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改游戏,即以 影视为蓝本 改编而来的游戏。影改游戏的制作方向多为原片剧情的再次演绎、世界观拓展、同人向作品,它是电影产业下的副产品,起到了为电影IP发掘更多的忠实观众、提高IP价值的作用。此外,也有很多的游戏制作公司发现了一些影视IP的游戏化价值,这些游戏公司会积极与制片公司合作,取得相关授权,制作出相关的游戏
当我们提到游戏改编而来的电影,我们能脱口而出很多知名IP:《生化危机》《寂静岭》《龙与地下城》《魔兽》《巫师》《真人快打》《街头霸王》等,这些作品不论口碑如何,在IP知名度的影响下依然能在游戏圈和影视圈有着很高的话题度
但我们把主语和宾语互相交换,问 有哪些成功的影改游戏 ——《蝙蝠侠:阿卡姆系列》《中土世界》系列、《星球大战》系列......
把动漫也算进去呢?——《火影忍者疾风传:究极风暴》系列、《JOJO的奇妙冒险》系列、《鬼灭之刃》系列、《刀剑神域》系列......
哪怕把问题里面的主语换成与影视、动漫八竿子打不着边的小说改游戏也算进去:《地铁》系列、《潜行者》系列
笔者注:《潜行者》系列以不严谨的角度来说是基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同名电影《潜行者》改编而来,但深挖下来,是根据斯特鲁加茨基兄弟的短篇小说《路边野餐》改编而来的,因此《潜行者》系列被笔者视作小说改编的游戏
当我们去问很多影迷和游戏迷上面所述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 “影改游戏?成功的好像没几款啊!”
“成功的好像没几款啊”这一句话,正是笔者想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在此,笔者将通过对影改游戏的发展史进行简述,并例举出成功的影改游戏和失败的影改游戏,分析他们取得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以此发掘为什么影改游戏鲜有成功作品的深层次原因
因篇幅原因,本文只列举出一些在电影圈中的知名IP改编而来的游戏以及游戏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影改游戏,知名度小的就不写入文章当中
1975年,一名在影视圈初露头角的新人导演,将一本在基于1916年众多鲨鱼袭击人类的事件改编而来的小说,翻拍为电影。这部电影用1200万美元的预算,在道具故障、预算超支等众多困难的情况下,创造出了共1.3亿美元票房的奇迹。它是新好莱坞运动当中的又一代表作,给全球观众第一次带来了“大片”的概念......这部电影,在世界电影发展过程当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因此而名声大噪
未来的影迷和影视圈同仁为他赋予了“新好莱坞四杰”(The Big Four of New-Hollywood )之一的冠名
新好莱坞运动,指20世纪60至70年代发生于美国好莱坞的事件。受国内越南战争、种族歧视等社会背景;法国新浪潮电影、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崛起;电视行业对传统电影行业冲击等因素的影响,美国本土的创作者开始对本土电影的创作进行革新,期间有《教父》(Godfather)、《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星球大战》(Star War)、《大白鲨》(Jaws)等代表作。新好莱坞运动标志着好莱坞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被取缔,新兴的表现手法丰富了电影语言的表现形式,这次运动对现在的电影产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缔造了这个奇迹的导演,叫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Steven Allan Spielberg )
而这部让斯皮尔伯格名声大震的电影,名叫 《大白鲨》 ( Jaws )
之所以会花较多的篇幅去写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其原因在于, 电子游戏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游戏化影视作品,即影改游戏,是《大白鲨》
《大白鲨》的商业价值,被当时的众多游戏制作公司看中,纷纷向《大白鲨》的发行商——环球影业( Universal Pictures )递出了自己的Offer,以求自己能够在这一IP的加持下能“扶摇直上三千里”
可惜的是,第一款改编而来的游戏现存的资料很少,我们仅能知道,这款游戏的制作商——甚至连名字都很难搜索到的制作商,在电影上映期间同时发售了游戏机台,即1975年——街机在北美市场独占鳌头的时代
