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应该把《漂流少年》的最后一话和前十一话看作是两部作品,这个说法有失偏颇但不无道理。
就我的观感而言,最终话确实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气质,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灵魂所在,看完后所产生的怅然若失之感久久挥之不去,上一次让我有类似体验的作品应该是《心理游戏》(这两部作品在我看来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核)。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就是为了这点醋才包的这顿饺子”,《漂流少年》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为了最后一话而制作了整部番。
顺着这个思路便能理解前面让人云里雾里的故事发展,异世界、超能力、校园霸凌、量子力学、猴子棒球寓言、存在主义……每当大家认为故事会朝着某种特定类型题材发展时,故事便会忽然变向进入另一道岔路,一切解读似乎变得徒劳,因为那些看似不够完整的存在都是在为最后铺垫。具体来说,创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不在“漂流”中,而是在主角结束漂流所回到的“现实”中。
《漂流少年》的结局是低沉的,长良带着瑞穗成功逃离漂流世界回到了现实中,但这个现实世界平庸乏味令人失望,无休止的打工(本社畜落泪),枯燥的日常,甚至曾经与长良建立起深厚羁绊的希,在这个世界也形同路人。动画刻意用阴雨天来强化这种灰暗的基调,以至于作为观众的我产生了和长良同样的困惑:当初真的应该选择离开漂流世界吗?
从结果来看,长良确实达成了目的,期间也并没有什么充满恶意的设定,他至始至终都是遵照罗盘的指引(即希的意志)前行,从开始的迷茫到后面的坚定,长良鼓起勇气做出了选择,带着瑞穗回到了希所期望的世界。然而这个世界并非长良所期望的,除了瑞穗没有人知道他们在漂流世界发生的事,一切就像梦一样显得不真实。
“回归现实”这一设定在虚构作品中隐约带有某种残酷性,舞台谢幕,冒险结束,而故事依然在继续,只是变得平庸而沉闷,就像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一样。
《战争与和平》的结尾,尼古拉娶了个有钱的妻子,变成了一位地道的乡下地主,彼埃尔和娜塔莎结婚生子,他们依然相爱,却再也没有了过去的激情和理想,曾经对于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一去不返,他们变得平静,也陷入到一种凡人的自足之中。英国作家毛姆评价这个结局虽稀松平常,却有着深刻的悲剧意味,托尔斯泰没有故意设置一个更加激烈昂扬的结尾,只是因为他明白,人生的结局不过如此,他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我希望《漂流少年》可以有个更完满的结局,但又隐约觉得如果真的是完满结局,它还能这样吸引我吗?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陷入到所谓的“悲剧悖论”中,我并不是真的希望结局完满,这只是一个想象的愿望,就像《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观众想让她活下去的愿望是一种对她当下处境的认同,而想让她死亡的愿望则是针对该剧的全部审美体验,这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愿望。
应该说,正是这样让人感到缺憾的结局处理,才使得这部作品展示出非同寻常的感染力。故事的力量正来自这些巧妙的缺憾,不同的人会用各自理想中的形态去填补缺失,使其展示出新的轮廓,从这一点来看,缺憾使得故事具有了某种新的生命力。希腊神话中的俄耳甫斯得到告诫,在领着妻子欧律狄克走出冥府之前千万不要回头看她,否则她将永远无法回到人间,这个故事在过去衍生过多个版本,据说曾经有个版本就是俄耳甫斯成功救出妻子的完美结局,然而真正流传下来成为经典的还是现在大家所熟知的这个版本,所以说,绝大多数人还是更期待俄耳甫斯会回头。
是的,没有比现在更好的结局了,有了最终话,才有《漂流少年》这部作品存在的意义。在动画最终话未播出时,我曾想象过这个故事的最后可能会是一个开放式结局,只告诉观众长良和瑞穗成功离开了漂流世界,至于后续如何,由观众们自行脑补,这场奇幻诡谲的冒险就此落幕。然而动画创作团队并不打算这么做,在各种眼花缭乱的设定和对白后,这部作品向长良、瑞穗以及观众们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有部电影叫《荒岛余生》,汤姆汉克斯在里面饰演一位快递职员,由于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成为现代版的鲁滨逊。我一直觉得中文译名“荒岛余生”非常到位,不是“求生”而是“余生”,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不是男主如何独自在荒岛生存四年并成功离开,而是他离开荒岛后如何面对原来的世界,身边的人都以为他已经遇难,妻子也重新组建了家庭,4年的脱节已经让他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好在故事的最后,他还是选择重新振作,面对现实,这和《漂流少年》最后长良的心态如出一辙。
动画最后一段,长良踩碎水坑里倒映的路灯,随后镜头拉远至城市上空,世界依旧广阔,此时独白响起:
评论区
共 1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