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背景为纽约的美剧,例如《老友记》《老爸老妈浪漫史》中,“新泽西”通常是穷乡僻壤的代名词,《汉密尔顿》里还有经典的“everything is legal in New Jersey”,纽约和新泽西两地隔哈德逊河竞争的历史也确实也贯穿了整个美国史。在眼睁睁地看着长老会新派在隔壁成立新泽西学院后,纽约的长老会老派绷不住了,地域和教派的双重竞争让他们急于建立一所属于自己的学院。
在当时纽约已经是重要的商业港口,因此他们筹集经费的方式也和穷哥们儿们的四处奔走有所不同,而是采用了一种符合商业逻辑的方法:发行彩票。1751年,长老会通过彩票筹集到了三千多英镑,申请成立“纽约学院”。
但钱有了,没地方花,字面意义上的没地方花,因为学校的选址迟迟没能落地。这时圣公会的人参与了进来。早在1709年,圣公会就在曼哈顿创立了三一学院,为穷人家的小朋友提供基础教育,然而在1749年,三一学院被一场大火烧成白地,学院被迫重建。在此背景下,圣公会邀请长老会联合办学,你出3000块钱,我出500英亩地,大家都有光明的前途。于是在1754年,英王乔治二世批准了新学院的办学申请,并出资4000磅表示支持,纽约市也每年拨款500磅,希望打造纽约自己的教育中心。纽约学院就在新三一学院的一楼开始了自己的故事。
从出资方就可以看出,尽管学院由长老会首创,但是英国国王、纽约政府、圣公会都是重要的股东,因此这所学校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成为单一宗教学校的基础,再加上纽约政府想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接受教育,而且纽约本地人也都忙着上货没空上香,纽约学院最终决定在入学条件中不加入任何的教派限制。
纽约学院的首任校长是萨缪尔·约翰逊(不是那个“啥啥啥这写的是啥”的meme图里的萨缪尔·约翰逊,那个是英国的),早在1750年,约翰逊就与富兰克林通信,讨论建立一所“英国式”的大学,用英语教授实用的课程,还曾拒绝了富兰克林邀请他去费城参与费城学院的建设。不过约翰逊在纽约市长夫人举办的沙龙里认识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威廉·史密斯,正是在约翰逊的启发下,史密斯写出了大名鼎鼎的《米拉尼亚学院》,也正是通过约翰逊的介绍,史密斯得以与富兰克林相识,这才有了他在费城学院的光辉岁月。在担任校长后,约翰逊发布了著名的教育纲领,明确提出不将任何一派的宗教信仰强加给学生。
然而教育的小舟却躲不开政治漩涡。在学校正式运行后,人们逐渐发现以土地入股的圣公会在董事会中占据了大量席位,且不断试图扩大话语权。这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在50年代,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思潮已经是司马昭之心了,而圣公会作为英国王室在宗教界的代表,自然希望扩大自己的控制,既防止异端思想侵害青年的心智,又要抵抗独立意识对宗主国的威胁,1756年,借助修建新教学楼的机会,纽约学院甚至更名为国王学院,校徽也被设计成王冠的形状,以彰显自己对于国王的感激与效忠。
面对这样的贴脸开大,殖民地的革命者们将这所学校视为英国和圣公会对殖民地教育界的入侵,以威廉·利文斯顿为代表的众人借助自己发行的报纸对圣公会的种种篡权行为展开抨击,还声称纽约学院的建立是英国为了往殖民地派遣圣公会主教而打的前站,建立学校的资金不如用来建监狱。
尽管希望打造成一所各教派和平共处的学院,但在独立战争黎明中的国王大学时刻面临着政治和宗教的争端,这样的拉扯一方面使得国王学院确实保证了宗教的宽容和课程的实用,但也由于在殖民地名声不佳而遭遇生源危机。1767年,危急存亡之中的国王学院效仿费城学院创办了医学院,甚至在1770年颁发了美国第一个医学博士学位,但这样的创举也没能挽回学院的颓势,在独立战争爆发后,医学院甚至整整关停了18年。
除了国王学院,在罗德岛州也有一所奉行宗教自由的学校。早在安妮·哈钦森那期我们就讲过,当时有许多受到宗教迫害的异见人士都逃往了罗德岛地区建立新的殖民地,这里也因此天生具有宗教宽容的氛围。
1636年,牧师罗杰·威廉斯离开波士顿,在罗德岛地区建立普罗维登斯殖民地,这里也正是当年安妮投奔的地方,罗杰斯本人信仰浸信会,也就是后来哈佛校长亨利·邓斯特的信仰,可能是由于早年被迫害的历史,北美浸信会尤其强调政教分离、言论自由和思想独立,不设置中央教会,各地教会实行自治,并且鼓励信徒个人自己建立与上帝的联系。可以说,浸信会不仅主张只对成年人施行洗礼,也是真的把信徒当作独立的成年人来看待。
这样躺平的管理模式在“大觉醒运动”期间受到了冲击,面对各个教派像打了鸡血一样疯狂传教的景象,浸信会不得不跟上时代的潮流,开始迭代管理模式,稍微加强了对于各地教会的管理,并且提出要建立一所学校,培养合格的牧师。这时正值达特茅斯学院建立,浸信会被隔壁的成功所刺激,而创办达特茅斯学院的公理会也想乘胜追击扩大自己在教育界的市场份额,于是在1756年,两个教派携手成立罗德岛和普罗维登斯种植园学院,不过直到9年后的1765年,学校才正式开学。
罗德岛学院采取严格的宗教自由政策,不允许任何人向学生灌输宗教观点,课程也是古典与现代相结合,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可是由于罗德岛地处偏僻且是北美最小的殖民地,学校的生源和收入都很成问题,开学很长时间之后学生还只能在校长的家里上课,即使学校派人前往英国募捐,还模仿纽约市发行彩票,甚至通过滥发学位希望吸引社会的关注,但日常的开销依旧难以为继。1795年,学院不得不决定出售冠名权,可直到十年后的1805,才有一位名叫小尼古拉斯·布朗的人向学校捐赠了5000美元,为了感谢布朗先生的雪中送炭,罗德岛学院也自此更名为布朗学院。
至此,我终于用7篇流水账介绍完了北美殖民地时期9所学院的创建历程。在即将到来的独立战争中,我们还将看到各所高校的师生如何走在时代的前沿,投入到革命之中,也能了解战争对教育和人才的摧残与伤害,更能解答为什么美国至今没有国立大学。敬请期待!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