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第二共和国是不折不扣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国家,总人口在1921年大约在2700万,1938年达到接近3500万。其中乌克兰人约有500~600万、犹太人有300万,白俄罗斯人有150万,约80万德裔,以及更少量的俄罗斯人和捷克人。
1922年,各少数民族团体参加了议会选举,获得了约16%的选票。犹太人虽然数量庞大,但不对波兰国家构成威胁除,实际上犹太人从来都是波兰社会的一分子。波兰犹太人在政治上主要集中在犹太复国主义政党和、崩德和PPS左派中。乌克兰人和德裔是波兰国内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德裔数量虽少,但紧靠西部边境,平均收入较高,有自己的文化社区和政府议员。他们大多数人热忱于希特勒狂热的种族主义理论和法西斯纳粹思想,二战爆发后,这些德裔最先帮助德军入侵波兰。
波兰政府与乌克兰民族的关系一直较为紧张,双方长期处于反抗到镇压的恶性循环中。这一切的恶果最早可以追溯到波乌战争与《里加和约》,乌克兰人对他们被波兰人统治的显示非常不满,加之民族主义思想的快速传播,东南省份的部分极端乌克兰人开始结成组织,有组织的破坏当地波兰基层机构,甚至对波兰官员实施刺杀。作为惩罚,波兰政府也予以严酷的镇压和逮捕,限制乌克兰语,以“鲁塞尼亚”替代“乌克兰”这个词汇。乌克兰人实际上成了共和国的二等公民。尽管如此,许多乌克兰人在波兰建立了合法政党,还有不少人是左翼的社会主义者。但右翼的民族主义者往往采取最极端的手段。
激进的种族主义者在1929年建立了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Organization of Ukrainian Nationalists 简称OUN),这是一个从事恐怖主义行动的极右翼准军事组织,推崇乌克兰种族主义,期望建立独立自主的乌克兰国家。OUN的前身是由流亡军官组成的乌克兰军事组织,他们的攻击目标包括波兰、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OUN在加利西亚和利沃尼亚地区进行了无数恐怖行动,包括纵火、打砸、暗杀、伏击,他们的暗杀对象不光是波兰人,还有被认为是“乌奸”的同胞。所以OUN每施展一次恐怖行动,波兰政府就进一步推动同化政策,然后造成更多乌克兰人加入OUN,这是那个时代下无解的暴力循环和东欧民族矛盾的缩影。
后来,OUN分裂成老军官组成的温和派OUN-M,和年轻人组成的激进派OUN-B,后者又吸纳了法西斯主义。二战期间,OUN与纳粹德军合作入侵波兰和苏联,但德军只把OUN视作利用对象。所以当OUN-B领袖斯捷潘·班德拉(Stepan Bandera)在1941年6月宣布建立乌克兰国家时,他和其他高层立刻被德国盖世太保逮捕,许多人被枪毙,其他人被监禁或投入集中营。后来德军发现OUN-M有发展壮大的苗头时,也对他们采取血腥镇压,OUN在乌克兰受到沉重打击。
1943年,OUN-B在利沃尼亚与加利西亚地区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即沃伦大屠杀。这是二战期间针对平民的种族灭绝事件之一,遇难人数为5~6万,绝大多数是波兰平民,还有少数乌克兰人。战后,OUN几乎被苏联消灭,但还是在国外残存下来,延续到了今天。
民族主义是波兰得以复国的最大功臣之一,但也摧毁了古波兰文明开放包容的文化,在它的影响下,波兰社会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反犹\排犹政治运动。以德莫夫斯基为主的保守民族主义者认为犹太人虽然在波兰生活了几百年,但并没有被同化,阻碍了波兰的真正统一。德莫夫斯基还认为,只有单一民族的波兰才能建立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其他民族都是不稳定要素,这就是波兰第二共和国右翼团体的思想内驱力。另一方面,犹太人本身就是极难被同化的独立文明,在20世纪初也觉醒了民族意识,更加难以将身份认同转变为波兰人。
最早出现针对犹太人的暴力事件出现在苏波战争时期,除了战争本身造成的平民伤亡外,在东部和东南边境至少出现了八次反犹太暴动。1918至1919年,前线的波兰军队参与了多数对犹太人的屠杀行动,共有约280位犹太人不幸罹难,这是明确记录的数字。但是,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毫无缘由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一些犹太人选择为德军或红军而战。特别是在波军在前线节节败退之际,出现了部分犹太人与布尔什维克合作的事情,虽然与红军合作的犹太人是极少数,而且也有许多犹太人帮助波军,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反犹主义开始爆发性增长。犹太人在战争中是无助的,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乌克兰军队,乌军对与波兰人或苏俄合作的犹太人展开了更血腥的屠杀。此外,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期,反犹行动最激烈的地区都在东南部边境,西部波兰核心地带并未出现太多谋杀事件。
