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年《黑神话·悟空》发布的12分钟PV又引发了一轮轰动与解读。机核今天的电台节目体现的主要是我们在经过沉淀后对于它其中可能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创作意图的思考。本文作为电台的补充材料,会对电台中提及的一些文化概念及观点来源进行补充说明。
美术是创作意图的一部分,但从认知上来说它绝不是意图的全部。在游戏科学“黑神话”项目主页上有一句话: 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内容行业是个挣扎的行业,因为做内容的人永远克制不住表达真实的自我。
这句话是促使我们深入思考项目自身的创作意图指向与哲学观念的动力。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作者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目的、计划或打算;不论是已经形成明确的思想,或是模糊的情感意向,创作意图总是和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态度、看法、创作的动因有着明显的联系。
我们必须说明的是:创作意图与价值并不相等,绝不能把创作者是否成功地实现其意图作为对作品进行评价的标准——因为伟大的艺术往往超出作者本人的主观意图,优秀作品中形象的审美内涵往往大于作者的思想意图。
我们对游戏科学团队“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执著心怀敬佩,同时也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一点微小分析,去试图接近团队“真实的自我表达”,去感受团队为玩家带来的更为深刻的价值内涵。
声明:出于对游戏项目与艺术创作的尊重,机核本期《路在何方》Gadio Pro 电台节目与本篇文章中谈及的所有内容呈现、文化概念、思想联系、哲学观点及其延展,均基于《黑神话·悟空》及游戏科学团队现有对外界公开释放的信息得来。机核没有与游戏科学团队进行过任何相关理念的探讨,亦没有通过其他非官方途径获取任何信息,所呈现内容不代表任何创作方对该项目的观点和认识,仅为单方面的无端猜想。
我们拒绝任何人或任何自媒体以本期电台及本文内容为依据,对《黑神话·悟空》项目或游戏科学团队进行质疑与批判。我们谨以同样的内容创作者身份,向游戏科学团队献上我们的诚挚敬意,如有冒犯之处,还请多多海涵。
作为《黑神话》整个创作蓝本的《西游》,它的文本背景是一个托名为唐,实则架空的时代,其世界观乃是明代“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时代背景。因此在探讨佛学、道学与儒学之前,我们需要先对这个时代进行一点了解。
“儒释道”在千年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通过长期的对立、斗争,完成了彼此的学习、融汇,最终都成为了中华文明肌理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漫长的历史之中,佛教从外来宗教演化为本土宗教,而道教和儒教也在不断的改良中吸取了大量的哲学概念,演变为我们今天所能认识到的形态。
“佛道之辩”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且持续久远的意识形态纷争,最早可上溯至东汉时期的“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揭开了历代佛道之争的序幕。根据佛教典籍记载,摄摩腾、竺法兰在论辩中,踊身虚空,现诸神变,说偈曰:“狐非师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量,邱无嵩岳荣,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显通希有事,处处化群生。”于是“此时道士六百二十八人,立即改皈佛教”,汉章帝乃敕建十寺,城外七寺安僧,城内三寺安尼,由是三宝皆备,佛法大行。
