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古典,又有现代主义机械的粗粝,还有后现代主义拼凑美学与实验性的帅气,蒸汽朋克,这是个串联起近现代西方艺术史的神奇存在。它看上去一副漫不经心、玩世不恭的样子,却在其他科幻全都眺望科技未来的魅力时,默默坐在后排恋旧地怀念它从前的样子,并执意要把它介绍给众人。
现代计算机诞生在20世纪中叶,然而尽管并不广为人知,计算机却原本可能以另一种形式提前一个世纪出现。
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处在巅峰,这是人类生产方式突变的起点,此时自动化正在萌芽,人工正开始广泛被机器取代,而一个自然的想法是,那么数学运算是否也可以由机器完成,从而颠覆性提高效率与准确度呢?
产生这一构想的是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在仍由蒸汽与机械师主导的19世纪,他就设计出了著名的差分机与分析机,而如今的计算机与之原理如出一辙。
尽管后世根据其留下的设计资料,在20世纪末成功造出了实体机器,并证明切实可行。但在巴贝奇的年代,虽然他为其奉献毕生心血,甚至沦为科学界的笑柄,差分机与分析机却由于资金与当时生产条件的限制没能制造出来。
一个半世纪后,这段历史在科幻小说《差分机》中被改写。在这部同名小说中,巴贝奇的发明不仅在19世纪就成功了,更因为重大科技进展对文明的底层作用,世界的历史都全部被改写,从拿破仑、威灵顿到普通大众,从欧洲的格局到美国的命运,全都不再一样。科学提前获得了无比崇高的地位,社会发展也一派欣欣向荣。
这就是蒸汽朋克(steampunk),它站在现在替过去想象未来,它以蒸汽(steam)主导的19世纪为底料,进行夸张、叛逆的朋克式(punk)浪漫主义想象。
《差分机》所采用的alternate history手法极具实验性魅力,这种方式常笼统地被称为“架空历史”。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假设历史”或“替代历史”,因为其核心并不是虚构,而是对真实历史的修改假设,以及基于此的推理演绎,即一种“假如......那么......”形式的,把人类文明进程当作沙盘一般,进行大胆推演探究的态度。
科技+朋克的这种模式最早来自1980年代兴起的赛博朋克(cyberpunk),而蒸汽朋克则被视作其衍生物。事实上一定程度上来说,它们有着共同的缔造者——《差分机》的作者威廉·吉布森与布鲁斯·斯特林,两位都是赛博朋克开宗立派的人物,1987年提出的蒸汽朋克概念因1991年问世的《差分机》而广为人知,与他们已借助赛博朋克积累的巨大科幻影响力不无关系。
与赛博朋克的消极、冷色系、危机论、末世情结,以及对科技批判反思不同,蒸汽朋克无疑是积极的暖色系的。虽然也会思索科技的意义,但总体充满了对科学与人类未来的憧憬与期许,甚至往往已经不是严格的科幻,而是更像奇幻,科学原理不再被纠结,魔法之类的也混搭进来。
蒸汽朋克最初只是一种文学概念,随后逐渐囊括电影、漫画、游戏、音乐、时尚、生活方式、艺术、工艺品、及至创客运动(maker revolution)等等,甚至还涉及环境保护,在其中每一个方面都拥有大量的粉丝群体。正是这种比之赛博朋克更加活泼、开放、包容的特点,使得蒸汽朋克能够不囿于科幻的大框架,成为一种相对更加综合的亚文化。
很难给蒸汽朋克下一个确定的定义,一方面是因为它极为宽泛的外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的开放性与杂糅性,它始终处在兼收并蓄的动态发展中,内涵始终在变化中增添着新的元素与意义。
然而其特有的机械审美,却相对稳定不变。而蒸汽朋克也从最初的文学概念,逐渐变成以视觉特征为核心,从而将电影等作为了主战场。