下一次大规模反犹运动出现在1935年之后,在毕苏斯基去世、右翼政府上台与大萧条的多重作用下,犹太人受到的歧视和迫害开始直线增加。随着右翼民族主义政党逐渐扩大影响力,犹太人的待遇每况愈下。萨纳齐政府开始限制犹太人在波兰许多行业的发展,包括犹太人进入大学的权利。毕苏斯基在世时,他可以凭借个人威望一定程度的遏制排犹运动,但他去世之后,波兰极右翼的民族团结组织(Endecja)开始了更严酷的反犹政策。1938年,欧洲反犹运动进入高潮,波兰、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都出台了不同程度的针对犹太人的法律。此时,民族团结组织已经掌控了议会,在政府的默许下,出现了多起民间针对犹太人的暴力事件。1935至1937年间,在反犹暴动中罹难的犹太人数量接近100人,还有约500人受伤。
边境的仇杀随着战争结束而暂时结束了。仓廪实而知礼节,此后直到1935年,波兰犹太人的境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正如参与反对波兰的犹太人是极少数一样,参与迫害犹太人的波兰人亦是极少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犹太人与波兰人在社会中是正常相处的。尽管犹太人保持了较高的文化独立性,但波兰犹太人的历史极为悠久,犹太人一直都是波兰社会中的一部分,华沙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犹太人。犹太人在波兰社会中有自己的宗教团体、政党、报纸、剧院和学校,许多波兰城市居民都习惯了犹太人与他们共处。犹太人虽然在文化和民族层面较为独立,但他们大部分人的国家认同感毫无疑问都是波兰,而且在一战期间,也有大批犹太人积极参军支持波兰独立。因此,说犹太人对波兰毫无感情是错误的。
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期,犹太人的文化蓬勃发展,在文学、电影、科学、数学、戏剧领域为波兰做出了举足轻重地贡献。世界语的创造者路德维克·柴门霍夫就是波兰犹太人,以色列第九任总统西蒙·佩雷斯最早也是波兰犹太人。帕德雷夫斯基总统签署了保护波兰境内少数民族权利的命令,1921年的三月宪法更是赋予了犹太人和其他公民拥有相同的合法权利,保证他们的信仰自由和宗教节日自由等等。苏斯基掌权时期,波兰犹太人迎来了社会氛围最宽松的时代,他的国家同化政策明显对犹太人表达了更多的善意:“公民是根据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判断的,而不是他们的国籍。”所以毕苏斯基去世时,波兰犹太人尤为伤感,他们将前者尊称为“保护犹太人的好人”。
在波德战争中,参军的犹太裔波兰公民占整个军队的13%,这些人用生命证明了他们对波兰的忠诚。在卡廷森林大屠杀中,罹难的波兰军官里也有500~600名犹太人,包括波兰军队里的首席拉比。波兰被瓜分后,德国占领区波兰犹太人的处境极度恶化,但苏联占领区的犹太人却好得多。在东部边境保守歧视的犹太人中的一部分是亲苏派,苏联人在将本地波兰精英流放之后,也乐意用犹太人填补继承政府职员的岗位。对苏联的好感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摆脱了纳粹的魔掌,但随着苏联反犹、反宗教运动,以及大规模流放的开始,东部犹太人对苏联的好感也烟消云散。
另外,犹太共产党在苏联占领期间得到了表现的机会,他们在许多重要社会机构上被苏联人委任为管理者。尽管犹太共产党只是东部犹太人中的极少数,但他们在聚光灯下站了太久,“犹太人亲苏”的偏见就更加广为流传了。于是,东部波兰人有了最明显的证据为他们的反犹暴力开脱,在战争的催化下,仇恨再次战胜了理智。
最典型的案例是发生在1941年7月10日,波兰东部耶德瓦布内小镇的反犹暴乱,这次可怕的集体犯罪是波兰人反犹心理的直接写照。首先,耶德瓦布内是犹太小镇,在这里波兰人占少数。而且在战争之前,这里波犹民族关系融洽,并无明显的反犹迹象。但当这里被划归到苏联控制范围内,情况发生了变化。本地的犹太人得知占领城镇的是苏联人而不是纳粹分子,纷纷松了一口气,一部分犹太人还制作横幅欢迎苏军进驻。但这种行为在小镇的波兰人看来,就是彻彻底底的通敌叛国,仇恨的种子已经埋下。苏联人可能有意制造民族矛盾,因为他们觉察到波兰人的不悦,但还是将小镇的管理岗全都交给了犹太人。一小部分犹太人甚至主动帮助苏联人编制流放西伯利亚的波兰人名单,造成22,353名波兰人被流放。