但知识派系与宗教体系总是因统治者的倾向与需求而不断变动的。譬如说南朝梁武帝礼佛,即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况,但到了北朝之时又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带来的“三武灭佛”。宋徽宗时期道教兴起,神霄派掌教林灵素甚至重启“华夷之辩”,云“释教害道,今虽不可灭,合与改正,将佛刹改为宫观,释迦改为天尊,菩萨改为大士,罗汉改尊者,和尚为德士,皆留发顶冠执简” , 促动宋徽宗发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崇道灭佛之事。
但是到了元朝,此消彼长的历史规律又出现了:成吉思汗崇道教,曾与长春子丘处机论法;而后继者蒙哥、忽必烈等却对道教有所忌惮。全真掌教李志常为表不满,重印魏晋时代的《老子化胡经》并增补其至十卷,佛教对此极为反感。1258年春,蒙哥汗命忽必烈在开平府大安阁举办佛道之辩大会,参加这场辩论的双方僧道有500余人,各出主辩17人,辩题的焦点就是《老君八十一化图》和《老子化胡经》。结果道教大败亏输,出让全国教区共237处给佛寺所有,焚毁道教“伪经”45部,道士樊士应等17人诣龙光寺削发为僧。
但“佛道之辩”的主张虽有起伏,中原王朝的治国之本仍以儒教为核心。东汉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提出“人为天意、天人一体”的天人感应论作为王朝执政核心,贯彻了近两千年;到了宋代,儒学宗师张载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天人合一”的天道论体系,后又有程颢程颐之“二程”与朱熹继承宋明理学,继续构建了程朱理学的严明法统。
多年在朝野间的演化斗争,使得“儒释道”三教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无论理论体系、神格构成、修行法度等方面都趋于融会贯通。大家都不断尝试用其他的理论体系与内容来填充、修正自身的框架,虽然教义、宗派各有分别,但在宏观上仍然走向趋同。
到了明朝,太祖朱元璋成为了三教合流的主要推动者,他以行政力量推动三教之间的理论沟通与内容整合,以儒家学者为中心,并由众多名僧、方士参与其间,互相交游,互为影响,最终导致佛、道的世俗化以及儒学的通俗化。其后成祖朱棣及其他皇帝亦为之推波助澜,以致于到明朝中期,同时供奉孔子、老子、释迦的“三教阁”蔚然成风,三教合流俨然成为一种昌盛现象。
王阳明在明代学术、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儒、佛、道三教合一观念的流衍或变迁中,王阳明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以前,固然明太祖、成祖倡导三教合一,亦有学者宣扬三教合流。然究其本质,不过是藉佛、道的威慑作用,暗助王纲。
佛、道的善化功能,所采用的方法不过是流于表面的援佛、道助儒。而王阳明则不同,他是援佛、道入儒,创制心学,其影响及于整个晚明思想界。他的心学,即由禅宗“即心即佛”发展而来,而禅宗关于“定”与“慧”的关系问题,更为王阳明“寂”与“照”的关系所取代。所谓“明心见性、格物致知,业中求道、人皆登圣”,成为了标志性的完整理论体系。
因此,在《西游》为蓝本的《黑神话》世界中,所谈及的内容无分僧道或俗世,其传递的意义与价值都是统一的,所有人追寻的都是同一个目标或答案,是佛学的证果,是儒学的义理,亦是道学的道法。为妖魔亦是为道,为仙灵亦是为道,欲求道者终为何求,是《黑神话》里提出的命题。
所谓“黑神话”之黑,如果仅从一个方向去理解,私以为并不妥当。上面这句话也截取自游戏科学官网的视频展现。通过之前的访谈也可理解:团队已经从《斗战神》时期对于西游文本的理解再度攀升了一个层级,希望去寻找的东西已经不再仅仅是建筑于意识形态对立之上的概念。
“有人说,他帮唐僧取到了真经,封了斗战胜佛,从此留在了灵山。也有人说,那个成佛的根本不是他,真正的他早就死在了西行路上。还有人说,西游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他只不过是说书人杜撰的一只猴子。”
在去年的第一个PV中,“说书人”老猴子曾经“自言自语”地说过这样一段话,它展现了一个“叙事者”与“事件”之间的矛盾,亦即一种“罗生门”式的陈述。这使我想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一段话,她写道:
“你有没有想过,在圣经中,谁是讲故事的人?是谁大声呼喊:“太初有道 ”?谁是那个叙述者?”
