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想写下这篇文字已经很久了,S·克雷格·扎勒(S. Craig Zahler)作为当下绝无仅有的,敢于坚守自己的创作自由,直面早已破败不堪的好莱坞电影体制,并且持续产出令人惊愕的高质量独立电影的创作型导演。用任何赞美之词来描述他都不过分。
但就在我即将动笔之际,恰逢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的又一轮世界范围的BLM(Black Lives Matter)运动。在这个时间点来赞美一个看似政治并不那么正确的导演,好像并不太合时宜。
但转念一想,在一个像EA这样的向12岁儿童无限制贩卖赌博机(FIFA FUT)的无良游戏公司,都能假BLM之名出来收割一波的当下,刻意回避隐藏在政治正确之下的种种虚伪与不堪,无疑是懦夫之举。
通过审视SCZ电影里的各种政治议题,也能让我们对看似理所当然的PC(Political Correctness)产生有益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即使你的观点并未因此而改变。
当然,政治议题从来都不是SCZ电影的聚焦点。只是作为唯一(也许还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指出皇帝新衣的人,其诚实让他成了好莱坞和世界主流媒体的撕咬对象。
在大师老矣,中坚庸俗化的当下, S·克雷格·扎勒作为硕果仅存的不仅有艺术追求,还能在多方打压的夹缝中,完美执行其创作意图的全能型电影人,继续坚持自我、不计回报的拍摄电影是他的担当。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看到和了解,他和他的作品。
S·克雷格·扎勒出生于1973年,迈阿密的一个犹太家庭。在成为一个电影导演之前,他是一名成功的作家,迄今为止出版了6部小说,类型涵盖西部、犯罪与科幻,并获得了各种奖项与提名。
在成为一名作家之前,他是一个重金属摇滚乐手,组过多支乐队,发行了6张录音室专辑和3张电影原声带(没错,他三部电影的音乐都是自己做的)。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成功的乐评人、摄影师。不过在此期间这些都不是他的正职,他的正职是一名厨师。
幼年时的扎勒最钟爱恐怖电影,自称是“Child of Fangoria ”( Fangoria 是一本自1979年起,在世界范围内发行的美国恐怖电影杂志)。深受山姆·雷米、乔治·A·罗梅罗、托比·霍珀和黑泽明影响的他,自十四五岁第一次拿起摄像机,便开始拍摄割喉爆头的短片。他的这些家庭电影也不出意料,很快便被他所在的高中查禁。
其实早在2006年,S·克雷格·扎勒便卖出了一系列剧本。其中一个写于2004的『The Brigands of Rattleborge』更是常年占据 The Black List 榜首。
The Black List 是一个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会列出一系列还未被影视化的最被喜爱的剧本的网站。在迄今为止的大约1000个剧本中有将近三分之一,即超过300个剧本后来被拍成电影。名列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数不胜数。仅仅获得过奥斯卡奖项的就包括《逃离德黑兰》、《美国骗局》、《朱诺》、《国王的演讲》、《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聚焦》、《荒野猎人》、《后裔》等等。这些电影的票房加起来超过250亿美元。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提名数分别高达241和205次,获奖数为48和40次。
在2012年,有新闻报导朴赞郁将会执导本片,但因为SCZ标志性的暴力场景,多年间没有制片商敢接手。直到去年,借着流媒体东风进军影视界的Amazon,在通过《黑袍纠察队》(The Boys)试了水温之后,『 The Brigands of Rattleborge 』的制作被重新提上了日程,将被稍作改名为《 The Brigands of Rattlecreek 》。朴赞郁将会继续执导,演员方面现在确定了马修·麦康纳的加盟。
2007年, 『The Brigands of Rattleborge』 的成功也为SCZ赢得了华纳兄弟的3部电影剧本合约。但好莱坞大制片场是怎样对待原创剧本的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更何况是经过《正义联盟》早就烂大街的华纳。SCZ因为坚持对其剧本的自主权,最后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够成行。
