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赡养上帝》中,20亿的不死的老者们拥挤地生活在一艘拥有极高科技的飞船上,但是由于基础科学技术的不断遗失,他们甚至自己连船都修不好了,最后不得不找自己曾经播种的星球让自己创造的种族来赡养。
《莱博维茨的赞歌》与《赡养上帝》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故事,甚至主指与内核都不同,但是我却从中看见了一点交集——对于文明遗失的焦虑。
《莱博维茨的赞歌》当中教会成为了文明最后的火种,哪怕已经逐渐遗失了文明本来的面貌,但依然坚持把文明的载体传承下去,用宗教的方式。不过,《莱博维茨的赞歌》文明的断档是源自于核战争,一瞬间,绝大多数的人类跟着其文明的造物消失在辐射的光和热中。人类文明从此灰飞烟灭,只有依靠灰烬中的微弱火种才得以重建。
但比起这种可能,当前我们面对的,或者说一直以来所面对的,是对历史的扬弃,是一个逐步遗失与再发现的过程。
自古希腊文明消失两千年后,十九世纪中叶,才被逐步重新发掘、理清楚。在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古希腊文明再次重见天日。
其中就要提一位重要的人,西方考古学传奇人物,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
施里曼之所以搞考古是因为对于《荷马史诗》的痴迷,他一辈子都在追寻荷马史诗当中所记载的那个“特洛伊之战”当中的诸多城邦。
虽然他发现的发现与《荷马史诗》当中所描述的内容似是而非(他本人坚信不疑)。但是却使得西方重新开始发现自己文明的起源——古希腊文明。
在希腊国家博物馆的第一展厅的中间柜子上,展示的就是他所发现的“阿伽门农的金面具”。虽然后来考古学家证实,那个出金面具的墓穴与阿伽门农其实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这个金面具依旧有着历史性的意义。
而其后继者英国学者伊文思于1900年在克诺索斯进行考古发掘,很快就发现了一座围绕中心庭院修筑的、占地约6英亩的宫殿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发现,其最重大的发现是有文字的泥版残片,有两种文字形式,被称为线形文字A和线形文字B。线形文字B于1950年被文屈斯(Michael Ventris)破译,证明其为希腊语的一种古代形式,使用于迈锡尼文明时期。而线形文字A则至今未被破解。它的破解是考古学上的“圣杯”。
线型文字B上的大概内容就是王宫内的藏品清单,相当于是经济文书,只是用于记账的泥板。看到这里如果有熟读《莱博维茨的赞歌》的小伙伴可能会感觉“有内味儿了”!
在《莱博维茨的赞歌》里,大量充斥着类似的错位感,作者非常巧妙地让我们用一种“古代人”的视角,来看待“未来人”是怎么来解读我们通俗易懂的日常文书的。
当主角徘徊在写着“避难所大门”上的醒目标识下抓耳挠腮也不得其门的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表情来面对这种描写,作为一个过去的“幽灵”我们非常清楚这个词是多么的简单,小学生都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作者却能让一位有着当时高端学识的修士,难的愁眉苦脸,只恨自己的“古英语”应该学得更好一些。
一种见证历史的苍凉感直上心头,让读者恨不能跳进书中指着那一行行文字直译给主角让他明白那些都只是我们的简单用语啊!
因为作者米勒的工科身份,他对于描写机械结构非常严谨。在故事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对于过去的机械结构进行描写的片段,这些片段延续了修士解读文字时的描写方式——精准且似是而非。
或许一般读者对于这种描述除了感慨之外很难有更多的感触,但是作为一个作历史相关工作的人,我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座埋藏在耕土下的夯土台,台面分为三阶,背靠城墙。有十三根柱子围成一个半弧形,面向东南方向,可以看到一座大山,当地称之为塔尔山,属于太行山余脉,是临汾盆地最高的山峰。
每当到6月21日、5月20日/7月23日、4月26日/8月14日、4月10日/9月2日、3月28日/9月14日、3月18日/9月25日、3月8日/10月6日、2月27日/10月14日、2月10日/10月31日、1月23日/1月18日、12月22日这些日子的时候,太阳就会从两个柱子当中的缝隙中探出头来,照射到同一个焦点上。
这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会和太阳有着紧密联系?其运作原理是什么?古人为什么要修一个这样没有顶棚的台子?
查一查文献,《尚书·尧典》记载:“(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啊!原来这个东西是用来观象授时的!
但是当时,这个夯土做成的台子肯定不叫观象台,他一定有一个自己的名字,但是这个名字到底是什么?已经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甚至没有任何典籍里有过只言片语的记载。
或许,是因为某次战乱,或许是因为秦朝的“大焚书坑儒”事件。但是当时焚了哪些书,坑了哪些人,如见也已经不知道了。
但是我们的文明重新从混乱中恢复了秩序,我们简化了文字写法,通俗了语言语法,用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至少我们把文明的大多数保留了下来,通过留下来的部分,我们至少可以对于那些新的发现重新解构。
我们已经知晓了结果,24节气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24节气怎么来的,已经没人知晓了,如果不是陶寺观象台的发现,或许这个谜团只会一直是个谜团。
如果按照历史正常脉络来看,观象台与我们的关系就是如下所示。
尧帝建立观象台→观象授时→不断传承→变为24节气→融入日常生活。
但在历史的传承中,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扬弃了此种观象台,采用更“先进”更“简便”的方式来确定时节。
那么从结果上来看,我们就已经遗忘了24节气的由来,那曾经的观象台,就淹没在历史的尘埃当中。然后通过考古,被重新发现于当下。我们需要一个研究与再认识的过程。
这是不是和《莱博维茨的赞歌》中那些修士们干的事情相似呢?
