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前几天刚刚去了playstation国行一周年的纪念活动。武人叔亲临现场,作为活动一部分的街霸比赛也非常精彩。体验区仅仅只有几款少得可怜的大陆版游戏,还好,有《Journey》。作为一个热爱游戏两年的人,直到现在仍旧没有一台游戏主机,也不嫌羞愧地承认今天是我第一次触摸到ps4(之前也只是偶然接触到Xbox1);第一次操纵着《Journey》中的人儿在茫茫大漠中或轻盈或蹒跚地书写旅途;第一次拿着手柄,乱按着方圆角叉被街霸高手虐得体无完肤却依旧非常激动。
因此想聊聊游戏,不为别的,转移注意力,另外,也是给自己的心灵做个总结。
笔者的高中老师喜欢说一句话:“任何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那叫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那可就成事故了。”
传统的叙事手段其实无外乎文字类和图像类,文字类的主体当然就是小说,图像类的主体当然就是电影。在叙事的具象程度上,电影显然要远远优于文字,当然这也招致了电影,尤其是改编类电影“扼杀想象力”的骂名(不过恐怕据说今年上映的《三体》不仅仅是扼杀想象力那么简单。当然作为原著脑残粉的我对这个电影还是抱有希望的,只是这个希望和我现在复合的希望一样渺茫),文字的抽象描写,是作者思维的第一手体现,改编成电影之后,哪怕剧本一点都不改原作,也还是变成了导演、演员、摄影师等人的二手再现,好比把一个有着无数条方向的二维平面瞬间降到了一维,嗯,如果这条一维直线的素质还不怎么高,那么,这个故事的每个层面都会受到影响。
如上所述是小说和电影的差距,但其实纵然差距再大,有一点它们二者是一模一样的,就是将受众作为一个客体来对待。我们体验的是别人的故事,尽管听别人的故事一样可以让我们落泪,一样可以让我们沉醉于其中,但别人的故事天生就有一种疏离感:人在思考以他人为主体的事件和以自己为主体的事件时,其感受方式完全是两回事。有了这层疏离感的存在,受众本该感到的撕裂被失落所取代(《汉江怪物》),痛苦被同情所取代(斯内普教授),怒火被厌恶所取代(《不许抢劫》),绝望被压抑所取代(《梦之安魂曲》)。
大多数人欣赏完一个故事, 都会形成以主角为对象的自己的感受 ,而非主角本人的感受。而许多时候,这两类感受往往不一样。这当然没什么不好,只是, 以电影和小说为代表的传统叙事无法使角色本身的情感实现对受众的完全灌输,只能实现使观众对其产生一定反应的效果 。这二者无高下优劣之分,但游戏出现以前,将受众变为主角明显是极难做到的。
不过好歹,我们终于开始从听故事,慢慢变为经历。游戏中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不再是故事了,而是“事故”。
小标题和本文大标题就差了一个标点符号,什么含义大家自己领会哈哈。
游戏在从2D向3D转化的期间,电影化的叙事手法风靡游戏界(Thanks for Kojima)。显然在2D时代,由于机能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叙事的力度明显非常薄弱(倒是如今却有一款叙事风格上很凌厉的像素游戏《湖边小屋》)。就拿经典的几款作品来说:《魂斗罗》——炸外星生物;《超级马里奥》——救公主;《坦克》——护老巢。可能只有MSX上的《MG1》剧情要丰富一点,加入了Big Boss的立场转换什么的,不过我想那时小岛应该没去想什么Venom Snake吧(要是的话就太恐怖了)。 笔者由于年龄和家庭观念的原因没有经历过FC大繁荣时代的游戏业界,因此极有可能漏说某一款或某几款在叙事上极为出色的游戏 ,但我想作为一个整体来讲,说2D游戏叙事不成熟还是没问题的。除了画面,那个年代的游戏设计思维往往也不会想到游戏能承载复杂的剧情。而进入3D时代,尤其是近几年,游戏画面接近以假乱真的水平的时候,“代入感”就随之飙升了。
因此不得不说,无论是提升玩家的真实感还是启发创作者的思路,游戏的画面在这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因素。
那么,当画面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得到解决以后,真正核心的要素就浮出了水面。
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种可能,无论你在紧要关头做出何种选择,在做出选择的那一瞬间便已经成为了既定的命运。更不用说体验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了:男人无法体验女人;和平年代的普通人无法体验战争时的军人(《COD》);现在的所有人无法体验末日和废土(《TLOU》、《辐射4》);幸福美满的人无法也不想亲历家破人亡的悲剧(《暴雨》、《寂静岭2》)。在小说出现以前,我们只有自己的一种生活;电影出现以前,我们听别人的人生;游戏出现以前,我们可以看。
游戏,尤其是3D游戏出现以后,我们拥有了无数种人生。尽管目前为止还只是部分拥有,不过未来值得期待。
无论你身处多么糟糕的现实,在游戏中,你能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再次成为你自己。虽然这种“成为”是有限制的,以目前的技术水准你当然不可能彻头彻尾地变成另外一个人,并体验其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但其实许多时候,我们就是需要一个以假乱真,这就够了。我们一次次将自己的思维嫁接在游戏制作人设定好的一个个主角上,而让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我们扮演着一个个寻常人或者英雄,暂时忘却了真实的人生。细想来,这对于人类真的是一个巨大的开拓。