2011年,SCZ的另一个剧本 『The Big Stone Grid』 被索尼哥伦比亚相中,计划将由另一位大导演迈克尔·曼执导,但至今没有下文。
2013年,华纳兄弟买下了SCZ的犯罪题材小说 『Mean Business on North Ganson Street』 的电影改编权,他将亲自撰写改编剧本,计划由刚刚在昆汀·塔伦蒂诺的《被解救的姜戈》(Django Unchained)中联袂主演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杰米·福克斯出演。依旧没下文。
2015年,在接受 Creative Screenwriting 的一次采访中, SCZ 说道
我现在至少卖出了21个剧本,但没有任何一部被好莱坞拍成电影。唯一一部被拍成电影的是由一个法国制片公司在比利时拍摄的。而剩下的那至少20个剧本,有的甚至经过了多次重启,包括一个为FX写的电视剧剧本,后来去到了Starz,然后又流转到了AMC,但没有任何一部能够最终成行。
2016年,20世纪福克斯买下了SCZ的西部小说 『Wraiths of the Broken Land』 的电影改编权,计划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结果你应该可以猜到。
这一系列的骚操作也让SCZ看清了好莱坞的现状。想让自己的作品登上大银幕只能自己来了。和一生都在对抗好莱坞体制的老前辈特里·吉列姆一样,S·克雷格·扎勒将目光投向了欧洲。2012年,他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电影《战斧骨》(Bone Tomahawk)的剧本。两年后,在从欧洲拉到180万美元的预算后,经历了加州的短短21个拍摄日,《战斧骨》拍摄完成,并于次年,2015年德州的奇幻电影节(Fantastic Fest)上首映。
如果你之前并没有看过S·克雷格·扎勒的任何作品,那他的电影留带给你的第一印象一定是极致彻骨的暴力。作为一个十多年前就对所有类型的恐怖片免疫,看什么都是贤者模式的我来说,上一次心灵受到摧残还是小时候看邱礼涛、黄秋生的《人肉叉烧包》。不过那种感受并不是恐怖,而是和长时间看真实的人类残肢断体一样所带来的恶心和厌恶感。
SCZ的三部电影,2015年的《战斧骨》是西部片,2017年的《困斗99号囚室》(Brawl in Cell Block 99)是监狱电影,2018年的《逃出水泥地》(Dragged Across Concrete)是犯罪片。他们最核心的类型都不是恐怖,但每一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官刺激都是不同且全新的(真的都是从未在银幕上见过的那种)。SCZ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要谈这个,我们就先要回望一下非恐怖电影都是怎样表现暴力场景的。
我们应该都还能记起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电影都是“射人不射脸”的,血浆也几乎用不到。偶有需要也可以用巧克力糖浆代替,像1960年希区柯克的《惊魂记》(Psycho)。第一部真正直面暴力场景的电影应该是1969年萨姆·佩金帕的《日落黄沙》(The Wild Bunch)。当然,以现在的眼光看,其暴力表现已经相当克制,七八十年代之后的大部分战争片应该都比他要血腥的多。而第一部出现爆头场景的电影,我能想到最早的是1972年的《教父》(The Godfather)。当然,在剧本的描述里,随子弹飞溅而出的还有破碎的头骨。但电影的表现明显要温和许多,只有一股血雾。
随着八十年代Slasher和Splatter电影在好莱坞的兴起,加上约翰·卡朋特的《怪形》(The Thing)和大卫·科南伯格的《变蝇人》(The Fly)带来的Body Horror。在非恐怖片领域,暴力场景表现力的上限被大大提高了。而最拥抱这一改变的,就要数昆汀了。在他的电影里,你可以看到他肆无忌惮的挥洒血浆,以漫画化的赞美姿态过度表现每一个暴力场景。只要不晕血,你所感受到的大多不是恐怖,而是《昆宝出拳》(Kung Pow: Enter the Fist)里一拳打你个透心凉的荒诞与滑稽。
与之相反,S·克雷格·扎勒对暴力的表现是既不回避也不赞美,尽可能做到真实的呈现。那他是怎样通过这听起来平平无奇的处理方法,做到震感每一个观看他电影的人的呢?
我们在观看一部电影之前,如果看过他的预告片,或者知道其影片类型,都会对电影的内容和呈现方式有所预期。即使之前什么都不知道,在观影途中也会建立起你对影片走向的大概认知。SCZ做的就是打破它。西部、拳脚、枪战,从类型上来说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他能有什么新东西?
