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where in time》(日版名称为《某一天,某个地方》,中文译名为《似曾相识》或《时光倒流七十年》),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啊。并且,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几个词语,还经常伴有“某个惹人怜爱的女性”的印象。某一天,某个地方……就是本次要介绍的电影的标题。
本文一直以来介绍的影片,要么是“在电视上偶然看到”,又或是“主动去电影院观看”,但这一回则完全不同,我与这部作品是在一个全新的场景下相遇的。进入80年代后,录像带这种新鲜事物爆发性的普及了开来。说实话,是在何时、又是怎样相遇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正如字面意思那样,“某一天,某个地方”,我弄来了录像机这个全新的“相遇之地”,与电影《某一天,某个地方》不期而遇。
为还没看过这部影片的读者简单做个介绍。克里斯托夫·里夫扮演的新锐青年剧作家理查德,偶然间在投宿的旅店的资料馆里看到了一张旧照片。理查德就这样爱上了照片中那位70年前的著名女演员爱丽丝·马肯纳。但这位女演员已经去世了。理查德产生了无论如何都想见到她,并与她在一起的强烈愿望。
理查德坚信她就是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个人,于是穿上那个年代的衣服,带着那个年代的硬币,把自己关在旅店的一个房间里,不断对自己做出“现在是1912年……”的心理暗示。终于,他成功穿越了!并且他与那位照片中的女演员相遇、相恋。这就是《某一天,某个地方》大致的故事梗概。
虽然是一个关于穿越时空的故事,但本片既没有时间机器,也没有视觉特效。没错,这是一部以著名作家杰克·芬利(Jack·Finney 美国恐怖、科幻小说作家——译注)风格演绎的怀旧·科幻电影。其实与其说是科幻电影,不如说是贯彻了古典主义演出风格的80年代版的《蝴蝶梦》或《珍妮的画像》。这就是为什么这部影片充满了某种怀旧与抒情的韵味。
本片1980年首映,日本上映时间是在次年的1月末,仅仅一周后便下映了。 可想而知,在美国本土和欧洲都是差不多的结果。那时候是电影特效大流行的年代,本片在题材和角色塑造上都挺过时,上映时根本没有引起什么话题。我虽然身为热爱电影的少年,但根本没有注意到这部片子,朋友圈子里也是完全没有对它进行过讨论。
我得知这部电影的存在,要到上映结束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了。当时我会定期购买一本科幻杂志叫《星志》(Starlog,创刊于1976年的美国科幻月刊杂志——译注),其中刊载了一篇名为《某一天,某个地方》的文章,只有三页,都是彩页。看着那些文字和照片,我就像电影里的理查德看到爱丽丝的照片后坠入爱河一般,我也爱上了关于这部电影的文章。自那以后,我脑子里就老是在想着这部电影。总之就是想见到,想看到!但影院里没有重映,电视上也没有播放。
6年后,时间来到1987年,我在KONAMI从事着游戏导演的工作。第一部作品《Metal Gear》(MSX)总算完成后,我终于给空空如也的宿舍里购入了一台录像机。(这一时期我每天回去后都会看一卷录像带再睡觉,我还得了个外号叫Kojima Video。所以《MGS1》里心理螳螂那个“video=hideo”的攻击方法并不只是一个谐音梗)
我赶紧去录像带租赁店,终于把《某一天,某个地方》捧在了手里。长久以来的单相思终于画上了休止符,我总算可以观看那部朝思暮想的电影了!感动还不仅如此,观赏影片的过程中,我被那股难以言喻的伤感所淹没,真真正正坠入了爱河。不出所料,电影进入中盘后,就像理查德成功穿越时空见到爱丽丝本人确认了对她的爱一样,我深深迷上了片中的故事、音乐、魅力、忧伤,特别是简·西摩尔所扮演的爱丽丝。
