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是,上述的这两位爵士大师,分别代表着爵士乐早期的两种流行姿态:艾灵顿公爵的大乐队形式和阿姆斯壮的个人Solo模式。从公爵早期的待表作:《(In My) Solitude》 、《Sophisticated Lady》、还有《In a Sentimental Mood》,到五四年在新港爵士音乐节由Paul Gonsalves在《Diminuendo and Crescendo in Blue》一首歌里吹出的二十七个和弦,艾灵顿公爵透过作曲来探讨爵士乐的和声和调式的可能性;而老爹则是以他小号的超高音(要知道能吹出比别人高的音就是当时的炫技)和即兴演唱(Scat)成为爵士乐早期的金字招牌。
冷派爵士的出现改变了黑人音乐,也改变了白人的审美观。在美国的西海岸,Dave Brubeck、Stan Getz、还有Chet Barker等听到这种缓慢抒情的音乐后,开始投身这类的创作。而冷派爵士大行其道,再加上大鸟的逝世,让Miles一下成为爵士乐的领头羊。从《Miles Davis and the Modern Jazz Giants》(1954)到《Kind of Blue》(1959),Miles不但树立起他的风格和理论,同时还带出了几个重要的爵士音乐家:Bill Evans、Cannonball Adderley等等。
《Kind of Blue》推出所具备的划时代意义,这里可以简单的列举一下:首先是阵容。钢琴手Bill Evans,堪称爵士乐界的拉威尔,能把各种色彩的和声杂糅在一起,让这张唱片带有印象派音乐那样充满了迷幻朦胧的色彩。Cannonball Adderley,这位在波普就广为人知的爵士高音萨克斯风大师,总能在迈尔斯留下的空间里找到自己的定位。贝斯手Paul Chambers当时虽然只有二十四岁,但显然他与鼓手James Cobb的演奏给乐队一种很舒适的发挥空间。当然这个乐队最重要的除了迈尔斯外,就是后来风头一度盖过迈尔斯本人的John Coltrane。
《Kind of Blue》可视为是最后一张纯爵士乐的巅峰;当然,伟大的Miles Davis不论在六零年代依旧佳作频出,同时爵士乐也出现许多人才:Herbie Hancock、Wayne Shorter、Chick Corea等等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些人也是Miles带出来的)。爵士乐也从冷爵士逐渐转变成融合爵士,甚至让吉他大神Jeff Beck也参与过这种音乐风潮。但总的来说,爵士的时代在五九年后基本就过去了。一种更新、更激烈、更刺激且失序的音乐风暴,将袭卷过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爵士乐虽然在欧美市场逐渐淡去,但在国外却开出新的花朵。一九六三年,一位来自美国的萨克斯风手斯坦·盖茨(Stan Getz),因缘巧合的来到巴西,并认识当地的著名音乐家兼吉他手乔宾(Antônio Carlos Jobim)。两方交流后很快就决定制作出一张爵士唱片:而且不是普通的波普或冷爵士,而是带有拉丁美洲节奏的波萨诺瓦(Bossa Nova),并且在欧美等地大受欢迎,算的上出口转内销的成功案例。与此同时,拉丁美洲出现了许多受欧美流行乐影响,开始把音乐做一种融合尝试的音乐家。卡耶塔诺·费洛索(Caetano Veloso,耳熟吗?《春光乍泄》里的《鸽子之歌》Cucurrucucu Paloma了解一下)就是受到波萨诺瓦运动影响,开始创作的巴西音乐大师。
1966年,一名来自Ripley小地方的年轻人,跟当时颇具盛名的英国蓝调歌手John Mayall合作,推出了一张名叫《Blues Breakers With Eric Clapton》专辑……没错,这名年轻人就是艾力克·克莱普顿。他当时用一把59年生产的Les Paul,在录音室里插上吉他音响,然后把音量扭调到最大:于是乎摇滚乐最著名的吉他破音,就这么出现了。而克莱普顿也因为这个音色,成为当时知名的吉他之神。