以《困斗99号囚室》为例,你所能想象到的赤手空拳将人杀死的方法有多少种?在真实条件下不外乎绞杀与击杀。但人的身体其实是很脆弱的,如果你足够强壮且足够残酷,就可以像卡车一样撕裂一个人的肉体。当然不可能有奎秃子那么夸张,但折断骨头,或者是像《亡命驾驶》(Drive)里瑞恩·高斯林那样,踏碎一个人的头骨还是绰绰有余的。
SCZ的电影就是直面这一切,没有任何电脑特效,全部是传统的道具与化妆。所以他的《困斗99号囚室》有时候看起来会有一种《力王》HD的感觉。
20年前,我们还会在银河映像的《暗花》和《非常突然》里,被最后忽然出现的死亡场景震惊。如今,经过《权力的游戏》的洗礼,观众们多少都有了一定的抗体,但SCZ依然能重重的拍在我脸上,打的我不知所措。
我们知道,即使是杀人不眨眼的乔治R.R.马丁,在写死一个人的时候也会做足前戏。不论是紫色婚礼、血色婚礼、还是红毒蛇之死,我们都能察觉到异象,知道该来的一定会来。乔治R.R.马丁也给我们留出了时间,来酝酿情绪、迎来反转、接受死亡。
但真实的世界是没有主角的,意外的死亡都是突如其来,既不会给你反应时间,也不会因此响起BGM。《逃出水泥地》里,一个电影中段才出场,且用了10分钟着力塑造主要角色,前一秒我们还以为她会连结之后的剧情,下一秒她的头就不见了。
S·克雷格·扎勒的电影,片长没有短于两小时的。写剧本和小说出身的他,极其善于通过对白塑造人物。而且每个人物都有符合其身份的逻辑和行为动机,并且全片保持一致。不会出现我们一般在电影里常看到的上一秒全知全能、下一秒蠢不可耐的人物编码错误。
即使他的影片大部分时间,节奏都相当的缓慢,但我从未感到不耐烦或看不下去。因为不像霓虹中毒者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的电影那样,硬生生把时间放慢,镜头拉长(《老无所惧》(Too Old to Die Young)里登峰造极,让人骂娘)。SCZ电影的所有场景和对白都在为塑造人物的真实感工作。
那真实化的人物是怎样震撼你的?这里就不得不提让我胆寒的《逃出水泥地》里的银行劫匪。不妨想一想,我们可曾恐惧过任何一个电影中的劫匪角色,至少于我而言是没有的。因为电影观众都是在用上帝视角看影片中的人物,在他作出具体行动之前,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知道了他是谁,他会怎么做。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无从判断一个陌生人的种种。
SCZ在这里所做的第一点就是将劫匪角色的个人身份,往大了说是其人类属性完全抹除,三个劫匪中的有两人全片都没有露脸,甚至演员表里也没有名字。然后第二点就是在银行劫案之前,通过几场杀人抢劫戏作为铺垫,将劫匪的灭绝人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毫不迟疑,机械化的杀人方式。完全覆面,看不到任何人类情感。当然也几乎没有对白。真实的职业罪犯应该就是这样,冷静、机械、非人化。
怎样最残酷的表现一个人的死亡?那就是剥夺其人类属性,将其物质化。就如同那些历史上最残酷的刑罚,于活人是残害他的肢体,于死人是亵渎他的尸体。不论是虐妹狂魔冈本伦,还是【真人快打】,都是这条路上的践行者。但像他们这样的过度使用,无疑会大大削弱受众的感官和心理反应。所以近些年来最让我受不了的,就是汤浅政明的《恶魔人》。因为太过重口,实在不想提,这里就举一个《苍天航路》里的例子。
关羽追讨战中出场的孙皎。以和甘宁茬架的章节主角姿态出场,主角形象刻画。然而100页之后,却成了下面这个样子,被剥夺了最后的尊严。
翻弄和毁坏尸体,就是再三向观众确认死亡的真实性,如同恶名昭彰的《人食人实录》(Cannibal Holocaust)里令人不适的相关段落。SCZ的电影里,最无情的表现这一点的就是《战斧骨》。山洞中的那一幕绝对是影史上最震感的镜头之一。当然还有《逃出水泥地》里对Michael Jai White所饰演角色的尸体处理,没有电影会像SCZ那样表现。
Fun Fact:这个山洞就是钢铁侠出山打铁的那个,在Paramount Ranch。
众所周知,好莱坞是Liberal的天下。从大制片场到演员工会,他们掌控着一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真正政治学意义上的Liberal。真正的Liberal是宽容的,容得下其他不同的声音。但他们明显不是。他们是Liberal Elite,Elite才是关键。因为他们所处的地位与身份,他们掌控着所有的社会资源。而怎样通过这些资源继续巩固和提高地位才是他们唯一关心的。说白了就是赚钱是唯一的目的,当然是在政治正确的名义下。
以SNL(Saturday Night Live)为例。现在正是他们收视率最高,最赚钱的时候。尽管理论上全美除了FOX,其他几乎所有媒体都正处在一个川普的黑暗时代。但现实正好相反,FOX的名声早就被川普搞臭了。我们不要忘了SNL的本质是讽刺喜剧脱口秀,而有了川普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段子永动机,他们的工作不要太简单。所以这对SNL和川普来说是WIN-WIN。
也许有人会问,天天被讽刺嘲笑,对川普有什么好处?因为川普是一个BAD person(really bad),而SNL上亚历克·鲍德温的模仿也好,其他谁的也好,都是将这个恶人喜剧化了,humanize了。就像我国自古以来影视剧里的鬼子。You should be scared. But who does?
