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寄生虫》的热度过了一段时间了,但它留下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当时电影在威尼斯和奥斯卡得奖,韩国总统亲自发文祝贺甚至亲自接待,简直国民英雄般的待遇,一时风头无两。国内媒体有的分析电影,有的凑热闹,有的在感叹,中国什么时候能出这样有水准的电影。风头过后,又有新的热点去追了,可见媒体的无情,但对于热爱电影,关心中国电影或者从业者来说,真正的问题,却悬而未决:如何拍出这样的电影?
不卖关子,直接说结论,那就是修正主义的电影创作方法。
何为修正主义?就要说起电影的文艺和商业之争。电影发展到如今,定义已经比较含混了,很多电影都是混合类型。我的观点是,小孩子才喜欢分,我全都要,文艺和商业可以区分,但没必要。因为,除了文艺和商业,还有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修正主义,或者叫中间道路。
修正是对文艺片的劝退观感和商业片没有内涵的缺点进行修正和中和,在文艺和商业两种极端偏向中间,取得平衡和妥协。具体说就是现实主义+类型化(文艺+类型过于稀少,不具可操作性,故不展开说)。听起来简单也不新鲜,但事实并非如此。以电影《寄生虫》为例,容我细说。
先说现实主义,就是创作的和选题的时候,选的是现实主义的题材故事,人物和事件都是来自真实社会/历史。即使是架空虚构的内容,也有现实的依据和来源,目的还是回到现实,或对现实的关照。现实主义不单单是复制或模拟,要有作者的思想观点或哲学理念的表达。这个特定的思想要么回到人性的批判揭露(社会教化),要么是社会/历史问题的揭示。
另外要区分的是现实主义、现实风格和现实元素。现实风格就是表面上看,故事发生在真实世界,而真正的内容是其他类型,现实元素比较好理解,就是在其他类型中加入一点现实社会的风格或素材。其实,与其劳心费力地虚构,还不如沉入现实。(艺术来源于现实,虽属老话废话但却是真理。不了解和理解现实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类型就好理解多了,这里的类型包含了元素,动作,悬疑,惊悚,犯罪,爱情,甚至动画,等等。其实说白了就是吸引人的手段和套路。电影的基本逻辑是,在现实题材中要突出高于日常的惊骇效果和戏剧性,而在虚构的作品里,反而要追求接近现实的真实感和代入感。类型片中最通常的就是性和暴力,有刀枪动作,流血甚至死亡,要有场面感官和心理刺激。戈达尔说,只要有女人和枪就可以拍电影,就是这个意思。
现实主义+类型化的创作方法,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不但自己爽,也要让别人爽。
对创作者来说,要想成功,需要天分、知识、经验、技法、外部环境、潮流,甚至还需要点运气。但相比起自己搞着爽但乏人问津的小众文艺,卖相不佳的纯现实主义,和有时候需要出卖节操的商业(有能力和机会创作大片的人屈指可数),修正主义创作的方法,无疑是最优的选择,而且这种模式可以复制。大家要相信科学,在这个市场/观众为导向的买方市场,创作是有方法的。现在中国有First这样专注独立青年电影人的平台和以黑鳍为代表的独立电影公司,最喜欢这类现实主义+类型化的电影,可以说只要作品好,出头不是问题。
对比与文艺片的个人化艺术表达和最大化利润的商业片,修正主义创作方法,兼顾了表达和市场,在明确创作思路的情况下,这是创作者和公司很好的切入点。
修正主义电影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出圈,从而使创作者和公司获得更大的收益,相比起来,文艺片的市场只在(国际)影展和文青内、类型片更多受圈内和特定题材爱好者欢迎,没有达到全民级市场。印度有很多优秀的类型片,但只有兼顾现实和体育类型的修正主义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市场赢得广泛的口碑和收益,而纯粹类型片《调音师》就没有这样广泛的影响力。其他类似的还有融合了教育社会问题和仿悬疑风格的泰国电影《天才枪手》。
但口碑和票房双赢的背后,代表着双倍的付出和努力,要求创作者左右大脑都全功率工作,还需要长期的积累,更不忘现实主义的初心。
对创作者来说,首先自问一个问题:我要表达什么,我要用什么表达,什么是最适合的呈现方式?
