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国灭赵,白起留名青史。但他因为坑杀20万降卒,武圣祠庙里,总是进进出出。赵政委要是给李团长讲这个故事,李团必然要问,白起?他几个师?
秦军号称60万,赵军号称45万。按照八路军改编之前的配置,秦国派了大概20个师吧。如若穷根究底,上面这个问题还能引发很多进一步的问题。白起的部队也是军师旅团营连排这么组织的吗?为什么史书里经常看到“号称”多少多少万这样的说法?就不能来个精确的数字吗?
不光是白起,西庇阿的史料关于他带过多少兵也经常出现龃龉。除了以白起所在年代为特色的春秋写法,东西方对具体数字产生差异原因多种多样,但其中又有几点是共通的。本次要介绍的就是军队组织的一点小见解。不完整,不准确,不理智的部分,欢迎评论区提出意见。
商朝殷都的甲骨文是国内能追述到的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基本上就是我们这次追根溯源之旅的极限了。但对于军队组织的内容,我能找到的资料不多。只能大致笼统地描述说,鸣条之战商国灭夏朝的时候,商汤的主力部队是自己部落的先锋军和战车。这样的叙述大概也能应用到黄帝和蚩尤的大战中去。黄帝的主力部队是自己部落的战士和指南车……
如此模糊的描述对我们实际算数帮助不大。此后周代替商,但很快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书不同文,车不同轨,所以我们快进到秦汉。汉承秦制,即便朝代更替也没有改变的军制,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秦汉军制于之前的“部落勇士”相比有了明确的层级人数描述。以步兵为例,5人为一伍,设伍长;2伍成一什,设什长;5什成一屯,设屯长;2屯为百,设百将;5百人设五百主;2五百人设千人主。这个层级很明显,以二五一十为高一级的指标。伍、什,在秦朝同时也是民事生产管理的基数,也就是伍什之制。这也是为什么50人编制为屯,再往上就是乡里了。
千人主是基层最高的负责人(军衔)了,他同时兼具军事和一部分民事权力,以及千人以上的单位在秦汉都是战时编制,军事行动结束后要撤销。在他之上是军侯,同时指挥几个千人队,单位称为“曲”;几个曲组成一个“部”,负责指挥的是校尉;几个校尉同时听命于一个将军,负责一路或一个兵种,将军之上为统帅,就是之前例子里的白起。前面所说的“几个”,在秦汉的募兵制中以战争需要多少军队来确定。比如秦国灭楚,王翦说秦王您要用我,那非得有60万人才行。
说是这么说。但是你看,五百主以上的负责人通常会有一个自己指挥兵力1/10的卫队。这么一算,如果一个校尉有3曲,每曲3千人,光他的卫队就要有900人,需要再抽调9个百人主。这还不算他上面的将军各自有指挥中心,其中还要有参谋、司务等职务。
除此之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后勤也是一大课题。辎重队伍和后勤补给队伍,制造和修补武器的铁匠、照料骑兵和战车的马夫、保养弓弩和攻城器具的工兵。有些算作特殊能力的士兵,有些则简单算成是军队的附属。他们本身是否算进这60万大军都是问题。
汉朝的江山到了献帝手里,算是彻底献出去了。各地军阀跋扈,一顿操作之后形成了一个三国焗面。那三国焗面我们肯定是要打两家对吧?这不是红警08,这是曹操老师。如果说隆中对时诸葛丞相说曹操占了天时,那他可是好好修订了一下。曹魏实行的是世兵制,一家人中有人当兵,则直接将其从民户中转为军户,他本人的人生攻略就此机制转换,徭役税负都有减免,但他本人和以他为户主的家庭关系都在军户,要为战争服务,铁杆儿庄稼的早期形式。
优势很明显,军户人家是真正的戎马生涯。除了军屯仍然有生产部份,大部分精力都在训练和自我战力提升上。而且与民户的生产成本与税负对收入的影响相比,他们会把更多的余钱投入到自己的武器装备上面去。战力要比募兵制征调来质量不一的军队高出不少。青州兵虽然底子好,但能长久占据兵员好评榜首位,世兵制还是有一定贡献的。魏晋两朝用的都是世兵制,但在晋朝后期,这个制度又有点小问题。世兵制维持了较高的战斗潜力的同时,并没有对军权的控制做太大的改革,世兵将领逐渐掌握了军户的控制。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晋朝统一一段时间之后,各地又出现了类似军阀的世兵将领力量。于是又出现了在南北朝开始形成,并逐渐在隋唐完善的府兵制。
