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这个词是在七十年代以后才以它现在最常见的意义进入一般的英语使用词汇的,它变得越来越家喻户晓的过程与商业的蓬勃发展和商标(trademark )注册的兴盛平行。
logo 的含义如今仍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可以指代 logotype(字)或 logomark(标),或中文里常说的标准字、标牌、标志、广告字、品牌字、品牌标志等等,现在也经常被整合进所谓的视觉识别系统。
如果放回到《星球大战》首部的制作年代背景中,现在所说的 logo 除了叫 logo,可能也会叫作 mark(标志)、title(标题)、caption(题目)、heading(提头)等等,分散在封面设计、海报设计、片头设计等平面设计的不同工种之中,由绘图者完成。这也是《星球大战》早期存在多个字标的原因之一。
贴标下部的三个单词 “THE STAR WARS” 算是《星球大战》的第一个字标,它可能是以著名的现代无衬线字体 Futura 的 Display 版本为基础稍作改动而成——除了给 T 加上了一个尾巴,其他字母的造型与现在的 Futura Display 别无二致。
眼光敏锐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作为字标,Futura Display 把空间都撑得满满当当的,相较之下,WARS 看起来更密更挤,而 THE 和 STAR 则较为松散,尤其是 T 左右两侧的负空间非常突出。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麦克奎里才给 T 加上了一个尾巴,以弥补 TA 和 TH 间过大的空白,但即使这样 ST 之间过大的负空间也让人束手无策。
字母 T 的默认设置就是“两袖清风”,它字母内部两边的空白从拉丁字母伊始就给排版带来不少麻烦,也因此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字母造型和合字。《星球大战》字标后来的设计师们都将面临与字母 T 有关的设计决策。
但这个长尾巴的 T 也可能并非麦克奎里的手笔。Fontsinuse 网站的 Futura Display 页面提供了一则信息:原版本的 Futura Display 字体里本就包含一个带尾巴的 T 替换字,只不过这个替换字在往后所有的数字版本 Futura Display 中都没能留存下来。也许,麦克奎里在制作时只是使用了这款字体而已,并没有做任何创造性改动。
用于信纸抬头的新字标的左上方,多了一个第一版贴标上曾出现的卢克·天行者原型,这个设计似乎出自插画及设计师约翰·范·哈默斯菲尔德(John van Hamersveld)或前文提到的乔·约翰斯顿。也有可能是麦克奎里自己完成的。现有资料在创作者的记录上有出入,故无法判断。不过可以确认的是,麦克奎里把这款字标用在了不少《星球大战》的概念海报上。该系列概念海报继承了 1976 年圣迭戈动漫展上的字标糟糕的造型质量——或是将其传递下去,不知两者的创作时间孰先孰后——几乎每个字母都能找到些问题。
无论是在信封上还是概念海报上,这款基于 Précis 的《星球大战》新字标发生的最为显著又最易忽略的变化其实是——舍弃了原名中的 THE 以后,从单层变成了双层。字标的双层结构势必会引起新的设计问题,对《星球大战》来说尤为如此——STAR 和 WARS 上下两层不仅字母数量相同,而且还共享三个同样的字母。
如果上下两层的两个单词的本就大相径庭,设计上肯定要另做打算,但当上下层如此接近时,如何平衡它们之间的视觉关系对设计师来说就会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还剩下的字母 W 的字宽远大于 T,如何处理 W 过大的字宽也会成为此后每个《星球大战》字标设计师都需要考虑的地方——之前是 T ,现在是 W,double trouble。
当该字标被制作成信纸抬头时,卢克·天行者原型的形象缩小,退后站在 S 笔画向左延伸出来的一条水平线上了。标志性的 ST 连接没有发生,但这两个字母只有咫尺之隔。首字母 S 的笔画末端向左水平延伸出去,托住了卢克·天行者的原型。这种做法的原因分析有二:首先横向看,Précis 风格的 AR 几乎并肩并脚,粗重的纵向笔画相邻,因而这对字母组合看起来灰度很大。
相反,ST 和 TA 之间的空间则显得很开,下层 W 独特的敞口和 WA 之间的空白,都令整个字标难免给人一种左轻右重之感。S 向左的延伸笔画制造了多余的空间,使卢克·天行者原型能够恰好站在延伸水平线上,而他的出现也重新平衡了整个宇宙(?),使其左上角不再空洞,字标整体视觉重心不至于向右半部分偏移。