身在世界之中,并没有人能“众览万物”,除非是神本身——但如果神加入叙事,那么他就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中的一个立点,尽管他相对于这个世界是位于“万物之上”,并天然拥有能够察觉、认识与理解任何事物的能力。托卡尔丘克写道:即使所有存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未知的,它们也终将在“众览万物”的视角下连接为一个整体,承担对世界完全不同的责任。
若我们认同“文学的本体就是文学的审美特性及作品自身”这样的文本本体论或现象本体论论断,那么在《黑神话》之中,任何一个能够提供叙事角度的角色都会带来不同的叙事立点,而进入游戏的玩家,在认识、交互、改变世界,最终使之联系为一个整体从而完成游戏时,也就是一步步走向“众览万物”的高度,最终达到与游戏创作者的共鸣。
神话是最元古的叙事。若将托卡尔丘克的那句话再向前推进一步,则这个问题就会成为《黑神话》中需要所有玩家去解决的问题:
“除了创造世界的神之外,这个世界的‘他者’又在何处?我们将以怎样的视角去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又将通过怎样的方式将这世界联系为一体?”
因此,“黑神话”之黑,并非是黑暗,而是黑盒。在进入黑盒之前,任何立场、因果、认识都是虚妄;在进入黑盒之后,除非能够达到足够的认知,否则在面对大相径庭的环境、要素、需求、理解与传递时,得到的有关叙事、对世界的认识与描述等等要素,都将是片面或不足信的。进入神话世界,不在于神,亦不在于话,而是要自己去见识到神话的全貌。
“礼失而求诸野”,我们将这句话引作《黑神话》世界构建的基础,则它就成为了认识与探寻世界的本源动力之一:在三教合流的大背景下,寻求正道为何如此艰难?这个世界又缘何成为这般模样?
这句话出自汉代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原文说:“《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於野乎?”
译文:天下的道理途径虽然不同,目标却是一样的;见解虽然有分歧,但理想却是一致的。孔子曾说:礼制沦丧之后,要到民间去诉求。现在距离圣王的时代久远,道术已经残缺荒废,无法再去寻访了。难道这九家的学派,还没有胜过民间吗?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理解“礼”在儒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与其核心意义。《孝经·广要道章》云:“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所敬者寡,所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在儒学理论体系内,“礼”是一种规则与框架,也是人之所以展现其社会性的约束与标志。《孝经》中将其视作定国安民的一种重要道德主张: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需要礼制令其安良顺服,这是创造稳定社会的前提;“礼”的核心是“敬”,留有分寸,保有空间;以守礼的方式在个体间交流,也能影响到更多人,推而广之可令所有人为之喜悦。《礼记·经解》全篇内容也都在强化与阐述这个概念,所谓“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说明“礼”的教化作用是从看不见的地方开始,除去邪恶是在其萌芽状态,是消除祸乱的根源。
传说《诗经·关雎》是孔子亲自审定的《诗经》首章,其中有一句叫做“发乎情,止乎礼”,这便是描述原始欲望与社会性规则之间的妥协,其约束即在于“礼制”,不逾越,不跨过道德边际。《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作为客观的存在,不须反对和否认“大欲”,但前提是在“礼”的控制之内,不要失衡。
那么礼之失在何处?在《礼记·经解》里讲:礼之失烦(繁),即繁文缛节。当礼只剩下形式,而丧失“其敬而已”的内核时,它就开始丧失本来的需求了。维持礼节,但缺乏为礼之心,则礼失矣!我们生活中的“失礼”与“失敬”,其实本来所讲的便是这一层环节。
但“礼之失烦”,仍是一个较为客气的说法。回到《黑神话》的世界之中,我们所看到的乃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状态。从演示画面与所见内容来看,它的社会制度、文化秩序、生存状态遭遇了极其重大的变故,什么规则都完蛋了。这便是“末法时代”的本意:大道已失,求礼而不得。
