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巴德:维京崛起》(Redbad)是2018年的一部荷兰史诗电影。当然一开始吸引我去看的不是因为荷兰史诗,而是因为“维京崛起”这个题目。故事发生在公元8世纪早期的弗里斯兰,而有史可查的第一次维京劫掠发生在8世纪末期,看起来本片似乎确实和维京人的崛起有关系——事实上当然不是这样。
于是,在看完了这部两个小时零四十分钟的电影,又查了些半吊子资料后,也是时候讲讲它到底是有关什么的了。
在电影开头,我们看到了一片飘着雪花的旷野,然后是一群看起来很落后的野蛮人在谈论有关丰收之神芙蕾雅的事情。也许你会以为他们就是维京人了(一开始我也这么想了),不过,这里可不是维京人的地盘,这些信奉沃登和芙蕾雅的人也不是维京人,他们是弗里斯兰人。
弗里斯兰人属于西日耳曼人的一支,居住在现在的荷兰和德国西北部,被称为弗里西亚地区,今天德国的东弗里西亚、北弗里西亚和荷兰的弗里斯兰仍然有他们的后裔,西弗里斯兰语是荷兰的正式语言之一,北弗里斯兰语则是德国的少数语言之一。
早在罗马人的时代,弗里斯兰人就进入了历史。史书记载弗里斯兰人曾经反抗罗马的征税,并一度击败过罗马军队,被称为日耳曼最强大的民族之一。在罗马人与公元70年左右入侵不列颠的战争中,也有弗里斯兰骑兵的影子。但是此后他们却在历史中缺席了不少时间,直到公元3世纪才有不少弗里斯兰农奴来到罗马,此时由于海岸线后退的原因,大部分的弗里斯兰人失去了土地,弗里斯兰人口急剧减少。公元5世纪之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大量迁入弗里斯兰,他们和罗马时期的弗里斯兰人关系尚不明确,但是他们很大程度上是后来的弗里斯兰人的祖先。
公元7世纪的弗里斯兰人已经建立了一个不小的国家,向西扩大至北海沿岸,向南扩大到多雷斯塔德(今荷兰乌特勒支省一带),最晚在公元678年,弗里斯兰已经有了国王(或者公爵)。但是从7世纪末到8世纪初,弗里斯兰人和南方的法兰克人就爆发了持续的战争。
此时法兰克人的墨洛温王朝早已抛弃了日耳曼异教而皈依基督教,而弗里斯兰人仍然信仰日耳曼异教。公元630年左右,墨洛温国王达格伯特(Dagobert)征服了多雷斯塔德一带,并强迫当地人改信基督教。但是在他死后,弗里斯兰人又夺回了多雷斯塔德。
最早有系统记载年份的弗里斯兰统治者是阿尔德吉叟一世(Aldgisl),法兰克人称其为公爵,但其他史书里则称他为国王。这个区别没有实际意义,因为阿尔德吉叟确实是弗里斯兰的最高统治者,只是法兰克人用了比较拉丁化的称呼。阿尔德吉叟对基督教的扩张保持了宽容的态度,史书记载他曾经迎接了从诺森比亚流放的威尔弗雷德(Wilfrid),甚至鼓励他在弗里斯兰布道和施洗。有人甚至怀疑,阿尔德吉叟在某个时候皈依了基督教。但是也有人对此表示反对,因为在后来的威利布罗德(Willibrord)来到弗里斯兰传教的时候,日耳曼异教仍然是主流信仰。
认为阿尔德吉叟并非真心皈依基督教的证据还有一条,据说法兰克的宫相埃布罗(Ebroin)曾经写信给这位国王,用一蒲式耳的金子交换威尔弗雷德,死活都行。结果国王当着信使的面撕碎了这封信,扔进了火里。阿尔德吉叟对威尔弗雷德的宽容也可能只是出于对法兰克帝国的不满,在他于680年去世后,可能是他的儿子的雷德巴德一世(Redbad),也叫雷德白(Radbod)成为了国王,他对法兰克人和基督教的敌意更重,法兰克-弗里斯兰战争随后全面爆发。
