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于诸多原因,导致今年读书格外得少。有身体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也有人际关系的原因,但诸般原因,也都是借口罢了。事实就是读书并没有以往那么多,只有85本。
2021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变化非常大的年份,我挣扎犹疑了一年之久,总算在诸多爱我的人的帮助下逃离了泥沼。我比以往更加务实了一些,也比以往更加明白怎么和自己相处才能不那么痛苦,这对我来说都是2021年面临的新的课题。
列出年度书单,权供各位参考。也感谢各位如此爱重我,不论我写什么都会有人认真地读完,对于创作者而言,写出来的文字被认真地阅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感谢大家给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情感支持,2022年我会比以往更加努力!
《夜晚的潜水艇》是陈春成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由九个小故事构成。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开头这个“夜晚的潜水艇”。
我喜欢作者奇崛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细致观察描绘。文笔非常优美,看的时候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像是沉溺在一个陌生人的梦境中,久久不能醒来。
作者对于情感的描摹是有一种情绪的传染力在的,仿佛能把你带回那个抻着懒腰等着阳光降临在自己身上的下午。
国庆时回了趟老家。老房间的旧床实在是太好睡了。随便一个睡姿里,都重叠着以往时光里无数个我的同一姿态。从小到大,一层套一层,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我觉得格外充实,安适,床是柔软的湖面,我静悄悄沉下去,在这秋日的午后。醒来时我打量这房间。窗帘上绘着许多棕色落叶,各种飘坠的姿态,和秋天很相宜。淡黄色杉木地板,淡黄色书桌。蓝色曲颈台灯。圆圆的挂钟,荧光绿的指针,很久以前就不转了,毫无缘由地一直挂在那里。墙刷过一次,仍隐约可辨我年幼时的涂鸦,像远古的壁画。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爱这个房间,尽管它不再是潜水艇的驾驶室。我该起床了。父母喊我吃晚饭的声音,好像从遥远的岁月里传来。穿衣服时,我依然无法相信自己已经三十岁了。
他的文字总让我想起另一个作家——刘亮程,同样是细碎且富有诗意的文字。刘亮程的文字可能更具有大自然的野性、更具孤独感。虽然并不是今年看的书,也依然推荐大家去看看他写的《一个人的村庄》。
陈春成的文字更像是城市里迷茫孩子的梦呓,更容易让人产生共情,而刘亮程的文字更多地对我来说是冲击和震撼,像一个城里孩子第一次见识到乡野的风。
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魔幻主义色彩,如果你看过《百年孤独》的话,我相信你懂我在说什么。如果你没看过,那我推荐你看看这本《光明共和国》,一起去领略一下异邦文明的魅力。
这部小书的语言加工和叙事都处理得十分精妙,将人一步步带入到“幽暗”的世界中去。最后通过强烈的冲突和对立来制造一个乌托邦幻灭的景象,看完心里会有一丝闷闷的痛。
这部书的主角是儿童,是关于三十六个小孩子的故事,通过儿童去展现乌托邦的消亡,或者说这本书实际上就是反乌托邦的存在,它更像是一种类似于《蝇王》的黑暗寓言故事。
那三十二个孩子去世多年后,我读到一个生物实验,将六只苍蝇和六只蜜蜂放入一个长颈玻璃瓶里,将瓶子水平放置,瓶底朝向窗户,看看谁先逃出:苍蝇从与窗户相反的方向逃了出去,但是蜜蜂一次又一次地撞向瓶底,最终撞死了,它们无法相信出口不在光线明亮的地方。
作者的语言锐度相当之高,有些比喻也用得精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沉闷感,通过叙述把成人和儿童的世界割裂开来,制造了一个属于两个世界的不同寓言故事,真的很美。
P.S.推荐机核喜欢跑团的朋友试试把这本书的故事改编成跑团的文本,我本人实践过,效果还不错
别看这部作品篇幅不长,它可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呢。题目来自罗伯特·彭斯的诗:“无论人与鼠,最好的打算往往落得一场空”,显然也暗示了这部作品悲剧结尾。
《人鼠之间》这部作品,讲述了两个流浪工人乔治和伦尼之间复杂而又深厚的友谊。伦尼是一个身高两米,力气大得吓人,但心智却像一个小孩子的人。乔治从小和伦尼一起长大,是他唯一的朋友。乔治带着伦尼四处打工流浪,但是伦尼因为自身的原因经常闯祸,每次伦尼闯祸,乔治就只好带着他逃走,寻找下一个可以打工的地方。他们不过是各自有弱点和需求的两个人,在残酷的世界边缘挣扎,我们阅读时必须接受这种情况。
显然,人与鼠只是一个隐喻。他们不过是流窜在大地上的异乡人,却活得如同老鼠一样卑微。身居东北的我,其实对这部作品的感触更深一些。那些工人的过去,或许就是东北的现在。