大乘佛教认为:如来灭度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虽有教法及修行者,多不能证果,称为像法(像,相似之意);教法垂世,人虽秉教,多不修行及无证果,称为末法。末法时代佛之正法衰颓,僧风浊乱。三个时期的长度因宗派与解经方式不同,如《法华玄论》说“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北齐的慧思禅师主张正法住世五百岁,像法住世一千岁,末法住世一万年;现代的圣严法师则认为如来灭度后按现世时间计,最迟至隋朝便为末法时代,等等。
但无论怎样去衡量,《西游》正本与《黑神话》中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说《西游》是知正法所在而求其大道,那么《黑神话》的时代便是需要极大勇气与智慧去重新尝试所有的可能。不仅如此,在礼崩乐坏的末法时代中,人人欲称崇礼而不循礼;人人欲求法而不得法;人人欲得道而不知道。“礼失而求诸野”,不仅是到自然与民间去寻找和探求,更是一场宏大而悲怆的冒险——其结局亦未必是光明或喜剧。
不杀生,仇恨永无止息
不偷盗,强弱如我何异
不邪淫,一切有情皆孽
不妄语,梦幻泡影空虚
不馋酒,忧怖涨落无常
不贪乐,芳华刹那而已
不贪眠,苦苦不得解脱
不纵欲,诸行了无生趣
对于PV中伪弥勒黄眉小雷音说法这一段,很多人已经作出了自己的解读。而从我们看来,这一段是整个PV中至为精彩的一段——不是黄眉对世尊的驳斥和反对,而是在于其背景音乐中的吟诉,拆解了整个PV传递的《黑神话》之终极意图。
三界 四洲 无所求 不可救
长夜今朝 是非黑白 颠倒
有情众生 爱恨贪嗔 生死交织
因缘果报 忘不了
人欲 便是 天道
要理解这段终极意图,我们需要对这段吟诉中的内容进行详尽的阐释,而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亦有可能是《黑神话》的终极命题,也是拆解《黑神话》创作意图的钥匙。
“三界四洲”中三界是指佛教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或中国文化体系的天地人三界;四洲指《西游》里的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北俱芦洲;这些指代非常清晰。
但后面“无所求,不可救”这六个字中蕴含的份量就非常重了。先说“无所求”,全句应为“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语出《维摩诘所说经 不思议品第六》:“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所以“无所求”就是求法者本身,但游戏中的角色身为求法者,其求法的行为各有不同。譬如说前面高谈阔论的黄眉,他虽然看似勘破一切,但“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无不在“见闻觉知”的范围之中,因此其主张绝非正道。而能够在此其中找到破除末法时代乱象之“一切法”之人,惟有玩家本身。
“不可救”的全句应为“释迦佛谓定业不可救,所以寒造罪之心;地藏菩萨说灭定业真言,所以慰穷途之客”。这句话来自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蕅益智旭,他弘扬的净土宗念佛三昧论,至今仍在影响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而要理解这句话,必须要先理解净土宗念佛三昧论的核心、“业报”观念的根本来源,最后才能了解何为“定业”,为何“定业不可救”,进而推至“定业如何救”。
净土宗的念佛三昧论主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昧(sānmèi) 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各宗派对三昧的理解是不同的,而净土宗认为,心怀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大愿,信、愿、行(颂佛号)三要具足,则无计慧根,人人皆可修学。这就是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口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的由来。
同时净土宗有一个独门教义,叫做三根普被、带业往生。“三根普被”,是指众生根性分为上、中、下三根,普被是所有的意思,无论凡圣、道俗、智愚,都可获得平等的接引与救赎,十方众生只要一心回愿,皆得往生净土。“带业往生”则是净土宗有别于其他宗派的核心概念:业是佛教的因果论基础,是世间众生因“念头”,无论善恶,纠其因果,作出的行为,带来的潜在影响。这个潜在影响就是业-Karma。我们讲“业报”,不是都指恶报,而是指因果的意思,指业因其时机成熟,影响了人的生活,这就是“报”,有因必有果,有业必有报。