电影片头的一战正是这场战争中的一次大战——多雷斯塔德之战,发生在公元689年。和片中一样,雷德巴德在战斗中失败并被迫向法兰克宫相丕平二世割让斯凯尔特一带。690-692年间,法兰克人占领了整个乌特勒支。
不过片中的法兰克军队和历史情况差的有点大,这些士兵头戴锥形盔,身披扎甲,还携带风筝盾,这显然不是墨洛温王朝晚期法兰克军队的样子,而更像是11世纪诺曼骑士的样子。
11世纪的诺曼骑士佩戴的锥形盔使用铁条加强,比早期的法兰克头盔防护效果更好,同时他们还使用了带肩带的风筝盾,它比圆盾更适合在马背上使用。唯一不像的是扎甲,靠近东方,受到拜占庭、阿瓦尔、可萨和阿拉伯影响的诺曼人确实使用过扎甲或鳞甲,但更多的诺曼骑士仍然穿着带护颈的锁子甲,从上衣一直延伸到腿部。
墨洛温王朝早期的法兰克士兵的武装和诺曼骑士差别很大。当时的法兰克军队仍然以步兵为主,在正式接战中骑兵也会下马战斗。他们头戴日耳曼风格的头盔,穿着锁子甲或者扎甲,手臂和小腿没有盔甲。他们的盾牌是椭圆形或者圆形的,往往有箭头符号的装饰,用皮革或者金属加固,法兰克剑还没有长出长长的剑格。到了加洛林王朝早期,骑兵开始成为法兰克军队的主力,此时的法兰克装备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是头盔,形状变得类似于锅形,后端稍微延伸,和罗马帝国末期的意大利头盔有些像。他们的盾牌仍然是圆形的,以木头制成,上面蒙着皮革,用金属钉加固。他们穿着的锁子甲也不会覆盖手臂和小腿,虽然有说法称法兰克人有护臂和护腿。法兰克剑已经有了较短的金属剑格,但仍然不是那种十字形剑格。
那么弗里斯兰人又用什么战斗呢?相比于法兰克人来说,他们和撒克逊人的关系可能更近,甚至有人认为很多迁入英格兰的撒克逊人实际上都是弗里斯兰人。可以推测,当骑兵成为法兰克军队的支柱时,弗里斯兰人仍然和撒克逊人一样以步兵为主。他们的头盔可能是皮革的,用金属条加固,他们还会携带一面撒克逊风格的圆盾。弗里斯兰贵族大概会装备锁子甲,但是普通的士兵仍然穿着皮甲。他的主武器是被称为polstok的长矛,可以用作撑杆也可作武器用,较短的砍刀(Seax)也是他们常用的武器,而长剑大概只有少数人拥有。
除了撒克逊人外,弗里斯兰人和北欧维京人的关系也很近。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社会体系接近,甚至有相互往来。另外,维京人的长船也是改良自弗里斯兰人的船只,事实上,弗里斯兰的船只影响了大多数日耳曼战船的设计。
片中在多雷斯塔德战败后,雷德巴德被判处流放。这在历史上有原型,在割让乌特勒支后,据称雷德巴德退到了赫尔果兰(Heligoland)岛上,也有人说他退到了弗里斯兰的更深处。至于他是不是像片中这样被海浪推走的,应该并非如此。
到了这里影片里还没出现过哪怕一个维京人,但是随着雷德巴德被流放到了丹麦,货真价实的维京人也来了。不过,片中的这群人居然说的是英语。好吧,之前弗里斯兰人说荷兰语,法兰克人说英语姑且就认为是对号入座,怎么连维京人都开始说英语了?因为丹麦人曾经在英格兰统治过一段时间么?
