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去年的总结)说到,折腾了大半年没有工作,直到十二月才找到下家。没成想好景不长,今年二月再次成为无业游民,这回没招可想了,只好回归家庭,成为一名软饭男(无误)。 虽然不再朝九晚八地打卡上班,但照顾家庭所占用的时间也远超想象,所以也抽不出多余的时间玩游戏,连核聚变也只能线上围观,十分遗憾。还好总会有碎片时间来读点文字,跟上班时利用通勤和摸鱼时间的阅读效率差不了太多,这个事实还挺有意思。
以下是2023年度个人看完且觉得最值得推荐的书,排名不分先后,纯纯个人偏见。
1~4 小说类
5 科普类
6 文学类
7~9 社科类
10 漫画
本书有点让我联想到初中时看的《穆斯林的葬礼》,可能是同样是借物叙事的缘故吧。那书真是把我看伤了,这辈子不想再看第二遍。但仔细想想,《穆》的故事其实也就那样,虽然剧情跨越三个时代,也只是发生在同一城市、偏重于爱情的故事,剧情甚至可以称得上单薄,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真是有点越回想越生气。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物”是玉,而《燕食记》则顾名思义,借的是美食。套用儒家描述《诗经》的用词,《穆》是纯哀伤,而《燕》是“哀而不伤”,两者的调性可谓大相径庭。比起《穆》,《燕》更具厚重感及温润气息。本书的故事遍历粤、沪、港等多个城市,涵盖家国、气节、传承、爱情,有的片段激荡慷慨,有的片段平平淡淡,历史的长河无情漂过,罩上一层朦胧,足以品味良久。
有一天,明义夜半出去,到了天大亮没回来。素娥心烦意乱着,这时邻居家敲门,说不得了。静安寺那边失了大火,烧死好几个人。说是有救火员进去救了人,自己没出来。素娥听了,没命地就往外跑。跑出去,却和回来的明义撞个满怀。明义脸上满是烟尘,只剩下一对眼睛见得白。他闻见家里一阵焦糊味儿。原来素娥心焦,熬了粥忘记了熄火。明义什么也没有说,径直走到炉前,将锅端下来,熄灭炉子。他盛了一大碗熬得黑兮兮的白粥,大口大口地吃,一面佯怒说,我在外头救火,回到家还要救,是没得歇了。素娥方才愣愣着,这时“哇”的一声,哭出来了。她上前抱住了明义,紧紧地。两个人便抱在一起,笑笑哭哭,哭哭笑笑。
书中角色约有数十,至今回想起来,形象鲜活者不下十五人,可见作者描绘之功力。而且文字相当优美,虽无华丽辞藻,但简单几句即能打动人心。老少皆宜,不可不读。
黎紫书这个名字其实在她的《流俗地》火之前就听说了,去年她在一席做了一个演讲,内容是关于她的故乡及两个女人的故事,讲得非常不错,推荐大家去听听。总之,那时个人就对她的作品产生了兴趣,结果拖到今年才陆陆续续地把她的作品读完,
《野菩萨》全书包含十二个短篇,跟作者的长篇小说风格不同,书里的短篇不论现实题材还是传说题材都带着点诡谲味道,非常特别,如果对上电波会相当喜欢。除了风格外,不同故事要么偏重情节,要么偏重人物形象,但都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合上书后感觉能记着很久。
你知道那个人未必真叫老冯,但你还是向我提起过,他叫老冯。而我也相信眼前那人正是你说的老冯。要命的是他也侃侃地说起了那相似度奇高的,老冯的故事。他是一边喝着小酒一边说的,你知道现在有多冷的天,酒精让他赤色的脸又更红了些。
其实在推荐前纠结了一下是推《野菩萨》还是推《流俗地》,毕竟《流俗地》也超好看的,可以说是盲女银霞版的《我的前半生》。但考虑到长篇小说啃起来毕竟有点累,而且后边还有好几本巨厚的书要推,就先从短篇集读起吧,之后再看《流俗地》也不迟。
叶真中显继《绝叫》之后的新作,去年的年度推荐里《绝叫》就占据了一个位置,个人觉得这本《Blue》甚至比《绝叫》还好一些,于是今年接着推。
也许是复制《绝叫》的成功经验,《Blue》同样采用了多视角叙事,出现了更多的视角人物,因为整个故事在时间和空间上跨度更广。故事情节同样是《绝叫》的套路:追溯“Blue”的一生,在讲述一个好故事的同时,反映诸多社会问题。但比起《绝叫》中的女性工作困境及失足女性遭遇,本书更涉及了对外来移民的欺骗压迫、老工业区的衰落、政经界黑幕等。上一作中的女警也再次出场,并着了更多笔墨在家庭角色失格和职场性骚扰上。如此多的“私货”非常合理地融入了整个故事,毫不突兀且打动人心。
她说的那些话,仿佛想表达年轻女孩都是为了实现自我而卖身。很多人都想听那种积极的言辞,媒体也想消费这种思想。所以,她也对刑警提供了那些东西。因为买春的男人和卖春的女人,都能因为那些话得到救赎。如此一来,他们就能免于直视有钱的男人利用贫穷女人的弱点来发泄欲望这种露骨残酷的事实。
