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张之勇在历史上的影响力是极大的。至少在之后的几百年里,人们但凡称赞一个人勇猛无敌,都会将之比作“关、张”。像晋朝的李庠(读作祥)、前秦的邓羌、北魏的杨大眼、崔延伯、南陈的萧摩诃等人,均得此誉。
关羽、张飞能在后世被视作猛将的典范绝非吹嘘。在同时代的其他势力中,早有人看出他们的实力,并告诫各自的领袖,“关张之勇”不可小觑。
曹魏一方的程昱、刘晔都有类似的言论。引用几则史料供大家参考:
太祖(指曹操)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程)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三国志·魏书·程昱传》
(刘)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若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三国志·魏书·刘晔传》
二人皆为曹操帐下的智谋之士,都有着料敌先机的能力。程昱看准孙权和刘备会联合;刘晔劝曹操在平定汉中后趁势拿下西蜀——同时,他们都将关羽、张飞视作“勇冠三军”的“万人敌”。
(刘)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在周瑜看来,刘关张三人组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实力。只有分开他们,“各置一方”,才能便于攻克。三人聚合一处,犹如“蛟龙得云雨”,终究难以对付。
关羽、张飞,程昱谓之“万人敌”、刘晔谓之“勇冠三军”、周瑜谓之“熊虎之将”——这便是同时代的人对关张二人的评价。
清朝的历史学家赵翼在其著作《廿二史札记》中专门有一篇《关张之勇》,列举了历史上那些被誉为“关张”的猛将。
这些人贯穿两晋南北朝——现将这些人物的名字罗列于下:
在上述诸多武将中,薛安都和萧摩诃二人的战绩尤可关注。
在关羽、张飞二人的列传中,最华彩的瞬间无疑是“刺颜良”和“瞋目横矛”。史书记载:
(袁)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张)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这两段素材后被文学作品吸纳,演义成极为精彩的篇章。
薛安都是南北朝时期的武将,效力过北魏和刘宋。公元454年,刘义宣、臧质、鲁爽起兵叛乱,薛安都奉孝武帝 刘骏之命与叛军交锋。
战事开启一段时间后,鲁爽因为粮草不足而退军,他亲自断后——鲁爽是当时的一员猛将,也有“万人敌”的美名。
(薛)安都望见(鲁)爽,便跃马大呼,直往刺之,应手而倒,左右范双斩爽首。爽累世枭猛,……安都单骑直入,斩之而反,时人皆云关羽之斩颜良,不是过也。
——《宋书·薛安都传》
从望见鲁爽、到大喝一声,策马刺之、最后由副将范双砍下鲁爽的首级——薛安都的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薛安都击杀鲁爽的情景,完全是关羽刺颜良的翻版。所以当时人都觉得,安都刺鲁爽的战绩完全不亚于关羽刺颜良。
史书记载,他也曾“横矛瞋目”,喝退敌将,堪称集关张二人的闪光点于一身。不过,薛安都徘徊于宋魏两朝之间,颇为反复,远不如关张二公的忠义。
他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武将。公元573年,萧摩诃随都督吴明彻北上伐齐。北齐方面有数支精锐部队,军中还有一名百发百中、弦无虚发的异族武将。吴明彻对萧摩诃说:“如果可以击杀此人,彼军必然士气大降。阁下素有‘关张’的名号,今日当大显身手,斩杀‘颜良’!”(吴明彻原话是:“若殪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
(吴)明彻遣人觇伺,知胡在阵,乃自酌酒以饮(萧)摩诃。摩诃饮讫,驰马冲齐军,胡挺身出阵前十馀步,彀弓未发,摩诃遥掷铣鋧,正中其额,应手而仆。
——《陈书·萧摩诃传》
出战前,吴明彻奉上一杯酒,萧摩诃一饮而尽——这个桥段颇有后世文学作品中“温酒斩华雄”的意味。萧摩诃见敌将出阵,便“遥掷铣鋧”——“铣鋧(xǐ xiàn)”是一种投掷用的短兵器——这一击正中那名异族武将的额头,敌将当场殒命。