第二,纵向看,双层结构导致了设计师需要处理上下层字形之间的关系。麦克奎里在制作概念海报时,就对字标做了非常细微的修改。他没有强求两端对齐,而是让整个字标保持居中状态,像双层蛋糕一样垒起来,下层托住上层,以此稳定两者。他稍稍调宽了首尾两个 S 并适度延长了各自的末端笔画 ,缩窄了 W,甚至把下层的 A、R 以肉眼难以察觉的幅度变小了——当然可能是无意的(另外,他对 T 令人迷惑的操作指向另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另再叙述)。
回到信纸抬头的字标,想象一下,我们若用原本的 Précis 字体排好字标,然后依然选择遵循左右两端对齐,而且保持字号和基本字母造型不变,那么,为了看起来整齐美观,STAR 中 S 的笔画末端需向左,或者 R 的笔画末端向右延伸。
然而,如果保持左侧 S 与 W 对齐而向右水平延展 R 的笔画末端,那么 T 的字干则差不多会撞上 W 最右边的竖直笔画,形成一条几乎垂直或刚好交错的竖线和贯穿上下层(ST 和 W)的连续空白。而且,此时上下两层的 AR 还会落在几乎相同的位置,形成另外两条贯穿的垂直线和一个由下层 WA 间距和上层 A 内白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空白。这些突兀的线和形状是对观看者来说极大的视觉干扰,因此并不能称得上一个合格的设计。
而如果采取另一种做法,即像信纸抬头的贴标一样,让右边的 R 和 S 对齐,把首字母 S 的末端笔画向左水平延长,那么,上下两层的粗纵向笔画会刚好交错开来, 而且两个 A 的起笔笔画此时几乎形成了一条直线,能在这款字母笔画指向多个方向的字标里进行一定视觉引导,给人整体上错落有致的感受。唯一剩下的问题就是左上角的空白,所以依第一个分析卢克·天行者派上了用场。
诚然,当时《星球大战》离上映还有一年,在各方面影响力尚十分有限,更不会有人关注它的字标设计。但从后见之明的角度看,在麦克奎里和查金设计的概念和宣传海报中,这款字标都摆脱了贴标的天行者图案的束缚而只作为“字”出现。字标呈双层结构和首尾字母 S 的笔画末端向左和向右水平延伸,这两个特征对《星球大战》之后视觉形象的影响是重要的。虽然会几经不同的设计师,但这两点都在最终传世的字标版本中得以保留。
首尾笔画向左右水平延伸这个特征还跨越了系列及文化的界限:《星球大战》上映仅仅两年以后,1979年,派拉蒙影业(Paramount Pictures)出品的《星际迷航:无限太空》(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海报字标和漫画题目同样把首尾字母的末端笔画进行了水平延长。《星际迷航:无限太空》是该科幻系列的第一部电影,如果不是因为《星球大战》引发的巨大科幻电影热潮,派拉蒙影业可能不会考虑投资制作,而《星球大战》对其影响不仅仅只是投资决定。
《星际迷航:无限太空》上映时,专门为宣传电影单独设计了一款叫作 Star Trek(今 Horizon)的字体,它的 R 和 E 都具有非常独特的弧线,可识别性很强。但即便如此,这款字标最终在宣传品和出版物上的呈现,无疑受到了《星球大战》字标的影响——考虑到之前的科幻电影主题名字中并没有把首尾字母向左右拉伸的做法。
当作为书名时,“SART WARS” 被非常紧密地排在了一起,WA 这对字偶几乎要连到一起了。这种标题排版方式符合欧美七十年代广告用字所谓的 TNT 原则(“tight but not touching” 紧而不接)。不过书名中的 T 好像显得特别窄,就算是 Helvetica Black 字重,T 应该也不会这么窄。我索性用文本编辑器把 STAR WARS 把这几个字用 Helvetica Black 还原了一下。 果然,T 和 S 就撞上了。(顺便还实验了一把双层排版,效果好像也不太好?)
T 真的很麻烦。无法确定七十年代的 Helvetica Black 字体是否专门为标题安排了 T 的替换字,但很有可能是设计师或排版师在制作封面题目时,把 Helvetica Black 字重的 T 换成了某个 Helvetica Condensed 或是 Helvetica Inserat 的 T 放在了标题里。这么做的原因当然是,当笔画变粗而排版趋紧,之前提到的 ST 之间空间过大的问题又一次出现了。好在为初版《星球大战》小说设计封面字体的人,能在 Helvetica 字体家族中找到较窄版本的 T 替代——虽然也不是没有暴力缩窄的可能。
评论区
共 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