影片结束后,我一时间陷入了灵魂出窍般的放空状态。影片的主题就是喜欢上过去的某人,然后不顾一切想要去见到那个人。我的脑海里萦绕着对不存在的人物的思念,不断想象着自己与爱丽丝在一起的场景。每个人都会在年轻时经历一段情感纤细、会对虚拟角色抱有好感的时期。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喜欢过森雪(《宇宙战舰大和号》),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已经是个需要纳税的大人了。能让一个成熟的大人找回当年的纯情感,《某一天,某个地方》这部影片就有着这样的魔力。自那以后,我一直喜欢着这部电影。如今,随着本片DVD的发行,我时隔16年再度与她——爱丽丝重逢了。
执导本片的是法国导演吉诺·施瓦克,他凭借《神探科伦坡》、《光头侦探科杰克》、《巴雷塔》等电视剧集崭露头角,曾拍摄过《虫》、《大白鲨2》、《女超人》、《圣诞节》等影片。让特瑞·萨瓦拉斯在《光头侦探科杰克》里吃珍宝珠棒棒糖正是他的主意。在我们这个世代的人里他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吉诺特·施瓦鲁兹。看了上面那些片单也许会有人觉得“就是个怪片导演咯”。不用担心,在《某一天,某个地方》这部影片中他作为导演的演出是十分优秀的。除了这部电影以外,他的影像设计也都是简单却又精致的。
在对胶片的质感、色彩的使用、镜头、滤镜等有所讲究的同时,又完全没有使用当时流行的电脑特效,而是采用了传统的拍摄手法。本片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自我暗示的方法从1980年代穿越到1912年这个超现实的部分。能接受这一点的话,就能投入到这个故事里去了。要说这是科幻片的话,能让人接受这个部分的理论依据近乎于无。但是,如果让观众和理查德一样爱上照片中的那位女性,就自然会产生“想要见到她!”的想法。仅靠这份纯真的想法、愿望,就能让时间旅行成为可能。不需要什么最尖端的技术或是工具,观众自然就能够理解了。
当然,电影不是现实。但这又正是这部电影的妙处所在。讲一个能让成年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谎言,一个令人怀念的“童话”,恰到好处的暧昧。能把女主角的“美”完美呈现在镜头前的导演就是有能力的导演,这对电影导演而言是最重要的要素。扮演爱丽丝的西摩尔凭借007电影《生死关头》、《太空堡垒卡拉狄加》、《辛巴达与猛虎之眼》等作品获得了一些人气,但也算不上爆红。她所出演的基本上都是给男主角增色的“花瓶女主角”,世间对她的评价也只是清纯美女演员而已。但本片中的西摩尔不一样,爱丽丝这一角色将她的美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出来。这就是电影的魔力,这就是导演吉诺的才能。特别是那张让理查德深深着迷的照片的力量太强大了,没有人能抵抗西摩尔那略带忧郁的笑容。而且说起来,如果没有她那强大的魅力的话,这个故事里穿越时空的动机根本就不能成立。
话题回到电影。观众们和理查德一起穿越时空,回到了1912年。作为时空旅人的理查德不懈寻找着那个她,但我们却始终求而不得。终于在电影开场45分钟后,爱丽丝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二人第一次见面的场景简直棒呆了。
我们听说爱丽丝在湖边散步,急忙向湖边赶去。在酒店的楼前理查德向湖边望去,观众们还看不见湖的方向。接着,理查德背后的窗户上的百叶窗放了下来,倒映出一个在湖边散步的女性的身影。理查德仍然没有发现,主视角镜头还跟随在他的身后。镜头在美丽的湖边的树林中移动,树与树之间瞥见了爱丽丝的身姿,随后她因发现了我们的存在而停下脚步。终于,她第一次完整出现在了镜头前。
接着,就是那句“Is it you?(是你吗?)。这里一个横向的半身镜头,二人第一次出现在同一幅画面里。“是吗?”爱丽丝问道。理查德摘下帽子,回答了一句“是我”。与理查德怀着同样的心意穿越时空的我,在这里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是我始终难以忘怀的名场景。据说,在拍摄地密歇根州麦基诺岛的这座湖边还立有一座纪念石碑(1995年)。
接下来是本片高潮部分,二人分别后又重逢的场景,这里也用了同样的表现手法。以为爱丽丝已经离开而失神落魄的理查德瘫坐在椅子上,远处是爱丽丝模糊的身影,她发现了椅子上的理查德,呼喊着他的名字。摄影机用了一种左右口径不同的特殊镜头拍摄的这一场景。然后他们跑向对方,在楼梯的中间拥抱在一起。观众们总是能预测到他们的未来,这是自《爱染桂》(川口松太郎于1937年到1938年间连载的小说,后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译注)时代开始就有的“外遇”电影的王道表现手法。如果是写成文字的话那没什么特别,但每个人都会被这种近乎故意的手法所吸引。