在装束上,维京人和弗里斯兰人差不多。历史上确实有弗里斯兰人迁徙到丹麦居住,维京人也在9世纪中叶占领过弗里斯兰(以较为和平的方式),甚至有记载弗里斯兰人和丹麦人一起劫掠英格兰,但考虑到历史上弗里斯兰人此时已经(大范围的)皈依基督教,且总体来说以商业贸易为主,这样的记载只是个例而已。
雷德巴德和丹麦的朋友们还没混熟,瑞典人就跑过来劫掠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维京人的大战。双方的盔甲都很少,主要以盾牌作为防御,武器则主要是剑其次是斧头。不过,影片里丹麦人这里有不少女战士,而历史上到底有多少维京士兵是女的,还难有答案。但是影片一开始弗里斯兰人也有一大堆女战士,就不好说了,毕竟弗里斯兰人有没有女战士是更没有答案的问题,就算有,大概也只占不到0.01%吧。
雷德巴德在此战中不仅胜利了,还收获到了首领的女儿芙蕾雅。不过有趣的是,这个芙蕾雅居然是基督徒,那么基督教可能在维京人南下劫掠前就在北欧生根发芽的吗?
其实也是有可能的,丹麦作为比较偏南的区域,和南方的交流可能更多,芙蕾雅作为首领的女儿,其实比其他人更容易遇见基督教人群,也许在历史上的北欧,早在维京人向南扩散之前,已经有基督徒的存在了。
就这样,雷德巴德有了一个儿子,叫波波(Poppo,也叫Bubo、Peppo或者Bobba)。有关这个波波的历史记载非常少,我们甚至不知道他是不是雷德巴德的儿子。不过波波确实是弗里斯兰的最后一位统治者,他在674年出生(远早于阿尔德吉叟死亡前),719年雷德巴德死后登基。此后对于他的历史记载一度陷入空白,据称在这个时候弗里斯兰发生了内乱,波波不得不和铁锤查理达成了和约。但是733年查理就发兵攻打弗里斯兰,在次年的博恩之战里彻底击败了弗里斯兰军队,波波被杀,弗里西亚王国灭亡了。
但是,雷德巴德在他的心中还是惦记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无法忍受法兰克帝国继续奴役弗里斯兰人的肉体,破坏他们的信仰。于是,他和家人、朋友们又返回了弗里斯兰,一场战斗即将爆发。
片中,法兰克人一占领乌特勒支就迫不及待地修建了教堂,镇压了反抗,然后又开始大举传教。除了铁锤查理以外,他的父亲丕平二世也出现了,还有圣卜尼法斯(Boniface)和威利布罗德两个传教士。卜尼法斯还算比较单纯,而威利布罗德则是直接物理传教(指拿石头砸不信的人),影片对这俩人的描写一度引发了不少基督徒的愤怒,那么片中这几个人都是谁呢。
先说丕平二世,他是当时的法兰克宫相,也是实际上掌握实权的人(当时的墨洛温王室已经衰落了)。他是雷德巴德的敌人之一,通过击败后者夺取了乌特勒支和关键的北海航线。片中他让查理娶了雷德巴德的妹妹辛迪(Sinde),不过历史上是他的长子(原次子)格里莫尔德(Grimoald)娶了雷德巴德的女儿西亚兹维(Thiadsvind)。同时,他设立了乌特勒支大主教一职,首任主教正是威利布罗德。在他死于714年后,雷德巴德又东山再起了。
威利布罗德和卜尼法斯都是来弗里斯兰传教的人,由于两人对传教事业的贡献,死后都被封为圣人,威利布罗德在739年病死,卜尼法斯则是在754年被拦路的弗里斯兰人所杀。两人在历史上都有大量的记载,今天卜尼法斯甚至被成为德国的使徒,且受到大量德国天主教徒的敬意,他还被称为“欧洲统一第一人”,以及德文郡的守护者。历史将二人描绘为清廉的使徒,而影片里他们显然不是正面角色,对于这点姑且到下面再说吧。
