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京战士没有也不会使用奇幻牛角盔
更没有证据表明皮甲札甲被大量使用
通俗文化中的维京甲与史实相差甚远
维京盔甲中最常见的是锁甲
板条甲并未在维京时代出现
维京人也没有装备任何护手
大家好,我是鸩的注视,随着《刺客信条 英灵殿》的发售,维京人又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大多数人一听到维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戴着牛角盔穿着皮甲的野蛮人形象。那么这种形象是否是历史上的维京人呢?借着这股东风,我们来说说真实的维京吧。
首先作为维京人象征之一的牛角盔截至目前没有任何出土。不同于后世骑士骑乘时用于彰显身份与武德的盔顶饰品,以步战为主且讲究灵活机动的维京战士可不需要如此不便之物,那么是否就可以百分百肯定牛角盔是不存在的呢?
其实也不能。因为有少量的记载以及绘画中有相关描述,如《Kungsangen, Sweden》——两人中一人戴着牛角盔一人带着狼头面具([HAGG 1984]:p.186)。
考虑到其在传说中的地位,可能会作为祭祀用品少量存在,并且其距离维京时代有一定差距,所以从任何角度上来说将它作为史实装备都是不恰当的。
那除了牛角盔还有什么盔有维京特色呢?那当然是眼框盔了。
这是目前最完整的眼眶盔,可以清晰的看出眼眶盔分瓣铆接圆顶的特征,断代是在10世纪早期。
其次是刻在剑柄上这款。可以注意到不同于常见的分瓣铆接盔,该盔是圆顶下铆接护目护鼻。其护鼻与护眼眶有一定落差,因此亦有可能是圆顶护鼻盔搭配锁甲。
剩下的眼眶盔就不那么完整了,也许是时间的流逝或是刻意破坏,基本都只有眼眶的一部分保存至今,而现代根据形制进行了复原。
值得注意的是,现存的维京盔均存在装饰或是雕刻或是镶嵌铜件。甚至在挪威国王哈康(961年)戴着“镀金”头盔和另一件装备被埋葬的记载。
除了眼眶盔,另一种维京人使用的头盔则是当时的欧洲潮牌——锥型盔以及其带有护鼻的改进版,现存文物于俄罗斯出土保存完好。
并在后世称为诺曼盔而在十字军东征中与桶盔一起成为当代大众骑士文化的代表。
至于东欧盔型以及加洛林盔今天就不过多展开了。总之头盔作为中世纪早期蛮族贵族的防御武器的主要装备之一,头部防护在近战中尤为重要,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领先于其他防护装备 由于价格昂贵,早期的中世纪头盔并不是大众产品。它们通常有丰富的装饰,以此彰显主人的社会地位。
在10世纪期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至少存在三种盔型。
眼框盔是最维京贵族主要使用的传统盔型并一直使用到公元1000年,早期无护鼻锥型盔也在此期间流行,到了11世纪开始广泛使用的锥型护鼻盔则可能代表着当时一种新的时尚潮流。而东欧盔则表明了维京人与东欧民族以及拜占庭互相交流与影响。
很遗憾,历史上的维京人并不会使用奇幻游戏中常出现的皮甲。
首先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维京人会制作硬化皮甲,更不要说用小块皮甲穿成札甲。至于单纯把动物皮披在身上除了保暖以外毫无作用,并且在维京乘船抢滩的战术背景下,这种行为无异于自讨苦吃。
至于现代主流维京爱好者热衷于使用的札甲,今天也不过多展开以后会出视频详谈。
整个维京时期仅仅出土了少量札甲甲片并且与世面上的D型甲片相距甚远,同样没有证据表明维京人能够自产札甲。一般学界认为维京札甲是通过贸易或其他途径进口的。
必须强调的是,札甲并不适用于维京时期的历史复原,即使在东欧札甲装备最广的情况下也只有1/4的盔甲属于札甲。这一事实与现代某些东欧人均使用札甲的观点相矛盾,更不用说只能进口甲片的维京人。
如果以复原历史为目标则应该以典型物体的重建为基础为指导,那么应该清楚的是,欧洲札甲仅适用于游牧民族和拜占庭人的复原。
毋庸置疑的是锁甲在维京盔甲中占据绝大多数席位。并且部分锁甲由有色金属环装饰,材料通常是铜合金(铜,黄铜,青铜),很少是金。
在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的7-11th锁甲,环外径7mm,下边缘由三排铜环装饰。
中世纪早期最完整的锁甲文物是在米海洛沃附近的土丘中发现的,年代可追溯至10至12世纪由镀银的黄铜环制成,这些锁环是该时期内已知最小的,外径为4.7-5.5 mm,线径0.5-1毫米,尺寸75×47厘米。
那么锁甲是怎么制作的呢?首先通过将金属拉过拉板制成线 然后围绕芯轴“纺丝”制成环,再将其冲孔并铆在一起,或直接做成无缝环搭配铆接环使用。
锁甲的制造也有一定经济与工业要求,需要开采铁矿或是可以进口大量矿石,铁必须被冶炼、加热、加工然后再加热。总而言之,制作锁甲既耗时又需要专业知识,熟练工需要长期培训而非随意就能制作,这一切都表明维京人并非是只知道抢劫的野蛮人。
维京锁甲的形制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而后又有加长下摆延伸过档的短袖锁甲,并沿用到文艺复兴。
再者有长袖长下摆锁甲,在维京时期末尾出现了长袖长摆分叉锁甲并且画作中还有锁甲护腿出现。
可以从锁甲的进化中看出贴身化、全身化的趋势,这也表明了生产水平提升以及作战环境的改变。
随便一提,现代爱好者热衷的锁甲配札甲维京卫队搭配是毫无证据的,是现代LARP等活动生造出来的形象,其毫无普遍性,更无法作为历史复原的装备。
锁甲作为最灵活的甲胄之一,恰好符合维京高机动抢滩作战的要求,并且由于其防护能力足以应对当时环境从而受到维京人乃至全欧洲青睐。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世纪早期锁甲装备数量较少,根据当时的古画以及描述大多数人只能携带武器和盾牌。
据上文所述锁甲绝非手到擒来,其耗时费力价格昂贵,而且和现存维京头盔一样一些锁甲通过装饰来彰显主人的地位,因此锁甲往往只被少量精锐或是贵族使用。
首先,确实是有板条甲出土,也有出现含有板条甲的雕刻,14世纪也出现过板条甲。但是、但是、但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些都不算是维京时代的东西。
斯堪的纳维亚唯一幸存的板条四肢,是在可追溯到6-7世纪瓦尔斯加尔德八号墓中发现的。
并且在(可能是保加利亚人)骑士的雕刻上描绘了板条护胫和护臂。但是在7世纪的Nagyszentmiklós的罗马尼亚宝藏中发现的,这意味着在7世纪欧洲军事贵族中使用了一些肢体保护,但这与后世8-10世纪维京盔甲复原没有任何关系。
在中欧,西欧和北欧的中世纪早期没有出现过分别对手,手掌,手背或手腕进行精密保护的记录,并且缺少考古证据支持,甚至绝大部分人都没有任何盔甲。
尽管突出的肢体很可能是经常击打的目标,但保护肢体并不是当时作战人员的主要关注点。
此外,必须考虑到维京时代使用的是锋利的武器,而不是如今活动中常用的钝器以及非金属武器,作为久经训练与战争的军事贵族他们当然知道如何使用武器并为之搭配防具,在灵活与防护中选择了前者,因此不必过多地保护双手。
评论区
共 4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