伦尼和乔治曾经美好的愿望不过是有一个自己的庄园,养着自己的兔子。随着伦尼的生命终结,这个愿望也逐渐变成了泡影。乔治也开始在所有工人公开的绝望中逐渐沉沦,他也学着其他工人一样,一赚到钱就去台球室和妓女那里消费,从来留不下一分钱,但是心中永远有一块地的梦想。
他们所代表的正是在流动着的阶级,因为流动,所以他们强烈地渴望同伴、朋友。他们无法拥有妻子、家庭、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只有靠‘伙伴’来勉强满足这种需求。大多数人都不愿独自上路。”斯坦贝克所反映的事实,就是流浪人口这种孤独漂泊的生存状态。
“世上但凡是诚实的写作……都围绕一个根本主题:设法理解人。相互理解后就会友善相待。理解了一个人,就绝不会产生恨,十有八九只会产生爱。也有捷径,不在少数。通过写作来推动社会变革、惩恶扬善、赞颂英勇之举,但根本主题是不变的——设法理解彼此。”
这一段话是他写作生涯的写照,在他的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受奖词中也有所体现。斯坦贝克之所以称得上是伟大的作家,就在于他对普通人的怜悯——他们的喜怒哀乐、孤独和坚强,对居所的留恋,对土地的渴望。《人鼠之间》的魅力就在于作者通过深厚的友谊来展现这一复杂的主题,这种情谊就是最真诚的爱。
作家的使命从古至今仍没有改变。作家所肩负的责任是挖掘我们的诸多严重错误和失败,将我们黑暗危险的梦曝露在光明下,以期有所改善。
《伯恩斯焦虑自助疗法》是一本依托于认知疗法,对读者进行认知行为上矫正的一本书。
我是一个存在非常强烈的强迫行为的人,这种强迫导致了我的完美主义倾向,同时也导致了我的焦虑和不幸福。我学不会从自己身上获得意义,也会不断地向内苛求自己。
虽然这本书没有彻底的改变我的一些行为,当然我这么些年的毛病指望看一本书就解决也并不现实,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对事物的一些看法。这对几乎偏执的我来说,已经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了。
探其根本,我觉得是这本书讲道理的方式非常好,很容易让人信服。比如
当你开始感到焦虑的时候,你的消极想法和情绪开始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不断加深的恶性循环。这些消极想法会导致焦虑和恐惧,而焦虑和恐惧又会让你的想法更加消极。比如,你告诉自己:“我感觉害怕,所以我一定面临着某种危险,否则,我肯定不会这么害怕。”
如果你深究触发自己不良情绪的源头,你就会很自然地认为是外界的事物刺激你产生了这种感受。这看似真实,但实际并非如此。当你感到焦虑时,心中的很多想法都并非现实。这就是神经性焦虑和健康的焦虑情绪之间的最大区别。
这本书的说理方式会让我的理性重新介入到我的思维,停止我的作茧自缚。而这种停止就像安全区域一样,释放了我的很多压力。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阐明了为什么抗抑郁药物有时候起不到相应的效果。其结论就是大部分抗抑郁药物起到的只是一个安慰剂的作用,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更好的“药物”可能是认知上的改变,因为药物并不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
抗抑郁药物更像是一个创可贴,将你的疤痕狠狠掩埋,你会忘记疼痛,但是伤口依旧在慢慢腐烂,慢慢的侵蚀你。我本人曾抑郁过,但并不是依靠药物恢复的,恰如作者所说,我是不断地进行心理咨询,在认知改变后才逐渐走出阴影的。所以我非常认同这本书对于抗抑郁药物的观点,尽管看起来有些偏激。
这是一本对读者有一定要求的书,它要求你是希望得救的、要求你是主动的、要求你是没有那么软弱的。
这本书在一开始就要求我们承认一个并不美好的事实“你没办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痛苦。”而后续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所以你最好有一颗稍微坚强一点的心脏,才能继续读下去,但你一定会发现这本书的好,相信我。
虽然无力,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沉溺于“不痛苦”的幻想,否认痛苦,有时候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麻烦。拯救我们的不是任何道理或者技巧,而是直面的勇气。
这本书实际上是一个女心理咨询师去看心理咨询师的故事,听起来有点像套娃,但其实这个经历我刚好经历过,我就是一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而我也经常去寻求其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这本书的代入感非常好,因为作者把她所遇到的困惑说得非常具体,而我们也能从中窥见自己。
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这个作者的来访者是一个脾气非常差的编剧,他经常抱怨她的妻子一遇到一点什么事情就哭泣,让他觉得无比的厌烦。后来有一天,他们在旅行的途中争吵,这间接的导致了他们俩儿子的离世。他因此不断地责怪自己,要求自己像一个男人一样,不可以表现的不得体,这也导致了他的情绪无从发泄。这个时候,作者跟他说,你有没有想过,你要表现得坚强,从来不流一滴眼泪。但是你的妻子,虽然看上去那么爱哭,实际上是帮你在流你不能流出来的眼泪。