还有一句不知为何给我留下印象的台词。跨越众多障碍,二人终于结合在了一起。然后,爱丽丝一边啃着鸡腿,一边说了句“要和我结婚哦”。就这一句话,将幸福感、能量、想法等等情感巧妙地表现了出来。虽然简单,但是却充满了力量的一句台词。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还从来没有女性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该片的象征意义在演职员字幕中也得到了体现。影片开头是黑底白字的演职员表,理查德与爱丽丝重逢的最后一个镜头结束后,以白底黑字的滚动字幕作为结束。以黑开始,以白结束。虽然电影这个与原作不同的结局至今仍有争议,但我从1980年的现实世界(黑)爱上了爱丽丝,穿越时空来到1912年(淡褐色),与她相恋,最后在超越次元的世界(白)与她又重逢……我喜欢影片中这样的色彩对比。
由凭借007系列成名的约翰·巴里负责的本片音乐也很出色。拉赫马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即所谓的“拉赫马尼诺夫狂想曲”被作为连接起二人的重要动机音乐所使用。但我其实更喜欢约翰·巴里所作的主题曲,罗杰·威廉姆斯的钢琴也很棒。本片有发售音乐原声带,而且在1998年发售了重新录制的主题曲,诚意推荐。
在我小时候,有一位作家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他就是理查德·麦森。那是在史蒂芬·金等人还没有崭露头角,甚至现代恐怖这个分类还没有诞生的时代。没错,我在《星志》上看过本片介绍后即坠入爱河的原因,就是影片的原作小说及剧本的作者正是这位理查德·麦森。不过我其实没有读过原作,日本翻译发行本片的原作小说还是在不久之前的2002年3月。对于粉丝来说,这部原作小说真的是久等了。麦森著有《决斗》、《地狱之家》、《我是传奇》、《微缩人》、《噩梦历劫》等小说,也是《阴阳魔界》、《考查克之锦衣夜行》等剧集的编剧,是一位声名远播的怪奇作家。在以非日常、极限、无逻辑、孤独恐怖为主题的写作上,无人能出其右者。理查德·麦森对我造成的影响可以说与安部公房差之不多。
同时期我还有一位喜欢的幻想文学作家,那就是前面提到的杰克·芬尼。《某一天,某个地方》中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从而时间旅行这个情节,在《一次又一次》及其续集《偶尔》中都能见到,是芬尼的惯用套路。穿越到过去的次元,抒发对过去时代的憧憬,可以说是芬尼的看家本领。
在旧时代的硬币这种小道具的使用上,很多人都会发出“这片的原作是芬尼吗?”这样的疑惑。当然,麦森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他巧妙的把对芬尼的致敬放入了剧本里。让理查德确信时间旅行是可行的那位教授,就叫做J·芬尼。虽然在原作小说里没有出场,但电影中这位芬尼教授的时空理论著作《Travels Through Time》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最早知道杰克·芬尼是在1979年读到的《盗尸人》,英文原标题是《Body·Snatcher》。没错,正是《掠夺者》(Snatcher)的命名来源。在《MGS2》里登场的Otacon的妹妹爱玛,她的全名在设定上叫E·E·Danziger,虽然在游戏里没有展现,但企划书上是这么写的。给我这个灵感的,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偶尔》中都有登场的Danziger博士。
说到芬尼和《某一天,某个地方》,有一部作品就不得不提。他的小说会有诸如主题、怀旧、感伤等共通关键词,《情书》这部短篇就是如此。喜欢《某一天,某个地方》的人一定也会喜欢上这部作品。本篇收录在《爱上盖尔斯堡的春天》这部短篇小说集里,23年前由早川文库发行出版。翻译者是福岛正实,对质量可以完全放心。正巧,为了纪念早川FT文库25周年本书复刻再版了,现在书店里就有,去读一读如何?
