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共分为七篇。第一篇叙述了唐代大历年间僧人邹和尚最早创造糖霜的事迹。从第二篇开始则没有标题。第二篇谈论了糖霜的起源,起初是从甘蔗汁开始,最早见于楚词,而甘蔗糖饧最早见于《三国志》。第三篇讲述了种植甘蔗的方法,第四篇描述了制造糖的器具,第五篇讲解了制作霜的方法,第六篇讨论了糖霜是否结晶的问题,并在宣和年间供应宫廷食品。第七篇则探讨了糖霜的性味以及制作食品的方法。
糖霜是一种美食,福州、唐山、闽州、番禺、广汉和遂宁都有生产,但遂宁最为出名。尽管遂宁产量微弱,颜色淡,味道淡,但是比其他地方都要优秀。很少能见到,难以获得,因此显得珍贵。与梨、橙、柑、荔枝、杨梅等水果相比,更加珍贵。在甘蔗生长的地方,人们都种植甘蔗,并且所种甘蔗品质优良,这并不是奇异的。但是,将甘蔗制作成糖霜,则只有这五个郡。而遂宁更是独占鳌头,其他地方也有好的甘蔗,但糖霜却无从闻起。这种情况物理上难以解释。
在唐代大历年间,有一位僧人,号称邹和尚,其来历不详,骑着一匹白驴,登上繖山,搭起茅草屋居住,只需盐、朱砂、柴火和蔬菜等食物,便写在纸上挂在驴鞍上,用钱交给驴,由驴运到市区卖给人们。人们都认为他是邹和尚,于是将平直的东西挂在驴鞍上,随着驴的归来。有一天,驴走到山下,被姓黄的人把甘蔗苗挂在鞍上,黄氏要邹偿还。邹说:“你不知道将甘蔗糖化为霜后,价值将会增加十倍。”他就试了试,果然如此。从那时起,只有靠近山脚的糖霜作坊才会如意,否则万般努力都会徒劳。邹临终时,离开了这里,北行到通泉县灵鹫山。他的追随者一直追赶他,但只看到一座文殊菩萨的石像,才知道他已经成佛了。原来那匹白驴是化身的狮子。邹曾经住过的茅草屋现在成了楞严院,糖霜作坊上还画着邹的像。文殊菩萨说:“敷文阁待制,苏公仲虎曾在遂宁任职,称赞这里的阳光和水源,以及石头的秀美。普慈石的秀美并不只是这片土地的特色,这片土地也培育了农作物,这些农作物又生产了甘蔗,而甘蔗又制作成了糖霜,这是天下独特的美味。”
自古以来,人们开始饮用甘蔗汁,就有了蔗浆。宋玉在《招魂》中提到了柘浆,也就是甘蔗汁。王逸在注释中解释说柘就是甘蔗。后来有了蔗榨,孙亮派遣黄门去中藏吏那里取得了交州献上的甘蔗榨。之后,石密广志记载说,蔗榨在石密地区很常见,南中有八郡记载说,甘蔗汁晒成干状被称为石蜜。《本草》也提到,将糖和乳混合制成的被称为石蜜。唐史载,太宗派遣使者前往摩掲陀国学习熬糖的方法,结果比起当地的颜色和味道,西域的糖要优越得多。据《集韵》所言,酢(cù)和笮(zuò)都是糖的通用字,而玉篇中“柞”字的解释可能有误,熬糖的“沈”(shěn)似乎就是现在所说的沙糖。至于甘蔗的枝干,此处并未提及用来制作霜,所以可以推断糖霜并非古时已有。
战国时期之后的论述中,各种物品都被详细描述,如《太冲三都赋》论及食物的防味,宋玉的《招魂》描绘了景致,大招枚的《乘七发传》、毅的《七激》、崔骃的《七依》、李尤的《七疑》、元鳞的《七说》、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徐干的《七喻》、刘邵的《七华》、张协的《七命》、陆机的《七征》、湛方生的《七欢》、萧子范的《七诱》等等。然而,迄今为止还未有哪一篇文章或哪一句诗能够描绘出糖霜的美味。直到元祐年间,大苏公经过润州金山寺时,作了一首诗送给遂宁僧人圆宝,其中有“浯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的诗句。元符间,黄鲁直在戎州作颂,回答梓州雍熙光长老寄来的糖霜,说“远寄甘蔗霜,知有味胜于崔浩水晶盐,正宗扫地从谁说,我舌犹能及鼻尖”。这些文字中提到了遂宁的糖霜,表明糖霜确实存在,但并非古时已有。我认为四郡所产的糖霜也是近年出现的。
繖山位于小溪县,涪江东岸,距离涪江二十里。这座孤立的秀山前后是蔗田,其中十分之四用来种植蔗,而十分之三则是制作糖霜的作坊。甘蔗有四种颜色,分别是杜蔗、西蔗、艻蔗和红蔗。《本草》所说的荻蔗即艻蔗,而红蔗也被称为昆仑蔗。红蔗只适合生吃,而艻蔗则可以用来制作沙糖,西蔗则可用来制作霜,其颜色较浅,当地人并不十分看重。杜蔗则呈紫色,肉质嫩,味道极浓,专门用来制作糖霜。