尔后这种纯粹的蓝调被黑人所传承,一直到B.B King(比比金,名字原义为Blues Boy King,蓝调男孩之王)、Buddy Guy等人的出现前,蓝调一直都是很地下、很传统的黑人音乐。突然间,有一堆有钱的白人男孩,跑来拜这些黑人吉他手为师,封他们为神。这让习惯于小众演出的B.B.King吓了一大跳,并发现当时流行的摇滚乐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此的。于是乎蓝调吉他手成为主流,几乎所有年轻人都以弹一手蓝调为目标——村上隆曾在《69》这本书回忆说,他认识一名老板,恨自己生来不是黑人,没法弹出很正宗的蓝调出来。
在美国的几首名谣名曲,比如《Which side are you on》、《House of Rising Sun》等,讲述著都是因阶级冲突,导致悲惨命运的故事。前一首是讲述煤矿矿主找警察去镇压工人,最后警察杀到工会会长家里时,愤怒的会长夫人质疑警察的一句名言;第二首则是一个被谋杀,并被埋在永远晒不到太阳的地下的冤魂,凄厉地讲述他被陷害的经过。
与此同时,在受到迪伦的强烈影响下,披头士开始在音乐上展开更高层次的探索。本来一个流行男孩乐队,突然发表了像《Rubber Soul》、《Revolver》这样具有强烈实验性的作品。一九六七年,披头士推出了历史性大作《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不但首次采用四轨录音进行录音和混音,封面还请了Peter Blake进行拼接,把披头士认为值得尊敬或大书特书的人的肖像印出来并肩排序,其中还包括迪伦和刚出道时的他们。这张专辑一推出就成为经典,其中《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成为最早公开“歌颂”LSD的歌曲。
尔后披头士继续在音乐的探索道路上越走越远,先是推出了无名标题、内容得用两张唱片、封面只有一抹白的《白色专辑》(这名子其实是歌迷取的);后来推出《Abbey Road》、《Let It Be》这几张经典唱片,让所有乐迷如痴如醉,也让披头士提倡的“爱与和平”成为当时最响亮的政治口号:换句话说,虽然披头士并没有参加伍德斯特克音乐节,但成就这场音乐盛会的,还得是披头士(其实本来举办方有邀约他们,被婉拒了)。
但在披头士的盛名之下,其实也有一帮人在跟他们暗中较劲,那就是滚石。滚石乐队一开始也是搞蓝调出身的,而且因乐团成员各个其貌不扬,加上Mick Jagger的一张血盆大嘴,滚石一直自嘲自己是“最丑的摇滚乐团”。尔后Mick 跟吉他手Keith Richards在制作人 Andrew Loog Oldham的“厨房行动”中(把他们俩个关在厨房,写不出歌不放出来),也开始进行了创作,而且也很成功。《(I can’t get no)Satisfaction》被视为是最具有时代精神的歌曲之一,跟迪伦的《Like a Rolling Stone》同样为六零年代的摇滚乐写下最强注脚。
然而Mick亡披头士之心不死。
当披头士推出《Sgt. Pepper's》后,滚石顺势推出了迷幻专辑《Their Satanic Majesties Request》(这张唱片被Keith Richards吐槽嫌弃了老整整一页)。在发现自己搞迷幻摇滚不行后,滚石又开始走向越来越传统的硬摇滚上去。1968年的《Beggars Banquet》推出后,滚石凭借着魔性单曲《Sympathy For The Devil》重回榜单,同时还引来一堆争议。不过因为其骚动的歌词和狂暴的节奏,让法国大导演格达尔(Jean-Luc Godard)很感兴趣,决定帮他们拍一部同名纪录片。不知是故意还是凑巧,滚石于六九年推出《Let it Bleed》,不但公开叫版披头士的“同名唱片”,同时也把这种硬式摇滚推向了新的巅峰。
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本来只是一场免费的露天演唱会,滚石请了当地的摩托车帮派地狱天使来当保安。在十二月六号,阿塔蒙音乐节上,有保安拿刺刀刺向一名黑人听众,并导致对方身亡。虽然滚石很快就振作起来,并推出了两部经典作品:《Sticky Finger》(封面由Andy Warhol设计)和《Exile on the Main ST.》,但也导致他们将近三十年不再演奏《Sympathy For The Devil》,以回避那些指控他们宣导邪恶的控诉。
