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账号下内容为小组成员共同创作的产物,原作者署名请参见文末】
这是「日常对话」系列的第二期,开启这次聊天的原因是已经结束的两部番,分别是《夜晚的水母不会游泳》和《Girls Band Cry》。
《Girls Band Cry》
『ガールズバンドクライ』
GBC这番的中文名看到有翻成《少女乐队的呐喊》的,还有翻成《闺泣》的,后面这个翻译属实也真的是让人 Orz了…
同一个时间,同样的题材,都是少女乐队,舞台的设定也都是东京,这种巧合是偶然,也是必然。
所有内容都是日常聊天的情景重现,并非学术语境下的对谈,如果您觉得有地方说错了,那您一定是对的,我先给您磕一个!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当代的年轻人,少了一些属于少年人应有的东西,
怎么说呢,少了一些,属于这个年纪应该有的东西。
比如,犯错的勇气,横冲直撞的勇气,那种,属于少年人应有的炽热,
或者说,我越来越少在年轻的人身上看到「赤子之心」了
我当年刚进大学那会都被网暴了,你说我没有横冲直撞的勇气
年代问题吧,我记得好像有个朋友也提过,他说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没有那种刺头了,学霸都是一个风
我可能需要再描述的清楚一些,Arthur你可能没搞明白我说的炽热
我反正是经常强调这确实很重要,
可能也是因为我没有
不,你有。
从你去参加急救员培训,到愿意去做各种志愿者,其实是有反映的。
但我总觉得缺少一些味道。
我想到怎么形容那份炽热了!
「我」和这个「世界」的关联。
寻找这份关联,确认这份关联的炽热。
现在我感觉的是,绝大部分的人都觉得「这个世界与我无关」
Oh
时代
有关我早就被气死了,我还默认我和我无关。
强行给自己划分出好几个我,
自我催眠,然后活着。
我与我都无关了
这个时代,人们应该有的炽热的什么样的呢?
你现在的定义又和前面说的“犯错和横冲直撞的勇气“又不大一样
因为寻求世界和自我关联的过程是没有方法论的,
这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
而经验本身就是由无数的成功和失败构成的。
我会说这个,就是被这季的两个番勾出来的,
「夜晚的水母不会游泳」还有「girls band cry」,
同一个时间段,如果从艺术批判角度切入,实际上这两部作品在讨论的都是我说的问题
我可能过于理性主义了,
这个世界由自然和社会构成,
和自然的交互是不会犯“错”的,因为自然是超越性的存在。
探索世界与世界接触,现在其实也有很多方式,旅游啊之类的,运动也算,
人只有和社会产生关联才会“错”,
这一份的确是这个时代所缺失的
恰恰就是社会建构在个体上所反映出来的现象
但是对我来说,我觉得超出理性主义的生活对我来说是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的,如果我的生活无法被概念世界所包括的话。
我从上次被网暴开始,我就一遍一遍的提醒自己,其他人是超出我的范畴的。
所以我越来越不愿去和他人去打交道,和他人去交流
我有类似的经历,而且是在我的现实中,后来我就习惯性隐藏自己了
如果用我擅长的主体性来解释的话,当急救员去救治一个病人,他是一个我认为可以说是超验,绝对道德的,
他是不涉及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碰撞,或者说主体性之间的碰撞,
他也不会“犯错”的
我是能知道你是基于绝对道德去做的,
因为我自己也做过很多这样的事情
是,但是炽热和这个无关
我是习惯性去隐藏主体性,或者去隐藏人本身,
这样才有安全感
GBC 这作品我相对喜欢的其实是女主,她的主体性爆炸。
我其实是希望,这个世界上多一些这样的人就好了。
当然,实际上,她是一个只能在理念世界存活的人
因为你持有一个理性主义的态度,所以你只会和更多理性主义的人相遇,不是吗?
哈哈哈
因为我自己选择退回理念世界了啊 (对对对,Avalon)。
对死亡的恐惧驱使着我 😛
哈哈,谁都有过炽热的过去。
你承受了那份后遗症吗,还是说退回理念世界就是答案呢?
我们现在的对话不就是么?
我们交谈,我们留下了一些东西。
留下了一些东西,ta自然就会everlasting
对我来说,everlasting是一个worth的事情。
因为死后到底有没有流传和我没有关系,
真正和我有关系的只有我死的时候我觉得我会不会everlasting,
所以如果是我,不需要everlasting那也行,
很自由心证
你生命体验中的质料还不支持你得出结论
嗯,死亡还没驱使我,
也没有对时间超越性的体验
当你生命中离开的人足够多,送走的,成为回忆的人足够多以后,
就会开始感受到死亡ta如影随形。
我曾经有一年参加了三场葬礼,准确的说是两场葬礼和一场没去成的
越是理性主义,现实世界的范围越狭小,还要承受死亡的裁剪。
不过现在看,既然我的存在没有源头,那么存在突然消亡也很正常。
但是,这仍然是一个理性主义式的回答,
这个答案只对未来的我也意义,所以我现在对此只能不置可否
哈,是的。
我今天前面出门买东西的时候,一位工人正在那边换冰箱的压缩机,
我当时脑海里的想法是,人生这种事情是充满无常的,如果这压缩机突然爆了,然后我就交待在这了?