可以说这一个瞬间击中了我,我以前都是以我自己为中心去想事情。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周遭亲密的人的一些表现,是不是因为我。
在我自己和作者的经历中,我渐渐明白了我要如何去改变自己——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心理咨询就是让自己的痛苦可以被言说,让自己的需求被看到,或许咨询师不能帮你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但是陪伴与诚实地的表达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真诚的力量。希望你也可以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获得这种力量~
一个故事想要吸引观众,最重要的就是得让观众喜欢上那个即将与我们一起踏上旅途的人。
其实应该把它叫做“救猫咪”场景。现在的电影已经不再拍这种桥段了,但它能起到一种很基础的作用。在主角出场的时候,他必须做点什么事——比如救一只猫咪——这个举动不仅定义了他是谁,同时也让我们,也就是观众,喜欢上了这个人。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明明是本看起来十分厚重的理论书。
因为这本书比起传统的理论书来说,更像是一个优等生留下的一本错题集。他不光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也告诉你千万不要干什么,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了。
比如上面那个简单的救猫咪理论,就被作者拿来无情地吐槽了电影《古墓丽影2》:
如果《古墓丽影2》的主创能花4美元好好地写一个救猫咪场景,而不是花250万美元给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打造新型乳胶制服,他们的影片可能会好很多。
整本书的氛围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严肃,是不是?那就对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很高,如果你有一定的阅片量,它的可读性会更高,哈哈,不过没有也没关系。
这本书讲解了很多电影编剧的基础理论知识,譬如什么是人物弧光、什么是一个好的故事模板、编剧公式、如何让节奏紧凑。
这些理论的灌输会让你对好莱坞商业片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怎么说呢,有点像你高中初中写作文的时候老师教你的那些套路,你虽然知道这些套路是怎么回事,但你不一定会写出来一样的东西。但是这些不重要,这些理论会让你知道好的片子为什么是好的,让我们从感性层面的赏析过渡到理论层面的分析,这就足够了。
虽说这本书是学术书籍,但是丝毫不影响它的阅读体验。
作者的写作逻辑缜密,叙述流畅,道理也说得非常清晰易懂,就算你不是文学专业的,看懂这本书也完全没有问题。
这本书主要阐明了几个问题:图画书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图画书是如何叙事的;图画书中的叙事理论、叙事风格、叙事符号都是如何呈现的。
虽然看起来很吓人,命题很庞大,但实际上作者用了非常丰富的图文去佐证,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障碍。我甚至因为这本书看了许多优秀的绘本,还专门写了一期文章去推荐。
这本书也将中国的绘本与外国的绘本进行了对比,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论述还是非常有道理的,中国的绘本有时候更多面向的是成人,而非小孩子。所以家长在给孩子选择绘本时要格外地注意这一点,不要因为是本国的就盲目支持。本土题材的儿童绘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还是非常期待的。
也感谢这本书让我见识到了儿童文学非常丰富的一面,打开我的视野,获得新知,于我而言这是非常珍贵的体验,这也是我为什么推荐它的原因。
这本书我更推荐给文字创作者,或者正在读研的人去阅读。
毕竟读博的人肯定都知道学术写作如何进行,这本书看起来实在是太小儿科了。对于本科生而言这本书又有些冗余,譬如英文写作这方面内容,对于大部分本科生而言是用不到的。当然你有余力的话,我还是推荐跳着读一下,这本书的写作逻辑和写作的框架构建都是相当不错的。
我很喜欢这本书举的例子。有时候你的读者并不能很好地表达他对你文章的看法,但是他们读起来会觉得不舒服,这种感觉就很像晕车。
这本书主要就是在教你如何“开车”,如何尽量地把一件事情描述得清晰,表达精准,不让你的读者在阅读中出现晕车的现象。这对于文字创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也是我所不断追寻的。