19世纪的蒸汽机能效低功耗高,与之匹配的传动装置等也粗粝简朴,但也正是这些相对原始直接的东西,能够展现出一种特殊的魅力。蒸汽机车、齿轮、轴承、管道、旋钮、升降机、黄铜护目镜、空气压缩装置等等,都展现出机械最初样子的“原始野性”,再加上艺术家浪漫主义的加工,成为蒸汽朋克最鲜明的标志与名片。
这种夸张式的机械美学,或许可以借助部分军迷所说的“多铆蒸刚”来形容,即“多炮塔,铆钉连接,蒸汽动力,刚性悬挂”,虽然具体含义不尽适用,但给人的感觉则如出一辙。
科技与朋克,都是外延宽广的概念,而“科技+朋克”式的亚文化则其实非常多,比如发条朋克、量子朋克,以及一些人开始提出的土木朋克、生物朋克等等。
其中最主流的,除了赛博朋克、蒸汽朋克之外,还有一个柴油朋克(dieselpunk),耐人寻味的是,三者恰好对应三次科技革命,即:蒸汽机出现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内燃机与电力普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计算机时代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虽然互不相同,但各种“科技+朋克”在实际中是相互交融的,比如经典的《银翼杀手》就同时兼具赛博朋克、蒸汽朋克等质感。
电影等文艺作品,除了少数是明确将某种“科技+朋克”作为题材外,更多只是在视觉表现上融入了其中一种或多种的元素,而这些元素的融入,往往能够像味精一样,使得整盘菜变得更加活色生香。典型代表比如曾惊艳一时的《环太平洋》。
在这一点上蒸汽朋克特为尤甚,正如其在外延与含义上的开放,它特殊的机械审美也在泛化中变得更加包容。不仅限于电影,如今几乎只要是复古、粗犷的机械感物件,都往往被人们用“蒸汽朋克”来形容,虽然很多时候并不准确,但却也不无道理,谁说只有蒸汽动力的才有资格号称“蒸汽朋克”呢。
蒸汽朋克魅力的核心是什么呢,究其根源是人们心中对创造的渴望。
一定程度上来说,不管是蒸汽朋克,还是极客、创客(maker),抑或是所谓的工匠精神、机械崇拜等等,背后都掩藏着同一种情绪,都来自人类内心那与身俱来的,无法排遣的“造物”情结,这也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天性之一。
在工厂生产出现之前的手工时代,“造物”这件事情是所有人的“权利”,大生产与专业化分工却使得这种“权利”在无形中失去了,人们不但不会直接打造任何东西,所从事的工作甚至都常常没有任何创造性可言。更糟糕的是,现代科技普遍存在的“不透明性”使得人们虽然享受着产品带来的方便与乐趣,却并不能明白其中的原理,即使明白原理也不能透过外壳看到其中迷人的结构。
而如果说非要造点什么才过瘾的话,那么结构复杂,粗犷巨大的机器可能就是这种过瘾最丰盛最痛快的顶配版了,因此蒸汽朋克不仅满足了人们失落的幻想,而且是以一种更大更重更夸张的形式。
这种情绪传导到实际行动上,就是蒸汽朋克亚文化中那异常丰富的DIY创作,人们所造出来的物件大多没有任何实际用途,但却充满了肆无忌惮的想象力,常常仿佛为了报复般地精美到有些过分,更不乏很多科学家与工程师也参与其中,把自己天马行空的幻想变成实物。
DIY概念最初出现时是实用主义的,主要针对人们为自己的房屋装潢之类的,在20世纪末与朋克运动大体同时发展成更广泛的风潮。虽然朋克以反思与叛逆为人所知,但其实DIY也是其最核心的理念之一。1970年代朋克最早发轫于朋克摇滚,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DIY自制唱片,及至后来朋克亚文化对于大企业生产以及产品“计划性淘汰”等的批判,其由来都与此息息相关。
科技与朋克的结合,看似矛盾混搭,实则非常和谐,疑问与批判是科学的基本态度,这与朋克很一致,另外一定程度上科学更处处闪耀着与DIY共通的朴素创造精神,尤其是对于最初的科学来说。