不仅如此,在当初共和党党内竞选的时候,SNL还给了川普一整夜的Show Time,仅仅是为了收视率。因为他是Celebrity,他的竞争者可没有这种特权。像这样的免费宣传在川普的竞选路上还有不计其数,为他省下了至少数百万美元的竞选资金。甚至可以说川普的最终当选,SNL居功至伟。
S·克雷格·扎勒的第一部电影《战斧骨》相对还好,并没有太多G点。所以获得了第31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剧本提名(还有一个理查德·詹金斯的最佳男配角提名)。第二部电影《困斗99号囚室》,虽然被主流媒体贬得一文不值,但观众还是识货的。获得了第42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午夜疯狂单元提名。第三部电影《逃出水泥地》就逗逼了,荣获第40届金酸莓奖最罔顾人类生活和公共财产电影提名,笑死(最终获奖的是《第一滴血5》)。
要知道这三部电影从没有大范围公映,因为你所知道的原因。所以几乎也没有任何宣传。都是参加一些电影节,在很有限的范围内点映,然后直接发行DVD。好莱坞曾经给出SCZ大幅度删减《逃出水泥地》,然后大范围公映的选项。SCZ当然是告诉他们FUCK OFF。
SCZ的电影究竟在哪些地方触碰了白左们脆弱的神经的呢?我们逐一来看。
我们知道在好莱坞黄金年代的电影里,印第安人一直以残暴野蛮人的单一形象出现。但随着二战为美国带来了新的敌人,加之70年代的越战泥沼,印第安人的银幕属性终於发生了变化,因为银幕反派有了更多的选择。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兴起更是一举将形势扭转,“邪恶的开拓者和善良的原住民”成了新的Stereotype。现代观众更熟悉的银幕上的印第安人恐怕都是《与狼共舞》和《最后的莫西干人》了。
这一Stereotype的恶劣影响不止清洗了整个电影界,他国的动画和游戏界也成了他的牺牲品。你能想出任何一个动画和游戏里的邪恶印第安人么?他们如果不是像【真人快打】里Nightwolf那样善良守序的战士,就是以《天晴爛漫!》里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弱小复仇者形象出现(顺带一提,这片简直是Stereotype大合集,全身散发着腐臭)。
在《战斧骨》里,他们久违的当了一回反派,并且一路退化成了没有语言的食人者。片中的教授称他们为Troglodyte,也就是穴居人。但Troglodyte并不是片中唯一的印第安人种群,那个唯一了解他们人类学属性的教授就是印第安人。我们都知道将一个种族统统刻画成恶人是无可辩驳的种族歧视,但将他们不分善恶的一律描绘为善人也是无知傲慢的种族歧视,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怜悯与施舍。SCZ不管你是什么种族,是男是女,是警是匪,都是一视同仁,不会给任何人Privilege。
这也是自由派与保守派、女权主义者和基督教信徒之间争论最多的议题之一。我们以往看到的几乎所有保守派企图“劝人向善”的“教育片”,都滑稽可笑到令人发指。有撸管导致自杀的《Cyber Seduction: His Secret Life》,还有女高中生集体怀孕过家家的《Pregnancy Pact》。有这种猪队友型宣传片给保守派扛大旗,谁还指望他能在舆论上扳回一城。
堕胎这个话题离我们并不遥远,我相信很多人身边都有朋友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当这事发生在我身边的时候,我的感觉是很复杂的。在《困斗99号囚室》里,身陷囹圄的男主角已经怀孕数月的妻子被黑帮绑架。黑帮以此要挟他去做一件事,不然就让闇医者将妻子肚子里的孩子一块一块剪出来。这在任何人看来都是丧尽天良的禽兽之举。但转念一想,堕胎不正是如此么,区别只在于这是否是当事者的主观意愿。
支持与反对堕胎的一个焦点就是,是否认定未出生的孩子是法律意义上的人。如果堕胎不算作杀人罪,那被强制堕胎应该怎么算?器物损坏?S·克雷格·扎勒在这里没有表现出任何倾向性,只是通过另一角度对这一议题的展现,让我们有了更多角度思考的可能。
这也是当前全球的焦点,在BLM运动中被所谓种族歧视压倒,人们真正应该审视的那个。为什么会出现暴力执法?首先,市里的警察局不像乡间的Sheriff是由民选产生。对上不对下的结果就是他们和军队一样都是国家机器、暴力机关。既然我们还无法在战争中规避Collateral Damage,那消灭愈发军队化的现代警察所造成的误杀、误伤,就成了痴人说梦。其次,市里的警察大多不是来自本地。和当地社区本就缺乏良性互动与信任的情况下,被抛进高犯罪率的城市街道,就仿佛是进了战场,看谁都像敌人。误杀、误伤也就成了笃定之事。
《逃出水泥地》里梅尔·吉布森和文斯·沃恩扮演的警察,因为暴力执法(踏着毒贩的脖子)被人拍了下来,而被到无薪停职六周。在这里,S·克雷格·扎勒安排了一场二人与警长长达近6分钟的戏,可以说是句句珠玑。首先,警长告诉二人,他得到电视台的暗示,那场逮捕行动被无关市民拍了下来,并且录象已经到了电视台手里。因为被逮捕的人是拉丁裔,市里的墨西哥监察长肯定会以此大做文章,收取政治资源。警长知道这都是扯淡,但这就是现实。他说出了接下来的话:
Being branded a racist in today's public forum is like being accused of communism in the '50s… Whether it's a possibly offensive remark made in a private phone call, or the indelicate treatment of a minority who sells drugs to children.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formerly known as the news, needs villains.