1799年,拿破仑攻占埃及时,一名法国上尉皮耶在尼罗河三角洲上一个称为罗塞塔的附近指挥挖掘工程的时候,准备修建城池的防护措施,意外地挖到了一块黑色的大石头。这款黑色的大石头上面刻有三种古怪的文字。除了一种是希腊文可以辨识之外,其他两种无人识得。由于这块石碑是在罗塞塔附近被挖掘出来的,因此科学家们也将这块石碑命名为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这个地方是埃及的海港都市位于尼罗河三角洲西北部,是一比较小的城市,人口只有4万人,所以这个地区并没有在埃及的地图上所标记出来。
当时的人绝对没有想到,这块石碑成为了重构埃及文明的关键。
罗塞塔石碑上所刻录的是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分别用象形文字、通俗文字和希腊文字刻有相同的内容。通过这块石碑,古埃及文明的文字从死文字变成了可以辨识的文字,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绝佳的对照研究资料。
以此为基础,古埃及文明的研究者们彻底搞清楚了那些庞大的神庙与石头堆砌的陵墓当中到底都写了些什么,让后世的人可以充分了解古埃及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因为这块石碑,现代娱乐业可以充分利用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以电影游戏等媒介重新构建一个鲜活的埃及世界。
包括很多曾经失传的东西,都被重新发掘出来,可以再次使用。
不提那些已经成为过去的电子产品,仅仅说是进入数字时代以来,网络世界风起云涌,从逐鹿中原到三分天下。多少人的互联网记忆随着一个个互联网公司的倒下而消失,甚至巨头本身因为种种原因,而清除他们认为冗余的数据。
2019年5月13日,百度贴吧删除了2017年以前的所有贴吧的帖子。
这一行为导致一大批人对于贴吧彻底死心,不再混迹贴吧,转身投靠其他平台。贴吧作为中国互联网最大的中文社区,自2003年12月3日建立以来,已经成为互联网一代人的记忆烙印。许多人通过贴吧实现了交友、学习、娱乐、交换资源、记录心得等功能。
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留在了那里,却被百度公司一个冷冰冰的通知给无情抹杀了,甚至不给丝毫的反应时间。
这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似乎只是一次小小的浪花,却泛起了一丝让人无法忽视的隐忧——有一天,那些服务器都被淘汰了怎么办?
2020年4月12日报道, 美国新泽西州州长菲尔·墨菲对公众发出征集,希望州里的COBOL程序工程师志愿帮助维护和优化失业保险系统。这套政府机关使用的系统已经运行了四十多年,由于最近的COVID-19疫情造成失业人口激增,为给他们办理各类事务手续,系统已不堪重负,濒临瘫痪。问题在于,这套系统和美国大部分政务、商务机构一样,依赖基于COBOL语言的遗留系统,而这种计算机语言已是六十年前的产物,在突然激增的维护需求面前,难以短时间征募足够的相关人员。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通用计算机的底层代码都还有相近之处,但更换起来就已经面临如此多的麻烦,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会研发出量子通用计算机,那意味着现在所有建立在集成电路上的电子原件产品将会被迅速淘汰。那么保存在这些庞大集成电路当中的海量数据呢?为了精简与筛选,肯定会被淘汰掉海量的数据。
我们曾经拍过的照片、去过的地方、与情人所诉说的情话,都将变成冗余数据,被在精简过程中删去。或许可以用《莱博维茨的赞歌》中所说的“大简化运动”也不为过。
当然,能留下来的自然是最经典的东西,那些人类共同认可的,最值得保留的数据,都将留存。
就如同秦朝“焚书坑儒”以后,司马迁依旧可以从民间各地淘换来各类先秦史籍,来进行比对写作。最终,《史记》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依然留存了下来,而作为《史记》参考的那些野史杂论则没能保留下来。
《史记》确实经典,但是史记就一定是正确的吗?不见得,起码现在通过考古发现,已经推翻了许多他所写下的内容,当然错不在司马迁,可印证《史记》的典籍,现在一部也没有了,对错与否早已无法考证。
比起如《莱博维茨的赞歌》中所描述的因为核战争而导致的文明断档,在未来更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是因为技术流失而导致的科技断层。
你能想象吗?就像我们现在无法通过任何已知的方法建造处金字塔一样,因为技术知识出现了断层,在未来我们或许保存有完整的大气层内飞行器的制造说明书,但是却无法建造出一架可以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飞机,因为作为飞行器基础的飞机制造技术已经断层。未来的我们制造的飞机只能是摆在博物馆里的鲜亮模型,因为我们已经不用石油了,飞机柴油的生产工艺已然缺失,大气内的飞机安不上太空舰船的发动机。制造出来的机械零件总是会出问题,分子重组出来的铝合金明明是精准到纳米的配比但就是会出现应力问题,我们无法理解一架只能飞到超音速的飞行器是怎么成为当时人类最高端的交通工具的。
假如这种技术代差大到了如同《赡养上帝》中,那种上帝文明甚至因为基础科技缺失到无法修补自己飞船的地步,我们又上哪里去寻找我们失落的知识呢?
或许,那个时候,我们就必须依靠考古学来重构古代文明了。
评论区
共 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