府兵制底层组织没有太大更改。在上层,东晋开始设立“府”,就是加强中央直属兵力的。隋朝中央共设立12卫府,常备军60万。这里的常备军并不是“全职”从军。隋朝府兵制的根本就在于对世兵制的反向操作,将军户编入民户,但保留军籍。每年农闲时由“冲折将军”进行军训,其他时间还是在民户支持生产的。它的另一个特色是战时组织起来的军队中,冲折将军不在其中,而是朝廷另派将领带兵,以期杜绝世兵将领割据的情况。
乍看之下,府兵制其实限制了朝廷进行征战的能力。但放下征服者的视角,府兵制不失为战乱浩劫对生产生活影响之后的反思。提前实现“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的愿景。可以看出,中国大一统这个概念之下,历史朝代表里的“家天下”并不只是说天下归一家了。他还有别的意思,先有家,然后才有天下。
白起坑杀20万人,杀的不仅是战场上的失败者,更是赵国战后复兴的可能。
误差情况更加精确的是同时代的罗马。我们最熟悉的罗马基层指挥官恐怕就是百夫长了。他是那个在古罗马影视作品中走在方阵排头,头盔缨横向的那位。他的选择也并不随机,通常来讲,他是一位保民官。或至少是所在单位中最年长者。但他名为百夫长,实际上可以调度的战力只有80人。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往下看。罗马帝国军队每10人为一帐,他们共享一个帐篷,并以此成为军队中的最小单位。一个百夫长同时控制10帐。而他们把水搅浑的方法很简单,这一帐的10人中,有两个是照料其他人的仆人,让其他人专心武事。
每个百人队除刚才提及的80人和百夫长外,另有副官、督军、司号和掌旗官。两个百人队为一个中队,三个中队,即6个百人队(480人)为一个大队。每个中队和大队中的最终负责人都是各自层级中资历最老队长。
一个罗马帝国军团包含10个这样的大队,以及一个120骑的骑兵部队和操纵攻城器械和弩车的技术兵组成。但其中第一大队不是6个百人队,而是5个双倍百人队,800人战力(5*80*2)。这个大队通常是军团的老兵和精英,并且该大队中的负责人通常兼任司务长,是普通人在军团生涯中可以企及的最高地位了。他与另外6名军官一起辅佐军团长,而这六位军官和军团长都是贵族出身,其中军团长是罗马最高议会中600议员之一。这七位军官共同指挥这样一个军团,5,240人左右的战力。
仔细看的朋友们会注意到这里我们用了“罗马帝国军团”这个字眼。这是因为罗马被划分为王国时期,共和国时期以及帝国时期。我们所熟悉的和战锤40K中极限战团无限接近的是罗马帝国军团,是在马略(仍然是共和国)改革之后形成的军制。王国时期罗马实行的是全民皆兵,部落分配制。罗马人、希腊人、伊特鲁利亚人根据各自的经济和技术水平组成了不同水平和风格的军队。比如伊特鲁利亚人冶铁技术高超,又是王族部落,装备更加精良。此时罗马采用的从希腊继承过来的长枪方阵,军队存在的主要目的是抵御亚平宁半岛其他部落的劫掠。
罗马实际上最能打的是共和国时期,在此期间罗马打下了后来帝国的几乎所有疆域。在挽救罗马于其他部落的威胁时,马努斯·马克西姆斯对罗马军队进行了第一次重大改革。他将军队依照公民的经济水平划分为不同兵种。当你作为公民注册自己的收入和税金时,你同时被期待支付得起特定种类的武器。当你是一个穷人,你可能买不起全套武器,那么你当兵的时候就会被编入轻步兵,Velites。你的工作就是在最前排扔点标枪,拿投石索扔点石头。以及对于骑兵不普及的罗马军队,轻步兵要去做斥候工作。小康之家的孩子买得起全套装备了,投枪,短剑,头盔,锁子甲,早期板条甲。那么你就可以成为重步兵了。重步兵依照经验分为三排,第一排是经验和资历最浅的新兵,被称为Hastati;第二排是经验和资历较深的Principes,这个词跟一看就是中坚;最后一排是Triarii,最后一个字母i单独发ai的音。他们是经验最丰富、最老练的战士,并且他们不装备投枪,而是长矛。更加阔绰的公子哥们买得起,也养得起马,会作为骑兵加入到军队中,通常在Hastati的两翼,少数会作为保镖,副官和传令官在军团长身边。最后还有另一个极端,有些公民没有任何资产和收入,太穷了,连投石兵都当不了。这个副本你们别下了。
和这个一比,花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妥妥的贵公子。
这里的共和国重步兵排列体现了罗马军队此时的方针:培养和保留自己的战力。与其他一些国家的新兵殿后不同,罗马共和国军队新兵全都在最前列,挨最重的打,但吃最多的经验。再加上十一抽杀律,虽然是新兵,但很难让他们产生溃散。拉丁语中类似“危急存亡之秋”的谚语便是:轮到Triarii 了。
