方式完全治疗抑郁症”而转向多种方式治疗,便体现出了与“存在唯一真理”的妥协。这种妥协并没有使得心理治疗倒退,反而是一种进步的体现。
那么回到原本的大纲,接下来的文章,我会梳理一遍四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在第一篇文章《恶魔、因果、与上帝存在论》中,我们首先接触到了上帝存在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问题,但如果我们有幸进入中世纪的欧洲神学院中,去询问任何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们如何证明真理的存在? 得到的答案将只有一个,那便是:我们应该论证上帝的存在,而当我们理解了上帝,自然会理解真理,因为上帝即是真理。这种观点的普遍性来源于当时的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即来源于古希腊的宇宙学。相较于现代的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中世纪的宇宙学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学科。在这种宇宙学中,拥有着绝对的等级观念,从上帝到第二因到第三因,一直到居住在地球上的人,再从人向下细分成动物,植物,无机物质等。从我刚刚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认识论的弊端,那就是对于外部世界的冷漠。如果我们带着先入为主的世界观主动尝试认识世界,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个选择:
向上尝试理解上帝的知识,包含论证上帝存在,上帝创造万事万物的目的。
向下观察人们生存的外部世界。
在这种世界观下,先入为主的世界观会促使人们向上探寻知识,尽管这种探索知识的方向性本身就是存疑的。且因为上帝与真理密不可分的关系,导致人们能做的只能是通过对于神学文本的理解寻找真理,而实际上谁都不能给出一个正确答案,无法触及上帝便等同于无法知晓真理。就如同作弊偷看答案的学生一样,就算是你知道了答案,你仍然对于答案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答案是如此这般没有任何理解。
尽管这种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已经被人们舍弃,但为了更好理解古代认识论,我们依然需要去了解中世纪对于上帝问题的论证过程。通过这种论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人会被限制在这个狭小的知识领域之中长达千年之久。
此后的两篇文章,《普遍怀疑论与我思故我在:第一哲学沉思录 一》与《 笛卡尔,再谈上帝,我们的现代认识论雏形:第一哲学沉思录 二》中,我展开论述了笛卡尔对于认识论问题的理解,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便已经提到了古代认识论的局限,而他所想要做的是将整个人类知识的大厦从地基开始拆毁,而整个《第一哲学沉思录》便是他打算从地基开始将整个知识大厦重新树立起来。这一次,它将更加稳固,而最重要的是,它会纳入更多知识。
如果我们假设从前我们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包含在了一个装有苹果的篮子中,那么笛卡尔所做的便是利用他的理论将全部苹果都倒进了垃圾桶。当然,他留下了一个苹果----“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认为这是我们唯一清晰知晓的知识。而接下来,为了使得我们能够认识外部世界,笛卡尔将上帝再次拉回到我们的视线当中。上帝的存在,照亮了黑暗的外部世界。而相较于古代认识论,不同的是这一次上帝只给了我们一个承诺:我已经将真理放在了那里,去寻找吧。(如果去深究笛卡尔将上帝纳入认识体系的原因,我们必须面对因果关系,如果有读者感兴趣,可以自行了解大卫休谟)
从笛卡尔开始,人从中世纪的神权束缚中解脱,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认识外部世界。但与我们所知的一样,探索意味着一代又一代人需要为了真理花费大量的时间,而笛卡尔相信,人只用有唯一的这一种方式探索外部世界,我们现在称这种完善的体系为科学。
最后一篇文章《充足理由律,错误问题,道德相对主义的彼岸:第一哲学沉思录 终章》,我从人对于科学的认识,转向了人对于道德的认识上。利用笛卡尔的理论,我回击了甚嚣尘上的一种道德观念,即道德相对主义。将我们对于科学的认识与道德联系在一起,似乎是一种不太明智的做法,不过,我个人认为恰恰相反。从哲学门类本身来说,认识论仅仅是哲学这个大科目的一个分支,而道德依然是无数哲学家们前仆后继探索的领域。如果打一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如果我们认为科学应该存在更好的方式进行研究,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假设人与人的相处也应该存在更好的方式呢?在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这个唯一的,在观察外部世界的,只能是我们自身的主观存在。而对于外部的,科学的认识,也是一次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苏格拉底早在千年后便认识到人对于自身的认识的重要性。
评论区
共 1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