现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由《大白鲨》改编的游戏,为LJN制作的同名游戏、南梦宫( Namco )制作的同名游戏
尽管有关第一款《大白鲨》的相关资料很少,但《大白鲨》被改编为游戏这一事件表明,影视和游戏不仅能共生、相互交融,还能互相影响。 这种影游融合的商业模式已经出现了雏形,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逐渐成熟并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产业现象 。例如,Appaloosa公司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大白鲨》游戏,提供了一种“海中侠盗猎车手”的体验,玩家在游戏中扮演大白鲨,展现了游戏方式的创新。这种改编不仅让玩家以全新的视角体验电影中的故事,也拓宽了电影IP的商业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1983年,美国电子游戏巨头 雅达利 (Atari)发行了备受期待的游戏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这款游戏是基于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同名经典电影 改编的。玩家们满怀激动地将卡带买回家,插入他们的Atari 2600游戏机,期待着能够体验到与电影中那个温馨而奇妙的外星冒险相似的游戏旅程
然而,当他们开始游戏后,许多人的兴奋很快转变为失望和愤怒—— 游戏的糟糕关卡设计、令人困惑的玩法、以及与电影情节几乎没有任何关联的游戏内容 ,让玩家们感到极度沮丧
玩家们发现,游戏中的E.T.角色在寻找电话部件的过程中,不断地掉入井中,而这一过程既重复又乏味。能量的快速消耗和复活机制的不明确,使得游戏体验变得异常艰难和令人沮丧。此外,游戏的目标和任务并不清晰,玩家往往在游戏世界中迷失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这些设计上的缺陷,以及与电影情感和故事的脱节,让那些冲着斯皮尔伯格的大名或者对《E.T.》电影充满喜爱的玩家感到被欺骗,他们的热情被无情地浇灭
糟糕的游戏质量,供过于求的卡带生产总量,导致雅达利出现了严重亏损,不得不申请破产, 雅达利大崩溃 也自此开始,美国本土游戏产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长期处于休克的状态,几年后,美国的游戏产业在这一段时期几乎被大洋彼岸的日本垄断, 影改游戏的交接棒,自然也传到了日本手上
1985年,由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Sylvester Gardenzio Stallone )主演的《第一滴血》( First Blood )续作《第一滴血2》( Rambo: First Blood Part II )在全球上映,《第一滴血》IP的成功让日本的游戏厂商看到了游戏化的价值
《第一滴血》电影的主旨在于反映越南战争后,分裂的美国社会如何伤害越战老兵,基于此,整部电影并没有过多的杀戮镜头,更多地是兰博被动性的防御,从游戏的角度而言,要让它好玩,难度很大。
相较于第一部,《第一滴血2》在里根执政时期,为了迎合遏制苏联的对外政治战略,将反派设定为越南人民军和苏联特种部队斯佩茨纳兹(Spetsnaz),这一改变不仅体现了当时美国的政治氛围,也迎合了观众对于反苏情绪的共鸣。电影中加入了大量击杀镜头,强化了动作场面的激烈程度,根据当时观众的回忆,当看到史泰龙饰演的兰博以一敌百,用机枪扫射反派时,全场观众振臂高呼“USA!”,这一反应揭示了电影在激发民族主义情绪方面的成功。这种 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比起深入探讨越战创伤,更能直接触动观众的情感,达到“爽点”
从这一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滴血2》在影游融合的商业模式中,其游戏化难度和玩家受众相较于《第一滴血》来说更为广泛。第一部《第一滴血》以PTSD作为切入口,探讨了越战战场上的英雄回国后的困境,这种深刻的主题和复杂的情感可能不易转化为游戏的互动体验。 而《第一滴血2》则通过简化情节,突出动作场面,使得游戏化的过程更加直接和容易,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到电影中的激烈战斗和英雄主义,这种直接的体验更容易被广大玩家接受和喜爱 。因此,《第一滴血2》的游戏化不仅在技术上更容易实现,而且在情感共鸣和市场接受度上也更具优势
