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池微信讨论小组:微信搜索Justinzoufengze拉入讨论组
如果你点开了这篇文章,那么首先我先要告诉你,这篇文章有关于一个名叫哲学的科目。我们每天都能听到有人说,我们要学习对人处事的哲学,我们要学习生活的哲学,那么他们在说什么呢?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也没点进去看过。不过有一点能够确定的是,我们从今以后要聊的内容叫做西方哲学,也就是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现代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等多种哲学流派交合的,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的一个学科。
我非常理解很多读者对于这个领域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不过从何开始,怎么样系统性去了解,一直都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所以我在此会给出我的尝试,我会从哲学最基础的逻辑开始,将知识论,本体论,宗教问题,与伦理问题都纳入到一个体系当中,给大家从头梳理一遍哲学脉络。不过做这事情之前,我需要先说服你和我一起从始至终地完成这次旅行。所以,给我一点时间,我来试着说服你和我一起开始旅行。
我相信一部分读者都生活在城市当中,每天去上班,下班,回到家,在家打开微信与朋友交流,用视频,游戏等等方式消除一天的疲惫,或多或少在脑中可能有着还房贷的,结婚的,或是与人相处的问题还待解决。而当你决定忘掉这些烦恼上床睡觉的时候,你看着镜子里的你,问你自己:我到底在做什么?我又是谁?我在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么?
这个时候似乎你的脑中出现了一系列的解释,因为家里的要求需要结婚,因为需要储蓄买房所以要工作。那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在这么做。这可能是你能找出的最好的解释。那为什么要按照大家的意志做这些事情呢?你可以牵强附会说,因为人是社会动物,而社会便是如此存在的。
真的是这样么?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人真是以相同的方式存在么?事情真是以我们所能理解的方式在向着我们理解的未来被某种不明所以的力量推动着前进么?而人作为沧海一粟只能做好“分内”的事情么?我在做什么而我又应该如何面对未来呢?未来是一个设定的目标,只有抵达了那个点,那个婚姻状态,那个有车有房的状态,那个想出去旅游的状态,人就会不为这些事情烦恼么?我只有存在于“那个”状态才会“好”么?
如果去不断追问我们做的事情的意义,这些似乎都没法被理解。但我们做的事情又有一套逻辑,我们在这个自以为理解了的逻辑当中闷闷不乐地存在着。然后说:这就是世界,这就是世界运转的方式。
哲学家并非那些解决了这些问题的人,而是忽然意识到,“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而对于我们理所当然的日常问出“为什么”的一些备受苦恼的人,也就是在屏幕前,对这些质疑会有一丝一毫动摇的你。
我们问出了“为什么”,这已经是成为好的哲学家的一半了。那剩下一半呢?
我们所存在的世界起源于一次又一次的爆炸,先是时间与空间在爆炸中出现,接着是行星在爆炸中诞生,最后是生物在爆炸后繁衍生息。
而对于人来说,我们在还不自知的情况下,也经历过三次“爆炸”,只不过是三次信息的爆炸。就如同没有使用过互联网的人进入拥有手机的世界一样的信息爆炸。在经历了这三次爆炸之后,我们才同我们现在一般能感受到世界,社会,自我的存在。
虽然我们没法回忆起“我”出生时候的感受,不过从有记忆开始,我们就在探索这个世界。无论记忆如何,从儿时的照片,录像,从邻居家的幼儿的眼里,我们总能看出能够肯定的一点:“我”对于自己的存在与这个世界一定是非常惊讶的。这个世界上的一草一木对“我”来说都是崭新的,我们努力将注意力放在这个完全属于感受器官的世界当中,气味,触感,眼前的景色,听到的声音,吃到的食物……然后有一天,我们发觉自己习惯了感知到的这个世界。世界对于人的第一次信息爆炸,则以我们慢慢对于外界感受的迟钝而暗淡告终。
接着是第二次爆炸,这次引爆了一切的是语言。我们学习到了某种特定语言,而语言通过我们还未可知的方式使得“概念”变得可以被理解。我们用语言表达出了欲望,然后又通过语言理解了其他人的行为,语言促使了理解的产生,同时也让未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什么是猫?什么是大海?什么是爱?一切被人提出的词语皆可划为或图像或抽象的概念进入我们的理解内。当我们接受了足够的信息产生了“常识”后,这次爆炸也逐渐暗淡,却永远伴随着我们。
然后是第三次爆炸,也是这次爆炸决定了哲学的诞生。也许看到了一只在飞的小鸟,也许是家中的小狗去世,也许是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在这时,我们的思维给了我们一个诡谲的指令:为什么?现象应该就是现象所给我们展示的那样,但是为什么?为什么鸟会飞?为什么小狗会去世?为什么一个玻璃杯落地会碎裂?