对合格的创作者来说,因天分、知识和经验所带来的思想肯定是多元的,这也是创作者的一个硬性门槛。表达的素材和方式,也是自由和无穷的。这是创作者的自觉和基础,在此不讨论。
《汉江怪物》口碑炸裂,吸金如潮。本片是一个传统类型片,怪兽/恐怖片,这种片子模式和市场成熟,但它是部现实主义题材,要是立意再高一点,就可以做成“高概念”电影。《汉江怪物》的成功,给奉导很大的正向反馈,于是连接拍了《玉子》和《雪国列车》。这两部片子典型的高概念商业电影,但连接两部电影都没有达到效果,也是奉导重回现实主义的原因。
所以不管是外部考量,还是听从内心,奉俊昊都要创作有表达空间的电影。
接下来是选题。在实际创作和商业项目中,选题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故事(选题>故事>剧本)。
选题是个综合考量的过程,创作者在艺术谱系上首先是个现实主义者,关心现实,深入现实,还有自己明确而强大的三观,有甄别素材的有用性,并且能洞悉现实表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意义,而不是仅仅关注耸人听闻的新闻事件,做拿来主义者。选题和作者要创作的主题,可以先后、也可以同时存在,互相影响。
据奉导采访说,《寄生虫》最初的故事来源于上世纪法国的真实事件。讲的是一对身世悲惨的姐妹来到一个富裕家庭做佣人,长期被雇主苛刻对待,终于在几年后的一次小事中,积怨已久的姐妹杀死了雇主家的母女俩人。
可以看到,奉俊昊选择的这个事件素材已经有了修正主义的基本要素:现实主义,底层(少数群体,社会边缘人)人物,离奇/残酷的过程,凶杀/血案/死亡造成的悲剧,最后回归到社会/人性。
插一嘴,很多人看到鲁荣渔事件和白银杀人案等等这类案件,都会有这种感觉,我x,真tm合适拍成电影,就是这么回事。但实际上,要改写成一部专业的高质量的可拍摄的电影剧本,光有素材还远远不够,就像一堆食材和一顿大餐的区别,而且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有考量和标准的。
选题只是一个起点和核心,还不足以支撑一个两小时的电影,还差很多素材和故事,电影是需要很多情节和细节的。于是,要对这个最初核心点(主题)进行再加工,增加素材。
对原故事素材再加工,需要很多东西,创作者的知识、理念、技法、对社会的关注和认识,对当下电影市场潮流的判断,以及创作者的天分。
我们知道,奉导是韩国人,学的又是社会学专业。我们可以在奉俊昊的电影中,找到现实主义的脉络:《杀人回忆》讲述一个军政府时代的回忆,《母亲》讲的是边缘人(残障)和人性幽微,《汉江怪物》影射到朝韩/韩美关系。朝鲜半岛最大的现实当然是朝韩问题,作为一个创作者/知识分子,不可能不思考这些东西。韩国社会最大的问题,就像电影揭示的,是贫富差距。
于是,在社会这个方面,有了佣人杀死雇主、朝韩问题、贫富差距(当然就会有次生问题:失业率,底层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前景等)。
这些思考具体化(情节化)和影像化,就是贫穷的佣人杀死富人雇主、朝韩问题-军事化冲突的恐惧-(富人)防空地下室-地下室?穷人住的地方、穷人失业、穷人读书完了没有工作、富人请家教……
于是,法国的事件和韩国本土进行了融合,主题清晰起来。
除了现实的来源,电影肯定还会有另一个来源,那就是电影史。大家可以经常听到有人说要拍一部xxx式的电影,或者这个(在创作的)电影有点类似xxx的电影。导演不止一次说过他对早起韩国导演金绮泳的《下女》的喜欢。而这部《下女》,就是现实主义+类型化的典范,导演还提到对他影响较大的人,希区柯克,克鲁佐,朱尔斯达辛,所以,这就是奉俊昊电影史的渊源。
剧本阶段的第一步,是整理和设定。整理,就是这些素材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也就是确定一个骨架。奉导采访提到过,想以一贫一富两个家庭互为镜像作为对比,这种群像式的展现,大概是想以一种更大的视野来表现双方的差异。于是镜像的人物结构(并非剧本结构)出现了。人物双方的身份、性格、属性等等,衍生出具体化的展现,居住环境,山坡上的别墅对应低洼地区狭窄居民区的地下室,工作的对比,生活细节的对比,思想行为方式的对比,当然还有,气味!