的确,现在的种族主义者大搜捕和当年的麦卡锡主义一样,都是矫枉过正的代表性事件。川普的上台也是因为PC横行,被上层自由派慷慨了的底层红脖,对矫枉过正的矫枉过正。社会极端主义盛行,人们便希望一个能够矫枉的政府,哪怕过正也在所不惜。这与左右无关,是社会自我调节以维持总体上相对平衡的方式。想想近些年的政治正确已经丧心病狂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才会逼出川普这种奇葩。
警长接下来和曾经是搭档的梅尔·吉布森单独对话,这里揭示出当了一辈子警察的梅尔·吉布森,随着年岁的增长手段越来越强硬,逐渐失去了同理心。这也是现实中警察队伍为什么暴力泛滥的原因之一。老人越来越不在乎。新人还没有消除恐惧,像惊弓之鸟,再加上老人的影响,这就成了代际传承。
前面提到过,影片中段才出场,制造本片最震撼一幕的女主角,讽刺般的正是女权主义的牺牲品。她的身份是一个刚刚生产的母亲,出于母性的本能不愿与孩子分离。但丈夫挣得比她少,所以在家带孩子,逼她回去上班,结果浑身插旗的母亲有去无回。
这段戏也是政治不正确的S·克雷格·扎勒玩的最牛逼,也是最“恶意”的一段,好莱坞女权主义者如伊丽莎白·班克斯的鼻子不知道歪了没有。
虽然SCZ看起来并不是什么“妇女之友”,但要说他歧视女性就很扯了。要知道在SCZ的另两部电影里,女性都异常强势,特别是《战斧骨》里等待营救的帕特里克·威尔森的妻子。要知道那是19世纪,她不仅职业是医生,在家敢直接怼帕特里克·威尔森,完全看不出任何尊卑之别。而且在食人族洞穴,已经亲眼看到过一个人被吃掉的情况下,完全处变不惊。在看到来救他的人后,还大骂他们为什么要来送死,还拖带上她丈夫,简直是巾帼英雄,牛逼的不真实。
5. 种族歧视(《困斗99号囚室》、《逃出水泥地》)
PC的终极奥义,此语一出,百口莫辩。首先在定义上,这里面的操作空间或者说水分就相当大。什么叫种族歧视?内心讨厌一个种族算不算种族歧视?如果腹诽心谤都算是的话,那种族歧视就是思想罪。有思想罪的在历史上都是些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我们知道的。
种族歧视必须是要在行为上区分对待不同种族。但这样依然有很大的问题。虽然在近几十年PC的强压之下,种族歧视仿佛已经无处可逃。但遗憾的是,我们每一个健全的个体都是毋庸置疑的种族主义者。只要你接触到的种族够多,总会有你无法接受的。比如你能处理的了食人族么?那你是不是种族主义者?