最后是铁锤查理了,作为片中的大反派角色,历史上对于铁锤查理的记载要比雷德巴德多很多。他的儿子就是终结墨洛温王朝的矮子丕平,孙子则是威震欧洲的查理曼大帝,他本人也因此被认为是加洛林王朝的奠基人。爱德华·吉本称他为“时代的救世主”,阿尔伯特·杰拉德则称他为“反抗新月的十字军之王”。因为铁锤查理最为人所知的一战不是弗里斯兰战争,而是和倭马亚帝国的图尔会战(也叫732年普瓦捷战役),过去人们认为正是这次战争从伊斯兰教手里“拯救”了高卢乃至欧洲,但是现当代历史学家又认为这次战争的意义被严重夸大了,它并不是法兰克人和阿拉伯人的唯一一次战斗,甚至被认为仅仅是一次劫掠。
那么,片中对法兰克人残暴迫害弗里斯兰人,铁锤查理、卜尼法斯、威利布罗德和丕平二世的描写属于丑化吗?在我看来并不是。基督教会记载的历史往往会以有色眼镜的角度去思考民族和宗教的扩张,他们并无法超越时代去看待问题,因此往往会丑化其他宗教或者民族的扩张,而美化自己的扩张。基督教的传播当然不可能是完全靠念圣经,在十字军东征前武力传教也是存在的。如果说维京人对欧洲西部的洗劫是野蛮的,阿拉伯人对波斯、北非和西班牙的征服是残忍的,那么为什么法兰克人对欧洲其他地方的征服就很文明呢?但是在教会的史书里,往往较为忠实的记录了前两者的暴行,却对法兰克人的暴行进行了合理化,这在11世纪后的历史中还会继续出现。
随着雷德巴德的回归,他首次尝试闯入辛迪的施洗现场,结果未能成功。在此事发生后,为了夺取权力从而发动战争,查理毒死了丕平二世,又摔死了小王储德罗戈(Drogo of Champagne)从而篡位。这和历史的出入就比较大了,实际上,德罗戈是丕平二世真正的长子,生于675年(比生于688年的查理还年长),只不过他在708年就死了(早于格里莫尔德嫁给雷德巴德之女)。所以说,历史上的德罗戈死得比他的父亲还要早,当然不可能是电影里那一幕了。
在查理进军之后,电影将迎来一段高潮(才到一半),那就是雷德巴德和铁锤查理的宿敌之战。
弗里斯兰人和法兰克人的战斗随后全面开始。 片中,法兰克步兵和弗里斯兰步兵排成两队盾墙,然后开始正面冲击。同时,雷德巴德的骑兵和查理的骑兵在其他地方交手。总体来说,这一幕还算比较写实,当时法兰克军队已经有不少的骑兵了,不过步兵仍然占据了一定地位。在前面说过的图尔战役中,法兰克步兵通过密集的长矛阵势阻挡了阿拉伯骑兵的冲锋,法兰克骑兵也一起下马加入阵势,而阿拉伯虽然有不少骑兵,却没有对抗步兵阵势的帕提亚战术,因此导致了落败。
只不过,影片对于武器的描写还是有问题,法兰克人和弗里斯兰人都大量装备了长剑,但是很少有人装备长矛。历史上,剑的加工流程较为复杂,矛则是一个矛头加一根木棍就可以搞定。所以当时持矛的士兵比持剑的士兵多很多,在相对落后的弗里斯兰,持剑的人应该只限于少数贵族。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很多持矛的弗里斯兰人,法兰克人也应该以矛作为主武器,其次用斧头之类的。电影里则是几乎没人用矛,少数人用斧头,一堆人拿剑。
在战败后,法兰克人以砍倒圣树要挟雷德巴德,他投降了,和自己的家人一起被俘。他随后被带到乌特勒支接受施洗,但是在施洗中他问威利布罗德自己能否在天堂见到父亲,结果被否决,他认为自己不能在天堂和祖先相遇不能接受,所以断然拒绝了皈依。这可能是来自一个传说,据称大主教沃弗拉姆(Wulfram)试图让雷德巴德皈依基督教,他一度答应施洗,但是当他得知自己在天堂无法见到作为异教徒的祖先时,他断然拒绝:“我宁可和异教徒的祖先们在地狱里度过永恒,也不肯和一群乞丐在天堂里共存!”这个故事在威利布罗德担任乌特勒支大主教后,也有过传言。