但最后,Triarii 也救不了大罗马。也许在马略改革的时候,罗马的命运就已经定下来了。权谋的斗争束缚了国家机器的运转,奢靡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畸形消费,奴隶经济对扩张的无尽胃口迫使他不得不维持庞大且越来越不受控的军队。当这个军队只代表元老院和精英,而不是全体罗马公民的时候,它就只能像它所代表的东西一样烂掉。
介绍完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军制,我们可以试着找出他们之中的共同点了。不要看具体数字,你就看两个军队最小单位组成的最基本逻辑。一伍和一帐,他们都是在更长期的生活中,至少也是行军这段时间生活里,共享一切的最小单位。当你们要埋锅造饭时,他们是给你挖坑,递劈柴的人;当你喝了当地的水开始闹肚子时,他们是那个拖着你行军的人;当你上厕所忘了带纸,他们是那个给你拿纸的人。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就是睡在你上铺的兄弟。也正因为如此,在面对生死搏杀的时候,他们才是和你一起从死人堆里一起爬出来的人。
稍微更上一层楼来看,中国兵制的改革和罗马兵制的改革,原因和动机也是一样的。国家刚刚成为一个整体,周围异族环伺的时候,秦汉采用了伍什之制,罗马王国采用了部落方阵。都是在尝试将一个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社交范围直接嵌套进军事组织之中。当汉末的三国和罗马的奴隶经济使战争成为常态,魏晋形成的世兵制和罗马形成的马克西姆斯改革都是将战斗力进行长期保存的尝试。
而当国家从动荡再次变为统一之后,压力来源不同的政治模式使得东西方进入了两种不同的制度。隋唐时期外部压力小,主要的问题在中央皇权对军阀割据的风险和朝代交替之前大战对户口的破坏上,于是有了府兵制。加强中央军队对地方军队的绝对优势,弱化将领和军队的粘性,将锁定在军户中的生产力回归到民户。而马略改革前,罗马的主要问题是国家顶端财富的维持和安全与末端兵源不足和无土公民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马略改革让罗马产生了数支更加职业化的军队,他让无法释放生产潜能的人力通过国家经济的扶持成为了扩大奴隶经济规模与市场的战斗力。
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国际环境改变了原本如此相似的两者,但更底层的基础,却从来未变。直到西罗马帝国灭亡,一帐的这8人都是同甘共苦的兄弟,一伍的那5位都是卸甲归田时候用一包盘缠赶路的乡人。不论他们头上的王朝如何更迭,将他们绑在一起,让他们奋力厮杀的,都是人类在泯灭人性的战争中剩下的那一点温存。
还是要看一下这种思路是不是全世界都一样的,我们可以带入几个其他文明和时代看看。首先来看一下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情况如何。缺少文献是这个时代基本的问题,但到了军制这个方面上,主要的额外难题很可能就是他们根本没有。但我们能明确知道的是那个年代的封建土地和人身依附关系。国王,公、侯、伯、子、男爵以及骑士依次按照封建合同要求其后者下属提供军事服务。这个关系在麦教授的节目中又非常好的描述,这里不在冗述。在其节目中同时包含了王侯将相级别中《十字军之王》那样的封建军队组织关系,也谈及了《庄园领主》中微观农庄领主和他们领地中居民的关系。而这两种关系的结合,就是中世纪西欧普遍的军队组成方式。
举个例子,阿兹卡班伯爵在宴会上受到卡巴斯基伯爵的羞辱,决定要干他。看了眼自己手下直属的500常备军,摇了摇头,翻开自己的合同簿。巴伯尔崩男爵在他们的合同中表示在需要时可以给阿兹卡班伯爵提供300人,1/4配长枪和马匹,1/4配长弓和马匹,1/4配长枪步兵,1/4配长弓步兵(Walter Strickland男爵与Richard Neville伯爵之间的合同)。巴伯尔崩男爵之所以能负担得起这个义务,是因为他手下某个庄园主,同时也是他手下的骑士彭泊尔巴有几十个会使长枪的。这样的庄园主他还有那么几个,当然不一定都是单一兵种,也许彭泊尔巴自己就有两三个兵种保护自己的庄园呢。而阿兹卡班伯爵又有好几个巴伯尔崩男爵这样的下属。