七零年代开始,唱片公司加大马力,不但给予充足的预算,还保有极高的创作空间。前面列的三个经典音乐家,就得益于这样的情况下。平克福洛伊德的经典作《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被老烧视为是试音神碟。的确,在当年的条件下,《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的确把录音室所能用的技巧发挥到极致:多轨录音并混轨,同时用这些素材来制造空间感。这张专辑一经推出就成为榜上冠军,为艺术前卫摇滚立下了典范,同时也开启了在录音室里探索音效这一新概念(虽然早几年前,披头士在《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里开始尝试四轨录音,就已经算的上录音技术的巨大突破)这在没有足够资金条件下是无法完成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后来获得巨大的成功,更加确定了这类实验作品有足够的市场让音乐家探索,也拓宽了唱片公司在制作上的限制。
同样的情况在齐柏林飞船上也适用。Jimmy Page在组这个乐队之前就是一名资深兼录音吉他手,他在John Mayall手下服役过,在雏鸟服役过,等他出来准备筹组新乐团时,Jimmy就已经在幕后干了好多年了。他先找到鼓手跟贝斯手,最后找到主唱Robert Plant,然后就把许多新想法放在首张同名唱片上。后来乐队越来越成功,并在第四张唱片里发表了他们代表作〈Stairway to Heaven〉(就是那首倒过来放可以听到“撒旦在我胸口刺六六六”),于是乎齐柏林飞船成为当时最成功的摇滚乐团,并让本来就盛行的硬摇滚更流行,同时也更重要。一九七七年,齐柏林飞船去美国巡演,并拍下了纪录片《The Songs Remain the Same》,成为了他们高峰时期的见证。
后来美国也出现不少硬摇滚乐团:比如有名的The Eagles和他们的《加州旅馆》,Lynyrd Skynyrd和他们的《自由鸟》,Jimi Hendrix 后最重要的吉他手Van Halen 也开始扬名于世。当然还有最具滚石印记的美国摇滚史密斯飞船,也是在这个时候成名的。但此时的摇滚乐,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探索阶段:再也出现不了比Queen和他们的《Bohemia Rhapsodes》编得更加华丽的摇滚曲目,再也听不到比《Since I’ve Been Loving You》那样更加销魂的吉他编曲了。当然,硬摇滚最后转变成金属乐上去,但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原来更早以前,从爵士转化成的灵魂音乐,就已经开始在英美流行了。五零年代的雷查理斯(Ray Charles),就以极富磁性的赏音,充满爆发力的唱腔,还有许多重新编写的十二小节(比如〈What You Say〉)风行于世。六零年代第一个公开宣布自己是同性恋的灵魂女歌手Dusty Springfield(不知道对吧,《低俗小说》原声带里《Son of a Preacher Man》的原唱)开始,还有来自汽车之城底特律的黑人合唱团诱惑(Temptations),就像蓝点爵士那样,这些音乐家把灵魂音乐转变成了继爵士和蓝调后,黑人音乐的另一种新的形式。
灵魂乐的高潮,是来自一张反战专辑:Marvin Gaye的《What's Going On》。如果要翻译的话,我们就叫它《怎么啦?》吧!事实上,这张发售于一九七一年的唱片,是彻头彻尾的反战唱片。来自摩城唱片的Gaye,在受到摇滚乐的影响,以及他那从战场归来的兄弟Frankie Gaye的影响下,决定发售一张具有强烈政治诉求的唱片。除了反战外,这张唱片还涉及了许多当时黑人所面面临的具体问题:贫穷、落后、缺乏教育、毒品泛滥等等。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种族歧视,就是区别对待。然而不同于后面的嘻哈音乐,喜欢用激烈的脏话和强烈的Beats去进行控诉,Marvin Gaye用一种很温柔的方式去讲述著黑人所面对的社会问题。它不但成为灵魂音乐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也启发了Stevie Wonder创作了《Songs in the Key of Life》,让这两张专辑成为灵魂音乐的不朽作品。
