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想象没有书的世界
在本书的原版、《我所爱着的MEME们》的开头,写着上面这句话。而在6年之后的现在,这句话仍然不变。
2014年3月发表了《METAL GEAR SOILD V GOUND ZERO》、2015年9月发表了《METAL GEAR SOLID V PHANTOM PAIN》。同年12月我独立了,成立了小岛制作。
有一瞬间想过离开游戏创作,暂时做做小规模电影、写写文章。不过还是挡不住全世界的同伴和粉丝对我的呼唤。所以,还是选择了一直以来的、游戏制作的道路。
借了一间不足6叠(9.72平米)的小办公室、寻找人手,同时为了寻找开发游戏用的工具和引擎,短时间内如字面上所言在全世界到处飞。员工增加了办公室也要再另寻,为了找个地方在东京都内到处奔走。当然与此同时也开始了新作的开发。那真是时间怎么也不够用的状态,但就算如此,有一件事是每日必做的。
来到书店,拿起书本,中意的便购入,读至夜深。出差的时候,包里不放几本书就不舒服。与其说这是至今以来的习惯,不如说已经成了习性。
因为小时候放学后父母还没下班,我总是一个人回家,把灯点上。一个人在家看书,是我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虽然倍感孤独、寂寞,但我没有因此崩溃,全靠书的陪伴。
可能也有父亲早逝的原因吧,我的周围没有可以当作榜样的、优秀的大人。但是,指导人生的大人、师傅这样的角色,我都在书里找到了。
阅读书籍、观看电影所带来的“疑似体验”,真是非常不错的“体验”啊。
当然,真正地去旅行,直接去感受那片土地的空气自然更好的。与其听人言说,肯定是自己去登山比较好。不过这也是有限度的。所以在书和电影里,体验他人的体验的、疑似般的体验,有着共有的意义。
能够体验不能前往的过去和未来、那样的遥远的世界,还能体验与自己所不同的民族、性别。书虽然是一个人看的,却能在不断展开的故事中的陌生人共有。
这种感觉,从小以来一直救助着我。所以我想通过这本书,把书所带来的“连结着” 的感觉传达给读者。
而在这连结之中扮演着媒介的是,MEME(模因)。知道这个的人不少吧,这是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所提出的概念。与生物学上的基因(GENE)不同,是指将文化、习惯、价值观之类的信息继承至下一世代。故事,应该算是MEME的其中一种形式吧。言语相传、文字相传,继承着文化。
如同继承连结着人与人的遗传基因(GENE)一样,人在与书、电影连结之时,继承着MEME。
在这世界上,书、电影和音乐不计其数。把他们全部都体验一遍,到底是不行的。因此,自己至死为止,会与怎样的东西相遇、并留在我的人生中,这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遇,是偶然的、命中注定般的。不知道会在何处与什么、连结着怎样的缘分。因此我,不只会漠然地等待,凭自己的意志行动、有选择地去相遇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与人的相遇是一样的。
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书交错相会。不知怎么就拿起的书、“喊”我去看的书、看也不看一眼的书,都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羁绊。在前去确认的同时,也会发觉自己为什么要去与之相遇。如同在磨练着自己的感性。
书、电影、音乐,所有人类的创造物,不可能全部都“对头”。说不定,九成都是“不对头”的。不过,剩下的一成里面,就有着极其优秀的作品。我自己也在这造物的行当里这么多年,常常想着要不断创造能挤进这一成里的作品。
为此,我是为了能找出那些一成“对头”的作品,才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感觉的。所以说起来,(每天去书店)并不是在做着什么特别的事情。去书店,买下感觉有羁绊的书,阅读。就算那是“不对头”的,也没有必要因此失望。因为这是练成能品出“对头”作品的必经之路。所以在阅读那个“不对头”作品的时间,并不是浪费的。可以说是为了下次连结的、重要的时间。
我的书库里几乎所有的书,都夹着购买时候的收据,大概是为了不忘记购书的那个时候。书店的名字和购书的日期印在收据上,回想起来的,不仅仅是书里的内容,连从离开书店之前开始、到阅读完毕时的余韵的前后的时间、购书的书店和读书的地方都能回想起来。(译注:电子版的就不能如此了)
不论是什么书,就算是无聊的书,与这本书一起度过的记忆乃是只属于自己的记忆,对自己来说如同一个特别的故事。
