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几篇的文章里我们已经介绍过了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和行为主义,这次我们将要介绍的理论认为,心灵就是(identical with)大脑,二者是同一种东西;拥有心灵就是拥有具备某种结构和能力的大脑。这种观点将心灵与大脑相等同,因此被称作“心脑同一论”(Mind-Brain Identity Theoy),由于它也强调大脑中神经元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心理-神经同一论“(Psychoneural Identity Theory)。
许多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在心灵现象和大脑的神经状态之间存在广泛而系统的关联性,即“心理-神经关联性”(psychoneural correlations)。例如大脑受伤的人失去某方面的认知能力。这为我们将心灵与大脑直接联系起来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促使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心脑关联论(Mind-Brain Correlation Thesis):任何器官中的心灵事件在发生时都有其对应的大脑状态类型同时发生。
类律性(lawlikeness):心灵状态与大脑状态之间的关联具有规律性,是必然而非偶然的。
随附性(supervenience):大脑状态是心灵状态转变的充要条件,心灵状态随附于大脑状态(随附性的具体定义已在第一篇讲义中详细介绍过)。
但是,心脑之间的关联性是如何产生的呢?对此历史上的哲学家们给出过以下几种解释:
因果互动论(Causal Interactionism):由笛卡尔提出,在第二篇讲义中我们已经细讲过,即心灵和身体通过松果体相互作用。
前定和谐论(Pre-established Harmony):由莱布尼茨提出,认为是上帝让我们的心灵与大脑之间建立起了预定好的和谐关系。
偶因论(Occasionalism):由法国哲学家尼古拉·马勒伯朗士提出,认为心灵与大脑状态之间的联系仅仅是幻觉,是上帝在你的心灵事件发生时介入并改变你的生理状态。同样,上帝的介入也可以解释生理变化引发的心理变化。
双面论(Double-aspect Theoy):由斯宾诺莎提出,认为心灵与身体仅仅是同一实体两个相关的不同方面,而这一实体本身既不是心灵的,也不是物质的。这一理论的一种现代形式即“中立一元论”(neutral monism),认为最根本的现实是中立的,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心灵的。
副现象论(Epiphenomenalism):副现象论者认为,所有的意识状态都由大脑的神经状态引发,但是心灵无法产生任何因果作用,仅仅作为因果链的最后一环而存在。意思就是说,身体可以导致心灵状态的改变,但心灵无法改变身体状态。
涌现主义(Emergentism):我们已在第二篇讲义中提及过涌现主义的基本观点,而对于心灵与大脑之间的关联性,涌现主义者也有其看法。他们认为,这种关联性只不过是事实,我们只能接受,无需解释。
心脑同一论(Psychoneural Identity Theory):也就是我们本章的重点,根据这种理论,在大脑的神经元活动之外,不存在更多的(in addition)心灵事件或状态,因为二者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
将心灵状态与大脑状态相等同的观点有何有力论证呢?这一观点有三个主要的支撑论证,即简洁性论证(the simplicity argument)、解释性论证(the explanatory argument)和因果性论证(the causalargument)。接下来我们将一个个介绍相关论证。
心脑同一论的主要提倡者J. C. 斯玛特通过引用“奥卡姆剃刀原则”强调了这一观点的简洁性优势。奥克姆剃刀原则包含以下两条准则: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如无必要,勿增假设。
准则1强调采取最简洁的本体论,准则2强调了理论建构中的经济性与简洁性。
心脑同一论则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奥卡姆剃刀原则的简洁性:
将心灵与大脑视为同一实体很显然减少了实体的数目,从而体现了实体简洁性。
概念/语言简洁性:通过将心灵的相关概念与词汇与大脑相关的概念与词汇相等同,我们可以采取其中一套概念或词汇来完全表示另一套概念和词汇,从而实现概念或语言的简洁性。例如,我们可以用物理学的概念和词汇来完全取代心灵的概念与词汇。
解释心脑关联性:斯玛特认为,上文提及的心灵状态和大脑状态之间的关联性的解释难题,因为将心灵状态与大脑状态等同,可以规避掉这些关联关系,我们也就无需对其进行解释。
然而针对第3点,金在权提出了疑问:尽管我们不用再解释那些心灵与大脑之间的状态的关联性,但是如果采取心脑同一论,我们仍然需要解释心灵与大脑之间状态的同一性关系,而这种同一性关系同样无法在物理学或生物学中得到答案,而只能被视为本体论上不可消除的关系(尽管可能是一种自反关系)。因此心脑同一论并没有其自己认为的那样具有本体论的简洁性。
解释性论证是说,心脑同一论能够解释很多其他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这一论证通常诉诸于溯因推理原则,即最好解释推理原则(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也就是说,我们应选择一系列假设里面能够提供对于现象最完美的解释的一个假设。借助这一原则,心脑同一论者认为这一理论能够最好地解释一些现象,因此应该选择这一理论。
解释性论证有以下两个版本,两种版本的区别在于他们不同的解释对象:
版本一:心脑同一论最好地解释了心脑相关性。因为,上文已经提到过,同一性理论消除了有关相关性的讨论,后者已经成为错误的预设。也就是说,同一性理论所做的不是真正地解释心脑现象之间的相关性,而是完全取消这类相关性的存在。