第二步是设定。设定包括类型化的选择,即,能嫁接在此类现实素材上的类型化元素。对奉俊昊来说,毫无疑问是惊悚悬疑。然后进一步确定类型化的程度,冲突场面的大小,道具(刀枪)的如何设计和使用?类型化与现实主义的比例,见血程度?呈现风格,影像风格……等等。
插一句,不知道大家发现没,现实主义+类型化的创作,很容易走向悲剧,而这种悲剧在电影里,是没有解决和结尾的,甚至大多数时候,没有纯类型片里典型的坏人。奉俊昊深谙此道。
剧本的创作,法无定法。写作一部分靠天分和知识储备,另一部分是可以学习训练的。我们看到很多剧本很差的电影,有些是天分能力不足硬要拍,还有些就是资本的意志了。
有些人习惯分幕或者章节,模块化写作,有些人习惯分情节点,线性填充,有些人习惯列完整的剧情表,然后各个击破,当然还有其他方式,各显神通。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百分百以上的潜能在艺术创作上,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商业效果以及审查的压力,头发肯定要掉很多,
《寄生虫》的剧本从结构情节细节等方面都非常标准,节奏适中,细处的处理让人感受到奉俊昊的创作才华,观赏性强,对观众很友好,是电影编剧的范例之一。电影的好媒体讲的很多,就不展开了。
说句题外话,没有完美的毫无破绽的剧本。但好的剧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顺”,很抓人,有速度感,哪怕当时或看完发现小问题,但在观看的时候,你迫不及待地想一直看下去。
但不是说这部剧本没有问题。中文片名也有误导性,“parasite寄生虫”是个名词,我感觉是对一种状态的揭示——想起了希腊电影《狗牙》,但电影呈现的是一个(寄生失败)的过程,所以应该叫寄生,台版的翻译“寄生上流”,可能更加贴切。但片名无伤大雅。前半部分现实主义的层层推进,到一半的时候,开始转入动作悬疑的节奏。第一遍看的时候不觉得,回头分析的话,两部分割裂有点严重。因为要把寄生的契机和过程讲清楚,所以导致前面铺垫的长了一些,时长也达到两个小时以上,其实前面可以精简一部分。另外是有些突兀的设定和走向,还有些没有解决的线索,当然还有些不合电影内在逻辑和现实逻辑的东西,比如基于和多惠的情感进度偏快;多松看到走廊灯亮,记录下莫斯密码,却没有后续;基宇介绍基婷去做美术老师,下面接着基婷就来了,缺乏剧情和剪辑的铺垫等等。像做完衣服但有些线头还没有处理完,影片完成度受到影响,而且还挺影响观感的。
但导演的指导功力,使电影在节奏和情节处理上给电影加分不少,也掩盖了部分问题。不知道是不是前两部电影评论和票房不理想的情况下,急于证明自己,整部电影感觉有些急躁,刻意,直白(甚至简单和刻板),缺乏余味,没有早期电影的精致悠然,游刃有余,甚至有不少闲笔。还有就是人物流于表面,情节淹没了人物。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而且电影的立意和手法让人很有好感。
至于评分,8.7显然是虚高,有奖项光环的加持,我个人的评分是8分左右。而且如何评价一部电影,也是跟文艺/商业一样广受争议的话题,这也是另一个话题了。一部电影的优缺点,每个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看到的东西不一样,自己清楚就好,与其撕逼,贬损,不如好好学习优点。而韩国电影的崛起,特别是韩国犯罪片的繁荣,就非常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现实主义+类型化的作品也不能说没有,可能最接近的就是贾科长的《天注定》,所以当时在中国饱受争议而外国风评很好。但《天注定》更偏现实主义。此外还有蔡尚君的《人山人海》。《江湖儿女》和《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这类片子在现实和类型方面都被压制,个人化的表达占据了大部分空间,《撞死了一只羊》也一样。修正主义电影创作(包括文艺+类型),在中国仍然有巨大的需求和生态位空白。中国在短时间内要出《寄生虫》这样既能获奖又有商业口碑的电影还不太现实,中国的电影人还需要加油共勉,影视生态也需更规范化。