这些问题非常简单,但是在我们甚至意识不到的脑内,“为什么”开始运作起来,“原因”取代了我们对于观察默认的态度。我们开始给万事万物一个解释,小鸟能飞是因为鸟拥有独特的身体构造,我家的小狗会去世是因为细胞在DNA层次的编写决定了死亡的结果,玻璃杯落地会碎裂是因为复杂的受力情况使得构成玻璃的分子不再能支撑现有的形状。我们所受到的教育也是尝试解释“为什么”的教育。
而可以说是一种祝福,也可以说是一种诅咒——我们的第三次爆炸留下的工具:“为什么”,拥有绝对的自由。从这自由的“为什么”当中,又分出了两种“为什么”:现实层次的“为什么”与形而上层次的“为什么”。 而对于形而上层次的“为什么”的追问,便是哲学的开始。当然我已经听到了读者的吐槽:“阿兰,你是不是又在用听不懂的哲学词汇糊弄我了?”此时还请稍安勿躁,如果我们要了解哲学,自然无法避开这些“不可名状”的单词,虽然现阶段我们只能够对其有些粗浅的了解,但随着对哲学了解的逐渐深入,这些名词便会从爆炸式的困惑,逐渐成为你我认识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从语义上看待形而上学,那就让我们好好重新审视之前我说的这句话:“我们区分出了现实层次的‘为什么’与形而上层次的‘为什么’。” 这句话给出了部分的答案——既然我将现实与形而上学组成了一组对立关系,那么形而上便是一种“离开”了现实的学科(“现实可以分离人的认识存在”这个说法本身值得被商榷,但是为了让我们更好进入哲学学习,我们暂时不去纠结这个问题)。但它仍然属于我们,因为只有人才会去进行形而上的询问。
简单来说,形而上学是对我们不能用肉眼观察的,只存在于我们意识当中的“大问题”寻找解释的哲学门类。这就包含着:“我是谁?”“世界是如何被创造的?”“人是如何成为人的?”“真的存在一种力量在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么?”“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等等诸如此类非常大且不能一蹴而就的问题。于是,我们在第三次信息爆炸后,终于逐渐逼近了哲学的真面目:它是我们好奇地询问“为什么”的产物,而这个询问为什么的客体则是并非存在于生活当中,而是完全存在于我们意识当中的事物。
在浅略地体验过“爆炸”带给我们的哲学思索之后,现在我们需要介绍一位朋友——苏菲。想必读者对这个名字都多少都有耳闻,苏菲正是我们哲学启蒙书《苏菲的世界》当中的主角。在书中,十四岁的女主人公苏菲跟随着一位哲学家艾伯特,进行了一段有趣的西方哲学思想史研究。不过其实各位有所不知,苏菲也是一位魔术师,她最拿手的魔术便是从帽子里变出兔子,谁都看不出来她事先将兔子藏在了哪里,可以说这是一个屡试不爽的魔术。
这是书中最著名的兔子理论:让我们假设苏菲拿出的那个兔子代表整个宇宙,而作为人,我们都是那只大兔子身上最微小的微生物。我们都知道这只兔子身上会有各式各样的微生物,而只有我们这一类被称为“人”的微生物惊讶地发现,我们竟然生活在兔子身上!不过有些被称为“人”的微生物觉得住在毛茸茸地兔子毛内已经足够了,于是他们决定一生都活在兔子毛的最深处,因为这里温暖、舒适又安全,他们想要的一切。
然而有一类微生物,他们称自己为哲学家,他们依稀看到了在兔子的皮毛外,是一个“上帝”,是一个“神”,是一个“公式”,是一个“真理”,又或者是一个小女孩苏菲,把整只兔子从魔术帽当中拉了出来。他们很好奇,他们想更近一步认识苏菲,如果可以的话,和她说说话,交个朋友。于是他们开始顺着兔子的毛向上面攀爬。期间,如果他们发现了什么新东西,他们也会非常兴奋向着下面大喊,告诉那些懒洋洋的微生物,他们可能发现了新东西。不过一般来说,其他微生物觉得能安稳又舒适地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很少有人听到他们在说什么。
有人可能问我,哲学家为什么要攀爬?为什么不呆在绒毛里,你们是不是吃太饱了?的确,是因为吃太饱了,如果问一个饥饿的人,现在什么最重要,那必定是食物而不是兔子毛外头有什么。但哲学家们相信,人,绝非能够被食物满足的动物。无论任何种族,总会出现人对于自身存在的困惑,而在这时候,宗教,文化(某种程度的哲学)会给人一个解释。
不过可惜的是,那些解释只停留在了兔子毛的某个高度,让人感到安心便不再发展了。而哲学家们发觉了在外头还有更高的高峰,他们使用语言与理解的能力不断向上攀爬,想要尝试看到真正的苏菲,而不是每个人认为的苏菲。但问题依然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看,当你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也离哲学家更进了一步——因为哲学家永远在好奇“为什么”!是那如同孩子一般,对于世界与自身的好奇心引导着他们前进,他们对待世间的一切只有两个工具,即“是什么”与“为什么”。
那么现在,看到这里的读者,经过了爆炸的你也将有一个选择的机会——我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还保留了一些对于世界的好奇心,那么你是决定放弃你的好奇心回到“世界就是如此”的世界,还是保留着好奇心与我一起尝试看看那个“为什么世界如此,世界到底是什么?”的世界?
所以,综上所述,哲学并不是一群大胡子老头摇头晃脑串着高深词汇的演讲,也不只是聚众聊天时用来装深沉的噱头。哲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深,它和你所乘坐的地铁,你所使用的手机一样,也是一个工具,一个帮助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工具。
而我们的哲学旅程将会从下一篇文章正式开始,希望你能够期待一起去吹吹兔毛尖上的风。
评论区
共 3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