顺带一提,我最早买的初版(1980年)是白色封底红色标题,售价340日元,1990年现在的FT文库再发行的售价是480日元,而如今再版的价格已经达到了600日元。物价真是一高再高啊。对了,在2002年光文社发行的文集(《赠予的故事WONDER》 濑明秀明编)里也有收录这部短篇小说。
上高中的时候我受这部小说的启发,写了一个名为《Tele-Note》的短篇。故事讲的是某一天,一个孤僻的青年学生在小卖部买了本全新的笔记本。回到家后,原本应该是空白的笔记本上开始显现出文字,读过之后发现是一个女性的日记。青年为了回应日记,开始在上面写下了自己赤裸裸的内心世界。当笔记本写满后,那位女性和青年就会在小卖部前相见。现在想起来,内容还真是非常羞耻。
在上映23年后,期待已久的DVD终于要在11月份于日本国内发售了。除了本篇、特典影像以及我所尊敬的麦森(在电影里有客串出演)宝贵的访谈以外,还有传奇般的克里斯托弗·里夫的访谈影像也收录其中。
影片的末尾,有一段主人公理查德灵魂出窍的场景。据说克里斯托弗·里夫后来因为从马上坠落的事故,在生死之间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感觉自己在靠近天花板附近的地方,看着已经没有心跳的自己。这个令人震惊的访谈也有收录。就像我们观众一直爱着这部影片一样,当时的剧组人员、演员、关系者们对这部影片的爱也深刻传达给了我们。还有一些能感到与制作者们有强烈共鸣的美妙特典影像,也收录在了DVD中。请还没有看过本片的人趁此机会一定要看上一遍,必定会被这部电影的魔法、被简·西摩尔扮演的爱丽丝的魅力所折服。日本电影界也有诸如大林宣彦导演(《穿越时空的少女》)、小中和哉导演(《星空的彼岸之国》)以及很多作家都受到了本片相当多的启发。
《某一天,某个地方》仅仅上映了一周时间,就默默无名地下映了。票房自然是很惨淡,当时的评论家也给予了不怎么样的评价。但通过电视放映以及录像带化之后,本片获得了观众们的狂热支持,所经历的曲折过程和《银翼杀手》很是相似。如今在世界各地还在频繁举办着相关活动,各种粉丝俱乐部在网上也是相当的活跃。虽然上映时的宣传比较失败,但到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这部影片仍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热情粉丝,是一部实实在在靠口碑传播的经典小众电影。原本麦森的原作标题是《Bid Time Return》,据说因为容易和“Bed Time Return”混淆,所以改名叫了《Somewhere in time》。虽说不是矢沢永吉(日本老牌摇滚歌手——译注),《Bid Time Return》就算能带你回到过去,却也无法去往未来。
对创作者来说,修改标题名是一个苦涩的决断,但就结果来说还是正确的。如果是《Somewhere in time》的话,就可以非常自由的从过去到未来之间来回往复。而且正巧,《某一天,某个地方》如今也在向着未来继续着它的时间旅行。
评论区
共 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