除了灵魂音乐以外,黑人音乐在别的地方也取得相当大的成就。首先是放克,这个以快速的节奏,用反拍来制造强烈的反差感,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舞蹈。在灵魂放克之神James Brown出现之前,最有名的放克天团就是Sly and the Family Stone:这个乐团组合不但取得了跨种族的成功,甚至在六九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也看得到他们的演出。
虽然雷鬼并不能算美国本土黑人音乐,但当Bob Marley顶着一头脏辨,拿着一把破烂的Les Paul Junior出现时,这种来自加勒比海的音乐迅速攻占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就像当年的巴赛诺瓦一样,雷鬼不但引响了放克、灵魂等(请参考Stevie Wonder)主流黑人音乐家,连白人歌手也相继响应。滚石于七三年跑去牙买加去录唱片(虽然评价不高),连艾尔顿强直接把牙买加写进他的歌名里。于是乎七零年代的欧美乐坛,不但有白人为主的摇滚乐队,同时也少不了其他肤色族裔的音乐家:然而出人意料的事,不像后来的金属或是朋克,这些黑人音乐逐渐偃旗息鼓,只剩下少数音乐家还在坚持,比如说以玩雷鬼出名的警察乐队。
嘻哈乐跟电子舞曲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制作音乐的观念。正如同平克弗洛依德在声音上花大力气一样,嘻哈透过采样,用拼贴的方式去对音乐进行再创作;于此同时,它用一种相对于唱歌简单的说唱方式,用一种更直白的方式去表达年轻人的想法,这总音乐在美国黑人间迅速传开,并成为属于他们的摇滚(想想看Run DMC跟Aerosmith合作的〈Walk This Way〉)。这种音乐简化运动,虽然不一定受到朋克音乐的影响,但它与电子舞曲的创作模式,有着貌离神合的精神内涵。有趣的是,当白人的摇滚乐逐渐走向颓势时,嘻哈乐却依旧保持顽强的生命力,逐渐成为美国乐坛的主流音乐,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流行文化圈。
当时捷克还处在华沙阵营,保有严格的审核制度。这张唱片是经过谁带进布拉格的,这个无从考证:但可以知道的,是曾经有一批捷克青年,再听过这张唱片后兴奋不已(中间还掺杂了Frank Zappa的作品),于是乎他们开始私下聚会,偷偷的开始研究这张神秘的摇滚唱片。后来这张唱片满足不了这批捷克青年后,他们决定自己组成一个乐团:宇宙塑胶人(The Plastic People of the Universe)。
不同于吉他的,合成器可以把钢琴的技巧用在编曲上:左手节奏(低音),右手弦律(高音),同时还可以透过和声拓展,让合成器能发出类似管弦乐队的效果:简单一句话,一个人就是一个乐队。于是乎,很多双人组合就出现了。当时最有名的合成器舞曲就是舞韵(Eurythmics)乐队的〈Sweet Dreams (Are Made of This)〉,极其具有煽动力的旋律,配上合成器温暖却有力的音色,合成器开始逐渐挑战摇滚乐在英国的霸主地位。
如果以受欢迎程度来讲的话,金属乐的最高峰应该就是八零年代和他的长发金属(Hair Metal)了。一九八九年,一群来自旧金山男孩,在Geffen Record的签头下,枪与玫瑰(Guns N’ Roses)出道了,而且一出道就是颠峰。粗暴、狂野、同时又保留蓝调硬摇滚的魅力,枪与玫瑰很快的成为当时第一摇滚天团,而且其受欢迎程度恐怕是除了齐柏林飞船或Aerosmith以外其他乐团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吧?〈Welcome To the Jungle〉、〈Nightrain〉、〈Paradise City〉、首首都是打榜金曲。而他们的代表作〈Sweet Child O' Mine〉更视为是八零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D大调的前奏,让他成为继〈Smoke on The Water〉、〈Johnny B. Good〉后乐器行最容易听到的试琴金曲。