而后,为了新的相遇、为了寻求那一成的“对头”,继续前往书店。
每天都去的话,在那家店内的巡回路径不知何时就固定了下来。定点观测说起来确实效率会高一些,而相反,去书店带来的魅力和意义就变稀薄了。路线定下来了的话,其他的类型就不会去看了。所以,去陌生的书店或是新开的书店,“搅乱”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总在一处徘徊,就会得到有趣的体验。就算书架上放着已经买了的书、和熟悉的店里一样的书,店的规模和地址以及书的放置也不尽相同,同样的书也会有不一样的一面。
这就比如同样的一句话,使用的语境(context)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意味。也比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会释放出不同的魅力一般。
书店是最新信息的堆积场,现在是如此,在网络与社交媒体都没有的以前更是如此。
在店内巡回一圈,基本就能知道世间正在流行的事情。书店到现在还是世间的缩略图。
比如,就算不关心NHK的晨间剧,相关的书好几本并排的话“啊啊,收视率不错嘛”什么的也是能想象出来的;不知道的演员的写真集平放着的话,也能猜到这个人最近人气很高。体育、工具书、经济和商务的书,还有漫画角都逛一遍的话,整个世间都能俯瞰个大概了。
估计会有人说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从网上获取,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网上的信息都是经过过滤的,只能看见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东西。如果是书店的话,就算是不关心的类型的信息也会飞入眼中。书店里有着网上所没有的语境(context),由此也会诞生“不期而遇”。这倒不是要否定网络,只是我还是想在书店里和书拘泥在一起。
在书店里慢慢踱步,抚摸着陈列着的书籍,眼光眺望着平台与书架,选一本书走向收银台,把收据当书签夹在书间,悠然地阅读。
这样的拘泥,并不是我这样的旧时代的人所为的怀旧之举。书的选择、电影的选择,和人的选择一同,有着某种普遍性。
在那聚集着庞大的、压倒性量的书的书店里,找出其中一成的“对头”,就需要如前述一般的、每日的锻炼与训练。店门口招牌上的【新刊 小说 绝对好看】可是不能在网络上搜索的。搜索要费点时间不说,限度也是有的。
看看封面,读读带子上的词句和推荐语、封二的简介,然后再读读解说,翻翻正文。基于这些线索,以及自己的感性与价值观来判断是不是“对头”的书。
对于一起工作的人、企画或是计划、各种各样的提案之类的判断也是如此。这些全部和读完之前的书一样。必须在看完之前做出判断。
书的话也许“不怎么有趣”就没事了,要是与工作或是计划相关的话,也许可能就会变成卷入许多人的大惨事。去某处旅行也是,在书里体验到还好,现实中的旅行要是失败了就很有可能攸关性命。
这么说来,在书里进行“疑似体验”不会受伤,在现实中的体验就全是坏处喽?也不是这样的。其实,在书、电影里接触MEME,对于获得现实中所需的知识和才智来说,也是货真价实的“体验”。
每天进行书的选择这件事,乃是对现实的反馈(feedback)。
十分感激的是,我的作品中有“作者性”,也有许多评价说我很有创造力。可以说,这都多亏我坚持去书店选书这一行为。用眼与感性训练自己选择“对头”的书,以形成我独有的价值观,为创作原创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听取被人的意见和介绍来接触书和电影也是需要的,不过在打开书的瞬间,必须要以自己的感性和价值观来进入书中的世界。
有人褒奖的东西你觉得无聊,完全没有问题。这是以你的价值观去判断的。别人褒奖的东西你也就觉得有趣的话,那就如同只是在推特上转发而已。这之中就没有“你”了。就算说错了,意见不合也完全没必要在意。我的“对头”和你的“对头”可能不一样,这没什么。
为了传达这一点,我可能会去创作一些作品、写点文章和电影、书的推荐文。
本书中收录的文章,是我自己用脚、眼、头选择的书和电影中的极少的一部分。这个名单,不,是这个语境(context),使得小岛秀夫这个人得以创作出作品。这些东西传达出的MEME是我创作以及活下去的能量。
书中的不论那个作品,原作诞生于世上已经经过了许多岁月,却仍没有失去其魅力。因此这次的文库本,我再一次、把这些MEME传递到“你”的手中。希望这些MEME能把你我连结在一起。
评论区
共 1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