藏种的方法是选择短节的蔗苗,断去尾部,倒立植入坑中,再盖上土。通常在十一月后进行深耕,用杷搂和燥土等方式使土壤松散,直到成熟为止。然后开渠,进行种植。每家蔗田通常在二月初进行区种,然后在清明和端午前后分两次施以猪牛粪和灰进行覆盖。蔗苗通常会露出土面,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土壤松散和除草。直到六月底再次施以溷粪,其余的部分遵循之前的操作方式。在十月收割时,由于土地的力量不可混合种植其他作物,所以明年蔗田的土地需要休养。糖霜产地有礼佛坝、干滩坝、石溪坝等地,每家家庭都有成百上千个糖霜罐,品质中下。尽管蔗田很多,但也有一些无法制作糖霜,只能压制成糖水出售给山前的家庭。
糖水入瓮两日后,瓮中的糖水会呈现出如粥一般的状况,表面染上细沙般的颗粒,如果细看,就像是沙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颗粒会逐渐结成小块,或者在竹梢上形成像粟穗一样的缀块。渐渐地,这些结块会变得越来越大,有些甚至长成指节那么大,最终形成座状,就像假山一样。这种现象在五月份春生夏长时会停止,因为糖水的气味已经充足,不会再增大,此时需要将糖水沥干。
即使霜已经结成,糖水仍然存在于沥瓮中。在取出霜之前,要将竹梢上的团枝取出并沥干。然后,将这些团枝放在烈日下晒干,使之完全干燥。收瓮的时候,要将团枝围绕瓮的四周循环排列,然后将它们缝合在一起。糖霜的颗粒和块状物会层出不穷,形似崖洞钟乳石,但要注意,侧生的部分不能立即沥干,而是需要放在瓮中曝晒数日,让其变得干硬。然后,用铁铲分割成数片取出来。
每一个瓮中的霜器具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按大小堆叠放置,像假山一样的叫做上团枝,然后是瓮鉴,再次之是小颗块,最下面是沙脚。紫色的霜放在上面,深琥珀色次之,浅黄色再次之,浅白色放在最下面。而且,大小不一的颗粒,被称为“马齿霜”。如果霜上有沙脚,就需要刷掉。有些霜可能会很大,重达十斤或二十斤,最特别的甚至达到三十斤。这些沙脚通常被称为“含沙”。糖霜的特性容易受到潮湿和阴暗的影响,也怕风,但在曝晒时,风吹则无伤害。收藏的方法包括:将干糖霜放在小麦上铺垫,然后用竹篼密排,竹笋皮盖上,再覆盖绵絮,最后用箕覆盖整个瓮口,如果需要寄送远方,可以在瓶底放置一些石灰块,以纸隔开贮存,并密封瓶口。
糖霜的生产过程像经营良田一样,种植优质的甘蔗是关键,工具则以土作基础,而且每个人的收获都会有所不同。从自耕田到把糖水沥干放入瓮中,几乎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开瓮的那一天,有些人可能一无所获,有些人可能获得几十斤,甚至近百斤。富裕的村庄按照占卜的方法来判断家运的盛衰,如果霜完全不结,他们会把糖水卖掉,或者自己煮成沙糖,仍然能卖得好价钱,对他们的利益影响不大。有些人得到的糖水可能会有一半以上剩余,他们会用来卖,或者自己煮成沙糖。只有全瓮都是沙脚的情况下,水的消耗会占到九成以上,如果在春天未能及时沥干瓮,少许缓解,也可能会化为水。
宣和初年,宰相王黼建立应奉司,遂宁常年向外贡献数千斤糖霜。当时,这种产品是非常稀有的,宫墙壁上甚至只有方寸大小的,但随着应奉司的废除,再也没有见过了。这些珍奇物品并不是为普通百姓准备的。当时,州县因此而陷入混乱,一半的人口都在这种混乱中生活,至今尚未恢复。此外,还有一些技巧娴熟的商人,会用荻叶和竹子编制出像狻猊灯一样的玩意投入糖水瓮中,使得霜结成的比普通的霜多数倍。但是,他们也担心州县会强行征收,所以近年来已经很少有人再从事这个产业了。
《本草》中记载甘蔗有消痰止渴、除心烦热的功效,而现在的糖霜也有类似的效果。但沙糖则会引发痰饮,对此并不宜过多食用。有些人会用糖霜来煮汤或做饼,并附上制作方法:
范蔚宗所作《香谱》和蔡君谟所作《茘支茶》两部谱籍,均详尽地记述了各种物品的性质。世人普遍认为这两部谱籍已经尽善尽美,然而闻久听闻晦叔撰写的《糖霜谱》,偶然获得七篇,已尽读于大慈寺的方丈院中。人们迫不及待地希望能够早日见到晦叔的文稿,并将其与范蔡的文稿相比较。此文于绍兴二十四年甲戌季春初六,作者在云庵中守着元书。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