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的造型,化用的古典,金属色金属装饰,用色大胆,低调奢华。既传统又时尚,既沉稳又摩登,兼顾现代的简洁,不失纹饰的丰富。
Art Deco(装饰艺术运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轫,流传至今,在简约设计主导的时代,它为装饰代言。
1925年,巴黎举办了“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国际博览会”(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é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Art Deco这个名字来源于此。
这场盛会,其实也即1925巴黎世博会。每一届世博会都有一个切合时代的主题,而1925年这次,把“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并置,则足见此议题在当时的重要性与时代性。
Art Deco并非仅仅是“20世纪初一个搞装饰的风格”,在发生时间上,它与包豪斯主义基本重合。
在那之后,代表功能与简约的包豪斯成为现代设计正统,而代表装饰的Art Deco则被遗忘被忽略,直到1960年代后逐渐开始复兴。
Art Deco是兼收并蓄的,它的装饰是基于对文化传统广泛的继承融合,并运用前卫艺术加以现代化诠释。 由此带来的可塑性、兼容性、适应性,使它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Art Deco自复兴以来,总能紧跟时代展现魅力,并一如最初那样,作为一个全面的设计运动,广泛影响着设计的所有领域。
融合来自历史、传统以及各国文化的元素,这是Art Deco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欧洲本地的古典文化,东方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非洲原始文化,乃至美洲的玛雅文明与阿兹特克文明等等,在Art Deco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吸收、继承、与展示。
一个直观典型的代表,是那时时尚产业崛起所催生的Art Deco插画,由于受生产条件限制较少,平面艺术总能更自由地表现所属风格的想象力。
20世纪初,在第一次女权运动洗礼下,时尚领域出现了一位划时代的人物:Paul Poiret。作为改革女装的第一人,这位传奇的法国设计师,将女装从S型改为H型,拘谨古典的束腰女装彻底改头换面,女性不再为服装所束缚,现代女装从此诞生。
一如Art Deco,Paul Poiret的设计广泛地从不同文化中汲取了灵感,古希腊希顿装,穆斯林长袍,宽衣大袖的中国古装,以及土耳其灯笼裤等等,不胜枚举。
在他之后,各路大师也纷纷登场,比如Jean Patou,以及堪称现代女性旗手的Coco Chanel等等,一起推动了时尚史上开天辟地的1920年代。
如今对于时尚产业来说,诸如Gucci,Yves Saint Laurent等品牌对Art Deco的一贯推崇,不仅仅是学习与借鉴,更是一种文化的寻根与致敬。
时尚产业的鼎盛,催生了对插画的蓬勃需求。因为摄影技术尚未成熟,今天时尚杂志中由照片承担的大量配图任务,这时都靠艺术家手绘完成。
由此,大量艺术家纷纷参与到Vogue等杂志的美术制作中,这些人个个才华横溢,以致一时间佳作涌如潮水,异彩纷呈,成就了时尚插画最辉煌的全盛期。服装设计与插画本身所展示出的Art Deco精神,也因而得到了忠实记录,更借着印刷品的独特优势,迅速传播普及开来。
而在众多插画师中,最见Art Deco风尚的要数法国艺术家Erté。
Erté的作品,即使放在今天也仍然不显过时老派,“融合文化传统并加以现代化表现”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相当充分。
从1915年起的22年间,他共为芭莎杂志(Harper’s Bazaar)创作了超过240个封面,2500个插图,作品极具辨识度,构思与用色精彩非凡,与同时代众多其他大师放在一起,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画面中,具体到人物塑造,服装样式,背景装饰,抑或场景里的物象等等,都充满了对异域文化的借鉴,比如大量出现的中国元素,以及人物描绘上来自中国工笔画的影响。
俄国芭蕾是Art Deco融合的一个重要文化,这在Erté的插画中有典型表现。
Erté的作品,画中人物姿态,并非日常与拘谨,而是优美舒展,轻灵自然,极具舞蹈性,与众多其他时尚插画相比,更能诠释新女装所要表达的精神,即自由、独立、自信。
对形体的这种理解与塑造,正是受到了俄国芭蕾的影响。Erté本是俄国人,原名Romain de Tirtoff,而“Erté”其实是缩写R·T的法语发音,是到巴黎后Paul Poiret给起的名字。
芭蕾这门影响世界的艺术,诞生于意大利,成熟于法国,达到鼎盛则是在俄国,比如《天鹅湖》、《胡桃夹子》等经典剧目,都堪称划时代的作品。
而俄国芭蕾的中心,则在圣彼得堡,这正是Erté的家乡,他从小饱览芭蕾舞剧,并为之着迷。 20世纪初,俄国芭蕾舞团在各国巡演都会引起轰动。尤其是法国,俄式芭蕾以及俄国文化的一切都代表着潮流与时髦,芭蕾舞者是最红的大明星,芭蕾舞剧的服装、布景、道具则深刻影响了设计师们,为Art Deco注入了那特有的低调奢华与浪漫典雅。
当时的商业美术家并不限于插画,而是身兼多职的全才,平面、服装、工艺品、产品、室内,都多有涉猎,而且很多都醉心于为芭蕾设计戏服与道具布景。这是芭蕾影响Art Deco的重要途径,也促进了Art Deco风格在各领域的贯通。
20世纪初是古典与现代的转折点,文化传统要如何继承,才不显得泥古落后,现代面貌又该怎样表达,才不致单调轻浮:如何化解古典与现代的冲突,怎样处理呈现?