关于学术写作,人们有很多误解,其中最大的误解是,科学家所做的似乎是在一个与世无争的世界中探索人类科学前沿,写作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面,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好的作家不一定是一位好的科学家,但是好的科学家一定是一位好的作家。
其实学术写作的书籍有非常多,为什么特别推荐这一本呢?主要是因为作者也是跟我们一样,生长在一个没有学术语境训练的环境中,她也是一点点不断摸索出来的,所以这种经验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珍贵。这是很多学术写作书籍所不曾包含的东西。尽管她本人是心理学专业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阅读和学习如何进行写作,如果你恰好是心理学专业的,这本书对你来说可能是锦上添花的一本书。
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务实的书,作者是一名癌症大夫。真诚地推荐所有人去阅读,书里面有很多实操性的建议,也有很多细节去弥补医患之间的结构上的信息差,看完之后确实会让自己更了解医生的想法,加强医患之间沟通的效率。
说来也是巧合,我本来看完这本书就打算今年给我父母重新规划体检项目和癌症保险的保额,结果还没等到用上,就发现我父亲已经罹患了结肠癌。
但是也是因为这本书的缘故,我并没有受到打击一蹶不振。这本书里很清晰地告诉我们,现代社会得癌症并不是什么小概率事件。相反,随着我们的寿命越来越长,我们得癌症的几率也就会越来越大。死亡永远是一门我们需要提前预习的功课
接受个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长,才能够活得更长。
也因为这本书我得知如果我父亲患有结肠癌的话,那么我比其他正常人患结肠癌的概率就会高百分之二十。我火速给我自己的保额检查了一遍,确保自己就算真的罹患结肠癌也会得到相应的补救措施。剩下的不过就是按时体检啦~
这本书从医生的角度建议患者家属应该如何给自己和病人上保险,保额多少是合适的。甚至包括术前术后的护理,病人心态的管理都有提及。当然我觉得最受益的知识还是,各个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到底应该去体检什么项目,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作者也非常细心地讲出了为什么老年人不愿意去体检以及如何应对的办法,我个人觉得都是非常受用的。再次推荐大家都看看这本书,祝大家身体健康。
实不相瞒,我最开始非常看不上得到这些平台。在我眼里就是吃别人嚼烂的东西,感觉非常恶心。
但是因为今年我也变成了一个文字创作者,我才意识到,他们做的就是将原本晦涩的知识普适化,虽然不管过程如何,但是他们做到了将复杂的事情讲得清晰易懂,简单生动。这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一件事情(真香警告)。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就是书里面的反面案例,里面不该做的我基本上都做了。实际上就是源于我自身的傲慢和一些我并不太懂得的道理,比如我就不懂得如何批评人,甚至因为这件事情失去了一些朋友,虽然有些难过,但我并不后悔。我想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可以做得更好。
批评可不是告诉对方他怎么错了,而是告诉他怎么才能对。批评不是要让他“服”,而是要让他好。我们其实可以通过谈心的形式,把“对的事”和“让他好的事”开诚布公地告诉他。
举一个形象的例子:在手机上使用App时,我们都会通过下拉手势,完成对页面的刷新。事实上,批评起到的就是刷新的作用——刷新信息,刷新认知,把错误的行为覆盖掉,让新的局面得以呈现。这才是我们批评一个人时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
这本书讲述了如何才能得体地安慰人,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善意、如何道歉才能把错误变成促进彼此关系的机会、怎么去更好地说服人、怎么真诚地赞美其他人。
我本人不至于是社恐,但我不会特别主动地和人交流,处于很被动的一个局面。甚至有时候会主动地切断与人的联系保护自己,但是本质上还是去逃避。我在逃避接受世界上有不一样的人,我在逃避与不一样的人相处。
是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倾听其他人的勇气,给了我一个接纳的勇气。让我变得更主动了一些,我想我会在今年更加努力地尝试做到书中提出来的建议,让其他人与我相处时更舒服一些,是我努力的一个方向。
文章真的很长,感谢每一位看到这里的小伙伴,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我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反馈~
评论区
共 4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