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乐博睿】公众号,关注获取更多跑团干货、产品评测吧!
阿修罗金床(Hiranyakasipu)得到了梵天的赐福,许他不被人,抑或动物;室内,抑或室外;白昼,抑或黑夜;地上,抑或天上被杀死,亦不能被武器所杀。尔后,金床被从柱中出现的一个狮头人身(既非人,亦非兽)的怪物抱至门槛(既非室内亦非室外),于膝上(既非地上亦非天上)拿利爪(“手无寸铁”)于黄昏(既非白昼亦非黑夜)时开膛破肚。“那罗”即人,“辛诃”即狮。
《纳尼亚》阿斯兰一般温馨的那罗辛诃,这种写实主义风格的人狮是持续道德化,更富人情味的必产物
更多见的那罗辛诃则是柱中人狮,Sthauna-Narasimha的样子,在艺术家Keshav笔下,忠实、完美地呈递了这一传统,那罗辛诃将金床的肠子掏出,挂在颈上,充作璎珞。相比前一张图,脚下的金床之子,与其说敬爱,不如说是敬畏。这张狰狞骇人的脸,所释放的正是非人神,“畏”的力量[3]
阿修罗王钵力(Bali)攻占了三界,毗湿奴化身成一个矮人向钵力求取三步大小的土地,巴力应允。矮人便一步跨天,一步跨地,只留下界地府给钵力居住。
陀沙跋多罗中首个有完整经历的人类化身,婆罗门仙人,以一柄大斧将刹帝利种姓中作恶的国王血洗肃清。
史诗《罗摩衍那》的主角,被誉为印度圣王的典范,最大的功绩为消灭了劫持其妻悉多的楞伽岛罗刹王,十头的罗婆那(Ravana)。
8&9.大力罗摩(BalaRama)与黑天(Krishna)
黑天与圣主罗摩并为毗湿奴两大最重要的化身,有着独立的神话簇,其兄即大力罗摩。据说,二人分别是毗湿奴的一根白发及一根黑发所化。黑天具有毗湿奴的全部力量。他在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具卢大战中,充当英雄阿周那的御者。
至斗诤时末期,地上的罪恶已无以复加,骑白马的伽尔吉便会出现,扫除世间万事诸物,坏劫尽时,转入下一轮回。
骑白马武士形象的伽尔吉。晚近时期南亚造像的神基本以来自中亚的征服者,莫卧儿王公为模特儿,这在伽尔吉身上就显得异常贴合了。
不说读,或是听闻过各路毗湿奴救苦救难的故事,如果只是看到一组“陀沙跋多罗”的造像,也会为它神异、矫饰的美学而赞叹吧,显然,这都寓于它多样的神形里。自摩嵯开始,咱们大致能摸出一项规律:由兽到人。
这里,我们就以十化身为基础,确定第二套三分法。试把陀沙跋多罗删订为九,再分作三神一组:去掉依傍黑天的大力罗摩、神格为破坏性的伽尔吉,添上毗湿奴另一个重要化身,马头的诃耶羯黎波(Hayagriva)[4]。
第一组,包括摩嵯、俱摩、伐罗诃,是纯粹的动物形象;第二组,诃耶羯黎波、那罗辛诃、毗摩那,为具备人类成分的半人神;末一组的两位罗摩及黑天,就纯乎是地上出生,地上长大的人类了。三组对比如下:
试想,要你真的有间戏院,不是万神殿,就只是一群少女的戏院,要排演名为“陀沙跋多罗”的剧目,以上三组神的特点就要被斟酌一番了:
1-3的剧本最简短,布景最空旷,能省却大量成本,但演员必须具备一些特殊表演手段,扮成大龟,在背上压一根柱子简直不算戏剧,是杂技了;7-9的剧本可谓长且雍容,几乎囊括现世的各种社会活动,舞台布景要尽极奢华,但总归能以一般表演手段呈递出来。4-6则介于二者之间。
由此,我们就大致能厘定这个三分原则下三类神的特质:
由兽体嬗变成人形,是神祇社会性持续递增的过程,同时,也是神的特异性持续递减的过程。每有一类兽神,那基于这种动物那得天独厚的形态,就必定产生他不可思议的神力。可以说,人神总是相似,而动物神各不相同。当神趋近于人,能用十指、五官呈现喜怒,能复写咱们这个浊乱人间的百千种行为:匠制、牧养、战争、偷掠、爱恋、婚媾时,社会性也就浮涨起来了。
至于充沛的社会性有哪些好处呢,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开场前就絮叨过:
社会情境有一些巧合,是自然界所不会有的;因为社会情境是自然界加社会。仅就两性来说,描绘社会类属所费的工夫,至少相当于描绘动物的两倍。总之,动物之间相处,很少有惨剧发生,其中也不至于有什么错综复杂的情节,它们你追我逐,如此而已。人与人之间也互相角逐,但他们多少有一些智谋,这就使斗争格外复杂起来。虽说某些学者不承认生活的洪流将兽性转移到了人性当中,可是杂货商确实当上了法兰西贵族院议员,贵族有时却沦落到社会的底层。
彻头彻尾社会化的神,只能失去其顶上圆光,堕落为人,同样地,彻头彻尾特异化的神,无非是一些强大的异兽或魔物罢了。总之,在全兽、半人、人神间选定一类,作为造神的基础,是格外方便的。结合“权能三分”,我们就获得了一个九宫格:
凭此,诸神便被划为九类,譬如柏拉图的衔尾蛇,显然就是兽形的太一神[5],菅原道真所化的厉神则是人形世间神。我们先以出世神及世间神为主,从兽形神至人形神来填充万神殿。
[3]考虑到人狮出现的场景是门槛及两侧的廊柱,极有可能是基于一类守门神兽的图样衍生出的神话,这与地中海的胡姆巴巴或戈耳工或许存在某种图像学联系。
[4]“马颈”,这个词也对应佛教的“马头明王”,其功绩为从阿修罗手中夺回婆罗门教圣典,《吠陀》经。
[5]“兽”为泛指,当然包涵各类匪夷所思的幻想生物,但莫可名状之邪恶不在此列。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