唯一稍显不足的是,本书里的悬疑要素并不多。在《绝叫》里,其中一名叙述人的身份是叙事诡计的核心要素,而《Blue》中虽然也有一名叙述者的身份保密到最后,但并不是故事的核心要素,不影响大局。但即使去除书中的全部悬疑要素,也完全不影响故事的优秀。
这套书之前在42的海豹十日谈里多次被推荐,今年终于抽出时间依序读完,真是太棒了,后悔在书架上放了那么久。
全系列六本书,可以大致两两一组分成三部。第一部讲述了少年男女的成长与觉醒;第二部讲述成年对少年的引导并初步展现女性力量;第三部可算集大成之作,短篇集对世界观做了补充,完结作则收束全部故事线,留下回味无穷的结尾。
书中有生死不渝的爱情,有不舍子女的亲情,有拯救世界、族群的义举,更有对地海魔力本质的思考和形形色色的独立女性形象。读完之后无比感叹勒古恩的伟大,她对不同年龄、境遇的角色描写极其到位,只有对人生有着深刻洞察的大师才能做到。
人们所能承受的现实远超你的想象。甚至不是承受,人们需要现实、渴望现实、追求现实。现实就是生命。使我们窒息的是那些半吊子的非现实,那些虚假之物、模造品和假冒品,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人类的生活并不局限于名为“现时”的窄小频带之中,时间与可能性、知识与想象的广阔天地都属于他们:那才是我们的真实世界,我们的“现时”。
5、元素的盛宴: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探险史与真实故事
这本书非常棒,应该是近几年内看过的最好的化学元素类科普书,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请务必读一读。
跟大部分其他的讲化学元素的书籍不同,这本书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分周期或分族来逐个介绍,而是采用了相对自由的讲述方式,从周期表的起源讲到元素与人类的关系。同时,中间穿插大量科学相关的小八卦与冷知识,内容丰富到很多我都没听说过,特别令人满足。而且在科学原理表述层面也很容易让人理解,属于是用说人话的方式准确表达不歪曲,这点真是相当考验作者水平,特别难得。
科学家们——由埃米利奥•塞格雷领头——在1939年发现了砹之后,便将一份样本注射到一头几内亚猪身上来研究它。因为砹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正在碘的下方,它在机体内的表现也很像碘,都很容易被机体选择性地滤过,然后聚集在那只啮齿动物的甲状腺中。砹也因此成为唯一一种其发现是通过非灵长类动物实验确证的元素。
虽然题目为《书籍秘史》,但其实全文主线只覆盖了古希腊到古罗马,其中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建立到毁灭占了不小篇幅,中间不定时插叙其他年代的故事,有种跟着作者时空漫游的感受。
如果单单看书名,第一印象估计会认为这书是一本科普书,那么当你读到作者的文字时肯定会感到不适应。作者的文字无比细腻,在确保资料准确的同时,她的描写近乎于散文,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可谓知识性与文学性并重,特别美好。
精明的尤利西斯不会像阿喀琉斯那样,幻想独一无二的伟大命运。他可以成为神,但他选择回到伊萨卡,那个岩石遍地的小岛,去面对父亲的年迈、儿子的青春期和珀涅罗珀的更年期。尤利西斯是个四处奔忙的斗士,他宁可要真正的悲伤,也不要虚假的幸福。卡吕普索的礼物太像海市蜃楼,像逃避,像迷幻药带来的梦境,像平行世界的现实。他的决定代表了一种新的智慧,与促使阿喀琉斯行动的严苛荣誉准则截然不同。这种智慧悄悄地告诉我们:人生是值得的,尽管它卑微、不完美、短暂,尽管它有各种各样的局限与不幸,尽管最终青春会消逝,肉体会松弛,脚步会蹒跚。
读这书的时候心里经常冒出来的台词就是:“他妈的,跟这群虫豸在一起怎么能拯救希腊呢?”和“臣等尚在奋战,陛下为何早降?” 虽说书中所述也是作者的“一面之词”,但作者的讲述态度和各种例证让人相信他所言不虚,进而共情他的愤怒与不甘。
在跟随作者的眼睛,感受他与欧盟、欧洲央行以至自家政府的整个博弈过程后,不禁让人深深觉得:一、专业事要专业人做,键盘专家要不得;二、国小近乎原罪,在大国或大共同体的政治考量面前毫无地位,鱼死网破可能是唯一的却又无力的威胁办法。
“当整栋大厦轰然倒塌时,总得有人出来收拾残局,我想和这些人在一起。”
