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的大部分活动明日方舟保有了开服延续的视觉风格,从标题设计可以窥见——几乎是清一色的UI同款字体,方正准雅宋或者思源黑体,更改字间距或者做了拉伸处理,宣传图的视觉感受相对一致。
火蓝之心的标题就是这样的手法,甚至用蒙版把几个字截成一样的大小,可以看到字面的边缘有明显的切割痕迹。现在看来这个设计多少有点意味不明:为什么采用这个手法,表达了什么?这些问题可能都归因于设计师在AI界面中的瞬间灵感。当然,左下角设计的音乐节logo还是很不错的。
这就讲到了一个问题,活动策划的 拓展深度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视觉方案的说服力。比如火蓝之心的项目,可能是从 夏季→海滩→沙滩音乐节 这样的路径生成的,这个定位的过程缺乏一个明确的意象,不论是“黑曜石”还是“音乐节”,都难以在现实中挖掘出对应的视觉参考,于是就上升到世界观层面(也就是游戏的整体风格),现代性、通用性,进一步说就是缺乏记忆点。
后来随着世界观的铺开,这个问题便没有开服时这么普遍。一个活动的解决方案要有记忆点(特殊性),往往需要抓住文化共鸣,可以是一个地区的风格,也可以发源于流行文化。
随后的三次夏活基本属于同一套对夏天的看法,清爽、水、节日,都利用了涂鸦和拼贴艺术,色彩方案也比较类似,用了纯度比较高的蓝色,辅色则选强对比的颜色。区别在于,密林悍将归来更注重街头涂鸦(有很多喷溅的笔触),多索雷斯更偏重美式贴纸,理想城几何构成元素更多。大体上灵感来源是类似的,而其中“多索雷斯假日” (a.k.a.古战场) 的设计是最值得一聊的。
约翰老妈代金券,以及一些多索雷斯防卫精品(标志物)
相比于另外两次夏活,“多索雷斯假日”使用了大量的贴纸元素,贴纸上的设计元素则往往类似一些商铺的标牌设计。设计师使用更为现代的手法重构了近几年流行的“复古怀旧风格美学”(Retro Vintage Aesthetic)[1],这种风潮大量模仿了上世纪70年代的美式贴纸设计和街头涂鸦,除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噪点”之外,这种风格突出表现了“圆润”或者 “随意” (Groovy)[2],受到上一个十年的嬉皮文化、学生示威、迷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自由、反叛、张扬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视觉风格——看起来也和多索雷斯(玻利瓦尔)的设定比较契合。
2020年前后逐渐有致敬70s风格的复古热潮兴起,至今仍有流行趋势[1]。很显著的原因是这种扁平化插画和现代的扁平化UI等设计主流适配良好。相比于70s,现代设计师的致敬往往会更加注重平面构成,添加一些黑色的细轮廓或是白色描边;另外,不使用现代设计中常用的投影、渐变技巧也是其特色之一[3]。很多主打“现代性”的品牌甚至开始使用这种设计,比如Google I/O 2022 的活动宣传等[4]。
风格在时间流中不断被重构和致敬,依然会成为能够引发时代共鸣的设计。我们在谈论“70s复古美学”的时候其实是在谈论一种“氛围”,它们不论由什么图形元素和调色板组成,都传递着相似的信息——明亮、微笑,向每一个路过的人传递快乐与乐观。
这张图可以最好地说明设计师如何受到70s风格影响设计的。手写字体和笔刷在后面涂的几笔具有鲜明的涂鸦艺术风格,嘉年华的Logo是一个如上文所谈的美式贴纸设计。标题背景中花的元素也是70s常见的自然元素。其他的字体有一款是经典思源黑,另一款是我没认出来的一种粗无衬线体,可以说是假日主题最正常的选择。还有就是每个方舟PV都有的半调网格 (粥味的象征) 。
到这里,视觉设计的任务传达了以下的关键词:明日方舟,自由,快乐,现代,反叛。但最为夏日的色彩还需要通过配色方案(调色板)来表现,这里可以着重谈谈张图具有代表性的配色。