版本二:心脑同一论最好地解释了其他现象。例如,通过将疼痛等同于C纤维灼烧,又C纤维灼烧会导致某种神经状态N,而N等同于压力,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疼痛会导致压力。也就是说,心脑同一论能够通过诉诸于神经机制来解释某些心理现象与规律。
针对版本一,金在权提出了自己的质疑。首先,他认为这种取消相关性的做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释。在科学研究中,相关性的解释途径通常有两种,要么诉诸于更根本的相关性或规律,要么诉诸相关事物之间的因果性。无论是两种中的哪一种,都没有取消相关性。其次,这里运用溯因推理原则也与科学研究中对于溯因推理的运用相去甚远。在科学研究中,即使是最好的解释也要经过无数次的假设检验,而这里直接断言“心脑同一论是相关性的最好解释”未经任何检验,可以说是哲学家对于溯因推理的“误用”了!最后,解释通常被认为基于某种逻辑推理,但是这里的相关性无论如何也无法从同一性中经由演绎推理得出,因为在常见的逻辑系统中,根本不存在这么一种推理规则(事实上也不太可能出现在任何逻辑系统中;常见的推理规则如MP推理规则)。
同理,版本二也面临缺乏解释性和滥用溯因推理的问题。
因果性论证着眼于身心之间的因果作用,该论证内容如下:
心灵能够作用于身体。
物理世界的因果封闭性(The causal closure of the physical domain):物理世界的因果链是封闭的,任何物理现象的原因与结果都只能是物理的。
因此,心灵现象就是物理现象。
我们看到,只有将疼痛一类的心灵现象理解为等价于C纤维灼烧这类物理现象,才能让心灵作用于物理世界。
心脑同一论也面对三个主要的反对论证,分别是认识论论证、模态论证和多重实现(multiple realisation)论证。
论证一:在第一篇讲义中我们已经细致考察过心灵现象与生理现象的认识论角度的种种差异,这些差异都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疼痛无法等同于C纤维灼烧。例如,一个古代人十分了解疼痛,但对于脑科学一无所知,那么难道能够说这个古代人十分了解C纤维燃烧吗?
论证二:心灵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的同一性是一种通过经验观察得出的同一性,即后验同一性,与先验同一性相对(先验同一性的例子如“小红的丈夫=小红的男性配偶”,仅通过语义就可以知道)。为了理解这种后验同一性,我们必须先知道等号两边的词语指的是什么,也就是直到疼痛和C-纤维灼烧分别指的是什么。但是,这就预设了我们需要了解疼痛这种心灵现象。由此,即使是心脑同一论也需承认心灵现象的存在。
论证三:心灵现象对于主体而言是直接可知的和私密的,而大脑状态无论对于主体而言是未知的,但是对于外人来说却更容易得知。
类型物理主义者(type physicalists,第一章中介绍过)认为,心脑之间的同一性具有偶然性,是一种偶然真理。类似的偶然真理如“奥巴马是美国第四十四届总统”,这类偶然真理通常由一个严格指示词(如“奥巴马”)和一个摹状词(如“美国第四十四届总统”)构成,前者在所有可能世界里指称同一个人,后者在不同的可能世界里可能指称不同的人,由此这个句子在不同的可能世界里不一定都为真。
然而将这种结构放到心脑同一性的情况中,则显得不适用了。例如,C纤维灼烧应该是严格指示词,在所有可能世界里都指称C纤维灼烧;但是,疼痛也应该是严格指示词,在所有可能世界里都指示疼痛这种感觉。如此一来,新脑同一性就不是偶然的,而应该是必然的了!
但是这与类型物理主义者的偶然性观点不符。并且,我们可以想象在某一可能世界,存在某种外星生物,它们的疼痛不对应于C纤维灼烧,而对应于另一种神经组织的状态。然而,心脑同一论反驳道,可想象性(conceivability)不等于可能性(possibility),“疼痛=C纤维灼烧”可以视为一种后验必然真理。
在上世纪60~70年代,以普特南为代表的哲学家提出了多重实现论证。根据该论证,某类心灵现象在不同物种或物理系统中能够以不同方式得到实现。例如,疼痛对于人类而言是C纤维灼烧,但是对于猫而言或许是另一种神经机制在起作用。然而这不妨碍我们将猫的这种神经机制也归类为疼痛。因此,疼痛不能简单地等价为C纤维灼烧。
我们已经在第一篇讲义中详细介绍过了还原主义与非还原主义的物理主义之间的区别。心脑同一论属于还原主义的物理主义,它将心灵状态还原为大脑的状态。它也是一种类型物理主义,将某类心灵现象等价于某类生理现象。
自上世纪70年代多重实现论提出以来,还原主义的物理主义,包括心脑同一论,都受到了严重冲击。与此同时,非还原主义的物理主义队伍愈发壮大,并逐渐在过去几十年里成为了心灵哲学的主流。非还原主义者认为,心灵属性等“高等”(high-level)属性无法向下还原为物理属性。由此,今天最广为接受的物理主义是一种实体物理主义与属性二元论的结合:一切事物归根结底都是物质的,但是复杂的物理系统能够拥有无法向下还原为底层物理属性的属性。
非还原主义的物理主义尽管认为高级属性无法被还原为低级属性,但是承认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是心灵属性与物理属性之间的随附性,这种还原主义又被称为“随附的还原主义”。还有一些非还原主义的物理主义者进一步提出,这些不可还原的心灵属性是“物理实现的”(physically realised/implemented),这种观点被称为“实现物理主义”(realisation physicalism)。
非还原主义的物理主义者同样承认心灵属性的因果作用能力。综合上述,非还原主义的物理主义主要有一下四个主要观点:
实体物理主义(substance physicalism)
心灵属性无法被还原为物理属性。
心灵-身体随附性或实现性。
心灵能产生因果作用(mental causal efficacy)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冷帯雨林(ID: coldzonerainforest )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