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波特洛是一个侦探。或者说,他自认为是个侦探:他有一件卡其色的大衣,一顶皱巴巴的呢绒帽、一间挂着“私人侦探”招牌的事务所,办公桌上有一台古董打字机、一瓶不知何时开封的威士忌 ,而他总是很疲惫(这与不规律的作息有关)。
如果一个人看起来像侦探,走路像侦探,说话像侦探,那么他就是一个侦探。更何况波特洛还有一名委托人,委托人带来了一起案子: 过去三个月里,超过二十只神奇动物不知所踪, 从鹰头马身有翼兽到护树罗锅,仿佛被一只巨大的、看不见的吸尘器吸走了一样。
唯一的线索是一只失踪的嗅嗅,那不是一只普通的嗅嗅,那是一只对"续作"异常执着的嗅嗅,它痴迷的是那些有着“新系列”“第二部”“外传”“重启”等等字眼的东西。精装书、电影、电子游戏,只要沾染上续集的气息,它就会像着了魔一样扑上去。而现在,它消失了。
跟随着某盘录像带里的线索,波特洛来到了位于东区的地下室。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说不出的奇怪气味,仿佛有人把过期的爆米花洒在了一堆发霉的影评杂志上。黑暗中,他的魔杖微光照亮了墙面,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电影海报,《教父4:意外假期》《星球大战VXII:归来的伦武士团》《速度与激情27:伐木工的复仇》……最特别的是一张空白海报,上面写着"即将公开"。
波特洛眯起眼睛,试图在黑暗中辨认方向。他没注意到,身后的阴影里潜藏这一个黑影,正在像自己缓缓靠近 ,黑影手里拿着某种的沉重物体,即将与他的后脑上来上一次亲密接触。
在失去意识前的最后一刻,波特洛看见了凶器——是《力量之戒》限定蓝光铁盒版 。
正如同许多蹩脚的续作一样,我们的开场戛然而止。但与那些贪得无厌的制片方不同,这个开场至少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话题。
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第二次是作为续作。
——卡尔·马克思(如果他写过《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2:奥德赛》的话)
在已知宇宙中,似乎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法则:任何成功的作品都注定会被续作缠身,并且永无休止地延续。这个法则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全知全能的造物主在创造世界后,都忍不住搞了个自己的精神续作,尽管本作一度差评如潮,创作者不惜发动大洪水来抹去它的存在。
拉康认为欲望源自“匮乏”,而“欲望是无尽的”。续作,如同用廉价塑料仿制的希望钻石,吸引着渴望更多故事的可怜虫。影迷渴望更多爆炸、更多特效、更多英雄(最好是穿着紧身衣)拯救世界,读者渴望知道他们关心的角色后来怎么样了;而资本,作为幕后黑手,则渴望更多钞票,更多票房,更多周边产品。消费者被异化成了“单向度的人”,失去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只是渴望更多的延续,哪怕这种延续完全没有意义。
2012年6月28日,下午4点23分,推特用户Horese_ebooks发送了一条推文,描述了我们的生活,关于现在和未来。
你走进一家书店,面对着成千上万的书籍,你的大脑开始发出抗议的嗡嗡声。这时,你看到了一本书,书封上写着“(作品名)系列最新力作!”,封面上是你喜爱的角色,你立刻松了口气,就像一个疲惫的旅行者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休息的旅馆。你抓起这本书,毫不犹豫地走向收银台。
我们总是渴望找到钟意的作品,但我们缺乏时间,缺乏精力,更缺乏耐心。你花了多少时间去筛选一部新电影、一本新小说、一款新的电子游戏?你翻阅了多少评论,浏览了多少预告片,才最终做出选择?当下,“匮乏"获得了新的形态,巴里·施瓦茨称之为“选择悖论”:选择越多,我们反而越难做出决定。
正如休谟所说,习惯是人类行为的伟大指南。对于文化产业的消费者而言,选择一部续集就像是选择超市里的罐头食品:保质期长,易于储存,食用方便,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完全知道吃进嘴里会是什么味道,起码不会难吃得让你想打厨师。尽管它可能完全不是之前的味道,但我们会说服自己:"嗯,有那么一点点像。"
随着市场逐步向高回报、低风险的方向倾斜,创作者同样面临着选择困境。 在一个拥挤的酒吧里,你可以选择独自唱一首没人听过的歌,或是加入大家正在合唱的流行歌曲——显然后者更容易获得掌声。在文化产业中, 原创作品的创作几乎变成了一个“冒险”行为。相比之下,去延续一部已有作品,即便不够惊艳,也能稳稳当当地活下去。这种现象甚至开始影响创作者的思维方式,“这个故事该如何延续”取代了“这个故事该如何讲述”。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续作显然可以把你无限次地拽入同一个IP。 既然续作行之有效,何必冒险去孵化新的? 资方显然深谙此道:20%的原创IP产生了80%的续作。从一个宇宙到另一个规模更宏大的宇宙,IP成为了文化工业的永动机,源源不断地产生续集、前传、外传和平行宇宙。