本书开篇全文引用了一位北魏老宫女慈义的墓志铭,铭文中大致记述了慈义的一生,出于死者为大的观念,此类文字中包含着大量的套话及谀词,颇多语焉不详之处。作者就从这篇铭文出发,结合多种史料,试图探寻主人公于南朝时的生活经历,以及被掳入北朝宫廷后的人生轨迹。
虽然被用于题目,但宫女慈义其实仅仅是个引子和线索,在书中并无太多“戏份”。书中的绝大多数章节均在剖析北魏后宫之内及皇嗣继承的明争暗斗。两任皇(太)后为把控皇帝实施的种种阴谋,权臣及外戚争权夺利的种种手段,让人可以一窥历史课上一带而过的北朝政治生态,屠龙之人最后身化恶龙,曾吃过的苦也要让别人尝一尝,可谓历史的轮回。而宫女的身影隐现于其间,颇能感受时代大潮下小人物随波逐流的无力感。
权力场域的参与者对制度或传统的选择性利用,才是制度成其为制度、传统成其为传统的主导力量。比如,冯氏从一个因罪入宫的奴隶,蝉蜕一般变身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过程中,子贵母死之制就是她最重要的武器,先是被她的支持者和保护者,后来被她自己完美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
虽说囿于史料,无法做出严谨的考证,但作者努力把握了猜测和推断的尺度,既合乎于情理,又不至于陷入阴谋论,这种收敛的态度值得认可,是近年来难得的佳作。
前几年我对日本战国时代很感兴趣,于是看了不少讲战国史的书。其中,大名和武士的名字变化时常让我感到疑惑,比如著名的猴子,刚出道的时叫木下藤吉郎,后来叫羽柴秀吉,最后以丰臣秀吉的名字统一日本。为什么改这么多次名字?改名的原则是啥?当时的人们到底如何互相称呼?这些问题其实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答案,直到今年读到了这本书,才终于把所有的疑问都一次性解决了。
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从江户时代的人们名字讲起,包括改名缘由、通称类型、特殊情况等,对比了武家和朝廷在姓名使用上的不同认知,同时配置了相当丰富的表格和实例,非常方便理解。随着时代推移,明治维新后原朝廷和武家的不同认知造成剧烈冲突,政府为解决冲突而颁布政策,不想因政策带来更多啼笑皆非的问题。最终,经过多年磨合,终于形成了现代日本的苗字体系。
今昔对比,无论哪个时代都不可能一模一样,必有差异。要是拿过去的“正确标准”来衡量今时,那么现在的一切都会是“差三错四”。然而,这些过去的“正确标准”,譬如古代人名世界中“姓名”是固定的,但若真要向上追溯,在遥远的太古时代“姓名”是否存在都是两说。同样,现在的“正确标准”放到未来也会被后人说成是“差三错四”。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个人名形式的“绝对标准”可以横跨现在、过去与未来。社会变迁,人名形式也会随之嬗变。有人拿现在与过去相比,而后有所讥讽也无可厚非。不过正如故实家伊势贞丈曾经低声抱怨那般:“辄应随世之风俗矣。”
除内容外,作者的表述也特别平实,不存在绕来绕去的语句,阅读过程很顺畅。此外,虽然不是本书重点,在结语部分的短短几页里,作者还将女性称呼的演变和夫妻同姓的根源做了概述,属于是意外的知识收获。
今年的最后一个推荐位留给漫画。上半年看完《竹光侍》和《〈少爷〉的时代》后就打算年末在这俩中间选一个推荐,不想12月第一天播出的核市奇谭半路杀出,在圣诞节的前一天读完第九册后,决定将这个位置留给《海街日记》(反正去年已经推过松本大洋了,谷口治郎也不缺我的推荐……)。
翻阅这套漫画的时候,几乎每本都有数个场景让我眼眶湿润。从第一册的大姐在发车的一瞬向铃提出邀请,到后续分册中的每次相遇、每次离别,如同生活般平和无奇,也如同生活般精彩无比。
“小铃,要不要来镰仓?要不要和我们一起生活?
“房子虽然又老又旧,但唯一的优点是足够大,还有空房间,而且大家都有工作,养活你一个没问题。”
“可是……”
“阳子夫人那边你别担心,她叔叔会照顾她。而且她那种人很快就会找到其他依靠的。
“不过,和朋友分离的确会很不好受,不用立刻回答我。
“那就再见啦!你慢慢考虑。”
“我去!”
另外,这部漫画让我产生很深的电视剧感,在情节推进过程中,角色们经常发现意外的人物关系,拥有需要对不同人保守的秘密。作为具备上帝视角的读者,有种别样的感受,用一句流行语形容就是:“不像是演的”。特别好,请务必看看。
以上就是2023年度推荐的十部作品,希望喜爱阅读的朋友继续在书籍中获得乐趣!
评论区
共 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