虽然乐队起的快摔得也快,再推出野心勃勃,但反应差一截的《Use Your Illusion I& II》后枪花基本就没振作起来(Slash:谁叫Roses这么喜欢海豚),再加上新的摇滚风格起来,长发金属一下就不酷不吸引人了。但不管怎么说,枪花总结了从六零年代末到九零年代初的金属风格,并推出了后面人(在商业上)再也超越不了的成就。要等到下一次金属乐在商业上再次雄起时,也得是十年后的联合公园(Linkin Park)了。
Tom Waits或许代表一种新的蓝调音乐,间接启发蓝草音乐(Blue Grass)这类原声音乐。有可能是反对当时日渐泛滥的电子舞曲,也有可能是对日益吵杂的金属和朋克的一种反抗,这种偏地下的蓝调摇滚开始逐渐复苏:然而它的势头显然来的更猛烈,就像洪水一样。这一切,都是因为一名来自德州的牛仔。
一九八三年的《Texas Flood》(德州大水),虽然一般归类上来说都是归类在蓝调,顶多蓝调摇滚上。但任何一位听过这张唱片的人,都不难发现到,这张唱片里激烈的声刷弦,强力且快速的节奏,再加上刺耳的高频声,让这张唱片成为蓝调复新的重要作品。另外Stevie Ray Vaughan有一把很漂亮的吉他,是因为他跟他老婆在琴行看到的。但当时他只是一个小酒吧的驻唱歌手,所以没钱买;而后他太太跟她朋友凑钱一起买下那把琴,出于感动之余,他决定给这把琴取一个名子:〈Lenny〉。
至从与Geffen Record签约后,音速青春一直活跃在美国地下乐坛中。虽然没有大红大紫,但在地下朋克圈里算是个人物。尔后Thurston Moore认识了Kurt Cobain,出于对他创作才华的激赏,Thurston决定带着他一起巡回。于是乎,涅槃的第一张专辑《Bleach》(洗白)同样是在Geffen Record下发行的,尔后在九零年他们举办了一场欧洲巡回演唱会,并拍成纪录片《1991: The Year Punk Broke》。然而就在同年,奇迹发生了:涅槃发行一张新唱片《Nevermind》(从不介意)。本来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张普通的地下唱片。没想到,这张唱片却成为当时最火的CD,不但勇夺排行榜上第一名,同时〈Smells Like Teen Spirit〉还成为榜首冠军。而Kurt这种又有点朋克又有点金属的混和摇滚,也立刻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其实早在垃圾摇滚兴起来,英摇就有属于自己的记忆了。八零年代末,有两种地下音乐,深深影响着后来的英摇:瞪鞋(Shoe-gazing)和石玫瑰。话说一九八五年,有一对头顶着爆炸头的英伦两兄弟::Jim Reid& William Reid,用最躁的噪音,演奏流行乐里常用的一六四五和弦。很多人说他们把The Velvet Underground跟The Beach Boy结合了,于是乎这个叫Jesus and Mary Chain的乐团,成为瞪鞋音乐的推广者之一。
英伦摇滚一开始出线的是Blur,但首张唱片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一直到第二张《The Modern Life is Rubbish》(现代的垃圾生活)推出后,才吸引了许多乐迷的注意。九四年是英伦摇滚开始兴盛的一年,Blur的多元化专辑《Parklife》(居无定所)、Suede的《Dog Man Star》(犬人星)、Pulp的《His 'N' Hers》(他与她)相继推出。然而当年的赢家是推出处女座的绿洲,他们的《Definitely Maybe》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一时之间声势水涨船高,甚至出现了与老牌乐队Blur叫版的情况(当然这个情况有可能是媒体为了炒话题去搧风点火的,说Blur是中产阶级的代表,绿洲是劳工阶级的代表,Noel 表示???)。