很明显的特征是色彩的纯度(饱和度)很高,从颜料调色的角度说就是“几乎不混任何的白色”;并且,色彩关系对比强烈,往往位于色轮的两头。很多运动品牌都会倾向于使用这种高纯度的颜色, 往往 与活力、阳光、热烈相关。另外,强对比的配色也是70s美式设计的特征,具有强烈的宣传性(常用于广告)。
这次活动的视觉方案采用了高纯度蓝色主色+黄、绿、品红点缀色的方案,大体上也是这个原因。夏日在阳光照射下,印刷品、水体、天空、岛屿、沙滩都显示出高明度、高饱和的纯粹的原色,设计上忠实地还原了这种氛围。
而如果设计师希望整体的视觉风格更回归70s(也即,看起来更“复古”),可能会考虑使用偏暖的配色方案,依然高饱和强对比,但色相相对集中在黄红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夏活在UI和地图界面等方面延续了解决方案,形成了非常统一的视觉效果。
如果说“多索雷斯假日”使用了现代的解决方案作为对70s复古风潮的回应,“火山旅梦”则完全回到了那个迷幻、流行乐、回忆中的年代。活动贯彻着对“场所”与“在地性”的阐述,不论是经济转型中当地居民的迷茫感、工作的热情与苦涩、科学家与音乐爱好者对热爱事物的追求,还是更多的关于人生和与自我和解的话题,无一不在表达着独属于汐斯塔的“地域性文本”。
而这也是这次活动最适合70s复古风格的原因。从火山到海岸城市中散发的怀旧、但又充满希望的气息是栽种这种设计最适合的土壤。这就是我所说的“设计的说服力”。怀旧是略带忧郁的对往日生活的怀念,乐观是依旧充满对未来的希望,如同夏日将尽、聚会散场,狂欢的甜味仍在舌尖,品尝一番,醉醺醺地沉入梦中。这样的核心串联了剧情、视觉、音乐,从而使“火山旅梦”成为历年夏活最为完整贴切、最能触动人心的解决方案。
同样大范围地使用了贴纸,相比“多索雷斯假日”的技法,“火山旅梦”则回归了70s风格的关键词:自然、圆润、暖色。标题字体的设计就非常具有复古风味,Kristina称70s的字体设计往往像“熔岩灯上的气泡(bubbles of a lava lamp)”,我觉得这个比喻真的很精妙。主界面UI中的几个标题字都选用了类似风格的字体,或是具有复古特色的短衬线字体。
标题的字体找到了一个类似的,一般来说标题的字体设计都会基于某个字形做字,应该是在若干款风格相似的字体中进行了拼接改造。短衬线体则比较接近Modesto字体家族,这个字体还是比较常见的,“衬线→无衬线”的过程基本可以认为和现代化同步,因此短衬线的字体往往给人信息技术革命初期的感受,复古,但不复到很古。
如果有朋友不知道衬线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字体边缘那些起笔和收笔的装饰性线条。一般认为,衬线起源于早期楔形文字雕刻壁画角落处不可避免的扩展,一直进入了印刷时代都是如此。
信息时代人们从纸面阅读转向了屏幕阅读,由于屏幕渲染的原因(这里涉及一些计算机图形学、抗锯齿的历史因素),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衬线体(可以对应中文的宋体)的“衬线”装饰会在字体较小时被渲染得“模糊”,不易阅读[5]。因此,无衬线(可以认为是中文的黑体)被设计用以适应屏幕渲染。这就是手机、电脑等系统内置字体是黑体的原因——苹方、微软雅黑、HarmonyOS,等等。
所以我在上文中说,衬线到无衬线的转变大致可以被认为代表着现代化进程。
雪雉的小店里卖的东西其实也非常具有复古气息。这类icon的设计可以看出受到了 双色印刷 与 半色调 的影响,本质上都是对老印刷技术的致敬。设计整体的调色板都是偏暖色和低明度的:
这些贴纸的底色是旧报纸和旧杂志特有的米黄色。印刷在其上的只有两种颜色:黑色与红色,其实更合理的是 黑色 与 品红色 (CMYK中的Key Black & Magenta)。可以把这个设计理解为印刷完成后添加了一层滤镜,就像整个活动充斥的暖黄色氛围,其实是老式相机在冲洗和保存过程中,品红色容易褪去,再加上相纸的酸性烧灼影响,于是整个画面会泛黄[7]。