笔者注:史泰龙是共和党党员,另外里根也接见过史泰龙,二人同属一个政治立场
1985年,日本厂商Pack In Video在游戏化《第一滴血》时,考虑到上文所述的第一部与第二部的电影基调,故选用了《第一滴血2》作为游戏的制作蓝本,1987年《第一滴血2》游戏上市
这是一款 ARPG 游戏,玩家在游戏中扮演兰博,进行战斗和探索。游戏界面包括生命值、经验值、时间和道具栏等信息,玩家需要通过战斗积累经验值来升级,增强角色的能力。游戏中包含多种道具,如匕首、飞刀、弓箭、爆弹箭、机枪、手雷和药水等,每种道具都有其特定的效果和获得方式,玩家需要合理使用这些道具来应对不同的战斗情况
游戏的剧情与 电影《第一滴血2》紧密相关 ,玩家将体验兰博在越南丛林中的冒险,完成各种任务,与敌人进行战斗
但可惜的是,游戏《第一滴血2》没有得到好口碑。国内很多网友在豆瓣上分享了自己的游玩经历和评价,很多网友表示操控手感很差、有很明显的赶工问题,总结下来,就是“粗制滥造”,游戏糟糕的质量,导致现在玩家们将其视作 《第一滴血》游戏的黑历史
(笔者注:除了世嘉的街机版《第一滴血》,我好像没见到哪一款好玩的《第一滴血》游戏)
1987年,荷兰导演保罗·范霍文( Paul Verhoeven )的电影《机器战警》( RoboCop )上映。该片以破败、肮脏、混乱的底特律为背景,讲述由OCP所改造的机器战警墨菲在底特律除暴安良、重拾人性的故事。该片以暴力、血腥的视觉风格,跌宕起伏的故事,仅用1300万美元的成本在全球获得5342万美元当年总票房的成绩,观众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可谓票房口碑双丰收
( 笔者注:OCP是剧中出现的康采恩式公司,也是整个电影世界观的核心。康采恩即多种企业集团,是一种资本主义垄断形式 )
大额的投资回报比从侧面体现出《机器战警》这个IP的价值,在电子游戏叱咤风云的时代,被改编成游戏,似乎变得理所应当
1988年,日本游戏厂商数东( Data East )从《机器战警》的制片商奥林影片公司( Orion Pictures Corporation ) 买下了改编权,并 于同年在街机平台发售了同名游戏
数东出品的《机器战警》游戏是一款 2D横向卷轴射击游戏 , 玩家在游戏中扮演 主角 RoboCop ,进行战斗和探索。 游戏采用带状滚动系统进行关卡设计,玩家可以在关卡中向各个方向移动。在某些关卡中,游戏视角会发生变化,转变为射击画廊模式。在这些部分中,玩家需要在背景中出现的敌人上射击,使用准星进行瞄准,RoboCop的常规枪械拥有无限弹药,但他也可以在关卡中的箱子上找到更强大但弹药有限的武器
《机器战警》街机游戏在推出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剧情的复刻重演、配乐、游戏性等方面让玩家给出了较高的评价,游戏在 香港 成为 当年最受欢迎的街机游戏 ,在大洋彼岸的 日本 ,该游戏在1988年 “每月游戏排行榜”位列第二
《机器战警》游戏除了有数东制作的街机版外,还有英国的 Ocean Software制作的 家用机版
街机版《机器战警》取得成功后,Ocean Software 将其移植到各种家用机,但FC版与街机版的差别较大,属于 原创游戏 。《机器战警2》的家用机版 除了 Amiga 版外评价都不高 ,而FC版则被一致认为操作过于差劲,人物难以控制,对玩家的游戏体验非常不友好
总体而言,《机器战警》在街机与家用机平台上的表现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玩家反馈。街机版本因其出色的游戏体验和忠实的电影改编而广受玩家和媒体的赞誉,甚至被一些人誉为 最佳的影改游戏之一 。然而,家用机版本的命运则截然不同,它因种种不足而遭到了玩家的广泛批评,被戏称为“粪作”,成为了 玩家口中的笑柄
随着90年代的到来,个人电脑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 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能力 的革命性进步。与此同时,个人电脑的生产成本显著下降,使得 家庭购置个人电脑不再是一项昂贵的投资 。这一时期标志着个人电脑的逐渐普及化
在80年代,个人电脑平台已经孕育了如《吃豆人》和《龙与地下城》等游戏佳作。进入90年代,得益于技术的飞速进步,电脑游戏的表现形式变得 更加逼真和多元化 ,为玩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到了90年代,个人电脑游戏开始乘风而起
1997年,美国西木工作室( Westwood Studios )的《银翼杀手》( Blade Runner )发售。该游戏是基于英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Ridley Scott )的同名电影改编而来。