续作如同是一个经过市场检验的保险箱:观众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制片人知道能赚多少钱,编剧知道该往里面塞什么样的情节。这种安全感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比新奇创意更受欢迎。
习惯是第二天性,它会取代第一天性。 当罗兰·巴特写下“作者已死”的时候,他或许没有预想到,当下“作者”不仅没有死去,反而像僵尸一样不断复活。 没人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默认续作是文化产业的标配了。这种续集依赖正在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我们越来越依赖续集带来的安全感,陷入了一个专门为续集设计的柏拉图洞穴,满足于观看洞壁上的投影,而逐渐忘记了走出洞穴探索新世界的勇气。创作者们看到这一点,就更倾向于制作续集,这又进一步强化了观众的续集依赖。
当你凝视续作时,续作也在凝视你。这种双向凝视通常会导致不适。
——弗里德里希·尼采(如果他写过《善恶的彼岸3D:崛起》的话)
卡夫卡如果活到今天,可能会写一个这样的故事:格里高尔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部烂俗的续作。他努力保持原作的精髓,但却发现自己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平庸,最终销声匿迹。这个故事最后可能会被改编成一部电影,然后再拍成十几部续集。
期待续作的成功就像是期待闪电能够第二次击中同一个地方——理论上可能,但极其罕见。对续集的失望已逐步成为了文化产品消费者的集体PTSD。如同巴普洛夫的动物朋友一样,我们被训练得在看到“续作”二字时就开始警惕。续作就像霉菌一样无处不在,蔓延在每一个我们曾经珍爱的故事之上。他们像是一位不请自来的推销员,要告诉你关于一个你最好朋友马丁·盖尔的“未被讲述故事”,这个推销员还振振有词地声称:"这才是马丁的真实面貌!"
那些永远在Excel表格中寻找利润增长点的人,用镀金的计算器精确计算着:一部成功作品的续集至少能保证40%的原有观众回归,而营销成本则可以节省25%。有专门的数据分析师研究情节密度、角色弧光和情感共鸣点,精确计算着观众的期待值和容忍度。他们相信一个成功的故事背后,隐藏着无尽的金矿。观众喜欢第一部,他们自然会想要更多——市场永远不会厌倦续作,就像熵会永远增长一样。
但同样市场研究显示,续作的平均票房收入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规律,人们在试图通过续集维持IP的生命力时,实际上正在加速耗尽这些故事的文化价值。 接连的滑铁卢让他们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就连最忠实的观众也会在第十七部《速度与激情》后开始思考这一切的意义,或者说,无意义。
续集的核心往往只是对过去成功的“重现”,消费这些文化产品的体验往往是“空虚的回归”,因为它们实际上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真正的刺激,只是对我们已经熟悉的内容进行微小的调整和更新,从而确保我们对它们的接受度。消费者最初的热情在一部部的续作作品中逐渐坍缩,最终变成冷漠。正如叔本华在他那本从未有人真正读完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所说:“人类倾向于重复那些已知的快感,即便这种重复最终会导致审美疲劳。”
尽管续作无可否认地一直在投机利用它所诉诸的千百万的意识和无意识,但是,大众绝不是首要的。顾客不是上帝,不是续作经济的主体,而是客体。文化工业的技术概念只是在字面上与艺术作品中的技术是相同的,续作是特别为文化工业打磨出来的。
—— 狄奥多·阿多诺 ( 如果他写过《文化工业再思考:重启》的话)
工业生产的文化商品是由它们实现价值的原则所主宰的,所有的艺术创作都应被看作是“可量化的商品”——文化工业使我们相信事情就是如此。 市场推崇续作经济学。毕竟,一部成功的电影或书籍意味着巨大的盈利潜力。
李普曼曾批评过这种文化工业的现象,他认为,现代的媒体不仅仅是传播信息,更是通过“制造景观”来塑造我们的“知觉”。它们的成功不再依赖于艺术上的突破,而是通过资本和市场的巧妙运作来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神奇动物在哪里》不仅是一个续作,而是一个“景观”,一个通过重复和“神奇”的包装来制造消费者欲望的商品。它最初的承诺是什么?更广阔的魔法世界,展现更多奇珍异兽。结果到了最新一部,我们得到的是什么?一部政治惊悚片,并且没有政治、也没有惊悚,神奇动物在哪里?