北齐精锐部队又有十余人出战,均被萧摩诃斩杀,齐军败退。
萧摩诃一击毙命的杀招恰似关羽。可知吴明彻在战前的比喻绝非虚言。
在上述两位将领的战绩中,均有提到“关羽刺颜良”的典故。他们何以如此追捧关羽的这次杀敌经历呢?这里,我们需要提及一下冷兵器时代的武将在骑马作战时的情况——那远比我们想象的困难!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武将在两军阵前单挑的情节比比皆是。两者的实力若在伯仲之间,则必然会爆发一场精彩的打斗,动辄数十回合,更有数百回合者。然而这种高回合数阵前对决的可行性是值得怀疑的。
这和冷兵器时代骑兵作战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骑兵,源自于游牧民族。在马镫尚未发明的年代,骑兵进行冲锋作战的伤亡率是很高的。因此,那时骑兵的主要作战方式不是冲刺,而是射箭——即“骑射”。
骑射是游牧民族必备的技能,《史记》记载匈奴人从小就练习骑射:儿童时期骑在羊背上射鸟、射鼠;长大后开始参与打猎,射狐、射兔。由此可见,这一技能不但是他们的作战技巧,也是重要的生活方式。
直到马镫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骑兵作战的方式,也改变了冷兵器战争的局面。根据考古出土的证据,最初的马镫是单马镫,到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双马镫开始普及。
而骑兵冲阵的作战形式在东汉和三国时期已颇为成熟。骑兵的冲刺攻击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动作,容易被攻击敌人时造成的反冲力顶下马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骑兵要尽量把自己固定在马背上。早期骑兵固定自身的方式是加高马鞍,用马鞍的前后鞍桥锁住自身,起到稳定的效果。在东汉末期,“高马鞍”的运用已颇成气候。
马鞍的加高,导致骑兵上马成为了一件困难的事情。由此发展,用于帮助骑兵上马的工具得以催生——这也是马镫出现的一大原因。(关于这一块内容,笔者安利一本书:《南北战争三百年》)
刚才提到,在东汉和三国时期,骑兵冲阵的作战形式已经逐渐普遍且成熟,像公孙瓒、吕布、丁奉等人,都是马上作战的好手。骑将在马上作战,并非像古典文学中描述的一样:一顿无双乱舞,与敌将战个百八十回合。骑将交锋,其实很朴素——就是面对面冲刺。在敌将进入自己的攻击范围后,用手中的兵器刺击对方。与此同时,还要躲避对面的攻击,这番操作难度巨大。
在实际作战中,骑将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例如上文提到的:在攻击对手时被反冲力顶下马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刺中对手后,兵器未能及时拔出,这也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危险。
关羽于“万众”之中刺颜良,并非“单挑”。也就是说,关羽随时会被“万众”里的其他人攻击。但他不但能成功刺击颜良,还能斩下颜良的首级,并且全身而退,这足以看出关羽高超的武技和非凡的胆量。
薛安都刺鲁爽的战例与关羽相似,但负责斩下敌将首级的是他的副将范双。由此可知,关羽的武艺当更胜一筹。
总的来说,像关羽、薛安都那样在马上冲锋并迅速杀死对手,是极为困难的。拥有这番武技的将领,自然会受到世人的追捧。
不论薛安都还是萧摩诃,都因其非凡的武勇而被时人称赞。在众人的赞誉声中,总有关羽、张飞二人的名字。这足以证明,关张二公就是后世猛将的典范。关羽、张飞二人的英姿穿越千年岁月,威武至今。在眼下的三国题材游戏、动漫里,二人依旧是最为主要、最受人瞩目的角色。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虽然往事已过千年,但关张二公仍然挥舞着手中的兵刃,纵横沙场,诉说着属于他们自己以及那个年代的传奇。
评论区
共 2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