很快,苏军就在小镇“一视同仁”起来,大部分犹太人也遭到了与波兰人一样的待遇。如被“征用”食品和其他资源,也有许多犹太家庭被流放和逮捕。后来小镇被德军占领,德军察觉到反犹气息的存在,然后开始煽动波兰人实施反犹暴力行动。在波兰人动手之前,党卫军对犹太人的屠杀起到了带头作用。尽管如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还是有波兰人提前告知犹太人可能发生的反犹暴乱。7月10日早晨,小镇波兰人将犹太人聚集起来凌辱、殴打,还将许多人烧死在谷仓里。但需要指出的是,德军在惨剧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党卫军在屠杀前武装控制了,小镇,在屠杀中也阻止犹太人逃跑。根据现在考古统计,约有340名犹太平民罹难,至少40名波兰人参与谋杀犹太人。耶德瓦布内小镇的悲剧的种子被苏联人埋下,被德国人浇灌,被波兰人采摘。如果说在这此民族悲剧中有什么人性的救赎,莫过于1942年,七名幸存的犹太人逃到了附近的杨切夫科村,在那里他们被一对勇敢善良的波兰农民夫妇救助长达两年。维日科夫斯基夫妇因此冒着极大的风险忍受同胞的指责和德军的搜捕,后来他们三次搬家躲避骚扰。1976年,以色列授予他们国际义人的荣誉称号,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也授予他们勋章表示肯定。
三个政治形态迥异的国家对波兰以不同的方式统治了123年,仅重新将三块区域在各方面重归一统就颇费周章。而且在这段时间内,三国不约而同地继续把波兰作为产粮区发展,而不是工业区。尽管如此,波兰人历经无数次动荡与起义,仍然艰难地打下了工业基础。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苏波战争又对勉力发展的波兰经济和工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其中,在波兰工业较为发达的西部地区,德军在撤退时采取了“波兰去工业化”行动。将波兰所剩无几的工厂、桥梁和车站等设施或掠走或摧毁,还故意破坏了所有的机器。
除了近百万人口损失外,波兰荒芜农田在1919年达到460万公顷,就业工人只有1913年的14%。全国货币严重不统一,普占区用德国马克、奥占区用奥地利克朗,俄占区用卢布。为了在一片废墟中重建国家,波兰政府又面临巨大的财政危机,1919-1923年,财政赤字达到40亿兹罗提。为了弥补赤字又开始印钞,结果在1923年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与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急剧恶化,罢工抗议此起彼伏,财政危机又引发了政治危机。
1921年,全国有720次罢工,近50万人参加。到1923年就有1273次罢工,近85万人参加,还造成多起流血冲突。全国交通瘫痪,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在年底促成了维托斯政府的倒台。继任的格拉布斯基政府通过裁剪公务员,借款,紧缩开支,建立波兰银行等举措改革财政,在1924年发行兹罗提以替代通胀严重的波兰马克。同时,波兰的各项基建规划也重新启动,国家物价恢复正常,财政赤字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同样在1924年波兰又爆发自然灾害引起粮价上涨,德国又对波兰实施关税战,美国也停止对波兰借款,经济危机再次爆发令格拉布斯基政府倒台。直到1929年,波兰的工业产值才恢复到1914年的水平。1932年的大萧条横扫整个欧洲,波兰的底子太薄弱,受到的损失也最为惨重。
但尽管有如此多的天灾人祸,波兰人还是依靠努力完成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复苏。经过约20年的建设,在二战爆发前,波兰已经成为世界第八大钢生产国、第九大生铁生产国,建立了先进的化学工业,并且可以对外出口超过1200万吨煤。波兰的人均收入达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水平,各届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医疗和失业保险,甚至还为低收入者进行大规模的住房建设。1935,波兰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科威特夫斯基制订了“四年国家投资计划”,旨在人口最密集的维斯瓦河与桑河之间建立中央工业区,包括水电站、飞机制造厂、橡胶厂、汽车厂、化工厂等等工业建设,预计在1942年完成。更久远的计划包括在1954年完成波兰交通、农业和教育的现代化。但是,波兰人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与两个过于强大的邻国产生经济或是军事上的均势。在1937年,波兰的钢铁产量达到150万吨,但德国是1980万吨,苏联是1780万吨。因此,尽管波兰设计师创造出了许多优质的武器装备,但受困于总体工业水平羸弱,这些装备的产量极为稀少,许多甚至只存在于图纸上。
评论区
共 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