对于这个后来被反复探讨的问题,Art Deco的尝试探索出了一种基本思路,为无数后来者打了个样。
Art Deco提供了一种方式,一种巧妙的料理调配之法,能把古典与现代糅合,用摩登的方式表现古典,用古典的手法展示摩登,浑然一体,并行不悖。 而这种配方,很大程度上来自对前卫艺术的运用。
抽象、简化、几何化,分析、解构、变形、重构,色彩的变革,结构的创新,20世纪初的前卫艺术有很多共有的特点,虽然侧重各异,但都反映了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这些特点,也继而影响了当时的设计。
法国的野兽派,用直接挤出不加调配的颜料作画,大面积平涂,色彩鲜艳,画面简单,线条与色彩本身的美交织成律动,具有明显的装饰性。
用色上不囿于物象固有色,而是多遵循作者的主观理解,比如马蒂斯的Open Window,画面并非自然色彩的忠实再现,而传情达意却不受影响,甚至反而更准确了。此情此景,愈加真切动人。
1905年,野兽派第一次专展。展厅中,有一件古典的多纳泰罗式雕塑没来及搬走,于是有评论家观展时因震慑于野兽派的不羁,竟不禁惊呼:“多纳泰罗在野兽中间!”这是“野兽派”名称的由来,也精准地表现出它的大胆奔放,泼辣直白,以及相对古典绘画激烈的前卫属性。
这种简单而热切的方式,以及那敏锐的感觉,鲜明的态度,被Art Deco完美继承,并应用在作品中。相较变革色彩的野兽派,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则关注了形与结构,它们将物象简化成几何图形,并大量使用叠加、拼贴、并置、对比等手法,前者侧重静态的几何形构成,后者兼顾物象运动的微妙,是工业时代的机械崇拜。
较之商业美术家,前卫艺术的这些特点,在纯艺术家的Art Deco作品中,往往有更朴素直观的体现,比如Rene Magritte。
没错,就是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泰斗,雷尼·马格利特,他在1920年代曾作过一些Art Deco广告插图。搞纯艺术的他运用起前卫艺术来,可以说是毫不掩饰,理直气壮,与时尚女郎搭配,效果奇妙,诠释了前卫艺术影响下,最犀利、纯粹、原始的Art Deco风貌。
当然,更能体现这种风貌,尤其是立体主义与未来主义的,可能还是Art Deco的另一个主要阵地:建筑。
Art Deco建筑,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装饰细节,都表现出强烈的几何化特征,历史性装饰被简化成几何图形,用现代的方式重现。
大量出现的竖向线条,折线、阶梯状,尖券、束柱,以及向上逐渐收缩的轮廓线,则突出了垂直向上的高度感。
在全盛期,Art Deco建筑曾在世界各地辉煌一时。包括中国在内,至今常能见到一些古风今韵同存,特别有格调的楼宇,往往都正是Art Deco建筑。比如最初建设高峰恰好同期的上海,1930年代建成的高层老建筑,就几乎全在此列,城市底蕴的名片,少不了它那一份来由。
也是在这段时间,正值柯立芝繁荣的美国,建设也开始了一个爆发期,以至于成为Art Deco建筑最多的地方。
美国的高楼有个特点,与更常见的玻璃幕墙塔楼不同,纽约等城市的摩天大楼,很多是略带古典的石材建筑,比如帝国大厦与克莱斯勒大厦,都正是典型的Art Deco建筑。
Art Deco所到之处,当地建筑师都尝试将它与本土风格结合,运用它的表现手法,来展示本国的文化传统。 上海就曾有过尝试用Art Deco复兴中国古典风尚的潮流。美国的Art Deco建筑,也多有借鉴来自美洲文化的符号,比如造型仿似阿兹特克金字塔的楼顶。
果戈里说:“当诗歌与传说都已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还在说话”,海派文化也好,爵士摩登也罢,都很大程度上,在Art Deco里找到了一种见证、记录、与传承。
时至今日,对于建筑与室内风格而言,Art Deco仍然影响卓著。很多楼盘的设计,尤其是高档楼盘,以及酒店装潢,都是典型的Art Deco,或借鉴了其中一些元素。
当然,尽管如此,它却远远不是主流更不是正统,包豪斯及其开创的现代主义才是。