另外需要讲的是中国快速发展的现实风格类型片。现实风格与现实主义是不同的。现实主义最后落脚的是现实,对现实有反思和表达,有内涵,有社会意义,而在现实风格类型片中,现实风格只是一层皮,此中最高代表应该是早期的盖里奇和科恩兄弟。中国开始现实风格的类型化电影创作,宁浩无疑是影响最大的。此外还有风格和偏向不一的曹保平,忻钰坤,刁亦男,娄烨等人。中国每年都会有几部相对较好的现实风格类型片,如《边境风云》、《暴裂无声》、《引爆者》、《暴雨将至》、《雪暴》、《无名之辈》、《血观音》、《大佛普拉斯》、《目击者之追凶》、《全民目击》、《一个勺子》、《一出好戏》、《十二公民》等等。还有褒贬不一的如《灰猴》、《云雾缭绕的山峰》、《冰河追凶》、《冰之下》、《铤而走险》等等。
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导演在早期以文艺片起家,获得一些大奖,但时代变了之后,他们那套文艺片创作方法不适用了,艺术家与时代发生错位,或者说,想在出名之外再赚更多的钱,于是急匆匆上马一些商业片,反复横跳的结果就是两头不讨好。
最后单独说说姜文,他在中国影坛是个特立独行的存在。他就是典型的在纯文艺和商业之间取得平衡的人,《阳光灿烂的日子》拿下那年的票房冠军,之后的《鬼子来了》口碑不俗,创造力爆棚但评论票房都不理想的《太阳照常升起》之后,拿出了站着挣钱的《让子弹飞》,成为经典。但他最近两部电影却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松弛,不像之前作品那么有密度和控制力了。姜文出演过很多现实主义的电影,但他自己却没有创作过,其实很期待姜文拍当下的现实主义题材。扯远了。
对创作者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选好题材,拍好电影,不断探索,就像是枝裕和、李沧东导演一样,得不得奖是无法控制和预知的。要是态度端正,电影足够好,又踩对了时代的脉搏,好评和金钱自然会来。
电影《寄生虫》在国内引起的热议反映的是中国电影工业的不完善,从业者的浮躁,反映的是大众对国内精品电影缺乏,电影圈混乱,电影生态不健康的不满。电影作为造梦娱乐和大众教化的媒介,不单单是商品这么简单。娱乐文化反映的是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状态的直接反映。我们希望过上好生活,希望在二次元中纾解压力和梦幻,我们也把电影当做镜子,在其中看见现实生活的不足,引人警醒,电影作更是桥梁,沟通起每个人,让人更有社会感和共情感。这就是电影艺术的意义,也是我们热爱电影的理由。做这期节目,也是希望中国电影不管是文艺和商业上,都能发展出与强大国力相应的文化生产力,走向健康繁荣。
以上只是个人区区之言,乃是抛砖引玉。也希望全世界疫情过去,我们再次在强大的国家里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我们继续在影院和电影中感受电影艺术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
电影是每秒24帧的谎言,但我却用它来寻找真理。这里是F24,在这里,与你分享电影,音乐,游戏,文艺,感谢观看关注……
评论区
共 2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