另外也有说法,称在19世纪,棕褐色染色剂可以作为防腐剂,并且可以温暖工业时代灰度人类的冷峻样貌(warm up the severe appearance of the grayscale humans of the Industrial Age)[6]。因此如今的设计师会采用棕褐色调/棕黄色调赋予摄影、设计作品复古的外观。
70年代,熔岩灯字体,花朵纹样的裤子,棕黄色调的摄影作品
简单进行色彩校正后,图像会呈现这样的色板,回归了白色(纸色)、品红、黑色的双色打印样式:
话说到这里,好奇的小朋友们可能要问了,到底什么是双色打印呢?其实也很简单, 双色调(duotone) 是由两种对比色组成的创作。如果说摄影中的调色是 重新上色灰度图像 的过程,那么双色调就是用两种颜色进行调色——一种填充暗部,一种填充亮部。这种做法同样是现代人复古的一种方式。在彩色印刷时代后期,双色印刷作为一种节省成本的方式被引入,与其使用CMYK四色印刷,不如就选两种,经济实惠。60s和70s的海报设计往往会采用这种方式,增强设计的迷幻效果[6]。 (顺便一提上面下面说的迷幻艺术其实都是指与摄入致幻剂后的体验相关或受其启发的视觉效果。)
Joan Of Paris ( 1942 ) 的双色印刷日票
如果有朋友不知道CMYK是什么,这里顺便提一句,简单来说就是印刷机所用的四种颜料(C,Cyan,青色;M,Magenta,品红或洋红色;Y,Yellow,黄色;K,Key,关键色,黑色)。这里涉及到一些色彩科学,就不细说了。
总之就是!打印机会印四种颜色在白纸上,每种颜色会在白纸上遮盖部分区域,从而导致光(本来将被白纸完全反射)的反射减少了。例如,黄色颜料导致白光中的互补色蓝色被吸收,因此只能反射出黄色的光。这个模型因此被称作减法模型。
经典的CMYK示意图,CMY混合会产生一种不完美的黑色,因此引入了K(墨水)
当然,现代的设计师采用双色印刷肯定不是因为成本考虑,大概由于现代数字设计技术(Photoshop等)可以方便地创造类似的效果,而你不得不承认这种效果非常有视觉吸引力。Spotify 的设计师看起来就特别钟爱这种表现形式,如果你经常使用这个软件,一定能注意到很多推广或者广播的视觉都是使用双色调的风格。(可以看到,使用的色调已经不再是CMY印刷三原色了,因此它们看起来更加时尚、现代)
其实在你的朋友圈中,可能也有很多人会使用这种方式给照片调色。
利用ps可以快速给一张图片进行双色调处理,当然前提是这张图片的明暗对比足够强(上图使用了品红替代暗部,黄色替代亮部)
半色调 (halftone,半调网格,半调网点),这一个任何讲明日方舟设计的人都会讲到的词语。其实也和刚才讲到的双色调一致,都是对印刷技术的致敬。本质上也是一种节省印刷成本的方案[8]。
如果你仔细观察报纸等丝网印刷品的彩色部分,你会发现它们本质上由很多的彩色(CMYK四色)小斑点构成,在远距离观看,它们看起来就是正常的彩色[10]。例如图中,青色与黄色叠加的部分整体呈现绿色。这种方式不用将整张纸印满墨水,大大节省了墨水用量[9]。现代设计中这种网点的形式被大量运用,而且相当一部分并非是为了复古的外观,只是单纯的丰富画面的元素。
明日方舟 几乎每个活动(未考据,纯个人印象) 都会有半调元素,要么在PV里当个背景细节,要么垫在自媒体宣传图上。这些设计几乎都是为了丰富画面细节,而“火山旅梦”中的半调网格使用则与双色调一致,具有令人信服的缘由与设计的环境。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句活动的主题OST了,作为一个综合媒体艺术,游戏的视觉表现与文本、音乐、交互都是相辅相成的。主界面的日间版本是经典的City Pop风格,而到了夜间则是日间的remix版本,添加了很多蒸汽波色彩的采样。而众所周知,蒸汽波(不仅作为音乐,也作为一种视觉风格)非常喜欢使用早期互联网时代的素材——有人认为它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商业音乐”[12],也有人认为它表现了怀旧的“复古未来主义”(此事在“孤星”之中亦有记载x)[13]。我反倒觉得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也相当具有复古的色彩,怀旧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并不是单纯的批判或赞许。