与Art Deco相似,包豪斯也受到前卫艺术的影响,而影响它的主要是其中的荷兰风格派与俄国构成主义,早先还包括德国表现主义。对比相关艺术作品与包豪斯的建筑,这种内在关联清晰可见。
20世纪初见证了前卫艺术最早的集中爆发,其影响之巨,至今体现在设计的方方面面,从平面到服装,从产品到建筑,甚至很多动画的制作表现,都能从中找到渊源。
而与相对感性的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不同,风格派与构成主义,并不仅仅是纯艺术流派,而本身也是设计运动,不只是影响了包豪斯,更与包豪斯一同成为现代主义的基础,用工业的理性思维重塑了设计。
自笛卡尔与牛顿之后,机械论成为底层逻辑指导形成了工业时代的一切,从工业的生产到商业的管理,再到人们普遍的思维方式,无不如此。这也内在地决定了被历史选择的,是包豪斯,而不会是Art Deco。
设计如何适应机器化大生产,这是当时的紧要任务,而包豪斯所开创的现代主义,真正实现了设计的现代化,奠定了现代设计从系统的方法论、基本范式,到具体审美的一切基础。其进步性,变革力,是Art Deco难以相比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Art Deco所代表的装饰主义没有意义,现代化固然重要,但传统怎可轻易抛弃,装饰又何错之有,虽然略显折衷主义,变革得也不够彻底,但革新的路上,或许还是能有办法,可以带着传统一起。
1925年巴黎的那场世博会,实际并非1920年代才筹备,而是可以追溯到1907年,这一年,德国工业同盟成立了,这是包豪斯的历史渊源。 正是为了对此作出回应,法国开始筹备世博会,用以展示关于现代设计的法国态度。但后来由于一战等原因推迟到1925年才真正得以举办。
因此,Art Deco实际是现代设计正式形成前的构想之一,是与德国包豪斯相对的法国方案。
而它最初的名字,甚至都不是Art Deco,而是也叫现代主义(Le Style Moderne,Modernistic等),后来是在1960年代对它的重新发现中,才依据1925年世博会更名为Art Deco,更贴切更时尚,也可与包豪斯的现代主义(Modernism)区分。
此时,经过全球范围内几十年的发展,包豪斯主义逐渐被滥用,脱离 “功能主义”,“形式从于功能”的精神实质,开始出现曲解的,为了简约而简约的形式主义。甚至设计出来的产品与功能相悖,而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国际主义建筑”,也被认为不尊重当地传统。
为了矫正这种趋势,后现代主义开始兴起,与Art Deco相比,尽管具体的风格不尽相同,但思想内核却几乎完全一样。
同样的装饰主义立场,同样的尊重历史,同样的融合传统、多元文化与当地特色,在此基础上,又承继彼时正盛的波普艺术,增加了通俗文化认同的内容,从而成其时代性与创新点。
这是穿越时间,来自Art Deco的某种反击吗?抑或是否在最初,二者就分别代表了设计内在双生的两面,但却只有功能主义得到了妥善的发展,装饰艺术则被暂时撇下了,因而必然会在合适的时间重新成为话题。
大体也是1960年代开始,信息产业的崛起,物理研究的新进展,使得机械论不再一统天下,出现了全新的方法论,多元取代单一,不确定性取代确定性,底层逻辑开始变化,一切都变得不再一样。从那以后,装饰的因素开始回归,Art Deco开始复兴,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流行一阵,不仅广泛融入并影响了如今的设计,更在今人手中发扬出Art Deco别样的当代活力。
装饰有意义,就像Art Deco大师Paul Follot的话:
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对人类而言是不够的……音乐……鲜花……香水……女孩的微笑。
美术史主要是一部装饰史。
从远古开始,人们就自发地为器皿绘制纹样,对纯粹的装饰美,那与身俱来的欣赏向往,是如此单纯、朴素、正当。在功能性之侧,它不是多余的无用之物,应该被更好地对待吧,或许本该如此。
评论区
共 1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