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开头、中段、结尾”的历程后,我们似乎忘记了“场景、情节”的存在。
这次我们将认识一下“场景、情节”这两位必不可少的朋友。
场景是建构小说的单位(只有一颗颗珠子串在一起,才能变成项链),如果每个场景彼此之间相互关联,这表示你会写故事了。
场景分为四部分:作为主体的行动与反应;作为辅助的铺陈与深化。
下面我就用之前写的故事(黑影)来举例,逐一分析它们的类型。
角色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动作从而达成它。
在第一章,袁以琳溜进办公室,想拿到陶蕊希的照片和其他证据。
之后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她本人被不明身份的人袭击。
结尾处,此人管袁以琳叫了一声“妹妹”,为下文做铺垫,即:这个人是谁?她们是之间什么仇什么怨?
虽然袁以琳没有受伤,但是她没有从这次“奇特”的经历中缓过神,因此她想去联系寻求同学的帮助。我们可以从以下段落中看到袁以琳对于这件事的反应:
它可以让随后的场景显得合理,读者需要从它来了解主角“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做“,这类场景都出现在小说开头。
我们把视线再转回第一章, 这段大概介绍了袁以琳的老师——陶蕊希的背景,以及她要拿到证据的理由(与潘学昱合作):
通过一些和主线故事没有太大关系的段落,从而让读者加深对角色或者设定的印象。
角色是用来承担主旨的,没有人喜欢看长篇大论,他们只想知道:发生了什么?
先了解你的角色(们),然后把他们放入故事里,看他们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比如说,你的故事主旨为:“不要因为结了婚,就忘记一些重要的日子。“
主角因为工作原因,忘记了二人的纪念日。
由于往事涌入心头。妻子很不舒服,让他自行反省,
主角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一直推脱。
直到遇到故友,唤起自己和她的美好回忆。
最后回家致歉,两人和好如初。
虽然我写的比较简单,但是大家可以用这种方式缕清思路(添砖加瓦),为故事添加主旨。
我们不需要让角色把它挂嘴边,要让角色中通过“一些事情”来体会。
就和之前我在《如何完成自己的Flag》那篇讲的一样,长篇小说也是个项目。我们按照书中贝尔老哥所述,拆解为几部分就可以了(整体故事拆分为美剧的形式)。
这点放在游戏里就是多线剧情,具体实施方法很简单——找到一个你想展现的角色,先写主线情节,然后加入支线(考虑好两条线的关系即可)。
想必每个人曾经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仔细想想当初决定写日记的时候,你有什么负担吗?
那么同理,你写故事的时候也可以做到每天写500字(就当是给别人写信),然后睡觉,剩下的事情交给第二天......
你如果想从上述文段中发展一些情节,可以选中想扩写的部分,然后继续写,并对他们进行标记,比如一、二、一(1)、一(2),然后进行总结,决定走向。
这点实际上来自于书中E.L.多克托罗的例子,想想你在夜里开车的时候,是不是只能看见头灯照射范围的事物?
具体做法很简单,先按照“不写大纲”的方式写出一段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考虑以下问题:
这段结束时,角色的感觉如何?
他/她下一步该怎么做? 接下来的场景需要开启“支线剧情”还是继续进行“主线剧情”?
我有没有加入新角色?哪些角色暗示了故事的发展?
这种方式能达到“二者得兼”的效果,既可以避免写了大纲不想改,也可以挖掘各种五花八门的情节,一件事都有很多种解决方案,更何况是一篇故事?
如果你觉得看见规矩的大纲就“心慌”,那么你可以试着写一篇“叙事大纲”,类似于你在网站上看到的剧情摘要一样。
先试着把自己想写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样就不糟心了。毕竟你手上都有地图了,还怕找不到目的地吗?
即《星球大战》里的博格人,他们会尽可能同化所有物种,统一意识。
先从摘要开始,然后从细节入手,最后再进行修改,具体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幕 袁以琳想拿到证据。
第二幕 袁以琳与老师、家人的过去。
第三幕 袁以琳摆脱追逐,回到现实。
雕琢角色:类似于《如何写出对话》的第一人称故事,避免所有人说话都一个样或者“不立体”的情况发生。
写摘要:把每一章的情节写一份摘要,从而加深你对剧情的了解。
就像之前《 如何创作对话》所说,遇到平淡(或者说昏昏欲睡)的情节,那就直接删掉吧。
开头就抓住读者的心:抛出一个问题,即“发生什么事了?谁干的?为什么?”
紧抓住让读者不放:解答上一个问题,提出下一个问题;如此反复,直到结尾。
让读者继续读下去:不要忘记冲突,角色的故事不能一帆风顺的。
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和其他人聊起过去的事情(哪怕是两年前去溜冰场),我们就进入了倒叙。
在现实中我们可能会说:“原来如此啊!哟,我下班了,回见啦!”而创作故事时,我们既要及时结束倒叙场景,也要让读者觉得不枯燥且合理。
亨利走到杂草丛生的武器架跟前,举起那把早已生锈的双手剑,他看到剑身中间的符文在闪闪发光,此情此景让他想起自己刚刚师从斯普林特的那些日子......
符文的力量逐渐衰弱,最后趋于平静,亨利也长舒一口气,默默地把双手剑放回原处,并向其行礼。
“嘿,你是不是那个著名歌手?”
“不是,你认错人了。”
“我哪能认错呢?你上过报纸,就是那个在演唱会上把很多人唱趴下那个主唱!”
“听着,我不是你要找的人。”
“别解释了,尚依依!我现在耳背都是拜你所赐!”
我们先制造点“小问题“,然后带入他/她的视角,看看他们会怎么做。
不用像闹钟一样:“我每天早上六点想角色在做什么”,当脑子里有念头时,记下来,过些天再整理。
假设你写了三分之二,你突然觉得这故事没法写了,脑子里经常冒出来以下想法:
您好,您卡壳了。您很迷茫,寻思这篇文写不下去了。
“你应该往那边走,剧本里这么写的。”“哈哈,我偏不!”
不用担心,这属于正常现象。具体怎样做这点就不用细说了,无非是“放着不写,出去走走”。当你调整心态,准备继续开工时,要注意一点,“重新体验你的故事”。
那肯定就有人要问:Hanson老师,什么叫“重新体验你的故事”?
很简单,就是把自己带入某段故事中,看看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
我一般在写完一段故事时,会在头睡觉前进行回顾,然后“扮演自己的角色“,体会他们的情绪,看看他们的反应是否符合他们的性格,有没有OOC(超纲)的情况。
真正的好故事应当是:“我看到角色们在做什么”,而不是“我觉得角色们会做什么”。
至此,关于《这样写出好故事》的基本内容就讲解完毕了。
有人说写故事很难,但就像我们之前所说,当我们把它拆成几段,并专心于完成其中一部分,期间加上自己的经历与情感,然后如法炮制,最后自然就能完成一篇文章。
先不说词藻写的有多华丽,光是这份真情实感就可以让人看出:“嗯,这篇文的确用心了。”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