因此,中世纪军队的军制更多是用这种封建合同来组织起来的。再加上雇佣兵和征召兵,以及比如麦教授节目里提到的支付金钱给领主让其雇佣建制更加多样化的军队,一个领主的爵位并不能直接等同于他能发动的战力。但这其实是验证了笔者这里的观点,即该军队仍然是以人的社交范围为基础形成堆积的。庄园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生产生活社交圈,一个佃农和他的邻居服务于一位小领主,这位小领主与其他几位小领主共同服侍一个更高的领主。或者一位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次子新加入一个雇佣兵营地,而雇佣兵营地的老板又是几个当地小领主的座上宾。那这样就有了至少两层社交圈。佃农张小二和地保黑狗哥忙完一天村口喝两口,窃格瓦拉换岗下来在篝火旁和其他佣兵交换有色笑话的底层社交圈子;以及小领主和雇佣兵老板们盯着倒酒女仆的脖颈,交换周围情报的稍微高那么一点点的社交圈子。他们的上面还有排场更大的圈子,但不管圈子多么大,多么密,箍住这个圈子的,仍然是封建土地和人身依附关系。
到了推翻旧秩序的拿破仑时代,他的老近卫军单个步兵团由一个步兵连和两个掷弹兵营组成,每个团必须带一个新兵锻炼营。每个掷弹兵营有8个连,新兵锻炼营5个连。一个连有80名掷弹兵,军官有上尉,中尉,少尉,下士,中士和军需官各一人。你看看,你看看,是不是罗马一个百人队一样一样的?!配营、连数量和每连战斗员数量后来小有变化,但不难看出拿破仑的这个老近卫军就是照着帝国百人团来的。而从他给每个团配置新兵锻炼营来看,也有罗马共和国时期新兵吃经验,保留和培养战力的想法在里面。这个人武装干翻旧世界的思路就没变过!
最后再看看现代,趁还没凉看看英国陆军。现代英国陆军,一个班7-12人,一个排有3-4个班,一个连有2-4个排。一个营有一个指挥部和3个以上排组成,一个团通常会有一个以上的营,但一团只有一个常备营和一个预备营(或民防营)的情况也不少见。一个旅包含三个团,战斗员3,600到4,000人。一个师包含3个旅,是在场上独立进行军事决议的最小单位。其上是几个混合师合起来的军部。
摆脱封建传统之前,英国陆军秉承着中世纪封建依附关系的传统,军队通常是一位爵爷自己拉起来的队伍。军队质量良莠不齐,跟带兵来战的爵爷手段有关。后来英国发生内战,国王查理一世和议会决裂。交战过程中出现了护国主克伦威尔,他建立的“新军”是英国第一个现代化全职军队。1728年开始,英国陆军的团就和属地挂钩。大量原来只有编号,或者初、现代团长名字的团被改名为兵员所在地。这就很明显是在用同乡的这种羁绊来让提高战斗员凝聚力,一、二战期间兵力损失严重的时候,乡团已经不够了,英国甚至有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的,比如英国毛纺织行业兵员团(实际吸收入约克郡燧发枪团)。由于他们一个团有这种团长发起的传统,以及之前提到的老式军队规模与其经济实力有关的加持,英国一个团,Regiment,的人数和编制不稳定,也就造成了很多过去的翻译文献中团、营不分的情况。
以格洛斯特营(团)为例,前身可以追溯到1694年,是英国内战议会军创立新军后不久的产物。他的初创战团原体是吉布森上校,后改名28步兵团,61步兵团,格洛斯特步兵团(营)。拿破仑战争期间在埃及的亚历山大,面对迂回到背后的法国骑兵,背靠背双方向射击,得到了在帽子两面都贴上团徽的例外殊荣。滑铁卢战役期间用方阵抵御住了法国骑兵的冲锋。后来缩编,一战开始时只有两个常规营,其中一个还在天津。二战期间英军表现不用多说,格洛斯特营二战没去过非洲,但去过南亚打日本人。二战后再缩编,只有一个营,抗美援朝期间被我志愿军几乎全歼。后来用生还者作为骨干重建,再缩编,与其他几个营合并到爱丁堡公爵团。再缩编,现在就是来复枪团的一部分了。
这么一个原本传奇的单位,这么一群用足球作为羁绊就能在别国街道开始战斗的国民,这么一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为什么要一缩再缩?会不会是因为他们那目空一切的一作再作?
其实是建军节的时候写的,但当时耽搁了之后就束之高阁了。而且现在看来,思想主旨完全没有。想起来要写完的契机,是我中学时候的一个同学从军队复原留在驻地那边了。这次他回内蒙古,跟我其他同学吃吃喝喝的时候给我开个视频,他喝多了在哭。看着你们啊,就想起我战友了啊!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