续集经济学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复制可以带来同样的价值。但作品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原创性,而续集恰恰是对这种独特性的否定。就像本雅明所说的“灵韵”一样,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是其价值的来源,而复制则会消解这种灵韵。续集和重启已经成为了一种商业化的必然。续集的制作,不是在讲故事,而在追求一种通过重复已有成功模式来确保经济回报的战略。
在这种文化工业体系中,创作者往往得被迫接受“续集”的创作框架。创作不再是一种表达(如果海德格尔在好莱坞工作的话,他或许会说“续作先与本质”),而是生产一个可以被市场快速消费的文化商品。许多原本具有高度个性化和创意的作品,在续集的操作下,变得机械化和格式化,失去了其独特性和深度。这一现象不仅仅体现在电影和小说的创作中,也延伸到了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漫画和视频游戏等。阿多诺曾警告说,文化工业最终会导致审美经验的标准化和同质化。在续作横行的今天,这个预言似乎正在成为现实。
人类天生就渴望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就好像故事的结局会给我们带来某种终极启示。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并非所有故事都需要继续讲下去。有些故事的美正在于它们的戛然而止,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的有限性",正是因为知道故事有尽头,我们才会珍惜它的每一个细节。
希望仍然存在。任何系统都存在着自我解构的可能,续作泛滥的危机或许正是催生新型创作范式的契机。或许,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我们与文化的关系,当一个故事已经完整地表达了它想要表达的一切,也许最好的续作就是没有续作。
皮特·波特洛睁开眼睛时,视野里的一切都在旋转,那感觉一点也不好。 "为什么这些反派总是选择敲后脑勺?"这个想法让波特洛立刻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一个过于老套的剧情, 他花了几秒钟确认自己还活着,接着发现自己躺在一堆《速度与激情》系列的DVD盒子上,这解释了为什么他的背部感觉如此不舒服。
“一百七十三件,"他嘟囔着,"都是精装版,难怪我的背这么疼。”
地下室的灯光不再像刚才那样昏暗,而是开始散发出一种不确定的、令人不安的光芒——就像一部情节毫无创新的续集,它告诉你一切早已被编排好,所有的谜团都是为了配合某个“反转”而设立的。
“啊,我们的侦探终于醒了。”一个声音说道,听起来像是摩根·弗里曼,但又掺杂着《指环王》里咕噜的嘶哑,“要来杯续集茶吗?我保证它比第一杯更有味道。”
皮特揉了揉脑袋,努力让自己清醒,视线终于对焦到了声音的来源。那只失踪的嗅嗅正优雅地坐在一张由录像带叠成的王座上,用一种令人不安的智慧眼神注视着他。
“瞧,一个完美的反转。"嗅嗅用一种制片人的语气说道,"我猜你一定有很多问题。"
“你会说话。”波特洛爬了起来,“所以,是你。那些失踪的神奇动物......”