大多数佛教宗派讲的是要修行除恶业积善业,才能前去往生净土;但是净土宗认为,即使因有恶念,身造恶业,发愿亦可往生。无论圣贤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阿弥陀佛的愿力一概平等,所接引的都是带业凡人。接引至西方净土后因为再无恶念,故此不会进入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三道),即可得解脱,从此不再蒙蔽于业报轮回。只要持净土念佛三昧,则可带业往生。
所以,这大概是我们会在《黑神话》美术中看到大量净土宗象征与艺术作品的缘故:带业往生的概念可能会成为游戏中末法时代的重要因素,同时业报这个概念作为玩家的动机、行为意图或目标判定,也有可能会成为影响世界、改变世界的重要因素。
而接下来就是所谓“定业不可救”的内容了。南朝宋沈约《形神论》:“因果相主,毫分不爽;美恶之来,皆有定业。”凡是下定决心且不为之悔,不思挽救,难以消除的业力,俱为定业。许多人或许会被大足地狱变相石刻中的十八层地狱之面貌吸引,但其核心其实也并不在于展现地狱奇观,而是呈现地藏菩萨度地狱众生的决心与宏愿,所谓“地藏菩萨说灭定业真言,所以慰穷途之客”。
佛教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上卷、《地藏十轮经》等,皆说有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已登十地果位的菩萨,为教化六道众生,而故意留在菩萨位。他见地狱里有无量受苦的众生,不忍离去,便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若将视角放宽到游戏的世界观里,整个世界中的所有角色、妖魔鬼怪,都带有与生俱来的定业,都以自执之道为正法,那么能灭此定业的,说不定只有从世界之外而来的玩家了,因为相对于这个世界的叙事,我们是处于上层叙事的观察者。
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无始诸障碍,一切皆消灭。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若《黑神话》的末法世界就是地狱,玩家就是地藏菩萨,从地狱之外而来,携大威能,合“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玩家各有不同,遭遇因缘际会,此乃“天命人”。
“长夜今朝 是非黑白 颠倒”,很多人可能将“颠倒”理解为字面意义上的是非黑白颠倒,但其本意应是这句“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可回头”。这是来自南京鸡鸣寺的楹联,意指一尊倒坐观音菩萨。观音坐像通常面朝南,但这尊观音菩萨面朝北,所以被称作颠倒菩萨。因众生迷惑颠倒,故菩萨现颠倒相,告诫众生转身即是正道。菩萨倒坐喻指只要众生能够回头,由迷转悟,即成为菩萨。
这个颠倒与转身,如果反应在游戏里,或许与“定业”有关:与游戏世界中势力的纠葛。通过游戏进程,消解纠葛,找到解法,即解定业。与此同时,长夜可指游戏世界中的整个末法时代,今朝是指游戏中的此时。
也就是说,在游戏里,“时间”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或概念。因为在游戏科学首页上还有一句“曾经我如此苍老,如今才风华正茂”,这或许正是游戏中的业报与时间流之间的联系,或对应关系的改变,所以游戏的多周目与世界的多重开始,多次轮回,都有很大可能,其事件与因果之间的关联也可能产生很大关系。
“有情众生 爱恨贪嗔 生死交织 因缘果报 忘不了”,这一整句说的都是有情众生的业报人生,是对前一句的解释。
有情众生是指佛教中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有其五蕴,是有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同时活动,才是有情众生。否则就是无情。爱恨贪嗔,生死交织,因缘果报,都是有情众生必须遭遇的。但这些都可通过努力去消解或排除。
而最终,“人欲便是天道”是对这一切的解释。这也奠定了对游戏核心的理解:通过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与选择去改变这个世界的状态。对程朱理学有所了解的朋友可能会想起“去人欲存天理”这句话,但看过上面阐述礼制的部分我们就会明白,人欲与天理并非是对立的关系。
所谓天理,在理学体系中是一个最高范畴,是先验永恒的存在。《礼记·乐记》云:“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到宋代,张载首次正式提出天理人欲的关系问题,“灭理穷欲,人为之招也。”提倡寡欲。二程(程颐程颢)说:“灭私欲,则天理明矣。”由此,朱熹提出了三个命题:“遏人欲,而存天理。”“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是以圣人之教,必欲其尽去人欲而复全天理。”王阳明提出“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与人欲是否相对?学界界定,基本的欲求属于正当的,为“天理”;超过基本需求的则是非正当的,为“人欲”。抑制人欲,则天理有其容身之处,即为人与天共行的「天道」。