就像初次观赏这次夏活的PV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x核(梦核池核),要么就是蒸汽波、后室、(海绵宝宝)。其实都差不多,这里不是在说风格警察或者刻板印象的事,这些风格其实都有相似的元素。
比如这一段,阳光、棕榈、城市,这些是属于蒸汽波的元素,来自迈阿密的明媚风光[14]。浅色调的调色,整个画面偏向粉色,这个则是梦核的特质[15]。另外,画面上轻微的色调分离、胶片颗粒的后处理、低分辨率的“模糊感”,这些特征在核类美学(梦核、怪核、池核、阈限空间,后室就受阈限空间影响)中都很常见。
左:《爱德华剪刀手》中的“梦核郊区”;右:迈阿密的棕榈树、海滩与日落
设计当然不是“选择一个风格👉照抄!”这样的过程。为什么使用了这些元素,本质上都是看到了它们共有的恋乡感、怀旧感。并且,这些21世纪新兴的风格都是受到以前美学的影响的,典型的就是核类艺术都有迷幻艺术的影子( 嗑药和做梦系出同源 )。
同样延续着落日、棕榈树、海滩的意象,70s复古风潮的“熔岩灯”字体,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屏幕上这些CRT扫描线。熟悉电子游戏史的朋友们应该都比较清楚,在早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屏上显示低于最大垂直分辨率的逐行扫描信号时,常出现这种线状纹路[16]。
这种效果在如今的电子游戏中常被用来还原复古效果,例如:《小丑牌》(效果做得更细致,有一些暗角和uv偏移,更还原老式显示器),以及我今年的年度最佳《动物井》(私货时间)。
实现CRT扫描线复古效果其实需要一个前提,就是你的画面的像素大小也要“恰好可以嵌入扫描间隙”。《动物井》中的扫描间隙是两个像素[17],但回到“火山旅梦”PV中,背景的高保真效果与前景的CRT滤镜融合得不是特别好,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横线图层正片叠底或叠加了一下。这种风格实际上与像素明显的画面更加适配。
不论如何,话说回音乐上,citypop-蒸汽波这样的对照,其实也就是旧与怀旧的对照。白天在城市中享用“靡靡之音”的人们,夜晚回到梦中,回忆白天的舞蹈与音乐的美好。从这个角度看,白天-夜晚切换的效果简直是神来之笔。
活动OST 中的其他几首曲子也值得一聊。除了夜晚白天两个版本,主界面曲《Misty Memory》还有一个原声吉他弹奏的版本,非常克制的打击乐营造出篝火下听乐手独奏的感受,非常有节日余韵的氛围。 大家都很喜欢的《Effervescene》则是一首旋律很入耳的热带浩室(Tropical House),马林巴琴和长笛的音色非常具有代表性,动机重复得比较多,很容易就上头了。
另一首《Counting Sheep》的战斗曲则一转摇滚。这里有趣的是,乐曲中用了一些弗拉明戈吉他和弗里吉亚调式,这些都是很西班牙的元素,如果你玩过《渎神(Blasphemous)》或者对棘刺的相关音乐比较熟悉,应该很容易听出来。
棘刺EP 《El Brillo Solitario》,可以去听一听这其中使用的乐器和主要的调式 在《大地寻旅》中记载,汐斯塔由哥伦比亚人建立,并逐步发展成为通往伊比利亚航线上的贸易城邦[18];而且汐斯塔(siesta)这个词就来源于西班牙语[19]。可以说在这个地方的构筑中涉及这两个国家的要素再正常不过:视觉上主要以美国为主,迈阿密、70s复古风格;涉及到西班牙元素的就这一首曲子最为明显,所以专门聊一聊。
