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八年生于大阪府,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二〇一四年,《〇〇〇〇〇〇〇〇杀人事件》获得讲谈社主办的第五十届梅菲斯特奖,正式出道成为作家。之后以同一侦探角色为主角,陆续创作《彩虹牙刷》《无法裁决》《双蛇密室》等系列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受到广泛关注。近来新作多涉及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科技元素,推出了《无人机侦探》《侦探AI》《犯人IA》等书。
最近读了早坂吝老师的两本书,算上一年前读的两本,合计四本。
是早坂吝没有水平吗?还真不一定。他的上木荔枝系列有几本写得还行(此处附上巴甫洛夫大佬的文章链接)。但是,作为一个文科出身的选手,他笔下的科幻成分,总感觉在哪里很怪(下文分析)。 补充一点,早坂吝的作品分为几个系列:上木荔枝系列,AI与科技系列等。目前国内翻译出版比较完整的是AI与科技系列(也就是上面四本)。至于上木荔枝系列为什么出版不能,感兴趣可以自行搜索。
下面进入正文:为什么我评价这四本书是“糟糕的伪科幻推理”?
考虑到自己的阅读量和鉴赏力,目前我很难回答“什么是好的小说”,“什么是好的推理小说”,“什么是好的科幻推理”之类的问题。但借着早坂吝老师的四册书,我想试着谈谈什么是“伪科幻推理”以及“糟糕的推理”。
所谓科幻推理,应定义为具有科幻成分的推理小说,或者是具有推理成分的科幻小说。
——百度百科和知乎这样说,但这句话看起来相当玄学,不是吗?
一个原因,是它没有规定二者的“主从关系”。虽然谁主谁次都可以叫“科幻推理”,但是,不管是对于作家,还是对于读者,他在写作/阅读一本“科幻推理”的时候往往会带有某种预设——这本书的焦点到底在科幻还是推理。像早坂吝的这四册书,明显是推理占据主导地位。下面我们的讨论也集中在推理占主导的情况,简称“条件”。相比之下,阿西莫夫的《钢穴》、詹姆斯·P·霍根的《星之继承者》应该是科幻占的比重更大一些。
另一个原因,是它没有构建二者的“交互关系”。在“条件”下,可以表述为:假定“推理”是小说的主体,那么科幻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对于这个问题,不同作者的答案似乎很不一样,常见的有:作为推理工具;作为谜题的来源;作为重要线索;塑造世界观,使谜题的存在不受时代因素的制约;作为人类能力或才智的扩展和外延……
大部分的科幻作家不懂技术,正如大部分的推理作家不是侦探那样。文科出身的早坂吝,深刻的明白这一点。你能看出,他一个外行在很努力的理解AI的术语、理论以及局限,像极了我在学习人工智能导论的样子——这对一个计算机人来说,很容易产生共情。
打个比方吧。图上这个经典的老头可以看做早坂吝老师,金块就是他为了写小说寻找的知识。
他从浩如烟海的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知识中(甚至还有物理等其他知识中)“千淘万漉”出了几个理论——“电车难题”、“地平线效应”、“斑马问题”等等,然后将其作为一本小说的隐藏线索,巧妙但是明显的放置在小说的中前段,然后期待读者忘记,最后在结局交给某个角色(通常是AI)的灵机一动,然后揭开谜底。(假设他不是随随便便Google一下就找到了理论。)
等等,你的脑海里有没有浮现出一个画面:像不像小孩子向你挥舞着新玩具?
这种写法的坏处是:低程度的科幻要素的使用,不足以支撑起一个独立的世界观或者人物形象;对他来说,科幻只是一个“召之即来,挥之即走”的工具。
早坂吝的AI或者“无人机”技术,更多的是在故事里提供线索和变数,而这些并没有和读者分享出来,也就是读者和作者(主要视角人物)手里的牌并不是对等的。所以读者想要直接通过书中信息推理出谜题的答案是相当困难的。
也就是说,虽然引入了AI等科技要素,但本质还是一种变格推理。科幻并没有成为“祛魅”的道具,反而成为了一种新的“鬼魅”。这其实和科幻小说呼唤“智慧”的倾向背道而行。此外,引入了科技要素,但是使用的诡计还是“同名同姓”、“不可能的施害者”、“卧底与背叛”这一套老手段,多少有点说不过去。
所以我认为这几本作品放在科幻推理的立场上,是很难令人满意的。
早坂吝的这四册书本质上还是点子推理——从一个AI相关的点子出发,给人一种为了最后的谜底,写了整个故事的感觉。
当然,不是说这种方式写不出好的小说,感觉史蒂芬·金的部分小说是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比如我个人很喜欢的《夏日雷声》,可能只是为了写骑着哈雷摩托冲出高速公路的那一幕)。但是这种写法所需要的叙事能力似乎不是现在的早坂吝老师能做到的。
(2)过于拟人化的AI形象,偏向于轻小说的审美眼光。
刻意塑造活泼生动的美少女AI侦探形象,可能会讨喜,但设定在AI技术不很发达的近未来,这样与人“相似”的形象是会引起反感的(类似恐怖谷效应)。
另外,早坂吝塑造AI侦探的形象,多少有些过于轻小说化,与推理的氛围差得有些大。虽然能够展现可爱的一面是高智能的体现,但偶尔会给人一种刻意的感觉。
当然,不是说不能塑造可爱的AI形象,这一点有很多ACGN作品找到了令人舒服的力度,但早坂吝老师,您还是再练几年吧。
早坂吝在部分作品里面有一种挑战读者的姿态。作为推理小说家来说,这点或许可以用来刺激读者的阅读和探究欲望,但作为变格推理来说,通过近似“超展开”的方式击败读者实属胜之不武。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个谜题甚至可能与剧情的主线几乎没有关系。就像是一个Bonus关卡,在这个关卡中,你可以挑战作者,但前提是接受作者的许许多多“不平等条约”——这玩个锤子啊。这是我给《无人机侦探》5分的原因之一。
不展开细讲,举个例子。国务大臣的女儿(大学生)没有一丁点身份上的掩护,直接被仇人锁定身份……总之令人唏嘘。
说了这么多,也不过是我个人的吐槽。早坂吝老师的(伪)科幻推理,可能比较适合有闲暇时间,想要开开脑洞的朋友读。或许电波符合的人,会对这四本书给予更好的评价。
至于我,我最近常常思考——为什么自己会读这些玩意?可能是当时被《侦探AI》系列的封面和设定吸引了吧。(属于是对计算机系老宅男特效陷阱)
要说一点没有,那是假话。关于物理环境的诡计,关于建筑的诡计,关于怎样把大学生写得年轻(x),一些奇怪的人工智能知识……
可如果时间能重来,他希望能够回到第一次看见《侦探AI》这本书的那天——
评论区
共 1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