与电影的剧情背景相同,游戏背景设定在2019年的洛杉矶,玩家扮演的角色是雷·麦考伊,一位大侦探,负责追捕一群危险的复制人。
游戏的玩法非常前卫,它不仅包含了2019年的洛杉矶街景,更是将作为一名警察必须的跑腿工作、文书工作以及运气成分表现得淋漓尽致。玩家需要逐个像素地寻找线索,使用一些常见的取证工具,并向正确的人提出正确的问题。线索会带领玩家抵达地图上的新地点,在那里嫌疑人会以非线性的规律现身,这使得游戏有时可能凭借运气获得突破性进展,并导向可夸耀的最多13种故事结局
《银翼杀手》游戏在 某些方面被认为是一款优秀的冒险游戏 ,尤其是对于电影的粉丝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体验。然而,对于那些寻求更长、更复杂、设计更好的游戏的玩家来说,这款游戏可能不够满足。总体而言, 游戏的评价是复杂的,既有对其氛围和故事的赞赏,也有对其技术限制和玩法的批评
1999上映的《黑客帝国》( The Matrix )及后续的系列电影票房和口碑双收让电影发行商华纳兄弟( Warner Bros. )决定进一步挖掘《黑客帝国》IP的价值,便将目光瞄准到自己旗下的业务之一—— 游戏 上,同时,《黑客帝国》系列的导演沃卓斯基姐妹在“还是兄弟”的时候,在《黑客帝国》第一部上映前就已经对《黑客帝国》游戏化 有着浓厚的兴趣 ,多次表示将会把《黑客帝国》游戏化
《黑客帝国:进入矩阵》 ( Enter The Matrix )于2003年5月14日发售,与电影《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几乎同期发布。这款游戏在剧情上,以世界观拓展与剧情延申为核心,即以影片的两个配角为主角,分别是奈欧碧和Ghost,其中包含了大量影片中未出现的镜头。
游戏发售后,有一部分玩家表示,《进入矩阵》的打击感和动作设计十分差,完全浪费了袁家班——袁和平团队的优秀武术设计,并且没有平衡好武术与枪战之间的关系,很大一部分战斗只需要用枪就可以解决,武术几乎派不上用场,显得武术系统非常没有存在感
2005年,华纳兄弟旗下的 Monolith Productions 推出了第二款《黑客帝国》系列游戏——《黑客帝国Online》( The Matrix Online )。游戏借鉴了《魔兽世界》的MMORPG模式,融合了社交、跑团等核心玩法,通过游戏这一媒介,意图为玩家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矩阵体验,但由于Monolith没有网络游戏的运营经验,导致游戏出现数值崩溃、外挂横行等问题,并于2009年停服,一直到2021年,《黑客帝国》的“游戏”以 《黑客帝国:觉醒——虚幻5体验》 (The Matrix: Awaken Unreal 5 Experence)的身份重出江湖
从21世纪00年代中期开始,不少的影视IP被改编为游戏:《007》《活死人之夜》《电锯惊魂》《蝙蝠侠:阿卡姆疯人院》《洛杉矶之战》《阿凡达》,包括前几天发售的《咒》等,当我们复盘截至到现在已经发售的影改游戏,我们会发现,那些有名的、好玩的影改游戏,似乎没有多少, 大部分的游戏要么褒贬不一,要么游戏质量十分抱歉 ,甚至哪怕电影IP很有名, 改编而来的游戏知名度却不如原电影 ,处于一个“无人认领”的状态
影改游戏的制作组在制作游戏的过程中,很难接触到相关影视的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包括 剧本、分镜稿、服化道设计图等 ,在电影拍摄“杀青”前乃至正式上映前都处于高度保密状态。这种保密措施是出于对电影版权的保护,以及对创意内容不被泄露的担忧。如前文中提到的 Ocean Software在制作《机器战警》时,仅拿到了部分服化道设计图和剧本大纲,这限制了游戏制作团队在游戏设计和内容上的发挥,导致游戏内容与电影原作存在较大差异,几乎成为原创
这种限制不仅 影响了游戏内容的忠实度 ,也可能影响了游戏的最终质量。由于缺乏详细的电影内部资料,游戏制作团队可能无法准确捕捉电影的精髓和细节,从而难以在游戏中复现电影的氛围和体验。此外,电影和游戏是两种不同的媒介,它们在叙事方式、玩家互动性以及情感投入上存在根本性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影改游戏在满足游戏玩家和电影观众的期待上面临更大的挑战
法律上保护电影版权的方式主要依赖于版权法和相关条约,包括但不限于版权法保护、版权登记、合同保护以及技术保护措施。这些措施确保了电影制作者对其作品的独占控制,防止他人未经授权进行复制、传播或其他利用,这也是为何游戏制作组难以接触到电影的一手资料的原因之一
一款3A游戏,尤其是达到电影级制作水准的作品,其制作周期通常需要 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 。这一周期的长短取决于游戏内容的复杂性、技术的应用、以及团队的协作效率。影改游戏的发售策略往往需要与电影的上映时间相配合,以期在电影热度最高时推出游戏,从而吸引玩家。然而, 影改游戏的立项通常是在电影项目通过后才开始的,这意味着游戏的开发时间窗口可能相对较短