在现阶段,人类唯一有可能消除的,就是系统性歧视。也就是在法律层面达成共识,消灭制度上的显性歧视。个人层面的隐形歧视只能靠时间的积累和种族的融合。任何痴人说梦,强迫别人喜欢的都是流氓。
《逃出水泥地》里的两组主角,梅尔·吉布森和文斯·沃恩的警察组是白人,刚出狱的罪犯组是黑人。白左一看这尼玛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啊!既然出现警察就一定要像《罪案终结》(The Closer)和改名再出发的《重案组》(Major Crimes)一样,将男女老幼、黑白拉丁亚裔、同性恋一举囊括到主角团里,让你无话可说。
想想我在看的现代警察剧,《神烦警探》(Brooklyn Nine Nine)除了没有亚裔,全部check;《菜鸟老警》(The Rookie)全部check。不写到这里,我都没意识到这已经成了好莱坞拍片的金科玉律。
虽然光凭上面那一点警白匪黑,本片在白左眼里就已经是罪无可赦了。然而不要忘了《逃出水泥地》的唯一指定反派,杀人不眨眼的银行劫匪却都是白人。
而且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新闻里的黑人大娘咒骂黑人警察背叛族群,认贼作父。如果大娘是对的,那在银幕上展现正派的黑人警官岂不是撕裂族群,是对大娘的大不敬。
片中还有一段是梅尔·吉布森的女儿放学回家的路上被黑人小混混泼饮料。通过之后梅尔·吉布森和妻子的对话我们了解到,这早已不是第一次,几乎已经成了日常。因为多年没能升职,加上因伤离职腿部有残疾的前警察妻子要花费不菲的医药费,只能住在黑人区的他们除了搬家已经无法让女儿逃离这种霸凌。
而且妻子说今天不过是霸凌,过些年女儿长的再大了些就可能是强奸了。这也是梅尔·吉布森之后铤而走险的直接原因,为了家人。这和另一组主角黑人罪犯的行为动机并无二致。
白左们当然会说黑恶白甜,种族歧视。同样场景要做也要做成《美国众神》(American Gods)第二季里那样的黑人打黑人,那就成了人民内部矛盾,合理合法。
像本片这样直视现实,抹除肤色差异,将问题的根源归结为社会阶级的何止不是种族歧视,根本就是种族大团结。当然,杀人放火金腰带的正义性问题,就要交由观众自行判断了。
“Certainly I’m not making movies and writing books and doing all these things to become popular or for people to like me.” —S. Craig Zahler
如今还活跃在好莱坞一线的所谓大师,不知道在各位心中还有几人。泛泛而谈,于大众来说,老一辈的,有向时代妥协的马丁·西科塞斯,为老不尊的雷德利·斯科特。中生代里,有偶有佳作但明显过誉的昆汀·塔伦蒂诺,更商业化的,还有浑身是洞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指他电影里大量的剧情漏洞,他可以说是电影界的泽野弘之,一切漏洞都可以靠气势,即强烈的视听感受掩盖过去)。
当然,这里只是完全主观的随便列举一下。想说明的就是,这些大师于我而言,早已不是一部影片的质量保证。然而五行之外的S·克雷格·扎勒却是唯一的例外(丹尼斯·维伦纽瓦的《降临》实在是太拉胯了)。即使是看起来对我并没有多少吸引力的《逃出水泥地》,两小时三十八分之后,却成了我最喜欢的S·克雷格·扎勒电影。相比于《战斧骨》相对简单的单线叙事和《困斗99号囚室》过于磨坊电影般的CULT元素,《逃出水泥地》作为一部电影无疑是最完整的。
很多人都将S·克雷格·扎勒与昆汀做对比。原因我理解,二人电影的作者痕迹的确是非艺术电影里最强烈的。让人一眼便识的首先是独特的对白,然后是独此一家的角色塑造。当然,二者的不同在前文也略有提及。昆汀是过度表现,不管是人物、摄影、还是剧情冲突,都有很强的戏剧感。而S·克雷格·扎勒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般的,将现实中的残酷与无奈本真的还原出来。
1. “我是谁?我在哪儿?”——角色的身份设置与行为动机
一部电影,就是一个世界。当银幕打开之际,观众就像是孤儿一样被抛进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怎样不失优雅的让观众快速融入,考验着导演的基本功力。而电影不是小说,通过字幕或画外音传递信息的都是耍流氓。电影是通过影像、事件来叙事和塑造人物。与其告诉你角色的身份过往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直接通过事件表现给你看永远是更高明的做法。这也是我们判断一部电影好坏的最低标准。