但若人欲便是天道,则如何解释?从理学解天道,则天道之生生,是生之自然,所以伊川有云(《二程遗书·伊川先生云》): 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与此天道相和,顺此天道而行,即为人之自然。
游戏玩家之游玩欲,对世界的探索、尝试、破坏、顺应,就是人欲寻找边界的过程,寻找得以和谐存在的过程。折射于游戏中的世界,便是这个游戏的天道。
这句话是最后的落锤,也是对我们前面所讲,《黑神话》世界中的礼、道、法的归一,是一个终极答案,也是玩家为这个世界所赋予的道。“入了此番轮回,就别想再轻易涅槃”,如果指向玩家,便是不为游戏中的世界解除业报轮回,就很难进入涅槃往生。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斗罢艰险又出发”就是这个世界的宿命,玩游戏就是修行,是达摩所传禅宗的修行入道之法,其有理入,认识到众生都有与佛一样的本性;有行入,遇苦不忧,遇乐不喜,不贪求,通过实践认识到世界的规律。
在我们的理解里,《黑神话·悟空》明是西游,实是众生。“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但却是必须的幻觉”,来自《博尔赫斯八十忆旧》,你在这个游戏的讲述故事里认为人们有自由意志,但它是一种幻觉,是创作者为你营造的幻觉,但它是必须的。所谓庄周梦蝶,无非若此。
神话黑盒,说者皆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勘破此点,即为悟空。 《博尔赫斯八十忆旧》里还有一句话:与其说灵魂寻找通向地狱或天堂之路,不如说灵魂把自己变成天堂或地狱。
以上内容是我们对《黑神话》创作意图的完全猜测,但不论它的真正创作意图是怎么样的,至少有一点是不会变的: 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提炼文化中真正的精华,不仅是形式、不仅是美、不仅是故事,更是中国传统哲学之中对我们所有人最具影响力的部分,试图用游戏这种艺术形式去影响更多的人,也让它成为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艺术作品。
我们回到最开始游戏科学那句自我表达: 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内容行业是个挣扎的行业,因为做内容的人永远克制不住表达真实的自我。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总是漫漫,重要的是求索。
在最后我们仍然要重复和强调一句,这只是我们的一些无端猜想,不代表《黑神话·悟空》的任何内容与可能的游戏玩法。电台内容均由机核团队自行收集、整理与编撰,完全不代表游戏科学方面对项目的观点。我们拒绝任何人以本期电台与本篇文章为依据,对《黑神话悟空》项目进行不必要的质疑与批判。
如果游戏科学真的希望借助游戏传递可体验的中华传统哲学文化精髓,那么他们无疑正走在一条极其艰险的道路上,踏错一步粉身碎骨来形容毫不过分。我们希望所有人能多给他们一点空间即可。他们不需要情绪,只需要耐心和时间,完成他们的修行,以便让玩家能够拿起手柄,进入《黑神话》的世界。
1、 《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陈宝良,《浙江学刊》2002年第二期
2、《温柔的叙述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2019年12月10日
3、《佛道散论》,蒙文通,商务印书馆,2011年
4、《缘起 佛性 成佛——隋唐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议之研究》,夏金华(导师 高金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5、 《<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李安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道学与佛教》,周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博尔赫斯八十忆旧》,威利斯·巴恩斯通,作家出版社,2004
评论区
共 5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