另外就是活动的关底Boss曲《Sheepnado Decimates Nomadic City》,是一首偏向融合爵士(Jazz Fusion)的曲子,虽然是不同的作曲家,但很多元素和老鲤的EP《却阑珊》非常相似。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是加入了一些说唱的采样,并且都是city pop+funk元素的融合。反过来一想,老鲤和多利好像确实还有点相似,有一种入世-出世的对照感(当然没有仔细对照)。
以上关于“火山旅梦”的部分好像写得过长了。总之,这次夏活从各种角度上——策划、文本、视觉、音乐、交互( 这里不谈dpsdph总伤打数初动回转 )——都是一次相当完美的活动,希望明日方舟以后也能端上来这种视觉叙事圆滑自洽、与其他元素融合恰当的优质活动~
概括起来看,这次活动的视觉方案可以理解为“🐱+埃及”,猫代表着萌系、二次元、圆体、圆角(于是标题是这种设计),埃及则是刻板印象中的古埃及,这些大家都能看出来,也没有长篇解说的必要。题外话,有一个奇妙的现象,夏活的主色基本是在“青→蓝→粉→紫”的路径上演进,莫名让人觉得夏天却来越热了( 哎,全球变暖 )。
“宝石铭刻”活动可以说代表了本次活动的视觉风格。背景用胶片颗粒添加沙砾质感,UI的边缘做了轻微的粗糙化效果(我发现当期的“揭幕者们”的烟花配装界面也用了这种边缘处理,可能是为了模仿布料的粗糙感,个人觉得不是一个特别好的解决)。前景还添加了一些色散效果的光效,大致上是模仿热浪(更热了)。图形元素就是埃及与猫了。
我觉得这次活动的视觉方案是有所缺憾的,做的不够好的一点是,其实并不是特别埃及。古埃及的符号本质上是象形文字,而其象形程度是相当高的。并且其标志性的侧脸特征消失了,因此看起来不够古老,反而看起来很现代。这可能是因为:
圆角过于标准。仔细观看莎草纸上的图形,你很难看到这种AI里倒角倒出来的二次贝塞尔曲线圆角;
简化过多。符号被抽象过度,比起模仿古埃及,不如说更像《巴别塔圣歌》;
运用了渐变。在纸面作画的时代,基本只有画笔的湿到干的过程,很难出现这种透明通道(Alpha)的渐变。
《巴别塔圣歌》,一款语言学背景的解谜游戏,这里的符号学设计和游戏本身的SketchUp式低模渲染风格是融洽的
我猜测设计师试图将壁画、符号、仪式的元素融入莎草纸书写的视觉表现,但从结果来看稍微缺乏一点说服力。
对于文明起源时代、古老、占卜的内容,还原的更好的是“萨卡兹的无终奇语”的视觉设计,如果有机会还想写写它相关的内容。但总之,关于夏活的这一部分,要说的就这么多了。感谢阅读!
Matt Thorne, Graphic Design Trends 2024. 2023, YouTube . Kristina, Designs through the decades: 70s style. 2023.6.1, spreadshirt . Dervis Akdemir, Far Out and Funky: Exploring the Iconic Art of the 70s. 2023.4.10, ARTCHI . Lyudmil Enchev, 40+ Great Flat Design Examples with Outline Retro 70s Vibes. 2022, graphic mama . Johnny Levanier, The duotone effect: what it is and how to create a duotone design. 2018, 99designs . Why do older pictures look so bad (yellowish, drab). 2012.1, straightdope . Get a retro look with halftone effects. Adobe . Halftone Explained: What Is It and How to Make These Dotty Images. depositphotos . JerryMaomao_, 动物井的画面效果是如何实现的?2024, Bilibili .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