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产物见世后,它便不属于创作者,因为它属于每一个阅读者。所以本文不仅限于探讨作品本身,还要将作品作为我阐述观点的工具。
由夏目真吾监督的《漂流少年》以其丰富多面的哲学命题成为2021年另类作品。
实验性质的动画,艺术语言极为独特不易探讨。所以我只思考一点:《漂流少年》的精神内核是迷茫。
无独有偶,将近12年前的动画《四叠半神话大系》也具备现代性的迷茫气质。
这部由夏目真吾参与制作,汤浅政明担任监督的作品,虽然更多的存在着汤浅的创作性格,但二者相通之处颇多。(没看过这两部作品的话,建议跳过本文,我没有自信写出通俗哓畅的文章给新人看)
思考文艺作品的内涵是件很有趣的脑力体操,因为你可以抓住作品的每一个细节去做文章。
因为文化产品是虚构的、是人造的,一切细节都需要创作者进行有意的打磨,而无意的细节则反映作者头脑深处的思维结构。
《四叠半》的前九集以相同的叙事结构,表现了“我”在不同选择下的生活状态。而这九种不同选择下不变的是“我”的不满。因不满而逃避现状,又因逃避而希求另一种可能性。这种精神意象在《漂流少年》里也有体现。长良因不愿面对糟糕的现状,选择对一切无动于衷,在精神上逃避接触与改变,在与希的急风骤雨般的精神对峙下跌进了可能性的世界。漂流就此展开……
“我” 与长良都被关进了孤岛。“我”在一次次不满中轮回,而长良则在无始也无终的不存在世界里存在。
谨慎来看,两者不能做同等分量的比较性思考,因为前者的哲思集中于后三集,且命题范围也相当小,而后者则每集均有深意,立意广阔。
或许迷茫是《海上钢琴师》里那望着没有尽头的城市半途折返的1900。
1900离开船,那他就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将会成为社会的一部分,由社会重新塑造。
不是每个人都接受的了现代社会下渺小的人的这种状况。现代社会看似多样的生活下其实只是一种极其单一的生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深圳的公交车。忙碌的疾驰。我想到的是漂流少年里的画面。
火车代表前进、到达,其隐喻自然而然。火车站可以说是最忙碌但也最迷茫的地方,这里太大,那都能去,但那都不是你的终点。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机器工厂里单调重复、朝九晚九的工作其实才是中国多数平民子弟的真实写照。我不知道长良为何在墓地公园说:“能不打工就不要去打工了”
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能忍受单调的生活,和像机器般的自己。
但有思想的人、有自由追求的人、不愿沦落为被动的人,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很难忍受现代社会生活的。
世界为何如此,《漂流少年》或许就是夏目的思考与追问?
《漂流少年》其实没有对人生做出坚决肯定的回答,只有一个不确定的迷茫。
就像反复提到的可能性一样,漂流世界拥有无穷无尽的世界,代表了无穷无尽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巴别塔世界还是小岛世界,生活其中自得其乐,哪怕是愚乐!难道两颗星不是自愿选择的吗?
人是社会性动物,基因里存在着希望被认可、被接纳的欲望。青少年之所以容易出现意义焦虑,产生抑郁症。其实是少年对自我价值得到肯定的欲望与性成熟欲望交织的结果。
但是,现代生活毕竟和狩猎采集者的生活相去甚远。无论是以上学还是打工来完成对自我价值的认同,青少年都很有可能要借助来自不同生活世界的人的认可,也就是产生存在感。
当个人在主流地位体系里无法获得价值肯定时就意味着个人的负面形象出现。
教育系统是青少年地位的第一评价系统也是社会主要的评价系统,青少年学业有成即意味着获得社会认可,而家庭则起到跟进认可评价的作用,但在不同情况下,子女在家庭与学校中可能会承受两种互相矛盾的评价。
这里的主角便因两种互相矛盾的评价产生了心理上的纠结、撕裂。
人类社会的另一个评价系统来自于性别系统,即男性与女性这两种内部性别评价系统。
这种系统从孩童出生便已显出作用——传统文化下的重男轻女。这种评价系统在青春期时才会从背景板中走进个人的内心世界。
有那个少年少女不是在青春期时才强烈感受到两性差异的呢?
这也是为什么渗及到青春与少年的作品时,爱情总会出现在一旁,甚至直接就是作品的主题 。性可以成为意义的所在,可以给予个体强烈的价值感。
麻衣与咲太的关系其实就是两个在学校系统里无法取得正面评价的人,从主要价值评价系统(教育系统)退而求其次从性中以求补偿的现象。而恋爱所代表的性系统则具有十分强大的价值补偿效应
就如上野千鹤子指出的那样,有没有女人,是男性社会地位的重要象征。从现实生活中看,嘲笑一个男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嘲笑其无女人。
重新看回到动画里去,恋爱往往对作品的主人公起到十分明显的价值补偿作用。
这种创作结构很明显的表现为:“男或女主人公在家庭或学校的评价系统中无法获得价值肯定,经由一系列事件的发酵,主人公产生心理问题,生活压抑,随后又在一系列超出正常范畴的世界里邂逅,从恋爱里得到自我价值的正面评价,心结解开”
从家庭、学校、性,等三个系统里的内部标准并不一致所以有时个体无法取得价值平衡甚至导致个体心灵的撕裂,而且学校往往与家庭产生负面形象建构的合力,共同对少年主体施加影响。
除上述评价系统之外,少年还可以从暴力、电子游戏、体育运动,等一系列可以获得价值认同的系统中获取价值补偿,甚至是奇幻世界、异世界之类的形式。
简括言之,人必须要从社会的某一系统中获得价值认可,从而得到人生意义。如果个体长期无法从任何系统里得到价值认可,意义迷惘与抑郁症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从长良个体上分析可以发现和我上述一样的意义缺乏的发生结构
这种家庭对长良的心理造成了严重问题,进而影响了学校生活
不要小看这种价值缺失对青少年的影响,长良只是初三生,没有兄弟姐妹,由单亲妈妈抚养。
于是长良就像EVA里的碇真嗣一样缺乏关爱,出场时便是内心封闭,拒绝承担一切责任的状态。
造成个体人生价值缺失,意义迷惘的源头不能简单归因于家庭,而应该具体分析实际情况。
《漂流少年》多从哲学角度去探讨人生的虚无,其存在主义式的哲学十分明显,如果要深入作品思想内核,必须要讲哲学。
谁说人生一定要有意义的,是神说的?还是自然界规定的?
从哲学这门人类的学科中去探讨人生意义的做法其实不值效仿,古往今来多少哲学理论,依旧没能解答疑问。
跳出哲学,扩大哲学,以疏离人类的视角其实才有可能解答疑问。
ps:自己再看一遍真的很辣眼睛,完全生硬的概念空谈,点到即止的探讨,不过也还是有闪光点。
评论区
共 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