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从去年开始就有朋友一直催我写,我一直没有动笔,主要是不知道如何才能表达得更清晰。可能因为害怕,所以表现的迟疑。这篇文章真的就是非常干的干货了,哈哈。如果你觉得写得不错,别忘记关注我哦!
在现代社会,只要你是从事脑力工作的,不论你干什么,其实本质上都是同一件事情——大量地吸收外界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在你头脑里整合,创造出新的内容。换句话说,就是新陈代谢。
我本人是一个文学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到研二,我平均每年阅读量在100本书左右。这就意味着我需要处理的信息非常地多,要对读过的书籍进行整合,那不然读了不就跟白读一样嘛。而处理着处理着,我对信息管理就有了一些微小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第一种就是寄希望于开发大脑的功能,让大脑去努力记忆庞杂的信息,强调个人的记忆力。因此记忆力培训课程、记忆力培训学校等一些列关于开发自身记忆的课程和方法应运而生。
在初高中阶段我们能看见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报名记忆力培训的课程。其实对于初高中阶段来说,这个方法还是可以的,毕竟要处理的信息并没有那么地庞杂。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要处理的信息量要比初高中时代处理的多得多,因此靠“蛮力”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人脑应该是用来想事情的,而不应该是用来记事情的。
第二种错误的管理方式就是依托于临时检索,需要资料的时候只能依靠搜索引擎提供给你的信息。在互联网时代,稀缺的并不是信息量,而是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百度上很多都是错误答案,甚至有的错得都很离谱,如果不加辨别和思考就使用,写出来的东西也可能是错误的,显得很业余。
举个例子,如果你看到一篇写得相当不错的文章你就要及时把它保存下来,而不是日后想起来再去苦苦寻找这篇文章。等你需要它的时候,你可能连这篇文章作者是谁,发表在哪里都忘了,甚至连检索的关键词都不记得了。
那我们该怎么定义什么是“写得相当不错”的文章呢,在我的理解就是,你日后有可能会用到它,将来可能会需要它的文章。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做法呢?正确的做法,是使用一个外部系统去专门去储存个人化的信息。所有的学者、会处理信息的创作者都是这么干的。只不过在过去使用的是笔记本和文件柜,现在我们设备升级了,换成了更为便捷的笔记软件。我个人觉得什么形式的笔记软件都可以,只要有储存和检索功能即可,使用它们的方式方法都没什么差别。
人脑很不擅长提取记忆里的东西,但是却很擅长识别东西。如果我让你列举你知道的所有美女,你大概一时之间说不上来有多少个,但是当你看到一个美女的时候,你马上就会知道她是美女。(谁不喜欢美女呢?摊手)
所以,我们要更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事情。专注于识别,而非记忆。记忆的事情就交给计算机,让它帮你提取信息就好了。
我看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第一反应就是存到笔记软件里。我建议是找一个方便你采集的软件去进行下载,比如说你在微博、机核、微信读书、得到等一些列有可能让你采集数据的平台遇到了你喜欢的文章,要尽量不太费劲地对数据进行采集——费劲可能就不想采集了。当然,现在也有很多笔记软件是支持上课的时候录音拍照,方便信息密集的情况下更快速地整合和采集,相当方便。
提取信息最好的办法就是搜索。IBM做过一个研究,让人去找一封电子邮件,有的人喜欢搜索,有的人喜欢平时就把邮件进行分类。结果搜索的人只需要17秒就可以找到他需要的邮件,而分类的人则需要58秒。
我一般是把我的读书笔记按照书籍的类目分类,譬如小说和人文社科类,下面可以再细分为什么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等一系列,这样能更方便你去搜寻检索。
而创作阶段也需要一个笔记本去采集信息,我平时写论文、写公众号都是依托于这样的信息采集的。我一般会将写作的笔记本下分为想法、素材、框架、标题和草稿几个分项,这样我想写作的时候,输出会非常快。如果我在任何时候产生一个可能变成一篇文章的想法,就在想法这个笔记本里面新建一条笔记;如果看到某篇文章只适合在自己文本的素材里出现,我就会把它新建到素材这个笔记本里,框架和标题同理。
框架:作者简介—书籍内容介绍—齐马蓝和克莱因蓝—波普艺术—艺术的易变性—齐马后期作品特色—后人类时代的艺术
然后我会给我的框架补充血肉,这些“血肉”都是我平常采集得来的,比如我对于波普艺术的笔记和文章,后人类相关的文章和书籍。我会把这些所有相关的内容综合在一个新的文档里,命名为关联素材,我会从诸多素材中去串联文本的思路,搭建文章的血肉。
最后,我会写出来一个初稿。设计一个阅读反馈调查问卷,发给我的一些朋友们,在得到意见反馈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修改。
不要小看了采集,正是因为采集工作进行得顺利,文本的架构才能流畅地进行,甚至在写作的过程中生发出更多稀奇古怪的想法。采集的精神在于,有了高级管理工具,你就应该把任何可能有价值的东西都记录下来。记下来了,你就不用惦记它了,其实也是一种“冥想盆”。我一般写一篇2k的公众号2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了,这就是我为什么能持续输出的一个原因吧。
以上的分类方式仅供参考,你完全可以建立你自己的采集逻辑~
写任何文章最怕的就是闭门造车,没有反馈系统。我一般会找几个小伙伴,帮我来看看文章的结构性问题,或者是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形成一个即时反馈系统。
这样的即时反馈系统对于文章的创作者来说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我之所以被朋友安利来机核写文章也是因为机核是一个非常活跃和友善的平台,有真人编辑给你提供建议,也有活跃的用户进行交流。这些东西是公众号提供不了的情绪价值,这会化作我的一个写作动力。
写作是一个比较枯燥的事情,需要静下心来自己去打磨文章。有的时候难免会想要摆烂,所以反馈系统和合作系统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后来安利一下我经常使用的笔记软件——印象笔记,当然市面上有太多替代品了,我只不过是因为我用这个比较习惯了,懒得再去增加我的学习成本了。
它可以跟微博、得到等平台进行绑定,有需要就可以进行信息采集,非常方便。网页版还推出了一个剪藏的插件,遇到好看的文章直接像剪报纸一样放进自己的信息库里。具体的我就不多介绍了,也没给我钱,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点开网页看看,说明都非常详细。
评论区
共 2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