人的个体太渺小啦,完全没办法控制这些(意外也好,偶发事件也罢)的
我和我爸也讨论过人生…
他说他过去的人生做错一个选择都不会像现在这样。
我说从大尺度来看,选择对未来的好坏没有必然的关系,
也不能保证其他选择更好。
毕竟因为因果的复杂性和因果律不存在,
只是因为时间的单向度,我们不能后悔只能满足,
从这个角度看,其实决定论和自由意志之争都没有了意义,
反倒是只有行为主义的解读,才是有效的,
只是我和Merlin在理性主义上的人生感悟高度趋同。
是的,我其实偏向行为主义或者说后行为主义,
「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自由意志」
是,尤其是基于历史唯物史观。
不过按我们刚才所说的,这样的观点很无趣,
我们只有承认自由意志的存在,并且认可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其发挥的作用,才能让自己和世界产生交互。
现代哲学被称为主体性哲学,而我的舒适区也在这里,
用这个理论来分析其实很合适
你知道为什么嘛?
因为本体论、形而上学这些领域都进入了物理,
世界的真相,或者说部分真相已经逐渐可以被观测,
所以在这里,自然哲学退回了哲学。
而人的认知和意识从上世纪起也在逐渐被解析,
于是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成为现实世界社会科学的主流。
唯一留给哲学发挥的,只有一个命题:
人何以为人。
衍生出去的现实问题就是:我们作为人,如何在这个世上自处?
说完这句话,我突然悟了当时王德峰老师不断重复这句话的意义了
现代人越来越强调自己的主体性,所以他不希望去和其他主体性去接触,因为会被其他主体客体化,自己的主体性就被削弱,
所以也会有将身边的东西都量化物化这个倾向来维护这个主体性。
从这个角度去分析现代人的行为逻辑很多都是通的,
社恐也可以这么解释,
同时,尝试新的事物也是扩大自己主体性的过程
不想和这个世界关联,于是以「社恐」自居是吧?
是因是果不好说,
哈,说到这个力度,我品到了互为因果。
用社恐来切断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联,也是因为自己想切断这个世界的关联,所以说自己社恐
同意
这就回到我早先的说法了,「自我」是需要通过由「他者」的「遍照」来确认的,
先天的「本自具足」那是超越性存在了
是的,主体性衬托,
这个途径就是以物化,客体化呈现的,
而不是以主体性的你我交互呈现
每个「自我」,在另一个「自我」的视域里,都是「他者」,
所以才会「物化」对方,导致关系的「异化」。
还有一种情况,是将「自我」「物化」,
实则也是主动或者被迫放弃「自我」和这个世界的「关联」,选择退缩,将「自我」「物化」以供「他人」使用
主体性依附,
这同样也是追求主体性的一种方式,也是符合我所说的主体性哲学,
也是符合一切物化的现状
你看看你,直接背书
哪背书了?
主体性“映衬”这个词是我从文学借的
马克思早批判过了,
人身依附。
马克思说,一方面,这“表现为人身依附关系 (persönlicher Abhängigkeitsverhältnisse) 的解体,表现为资产阶级社会(bürgerlichen Gesellschaft) 通过现金赎买摆脱妨碍其发展的桎梏而取得的胜利,另一方面从浪漫主义方面来看,这一过程表现为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代替了人类的丰富多彩的结合手段”[1]316。一是资产阶级通过货币关系的“现金赎买”,消解了封建等级制的“人身依附关系”,既解放出自由的劳动力,也创造了无孔不入、无往不胜的资本力量; 二是六亲不认的单一金钱关系场境,替代了所有“丰富多彩”的亲情关系。
今晚上的对话真的有意思,
物化、异化、人身依附,其实都是马哲里的
所以炽热的问题在这里,
我想说的是,现在的人,他喜欢去量化,喜欢去衡量,就是想过一种在逻辑上成立的生活,而并非走经验主义角度的试错
我纠正下你上面的一个错误,
经验主义才不喜欢犯错,当代人的行为逻辑恰恰都是经验主义的。
经验主义的最典型表现就是「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以及「模板」,
别人通过这么做,获得了「成功」,那我也这么做,
大家都使用同样的模板行动(行为趋同),
最终因为路径相同,然后迎来「内卷」
也是,这里是我错了,表述有偏差
经验主义最容易出问题的原因就是对「变量」的理解不足,
而变量的理解不足一方面是意识不到变量的存在,一方面是以自己的理解或者愿望来归纳变量,还有一方面则是认识的方法不足,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休谟会在国内被归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原因
理性主义的缺陷呢?
理性也是有局限性的
类似的问题啊…
你的所有判断都是基于你认识到的信息,信息不足则你的判断就可能出错,
而信息的不断跌落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之前说过的,我们「认识」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判断不出错的两个必要要素:
1)对信息的充分掌握 ;
2)对信息的认知能力(洞察,或者说之前提到过的理性直觉)
所以,在平时情况下,对信息的掌握程度是前提,而对信息的认知才是缺失的
是的,而且回到前面那个话题,
很多时候,大家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理解会跑偏。
因为在汉语日常对话的语境里,经验这个词是中性偏贬义的,
而理性,是绝对褒义的。
所以,人都会下意识的认为自己是理性的
这个角度,恰恰说明了,反而是理性主义的缺失。
因为我刚才所谓的逻辑演绎,他其实是基于对他人经验的复制而来,
在实际生活中,理性这个词被我现在所说的这个方式异化了,
所以人就会陷入一种不反思的怪圈,
因为人不反思,所以他就永远不会反思
Seldon Plan © 2024 by Merlin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4.0
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者说视若无睹的概念, 恰恰正是我们的思维误区所在
而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决定了这个世界如何回应我们
所以,请终生学习,持续成长
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生活是否如意
都不要停下拓展认知边界和完善思维模式的脚步
致敬每一个专注于自我和致力于提升自己的人
评论区
共 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