雷德巴德重新树立了权威,随后他在多雷斯塔德再次和查理交战。此时突然出现了月全食,众人惶恐不安,但是他鼓舞了弗里斯兰的心智,他们随后发起了攻击。这时丹麦人的援军也赶到,他们里应外合击败了法兰克人。查理从多雷斯塔德逃走了,雷德巴德也失去了芬内和很多其他的人。故事到了这里,也就结束了。
电影的背后我们知道,弗里斯兰人终究还是皈依了基督教,法兰克人征服了这里的土地。但是,日耳曼异教信仰并未消亡。随着查理曼大帝的死去,加洛林帝国开始衰落,与此同时,在欧洲的北方,维京人将从北方南下,一次次打击法兰克帝国。南方的摩尔人和阿拉伯人也会不断骚扰地中海北岸一带,而东方以匈牙利人为首的游牧民族也开始入侵法兰克的边界,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冲突,还将继续下去……
《雷德巴德》并不是一部独立的电影,而是罗伊·雷内执导的《尼德兰三部曲》的第二部。这个电影系列聚焦了荷兰(尼德兰)历史上的三位英雄人物。第一部电影《海军上将德勒伊特》在2015年上映,主角是米切尔·德勒伊特,荷兰海军指挥官。第二部电影也就是这部了,第三部的主角则是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那个发起80年战争拖垮西班牙的奥兰治威廉)。
《尼德兰三部曲》和其他国家的很多民族题材电影一样,完全聚焦于从本民族的视野去进行叙事,从而展示出在过去被忽略的历史片段。从某种角度来说,德勒伊特和雷德巴德也有相似之处,两人都面对强敌(英国和法兰克帝国),都曾经让自己的敌人恐惧(德勒伊特曾经是皇家海军最害怕的敌人,雷德巴德的出兵也让墨洛温王朝恐惧),但是在他们死后又再无后继能人,历史也转向不利的一面(荷兰在第六次英荷战争中失败,弗里斯兰人最终被征服)。有趣的是,今天荷兰境内的西弗里斯兰人相比德国的东弗里斯兰人和北弗里斯兰人,在心理上其实更认同荷兰民族的身份,算是另一种相似之处吧。
当然,这电影也有个不足,那就是太长了。《海军上将德勒伊特》也够长了,将近三个小时,不过影片里的跨度达到了25多年,却被时间压缩到很短,让节奏还不是那么拖沓。而《雷德巴德》的历史跨度虽然差不多也有近30年,但是因为大部分历史事件都是虚构或者情节不明的,所以让剧情显得更加拖沓了。看起来感觉就……越看越烦。不光是一般的观众,就连影片的某位群演(演坏蛋的)也在网上如此吐槽,它甚至被锯成了一季的电视剧。
另外一个问题是,虽然这电影相当长,电影对角色的塑造力度不够。剧中的角色有不少,不过并没有按照主次排列戏份。除了主角雷德巴德外,其他人的戏份规划总感觉有些失误,以至于你可能在看到一个角色出场后,隔了好久才再次看到他/她,然后还会觉得“这人谁啊?”另外,主要演员的演技比《海军上将》好了一些,不过仍然有些许不足。总之,这电影变成大失败确实是有原因的,还不止一条。
总的来说,《雷德巴德》的优点和缺点基本上都差不多,算是中规中矩的作品。电影的思路和叙事都算新颖,有着浓厚的民族气氛,但是确实是太长了,而且手法不是很好。如果有人对此有兴趣,也可以看看。
评论区
共 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