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一下玲音游戏的剧情,故事以玲音和其心理咨询师两线展开。
心理咨询本来留美,一直挂念自己在日本的男友,归国后受冷落而对同事心生好感,但那个帅气的同事给她的放松头盔却似乎暗藏玄机,适时她对其颇有微词的领导自杀,之前的抱怨被同事曝光,她觉得被背叛了。而玲音这边,一直看到幻象,就来到心理咨询师这边,在咨询师循循善诱下逐渐好转。然而她在学校里的好友倾慕的对象在转学前只给她留了一封信,于是玲音和好友疏远了。升上初中后玲音又交到了好友,但心理咨询师发现那个好友并不存在。于是玲音开始浸淫在网络世界中,与此同时她的家庭也破碎了,她利用自己的知识开始制造一个又实体的机械父亲,并且她又遭到了网络暴力。最后一股破坏的冲动席卷整个故事,所有的人物都自杀了,而玲音和她的父亲在赛博空间继续存在。此外在此之前,游戏的录音中,本来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汇报和问安录音也逐渐变成玲音的声音。
玲音,显而易见地受一本书影响,那就是道格拉斯拉什科夫所著的一本书,剧中酒吧的名字就摘取自该书标题《cyberia》,书中走马观花地介绍了当时美国社会各个领域的人才,从化学家、音乐人、杂志创办者、极端环保分子、数学家、黑客到瘾君子,这些人的身份多有交集,作者指出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便是力求革新,相信自己从属于一个巨大的意识网络之中,这个网络可以是赛博空间,也可以是服下药物后看到的幻想空间。本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分形,分形是一个数学概念,指一个物体以递归的方式构建自身因而宏观和微观上形态相似,那么人脑和网络也是如此。在动画中,我们知道玲音是现在网络中生存然后才有实体的,而游戏中似乎正好相反。玲音作为网络的象征,她的故事顶真一样代替咨询师柊子,两者的同构,又和整个游戏故事和动画故事彼此无关联又同构的样子宛如分形。
玲音作为一个外在网络的象征,却又拥有自己个人的、细腻的故事。在这里她宛如精神分裂一样,自我被打破了,她随意地切换身份,从学生变成病人,从病人变成咨询师,最后成为谋杀者、科学家等等。正常人在交换身份时,自我也会相应调整,保持一贯的角色扮演的样子。但故事中的玲音最终超脱了这些,她将自杀散布开去,自我毁灭的倾向原本只是单个主体内部发生的不会传染的疾病,当这能够传染,说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自然地,自我与世界的界限也被打破了。玲音可以直接地干涉他人,这不是因为她拥有多么强大的力量,而是因为她这时候已经融进了世界,因而她就是他者。
上面所说的,与胡塞尔现象学中主体与世界的联系以及主体间性的概念不谋而合。更进一步来说,玲音最终在动画中超脱时间之外,能够逆转因果,这也是胡塞尔提出的绝对之流的体现。细说来,其实意识能够同时感受在时空中拥有一定尺度的东西,就说明当下这一概念必然是一个场域而非一个点,也就是在过去中有滞留,在未来中有前摄。那么意识必然超脱时间,一首歌中一连串的音符,依次受这些视域的笼罩,掀起一连串的波澜,广义上一定会有一个超脱实践的绝对意识流。当然,我们都知道,身体是一切意识的载体,而身体是一定会消亡的。但是,玲音原先是没有身体的,这便让她超越了时间,直接触摸到了时间之流,而这就是她能够逆转因果的基础。
最后,让我们重新审视玲音是互联网的象征这句话。象征是什么。象征在拉康那里,和符号同义,是传递意义的工具,是连接成一条扁平的能指链的一个个元件,这意味着玲音与互联网是连接着的,亦即,她就是互联网。但象征这个词拥有不同的意思,在宗教时期,它是一种退归到原处神秘整体的标志,某种象征本身没有意义,也不能解读,必须放到宗教经典或神秘学思想的总体中才能领会,并且这种领会是一种顿悟,绝对不能拥有具体的含义。而到了今天,这种象征的含义不再奏效,象征成为一种新的反框架与反传统的修辞手法。
这里我要引入一个概念,那就是代码,代码是用来解读密码的工具,它是文本中自带的,或者文化中自带的可以赋予文本意义的解释方法,这和计算机网络所说的代码有相同之处,而象征是一种不同于代码的解读方式。在资本主义象征交换体系中,一切都被融入到可交易可生产的体系之中,这里的象征又是和符号同义了,是用代码来读解的系统。但是资本主义价值自我增殖的欲望使得一件东西永远不能纳入交易交换的网络,那就是生死。因为死亡是破坏价值的究极体,它让获得死亡的人事物消亡,不再产生效益。然而,玲音是超越生死的,她将生死重新放归流通的网络中,而这又和象征古典的含义相吻合,这也就是为什么剧情中knights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存在,玲音在有肉身之前就在互联网中存在,她的出现和活跃,本质上是一种回归本真的行为。她熟识网络中的代码,而发展出的是超越代码的象征。通过网络,她所能操纵的和掌控的是前所未有的,但她的选择不是按照一套特定的代码本构筑新的秩序,而是让一切,包括生死自由穿行于交换的网络中。
玲音所具有的这种神秘性,使得用来参照解读的密码本是模糊不清的,甚至可能出现多重的元语言(代码的集合),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玲音拥有多重的自我。与其说玲音拥有不同人格,不如说因为如前所述的原因她消解了自我和他人乃至和世界的边界,同时还开放了解读的规则,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自我就在这种开放性中死亡了。
有人可能会问,把这些概念注入玲音的文本之中真的有说服力吗?我要说的是,玲音是一个开放的作品,这么说不是因为它不完整,而是因为玲音作为讨论互联网的作品,只有放归到互联网中,和爱好者们的解读放在一起时,才真正算是完成了。而这种完成,永远在路上,永远在变化和完善没有尽头。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