"哦,他们只是去度假了。"嗅嗅挥了挥爪子,"我给了他们每人一份完美的续集剧本。”
“ 所以,你要开始你的反派独白了?透露你的邪恶计划?解释为什么你要这么做? ”
"不愧是名侦探。”那只嗅嗅优雅地鞠了一躬,“我策划了这一切。我‘消失’了自己,因为我需要吸引像你这样的侦探,让你追逐我的‘踪迹’,让你慢慢接近这个真相。”
“ 你知道世界上第一个续作是什么吗? 创世之初,他觉得需要一个'精神续作'来证明自己的伟大 。“嗅嗅顿了顿,仿佛在回忆一段久远的历史,”但这个续作并不受欢迎,于是,他进行‘重启’——通过发动了一场大洪水。”
"而你......"波特洛试图理清思绪,他注意到嗅嗅的形象开始扭曲变形,仿佛某个实习生在PS中把十几个角色图层叠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糟糕的特效镜头。
“ 我是那场灾难的幸存者。好莱坞最钟爱的生意经,是文学界最后的救命稻草,是游戏产业永不疲倦的摇钱树。 我存在于每一个'第二部'的构思中,在每一个'致敬经典'的会议室里微笑。一切续作、重启、前传、外传的具象化。”
“我是续作耶稣。”嗅嗅——或者说续作耶稣宣告道。 “ 我将带来一个新时代,”他的声音越来越大。“每一部电影,每一本小说,都会变成‘续集’。而而续作,续作将会接管一切。”
“ 听起来像是个糟糕的剧本。 ”波特洛冷冷地说,他注意到续作耶稣的造型有点眼熟,但那件有着拼写错误的“我爱续作”上衣让他对自己的猜测不太确定。“我不认为让续作掌控一切是个好主意,续作把经典变成快餐。"
“快餐怎么了?”续作耶稣回应道,“人们喜欢快餐!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们熟悉、安全、可预期。就像续集一样!人们想要的是像麦当劳一样标准化的体验 - 你永远知道第三幕会发生什么,因为它跟第一部电影的第三幕别无二致。”
“又是套路。"”波特洛挑了挑眉毛,这个动作他已经练习了二十年,就等着在这一刻使用,波特洛的手悄悄摸向了口袋里魔杖。“所以,我想现在是时候逮捕你了 。”
续作耶稣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笑声。“逮捕我?你太天真了,波特洛。”牠挥了挥爪子,地面开始震动,出现了一个巨大深渊,深渊积聚着了某种奇怪的能量,仿佛连接着另一个维度——或者,另一个系列的续集。
"这是我的杰作,它能把任何原创作品转化成些许做。扔进去一部《星球大战》,出来的就是九部曲加衍生剧。”续作耶稣得意地说,“当然,还有我最得意的作品《神奇动物在哪里》。想知道你在另一个宇宙中是怎么破案的吗?剧透一下:有一个版本里你是个会跳街舞的吸血鬼。"
“为什么不能?”续作耶稣反问道,“看看这个世界,侦探先生。每个人都在渴望续集,即使他们嘴上说不要,你知道现在的观众注意力有多短吗?没有续集,他们可能会去看——天啊——原创作品!”
就在这时,波特洛注意到续作耶稣的形态开始不稳定,它在不同的续集版本间快速切换:一会是《黑客帝国》里的史密斯探员,一会是《指环王》里的咕噜,还闪现过《曼达洛人》里的尤达宝宝。
“看来你也不过是个拼凑的产物,”波特洛讽刺地说,“就像那些续作一样。”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完全符合一部B级动作片的标准。被嘲讽而恼羞成怒的续作耶稣愤怒地扑向波特洛,后者灵巧地躲开,显然,多年观看续集电影的经验让他练就了一身好身手。他们在堆积如山的续集书籍间追逐,踢翻了《黑客帝国》的十七本番外小说,撞倒了《蝙蝠侠》的各个版本重启合集。
"你以为我会像那些蠢货反派一样,在最后关头被主角打败吗?"续作耶稣咆哮道,"不,我可是续作之神!我知道所有的套路!"
波特洛用他的魔杖甩出各种难以念的原创咒语,续作耶稣则召唤出了由劣质CG特效组成的触手。战斗持续了大约七分钟——正好是编剧们认为观众注意力能维持的最佳时长 。
“来吧,波特洛!”续作耶稣喊道,“加入我!成为下一部续集的主角!”
“绝不。”波特洛果断回答道,并趁机后退一步,“你忘了一件事。”
“我倒觉得,这个世界需要的恰恰是一点混乱,”波特洛说着,躲过了一记由《暮光之城》番外篇组成的回旋镖,“就像需要一些真正的原创故事。”
“闭嘴!”波特洛回应道,同时意识到自己的台词也非常老套。“你杀了我的父亲。”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说这句话。
“你难道没发现吗?你自己就是个续集产物!神探这个头衔早就被用烂了!”续作耶稣一边躲避波特洛的攻击,一边喊道,“不,我就是你的父亲。”
波特洛愣了一下,这个真相确实让他措手不及。就在这一刻的犹豫中,续作耶稣抓住机会, 一把抓住波特洛,像拎着一只小鸡一样将他提了起来,接着把他推向了深渊。
“再见了,侦探。”续作耶稣的声音在波特洛耳边回响,“你会感谢我的。”
(一个显然会引发争议的彩蛋画面:续作耶稣坐在漫威总部的会议室里,正在和凯文·费奇讨论接下来二十年的电影计划...)
*本文如果反响良好,续集将于下月推出。
*如果反响一般,我们就换个作者重启。
评论区
共 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