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曾经最有影响力的大学生华语辩论赛事“国际大专辩论赛”已经停办了十年以上,但是其实国内的辩论氛围始终没有完全消弭。
而大学生竞技辩论最近一次的“出圈”,则是因为国内某个赛事讨论起了不少关于亚文化的话题。
广大网友对于“游戏黎明”或者“虚拟偶像”这类的话题的讨论颇为火热,也有人对大学生辩论的竞技形式给出了不少颇为刺耳的评价——从“撕逼”,“很难看”,“互相泼脏水”;再到针对辩手立场和价值观的质疑和人身攻击等等。
所有这些礼貌和不礼貌的评价背后,其实都是大众对大学生竞技辩论并没有多少了解导致的。虽然我心里清楚辩论这种无比NERD的活动大众根本就没多少机会去了解,这种状况实属正常,但是多多少少还是为辩手们感到委屈。
作为一个在大学期间最多也就拿到过国际赛事季军的前废物辩手,本来想写一个关于大学生竞技辩论的科普文章,但是第一我不够格,第二这东西保准没人看。
所以我打算换个形式,向身边并未接触过辩论的朋友征集了一些关于大学生竞技辩论的征集了一些针对辩论的问题,以Q&A的形式来为大家普及一些关于辩论的常识。
A:看上去很像但是不是。大学生竞技辩论归根结底是个竞技项目。竞技性体现在:想要获得胜利,必须得让自己的立论在辩论过程中完成论证并且经受住对方的攻击和质疑,与此同时尽可能地让对手的论证不能成立。光靠声量大是赢不了比赛的。
Q:为什么我觉得那些辩手说的话都很没水准或者脱离现实?
A:你的感觉没错,而且这也很正常。绝大多数的辩手也都是普通的大学生而已。他们的知识储备并不比一般大学在校生高到哪里去,但是各种辩论比赛的辩题的却什么东西都可能出现。
有的辩题会讨论各种社会议题,例如“消防员应该/不应该职业化”,“企业提倡狼性文化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有的辩题会针对各种人生价值抉择,例如:“情比金坚/金比情坚”,“平凡是福/平凡不是福”。
有的辩题甚至会进入哲学领域,例如:“犬儒主义是不是精神解脱之道”,“ 欢愉/创造是活着的最大意义 ”
大部分情况下,辩手在拿到辩题的那个瞬间,是对辩题设计的领域并没有多少了解的。在之后的几天到几周不等的时间内,他们需要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和讨论建构出一套用来支撑自己立场的立论,同时还要尽可能收集支撑自己立场和驳斥对方立场的资料。
在这样一个短时间、高压力、高竞技目的性的前提之下, 作为观众最好不要指望辩手能在台上给出什么真的能改变世界或者动摇专业领域认知的惊天高论。就算不是打辩论纯粹是本科生写论文,大部分情况下也不会高到哪里去的。
大家不妨试着思考一下,如果给你一个你完全陌生的社会议题以及既定立场,比如“消防员应该职业化”。再给你半个月时间,你能给出什么样的论点,预备出多少资料支撑这些论点。如果与此同时,在你不知道的角落还有一个人被分配了与你相反的立场,将在半个月后与你来一场辩论,你要如何确保自己优胜。
A:不是,而且不可能。虽然看上去是场上八个人打嘴仗,但是实际上双方辩手实际说服的目标都是台下的评审。大家所有的动作的意图都是向评审论证:“我的立论能成立,对方的不成立,所以我赢”。
A:辩手在台上所持的立场和他们自己的想法一点关系都没有。
辩题一般都是比赛主办方制定的,正反方立场一般都由抽签决定。辩手只是在打比赛,不是在真的做什么价值或者意识形态的争夺。如果抽到的辩题立场是某游戏是中国游戏黎明,并不代表着辩手真的这么觉得。
A:以现在的比赛环境来说不太容易。不是因为内容难懂,而是节奏太快了。因为竞技辩论所有的环节都有严苛的时间限制,所以辩手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快的完成论证过程。不论是相互质询还是自由辩论,节奏和速度都非常之快。我在大学期间整理过辩论赛的全程文稿。一场40分钟的比赛动辄会有约万字的内容量。即使是接受过辩论训练的老练辩手也必须集中精神和做笔记才能跟上双方的思路,把握赛场正在发生什么。一般观众更多的状况其实就是听一热闹,截取几个片段,然后嘲笑辩手缺乏生活常识。
在我的辩论队训练新人的第一步,从来都是让新手们学习聆听。具体方法是打开任意一个辩论赛视频,听完三分钟的立论和一轮质询,然后总结立论的大致内容,质询里有哪几步攻防。
如果这些都做不到的话,别说打辩论了,就连赛场上在发生什么都弄不明白。
A:其实我并不推荐这么做。除了早年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正经大学生竞技辩论赛的观赏性是蛮低的。如果你对辩论没有那么深刻的爱好,还是别折磨自己比较好。如果你坚持这么做,我建议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搞清楚双方的立论,在双方立论的时候把握好双方立论的详细内容和论证方式。
整理好全场的攻防,在双方的质询和自由辩环节,注意并记录双方是如何推进自己的论证和攻击对方的立论的。立论中的哪些点成功论证,哪些点被击溃了。
假设自己是评审,结合上面的两点,思考自己会判谁赢。在得出自己的结论之后,再去听比赛结果和评审点评。
A:这问题挺复杂的。我们得从评审开始聊起。当下的辩论赛评审可以简单分成两种。