SCZ每一部电影的展开,都是有的放矢的做足前戏。透过角色的独特行为刻画世界观,又通过具体事件将角色的性格特质铺展开来,为其之后的命运做了注脚。比如《困斗99号囚室》里有着不同于一般犯罪角色,坚守着自己独特道德准则的文斯·沃恩。其出场就与众不同,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不是人物的脸庞,而是其脑后的十字架纹身,也许这象征也暗示了其对自己信念的绝对坚守,不论付出任何代价。
展现其与众不同的道德准则最重要的一场戏,就是他与另外两名毒品供应商去提货时遭遇警察。当时的情况是两名毒贩违背他的指示,拒绝弃货,开始与警察对射。而在警察视野之外,已经丢掉毒品的文斯·沃恩完全可以选择一走了之,这恐怕也是绝大多数人会做出的判断。但是他选择了拼上性命射杀和制服了两名毒贩,避免了警察的进一步伤亡。结果是他被逮捕,重判7年监禁(一般是4至5年)。他这一举动当然也惹恼了上游毒品供应商,从此被迫走上了不归路。
对白对一部电影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毕竟剧本就完全是由对白构建而成的。然而当我们观看如今绝大多数的好莱坞电影时,其对白的浅薄和可预测性简直就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很多时候当演员刚说完上半句,我们会反射性的接上下半句,结果还一字不差。
以一个成功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出身的S·克雷格·扎勒,在对对白的撰写和打磨上,可以说在方方面面都是教科书级别的。第一,建构符合人物身份的对白。第二,在此基础上的个性化雕琢。这里不光是主角,哪怕是只有几句台词的小角色,也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困斗99号囚室》里运囚车上的狱警,他让作为囚犯的男主角站起来的时候,说的不是人们一般能想到的“stand up/get up”,而是“get vertical”这样,我在其他电影里从未听到过的台词。
当然,提到台词的独特性就不得不提昆汀。他的台词撰写和他的电影一样都是聒噪的。其最出彩的角色也大部分都是嘴炮。最典型的如《低俗小说》(Pulp Fiction)里的萨缪尔·L·杰克逊,几乎就是mumbo-jumbo的神棍。而在SCZ的电影里我们绝对找不到这样的角色,因为他们是不真实的。昆汀和扎勒都是独特的,但又是完全对立的。
3. 没有天外飞音,只有车载音箱——与众不同的配乐方式
除了扎勒的第一部电影《战斧骨》因为时代和技术条件所限,采用的是我们正常意义上所理解的配乐(但也极其克制)。他的下两部现代背景的电影中所出现的所有配乐,都是他自己创作的人声歌曲,也几乎都是通过作为媒介的车载音箱播放了出来。这即是说,在他的电影里不存在单纯为了烘托气氛而存在的配乐。这一点几乎是从本质上反配乐的。然而观看他的电影我却没有任何不适,甚至在第一遍观看过后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这也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配乐的意义。
值得提的一点是本篇文章开头那首《A Better Place For Us》,是我记得的唯一不是通过车载音箱播放出来的,而是在梅尔·吉布森和文斯·沃恩吃饭的餐厅里播放的餐厅音乐。这也是唯一一首由S·克雷格·扎勒本人演唱的歌曲(变声器?假声?我不知道)。二人还打趣说听不出唱这歌的人是男是女,顺便调侃了一番当代的性别平等运动。
4. 没有无谓的炫技,EVERYTHING IS BASIC, BUT BEAUTIFUL——S·克雷格·扎勒的光与影
当我们谈论一个导演的电影风格时,摄影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时候还是最主要的。因为影像直接刺激着我们的感官,众多著名导演甚至因为其标志性的影像风格而成名,比如迈克尔·贝的Bayhem(360度慢镜环摄是其中之一)、扎克·施奈德的快慢镜交替等等。当然,他们这种打鸡血式的摄影风格在成功后都旋即引来了无数模仿者,毕竟是疗程短见效快,和爆米花电影的适配性拔群。High profile的比如漫威电影,相信我们都能想起不少那种镜头,其他动作电影就更不计其数了。
从预算上来说,S·克雷格·扎勒的电影无疑是B级片。预算最少的《战斧骨》只有180万美元,最多的《逃出水泥地》也只有1500万美元。SCZ既不冲奥,也没有纯粹的艺术追求。从影片类型上来说,西部、监狱、磨坊、警匪,也是满满的B级片元素。但他的电影既不是消费过气明星垃圾B级片,也不是所谓的剥削电影,因为他几乎没有任何经济上的诉求,只是为了以自己的方式毫不妥协讲一个好故事,拍一部好电影。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是B面的特里·吉列姆。从他三部电影出色的海报设计上,我们也不难看出其超然于一般B级片审美追求。