除了口水战外,当时英伦摇滚的确呈现欣欣向荣,势不可挡的气势。九五年比九四年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Pulp的《Different Class》(不同阶层)、收音机头的《The Bends》(扭曲)、 The Verve的《The Northern Soul》(北方之魂),堪称猛碟出尽。也就是这个时候,绿洲推出了一张Noel认为普普通通,但却是他们卖的最好的唱片:《(What’s The Story)Morning Glory》(晨光荣耀…)(Noel:你们为什么只买这张而不买《绝对可能》?是不是想激怒我?)。而当Blur推出了评价和销售略逊一筹的《The Great Escape》(大逃亡)后,很多人就单方面宣布绿洲赢得了这场英摇大战。
然而风水轮流转,九七年可视为是英摇的最后一次高峰:The Verve 和他的超级单曲〈Bitter Sweet Symphony〉(酸甜苦辣交响曲,改编自滚石的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Suede的《Coming Up》(马上来)、连迷幻摇滚老团Spiritualized推出了他们的代表作:《Ladies and Gentlemen We Are Floating in Space》(大伙一起飘向太空,当年被Spin视为神专,年度总结时直接把这张放在第一名)。然而英摇三巨头呢?绿洲推出了一张极其尴尬的专辑(Noel:因为我们是被逼进录音室,只好发一些哈大的作品出来),Blur直接放弃继续搞英摇,学起了Lo-Fi天团Pavement起来;收音机头呢?他们直接推出了一张超出时代,堪称二十年来最强唱片的《OK Computer》,直接挤身最伟大摇滚天团之一。这一回,收音机头完胜(Liam:我从不听那个眼睛长斜的家伙的作品。所以不管你们怎么夸他,反正我不管)
一九九七年,一家英国唱片公司World Circuit想制造一张古巴音乐专辑,《A Toda Cuba Le Gusta》(全古巴的至爱)。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一名吉他手兼音乐制作人,Ry Cooder。在开始合作后不久,里面就有乐手建议Ry,说哈瓦那曾经有过很有名的演出场所,叫做"好风景社交俱乐部"(Buena Vista Social Club),里面有当时很多古巴的传奇乐手,建议看能不能把这些乐手召集起来灌制唱片:因为在五十年代他们表演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唱片公司愿意帮这些人录。Ry同意了,然后就开始找了一批当时的老人。
然后他们找到了著名歌曲创作家,时年九十岁的歌手Compay Segundo,也就是〈Chan-Chan〉的词曲作者,然后他们找到了当年的爵士钢琴大师Rubén González(虽然他一开始谦虚的说自己因为多年没弹,手已经生疏了)、还找到了古巴的纳金高、堪称古巴情歌王子的 Ibrahim Ferrer(他一开始拒绝唱,可能遭遇过类似Sinn的处罚),还有这个乐团里相对年轻,但风华依旧的女歌手Omara Portuondo。于是乎,"好风景社交俱乐部"重新开张,并以这个俱乐部的名子来命名新的同名专辑。
二零一二年,一位来自瑞典的导演Malik Bendjelloul,带给观众一个很传奇的故事:一位土生土长的美国歌手Rodriguez,在一九七零年代出过两张唱片。他们分别是《Cold Fact》和《Coming From Reality》。这张略带民谣色彩的摇滚乐,在当时的美国并没有掀起波浪,这也导致歌手很快就离开音乐圈,继续他普通人的生活:打打零工,装修房屋等工作。然而在因缘巧合的情况下,Rodriguez的唱片在南非被卖到五十万张,而且由于没代理商,这些唱片的收入很大一部分都地下盗版录音给拿走。尔后南非有位作家找到了这名歌手,并邀请他来南非;毕竟在南非,他比猫王还知名。
这个故事的后续当然是皆大欢喜:透过他在南非建立的知名度,再加上《Searching For Sugar Man》电影的火热,让Rodriguez有机会重新站在舞台上。然而这个故事,也给我们一份启发:没有唱片公司,没有整套流行音乐工业,一个人再有才华,也只能是做一个吟游诗人,游荡在各处而已。
评论区
共 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