电影的制作周期可以非常短,例如杜琪峰的《枪火》仅用了19天就完成了拍摄。相比之下,游戏制作涉及到大量的学科交叉、岗位协作,并且在游戏制作完成后还有着漫长的Alpha测试(A测)、Beta测试(B测)、Debug(错误排除)等质量控制流程。这些流程对于确保游戏的稳定性和玩家满意度至关重要。 赶时间做出来的游戏往往难以达到玩家对于3A游戏的高标准和期待,可能导致游戏质量不佳,从而影响玩家的游戏体验和游戏的市场表现
游戏和电影的核心体验确实存在根本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叙事方式上,还深刻影响着观众和玩家的参与感和情感投入
游戏提供的是 玩家视角的互动体验 ,玩家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旁观者,而是成为 故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在游戏世界中,玩家的每一个决策和行动都可能影响故事的走向和结局,这种参与感和沉浸感是电影难以复制的
而电影则是“上帝”视角的线性叙述,它通过导演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技巧, 将故事以一种预设的顺序展现给观众 。电影的叙事是完全线性化的,观众只能跟随导演的引导,按照既定的路径体验故事。这种叙事模式虽然能够提供连贯、紧凑的故事情节,但 缺乏游戏那样的互动性和自由度
通俗来说,电影是将观众作为旁观者,以旁观者的视角来观察电影中事件的发展变化,观众的情感体验更多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来实现的。而游戏则是将玩家完全置身于这个世界当中,亲身经历游戏中的种种事件,玩家的情感体验是通过直接的操作和游戏反馈来实现的
一种是完全线性化的叙事模式,观众只能按照导演的意图去体验故事;一种有着相对的自由性的叙事模式,玩家可以在游戏世界中自由探索,甚至改写故事。这种差异巨大,导致从游戏改编成电影,或从电影改编成游戏时,很难同时满足游戏玩家和电影观众的期待
游戏的核心玩家群体主要是年轻人,他们常常拥有所谓的“中二病”特质,即充满了青春期特有的幻想和激情,对于超现实的英雄主义和冒险故事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这种特性使得他们在游戏世界中寻求刺激和逃避现实的愿望得以满足,因此,游戏设计者往往会在游戏情节和角色设定中加入更多符合这一群体口味的元素
相比之下,电影的观众覆盖了更广泛的年龄层,不仅限于年轻人。电影作为一种更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背景观众的接受度和喜好。如果电影过于迎合“中二”风格,可能会让其他年龄段的观众感到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可能更偏好成熟、复杂的情节和角色发展;反之,如果电影缺乏这种风格,又可能无法忠实呈现原作的魅力,对于那些寻求原作精神和情感共鸣的核心粉丝来说,这样的改编可能会失去吸引力,导致难以满足不同观众的期待
尽管影改游戏领域因诸多客观因素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整体而言,其质量水平尚难令人乐观。然而,影游融合作为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不可避免的。笔者坚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意的涌现,未来将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影改游戏,它们不仅能够满足玩家的期待,还能为电影IP注入新的活力和深度
在当前的游戏市场中,影改游戏常常面临着时间压力和成本限制,这些因素往往导致游戏开发过程中的妥协和匆忙上市,从而影响了游戏的最终品质。此外,影改游戏在忠实还原电影体验与创造独特游戏体验之间寻求平衡的挑战,也是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尽管如此,随着游戏开发技术的进步,如更高级的图形渲染技术、更复杂的人工智能系统和更沉浸式的虚拟现实体验,影改游戏的潜力正在被逐渐挖掘
未来,我们可以预见,随着叙事技巧的提高和游戏设计的创新,影改游戏将能够更好地捕捉电影的情感和氛围,同时提供深度的互动体验。这些游戏将不再仅仅是电影的附属品,而是能够独立存在的艺术作品,它们将电影的故事和角色带入一个全新的维度,让玩家在游戏世界中继续探索和体验电影中的故事
评论区
共 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