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系列文章希望可以就个人了解的资料和理解来还原中国古代战士的形象,当然最后落点是在绘画作品上,毕竟我是画画的。市面上此类书籍也有不少,但是有的美术风格不喜欢,有的还原出来的形象不是很协调,所以决定自己尝试一下。碍于个人水平有限,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各位看官权当一乐,莫当圭臬。(图片来源见水印)
商周时期,中国处于青铜时代。战争主要依靠战车与大规模步兵结合,骑兵应该也有,但碍于马鞍比较原始、骑手培养难度大等因素,骑兵在战场肯主要起到袭扰、信息传达、追击等作用并不是主力军。
中国的战车和较早西方文明的战车相比有几个特点:一是体量较大,车轮的直径可达到一米四左右。成员一般有三人,中间一个驭手,左边的弓箭手,右边是戟手。二是车轴在中间的位置,而不像埃及或者两河流域的战车在靠后的位置。这就使得中国的战车速度不如西方的快,但是较为稳定,重心在车的中间也减轻了对马匹的压力,适合长距离奔袭作战。
商周时期,中国地域较小。内部战争的主要争夺地点集中在黄河冲积平原等地势较为平坦的河谷流域,适合战车作战。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还是以千乘之国作为展示国力的资本。
关于如何把木头加工成各种弯曲的形状,其实是用的是蒸汽加热的原理,加热后的木头会变软,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加工变形。车轮也不是整块木头,而是分成好几段拼合而成。
武器方面主要以斧·钺·矛等长杆武器为主,也有短刀短剑护身。
如上图这种甲片或平行或交叠排布的形式,一般称为札甲。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广泛运用的护甲形式。而像古希腊却流行另一种形制:板甲,即用较大面积的金属板制作的铠甲。
请看下图,出土于宝鸡石鼓山的青铜护具,时代大概在商末。这具青铜板甲的出土也说明板甲并非西方文明独有,只是在中国考古遗存很少。估计当时也只是为少数高级将领所专门打造的仪式甲。
这个考古发现也是比较颠覆性的,也有人猜测这是周人战胜商人的关键,毕竟出土地点在宝鸡(岐山就在宝鸡,也是周人的发迹地)。
无独有偶,在云南李家山出土的战国青铜错银护臂,说明青铜板甲护具是有一定流传的,只是中国的战争形态一直是依靠军团的数量和战术运用,所以这类装备一直没有大规模普及开。
综上所述,我得到了自己关于商周时期武士形象的想象图:
可以看到上面提到的盔甲武器的穿戴状态,当然这只是少数高级将领可以享受的装备,大部分普通士兵推测是无甲的或是有个简单的皮甲(推测是简单的平行连缀式样)护身就很不错了。
盾牌的形象想象空间比较大,但是可以确定地是商周时期盾牌是以木质结构为主,表面蒙皮修漆或是以局部铜饰作为装饰加强结构。另外,根据出土玉人形象可知商周时期的人是很爱纹身的,而且是大面积纹身。平时喜爱杀生、活人祭祀等活动,可见原始宗教和新石器时代的野蛮文化影响巨大。所以我在画图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带入了一些维京人的感觉,也不知道是不是合适。
最后,因为是第一章,所以绘画风格还没有定下来,导致这次的画风和后面的不一样,以后会回到中国古代墓葬壁画的风格,整体更加东方韵味和统一,但是对信息的展示也会更加明了,敬请期待。
评论区
共 4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