既然是B级片,就自然少不了打戏。自从《谍影重重》(The Bourne Identity)的手摇快剪风靡业界以来,好莱坞动作片的打戏已经成了过度剪辑的重灾区,比如已经成为meme的《飓风营救3》(Taken 3)里那段连姆·尼森翻墙,短短6秒钟剪了15次。
SCZ的动作戏几乎是清一色的中景固定机位,整个打戏剪辑不过一两次,也没有功夫片的漂亮招式。他的暴力是原始的,直接且简单有效的。能一招干掉你,就不会故意大战八百回合。
就像罗杰·迪金斯所说的,对一个职业摄影师而言,拍一个色彩完美的镜头并不难,难的是怎样让他为剧情服务。和许多优秀的电影人一样,SCZ也不会放过通过色彩叙事的机会。比如《战斧骨》里,营救队从小镇出发前往食人族的洞穴。一路上草木逐渐稀疏,影片的色彩也从茂盛的绿色逐渐过渡到了最终灰突突的惨白。象征了主角们从人类社会来到了危机四伏的莽荒之地。
从之前的电影截图中也不难看出,S·克雷格·扎勒的影像风格是偏冷色调低饱和度的。他对光影的追求虽然没有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那么疯魔,但也足够令人赞叹,看了下面的一段混剪大家就应该清楚了。
毕竟不是什么大成本制作,也给不了多丰厚的报酬,再加上S·克雷格·扎勒好莱坞黑名单的名声在外,他的选角范围其实是很有限的。在还没有“恶名远播”的第一部电影《战斧骨》里,扎勒有幸请到了寇特·罗素、帕特里克·威尔森、理查德·詹金斯、马修·福克斯这样一线和准一线的主角团队。配角里也有大卫·阿奎特和希德·黑格、弗雷德·迈拉麦德这样的老江湖。甚至在只有一场戏的演员表里我们也能看到扎恩·迈克拉农和凯瑟琳·莫里斯、肖恩·杨这样充满情怀的熟面孔(于我而言)。
寇特·罗素自不必说,那张脸就是为西部片而生的。在本片中的表演也足够精彩,很有澳洲西部片的凛冽风格。造型的拉风程度甚至超过了西部片的巅峰《墓碑镇》(Tombstone)。完全吊打同年度昆汀的《八恶人》(Hateful Eight)。
帕特里克·威尔森短暂逃离了温子仁的毒手。理查德·詹金斯持续贡献着高水平的表演。而本片最意外令人意外的优秀表演反而来自马修·福克斯,这个自《迷失》(Lost)成名之后便迷失在大银幕上的偶像型演员。
主角方面,连续参演了SCZ后两部电影的文斯·沃恩和詹妮弗·卡朋特,都贡献了几乎是生涯最佳的表演。前者是好莱坞为数不多的非Liberal,后者也让我一改对其在《嗜血法医》(Dexter)里的负面形象。她甚至还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说出了愿意追随S·克雷格·扎勒到天涯海角的话语,可见SCZ的吸引力。
连续出演了后两部电影的还有《五十度灰》达科塔·约翰的老爹逊唐·约翰逊,恶役担当的乌多·基尔。而弗雷德·迈拉麦德是唯一参演了全三部电影的演员。
演员方面最大牌也最有争议性的无疑是梅尔·吉布森。自从2010年的电话门之后,吉布森作为演员的好莱坞生涯基本宣告终结。好在他自己还是个杰出的导演,才不至于堕落成尼古·拉斯凯奇那样混迹于免洗DVD的昨日巨星。
讲到这里就要替吉布森说两句了。以私密的酒后之言定罪,一棍子打死,好莱坞PC猛于虎。其话语的威胁性还不如克里斯蒂安·贝尔的片场发飙录音呢。同样对老婆不敬,被控家暴还有约翰尼·德普,结果最近爆出来完全是安柏·赫德的栽赃陷害,被家暴的其实是德普,一出真人版的《Gone Girl》。
尾声 :S·克雷格·扎勒是一个各种意义上绝对的异类。拍着所谓右翼电影,死抗好莱坞,自己却是个犹太人。大学学的是摄影,结果却成了小说家,然后又被逼成了导演。乐队玩的是重金属,到了自己的电影里又做起了R&B,还亲自唱了首安能辨我是雌雄的歌。然后还做了十多年的正职厨子。
180万美元21天拍出的《战斧骨》,看起来像是至少有3000万的预算(参考《The Sisters Brothers》的3800万预算)。和《板尾創路の脱獄王》异曲同工的《困斗99号囚室》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坏品味》。正襟危坐讲故事的《逃出水泥地》不仅展现了他驾驭多线叙事的能力,一不小心就罔顾了人类生活的本片,又成了戏里戏外双重意义上的爆裂无声。
不管怎样,SCZ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人。不论未来他是继续永不妥协的在夹缝中拍摄B级片,还是做出一定的自主規制后迈向更大的舞台。只要能继续看到他的电影我就毫无怨言。Rock n' Roll Forever!
评论区
共 3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