第一种多出现在那种政府机构或者事业单位主办的有明确社会事业属性的比赛中。他们一般是某一个社会领域的专业人士。比如一个知识产权相关的事业单位举办了一个以知识产权维护为主题的辩论赛事,这个赛事的评审大概率都是和知识产权维护相关的社会人士。这种评审的评判标准一般都和他们自己的从业经历和个人认知密切挂钩。我们称其为“社会裁”。
第二种一般出现在一些比较强调专业性和竞技性的比赛当中。这些评审通常都是过往专业比赛中知名的辩手,有多年的竞技辩论经验,有的也任职过多年的辩论队教练。他们的裁判标准在细微之处各有不同,但是大方向上认准竞技性原则。这种人我们一般称为“专业裁”。
辩手通常更喜欢参与后者裁判的比赛,因为他们往往在裁决上更加公平,对辩论的理解更加深刻。就我个人的看法来说,完全采取专业裁的辩论赛才是一个具有竞技性的赛事。
说完了评审,我们再来说说判准。不同专业裁的判准会有略微差别,但是基本的原则是一致的:那就是看双方立论有多大程度论证完成。你可以把辩论赛理解成两个观点相对学术小组,一边在推进自己的论证过程,一边在攻击对方的论证过程。一场比赛打下来,哪边的论证受到的破坏最少,对对方造成的破坏最多,通常就是胜者。评审要做的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整理清楚这个互相伤害的过程。
A:要不要去打由大学生自己去决定就好了。但是如果你问我的意见,我其实是不推荐的。
辩论好不好玩呢?大多数时候是挺好玩的。但是这玩意非常占用时间。一场大型比赛的备赛动辄半个月到两个月,一有空就在出论和模辩,常常通宵达旦,常常挤占个人用来睡懒觉和玩游戏的时间。我甚至经历过为了备赛,整整半个月和队友住在一个小旅店里头,白天八点起,一整天除了吃饭就是出论打模辩,晚上十点钟才结束的日子。
时间只是一方面,辩论这玩意太吃天赋了。这不是足球篮球或者其他体育运动那样即使没有天赋也能靠努力超越自己的项目。如果你进了辩论队两个月一直打得不怎么样,那后面的四年也就差不多这样了。信我。别折磨自己。
此外还有更多的劝退因素,比如不同大学之间辩论传承和教练资源的极度不平衡,比如你打篮球的室友很容易交到朋友、但是你打辩论得很好在非辩手的社交圈里你也就是一个偶尔穿着西装来回跑的nerd等等等等。
打辩论意味着巨大的时间精力投入,天赋全看命,高度自嗨,偶尔站上大型赛事的舞台还会被网民嘲笑。这个坑要不要跳?劝你想想清楚再做决定。
A:打辩论痛苦很多,快乐的点也是有的, 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nerd在其中呢。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辩论的快乐有以下几种:
思考的乐趣。辩论本质上是个思维游戏。不论是漫长的备赛还是紧急的临场反应,对各种逻辑的搭建和拆解,对各种思想的建构和解构,对各种价值渲染和诠释,都能让参与者感受到种种美妙的醍醐味。
高光时刻。辩论是竞技项目,同时也具备很高的表演性。只要你是个足够强的辩手,你就能在台上大肆进攻,破坏对手的逻辑、驳斥对方的举证;在后半场力挽狂澜,翻转整个局势;在结辩阶段用精辟的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将对手的价值击落,在一个个高光时刻任凭肾上腺素飙升和对自身精湛技巧的炫耀都是让无数辩手上瘾的因素。
A:如果只是一场练习赛,给半小时的时间准备也就够长了。但如果是正式的赛事,这个准备的时间可能会长达两三个月。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要做非常多的准备。
这些准备包括但不限于:反复的立论和推翻立论,查阅和积累海量的资料作为立论的支撑,预测对方的立论和攻击方式并准备相对应的话术(也就是反驳口径),找人作为自己的对手反复的打模拟辩论,复盘模辩,修改立论,再模辩……这个过程非常的辛苦,非常的折磨,甚至可能非常的漫长。如果比赛的赛程很长,选手可能要在赛前的两三个月里面针对五六个辩题反复重复以上过程。但是想要打出好的比赛,反复煎熬是必要的。
A:啊这……我不推荐你试图通过打辩论学会任何东西。非要说打辩论能让人学会什么的话,我只能说打辩论能让人学会打辩论。甚至还有人学了一点辩论技巧变成了四处找人抬杠的小鬼,真正认真打辩论的辩手对此概不负责。
A:我确实有几场喜欢的比赛……但是推荐比赛这事我真的不够格,建议到B站或者优酷自行检索。
目前为止收到的问题就是这些,不知道大家是否能通过这些问答对大学生竞技辩论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如果还有哪些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提出和交流。具体内容如有疏漏也欢迎真实大佬指正。
必须要强调的是,以上关于辩论的理解仍旧是我给基于我的辩论经历的一家之言,在不同学校的不同辩手群体中,关于辩论的理解和认知都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也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理解。
评论区
共 7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