科学是文明进程的第一推动,它是经济、文化、社会等等变化的舵机,而直到蒸汽朋克根植的19世纪前后,科学才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以这一身份登台表演。
这是科技最初筚路蓝缕不修边幅的时期,有它最质朴、纯粹、生猛、耿直的样子,它素颜出镜敢想敢干,它英雄不问出处,各路发明家辈出,前有蒸汽机、纺纱机的出现,后有内燃机、汽车、电影、电话、电灯的发明。出身低微的迈克尔·法拉第只念过小学,却通过艰苦奋斗,自学成才发现电磁感应,尼古拉·特斯拉在长岛的塔楼里孤独地夜夜制造人造闪电,凡此种种,无不令人鼓舞振奋。
“商业”的含义也在此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此之前,商业主要意味着“商品流通”,即交易、买卖而已,而此时发明家时代的到来,使得发明与商用结合的模式开始广泛出现,并继而流传至今。
在此推动下,商业活动变得日益复杂,到1860年代现代企业制逐渐成型,于是“trade”开始变成“business”,“生意”开始变成“企业”,公司取代合伙,贸易取代交易,随之一同如期而来的,则是现代商业形成第一天起就相伴的道德伦理议题,企业责任与利润最大化,社会价值与股东权益等等,老生常谈。
这也正是蒸汽朋克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只是对于蒸汽朋克而言,关注的角度是在于科学与商业的关系。即科学不应成为商业的附庸,不应只是化作庸俗的商品,成为企业实现利润的工具,而是应该坚守住其朴素的科学态度本身,并且坚持为人们谋福祉。
也就是说,蒸汽朋克是站在近现代科学的原点,为最初的科学赤子心呐喊,这也就回到了科幻本身的属性。不论蒸汽朋克已成为怎样的多元亚文化,它本源上都还是一种科幻类别。
文学作品来自现实,它是现实的必然产物,又照进现实成为现实的镜子,科幻自然也是如此,它是工业革命中科学崛起的结果,19世纪不仅是近现代科学的起点,也是科幻出发的地方,它从一开始就与科学发展一路陪跑,充当科学感情与智慧上的搭档。
它是科学发展的良心、进取心、想象力、与理想主义,它更为不知多少读者多少观众带去快乐与启发,令他们着迷给他们激励,又不知因此影响了多少有志者投身于科学的事业。
从科幻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当雪莱讲述着《弗兰肯斯坦》,当凡尔纳讲述着《海底两万里》,蒸汽朋克就已经在场,只是当时它还不叫这个名字。
一个世纪之后,当科学发展走向纵深,当随之而来的社会整体发展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与困惑,人们开始阶段性的反思、批判、总结,于是20世纪末的一系列文化运动发生了,后现代主义、摇滚、新浪潮、朋克等等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思考与探寻。科幻则选择了与朋克联合的方式,而其中蒸汽朋克又是颇为特殊的存在,它不像赛博朋克等更常规的科幻那样未来导向,而是在关照未来的同时回顾过去,并且直接根植于最早的地方。
它是今人对最古朴的科幻的模仿,它已然知道故事的情节,却仍然大胆假设,小心探究,它明知不可能,却偏执意为之,对科学进行最痴心妄想不着边际的想象,正是这种在朋克中常常发现的狂妄、浪漫、雅痞的混不吝态度,却恰恰是对科学最初风尚的小心提点。
虽然九十年代就已经兴起,但蒸汽朋克真正成为综合的亚文化则是大约2006年之后的事情了,作为一种文化潮流来说历史并不长,又有那开放包容、粗中有细、亦庄亦谐的特质,想必会发展成它更美的样子,从而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乐趣。
愿蒸汽朋克能够为更多人所知所爱,并激励更多人以自己的方式支持最真诚的科学探索。
评论区
共 2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