一款游戏所传达出的情感基调,在玩家操作的过程中会和玩家当下的情感状况产生深层次的共鸣,尤其是当玩家正处于现实的负面情绪中时 。当我在玩《寂静岭2》时,内心的忧郁通过游戏的基调与氛围得到了完美的表达,从而产生了难以言说的强烈共鸣。此时玩家对游戏的情感与剧情其实关系已经不大了,而是在和游戏进行灵魂的部分叠加(我一直以为,一款好的游戏是有着非常鲜明的灵魂的)。在这个层面上,上文所说的对其他人生的经历也已经到了次要的地位,游戏作为一个整体,成为了玩家心灵的一部分。
我想一定有玩家对某一款极钟爱的游戏又一种难以言明的特殊情感,一提起这款游戏,你总能想起自己的许多往事,总能召唤起特定的感受,总能默默念叨着游戏的名字,仿佛是在念叨自己心里许久没想起的回忆。它代表着一种情绪、一扇心灵中偶尔敲开的门,门的后面是自己偶尔做梦才会有的宁静与释怀,你为此沉醉。
比如我一想起《寂静岭》系列,我总能想起很多年前的某一个下午和小伙伴在一片废弃的旧平房中间,那里还停着一辆锈迹斑斑、严重破损的中巴车,那天是一个阴天,快要下雨的样子,四周很安静;再比如现在想起《MGSV:幻痛》,脑子里是对于近一年里由于种种原因失去的事物的极度凄凉与不甘,当然最厉害的还是今天的失恋。总能想起序章里Venom Snake踉跄爬出医院,在火焰中挣扎逃生,甚至来不及为已经覆亡的MSF感到悲哀和愤怒,和我现在的处境何其相似。
当然还是希望诸位玩家提起某款游戏,想到的是故乡的向日葵地(《恶灵附身》啊哈哈哈哈哈)。
看了RED韵老师写的对于在GDC2016上看到的VR的感想,文章中说,VR真正大展实力的领域并不是游戏,如今游戏业对于VR的盲目乐观迟早会破灭。
笔者对VR了解甚少,因此在发展前景方面还是不说的好。但我想可以把游戏的叙事手段拿来继续做个猜想,以下内容纯属脑补,看着开心就好。
上文中笔者反复在强调,尽管游戏创造了一种“亲身”经历式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始终是“以假乱真”。毕竟现在普及化的游戏娱乐方式中,玩家与屏幕之间只有一个 手柄 ,一切带入式的体验都需要通过手柄来实现。而手柄,按键就那么十几个,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操控方式(也就是进入游戏体验的方式)还是很单一,推遥杆,或者按键,顶多再摇一摇。这种参与感其实是很初级的。
因此形象点比喻,代入式叙事是一座城池,手柄在这座城池的围墙上打开了一个洞,只不过这是个狗洞,体验是缩水的。而笔者认为,VR的出现,则是真正意义上凿开了一扇高大的城门。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暴雨》中的FBI探员在办公大厅的座椅上中用VR玩弹球的情节,那就是我对于游戏未来的畅想,而这种方式下,你离另一个完全别样的,且与现实中同样丰满的人生近了一大步。
想象一下,你在玩《COD20:白色行动》的时候,通过脚下的踏板式按键控制人物行进,你头部的转动来卷动画面;双手做出端枪的姿势端着眼镜里面的枪;需要开枪时需要勾起手指扣扳机,而不是在手柄上按按钮;换弹时间和动作不再固定,而是由你自身的熟练程度决定;疾跑时不能瞄准等等。我想这种游戏体验没几个人会拒绝。
当然脑洞再开大点,像《三体》中的V装具似的,你直接整套衣服穿上打游戏,通过微电流模拟冷热酸痛,最好玩家能抛弃座椅实打实地走路,能出现一个任玩家摸爬滚打而不会让玩家位移的平台,而不需要继续坐在沙发上踏什么踏板,哈哈。
现今的游戏做到了视觉体验、听觉体验以及部分情感体验和极少部分动作体验的灌输,而我认为,VR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操控方式的多元化,以扩展和丰富动作体验,以及实现对视觉临场体验的开发,使观众能真正感觉置身游戏环境而不是面对着屏幕还要进行一定的想象和假设,也就是说,能更好地扮演另一个自己。刚看到一条新闻,说是索法正在研制一款名为Glove Interface Object的手套控制器来适配psVR,以取代目前的控制器。如果这则新闻属实,我想等到下个世代,ps5出来的时候,我们应该就可以端着枪了。
当然还要再说一遍,这只是笔者对未来VR的一点猜想,没有什么现实依据,现在我的主要兴趣还是放在ps4上。
游戏在我国的发展历尽挫折,这一点大家都比我清楚。从“电子海洛因”到盗版游戏,跌跌撞撞走到现在,总算是有了一个初步的正规的主机游戏市场,有了游戏中的“国行”。参加活动时玩家的数量和激情,让我看到了游戏不死。
关于游戏的叙事,说了这么多,其实依旧来自于内心中对游戏难以抑制的热情。虽然真正自己通关的游戏不多,但仅凭这样,游戏的魅力已经让我深深地爱上了它。失恋了,就聊聊游戏,总能从一些情节中获得让自己停止自我折磨,继续走下去的动力。尽管痛苦依旧需要时日来消解,尽管游戏的代入体验再好自己也不能逃避现实让其替代现实生活,尽管还要3个月,我才能真正买一台ps4,不过那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注定了只有游戏才能叙述的故事,它们在现实和心灵中,已经成为了人生航线中的一座永恒的灯塔。
在活动结束时,找武人叔去签名,顺便聊了几句,就以这几句话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语吧——
“武人叔,可以问个问题么?”
“问吧。”
“我将来想去从事游戏行业,但我现在是学文科的,请问您觉得合适么?”
“哦?你什么专业?”
“汉语言文学。”
他微笑了一下。
“哦,我也是学中文的,嗯。”
Lotus,于2016.3.26
评论区
共 7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