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是19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以其代表作《草叶集》(Leaves of Grass)而闻名于世。他的诗歌引发了关于诗歌形式和功能的广泛讨论,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惠特曼的诗歌理念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期,美国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工业化和尖锐的社会变革。这个时期的美国充满了对未知的探索和对自由的渴望,这些都深深地植根于惠特曼的诗歌中。他的诗歌强调个体的重要性和独立性,反映了美国民主精神和扩张主义的价值观。他认为,诗歌应该是生活的反映,是对个体经验的庆祝。惠特曼的诗歌反对传统的形式和结构,采用自由诗的形式,强调个人表达和情感的流露。
《草叶集》是他一生的心血之作,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扩充,涵盖了他的诗歌理念、社会观念和个人情感。这部作品的出版标志着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挑战了传统文学的界限,探索了新的表达方式和主题。《当我聆听那博学的天文学家》(When I Heard the Learn'd Astronomer)是《草叶集》中的一首诗。这首诗以自由诗的形式表现,语言简洁而有力。它让读者跟随诗人的视角,经历了从理性的分析到直观的体验的转变,从而探讨了知识与直觉、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
When I heard the Learn'd Astronomer
Walt Whitman
WHEN I heard the learn'd astronomer;
When the proofs, the figures, were ranged in columns before me;
When I was shown the charts and the diagrams, to add, divide, and measure them;
When I, sitting, heard the astronomer, where he lectured with much applause in the lecture-room,
How soon, unaccountable, I became tired and sick;
Till rising and gliding out, I wander'd off by myself,
In the mystical moist night-air, and from time to time,
Look'd up in perfect silence at the stars.
[注]此诗是《草叶集》( Leaves of Grass,1900)中的第180首。
惠特曼的《当我聆听那博学的天文学家》以自由诗的形式表现,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知识与直觉、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诗中的形象描写生动而具体,例如“learn'd astronomer”、“proofs”、“charts”、“diagrams”等,这些形象展现了现代科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与此同时,诗中的“mystical moist night-air”和“perfect silence at the stars”等形象则呈现了诗人通过自然景观所获得的超验体验和心灵的宁静。惠特曼通过将“learn'd astronomer”和“stars”分别象征为理性与直觉、学问与体验的对立,凸显了知识和直觉之间的对立。天文学家代表着现代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而星空则代表了自然界的神秘和无限。这种象征主义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诗中的重复和对比手法,“tired”和“sick”,以及“heard the astronomer”和“look'd up in perfect silence at the stars”等,突出了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变化,加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自由诗通常不遵循固定的韵律模式,这允许诗人有更大的自由度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然而,惠特曼通过重复某些关键词和短语来增强节奏和强调,例如“when”在每一行的开始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节奏和紧迫的感觉,同时也强调了诗人体验的连续性和递进性。这种结构的重复使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从厌倦到逃离的心理变化。与格律诗相比,诗中句式变化多,但并非无章可循,例如长句短句常常交叠出现,错落有致:“where he lectured with much applause in the lecture-room, How soon, unaccountable, I became tired and sick;”。
对于这首诗有很多不同的批评和解读。批评者认为,诗人是在贬低那些专注于理论知识而"忽视自然之美"的天文学者,诗中反映了一种"知识与感性体验的对立",是诗人没有正确体会数学和科学的美妙的缘故:毕竟科学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发明出来的,并不是如诗中描绘那样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妨碍。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计算机系教授 Scott Aaronson 甚至为此作了一首幽默的反讽诗,里面提到了《草叶集》:
When I heard the learn'd poet
By Scott Aaronson
When I heard the learn'd poet,
When the Freudian symbolism, the Biblical allusions, were ranged in columns before me,
When I was shown the themes and styles, to analyze, categorize,
and criticize them,
When I sitting heard the poet where she lectured
with much applause in the lecture-room,
How soon unaccountable I became tired and sick,
Till rising and gliding out I wander'd off by myself,
In the rational dry night-air, and dropped my copy of Leaves of Grass off a cliff,
And correctly predicted that it would hit the ground in 3.82 seconds.
但也有人指出,这种解读过于简单化,诗人的用意并非如此。诗人可能只是说,如果从细节上解剖对象,则难免破坏了原有的美感。美来自于距离和神秘感。
我个人认为,这首诗虽不长,但意蕴极其丰富。我将自己所能体会到的归结为 2 点:
1. 探讨了"理性知识"与"直觉体验"之间的关系。诗人并非全盘否定理性知识,而是提醒人们不应过于执著于抽象理论而忽视了亲身体验的重要性。或者说,诗人并不将知识理解与直觉对立,而是主张要统一这两种认知方式,通过深入理解反而能更好地欣赏美的存在。惠特曼寄语人们,要用"心灵的双眼"来观察这个世界。
2. 对于自然的复杂性的敬畏。现代科学和数学作为高度形式化的学科,在有限的假设上进行推演,仿佛能够模拟整个世界。然而事实上,“抽象”的同时就是简化,就必然意味着无法看到事实的全貌,或者更根本的,所能描述的不过是整个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罢了。从这个角度上说,科学家对于星辰的理解并不比仰头望天的普通人更多。著名数学家 Benoit Mandelbrot 曾在他的著作 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 中写道:"Clouds are not spheres, mountains are not cones, coastlines are not circles, and bark is not smooth, nor does lightning travel in a straight line." 其表达的就是这层含义。
我认为惠特曼对于真实感的追寻是相当深刻的,以上的观点在他的多首诗中都有体现。最为明确的是在他的诗作 Eidolons 中:
“The noiseless myriads,
The infinite oceans where the rivers empty,
...
Beyond thy lectures learn'd professor,
Beyond thy telescope or spectroscope observer keen, beyond all mathematics,
Beyond the doctor's surgery, anatomy, beyond the chemist with his chemistry,
The entities of entities, eidolons.
...”
这个宇宙是"myriads"的,于是自然就"Beyond"所有的教授学者的望远镜,数学家和化学家的测量与实验,不是一般人能够完全认识、完全掌控的。全诗的最后一句“A round full-orb'd eidolon.”可以翻译为“一个滚圆而饱满的事物的真象。”这句话完全总结了惠特曼眼中真实、自然的事物所应该满足的特征。
不同的译者根据各自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对诗歌进行了不同的诠释,这些翻译各有千秋,同时也反映了不同的理解角度和艺术感受。这里提供了三种中文翻译版本,分别来自赵萝蕤、楚图南与李野光以及罗良功。这些翻译不仅在字词选择上各异,而且在整体风格和语气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我聆听那博学的天文学家讲学时
译:赵萝蕤
在我聆听那博学的天文学家讲学时,
证据,数字在我面前排列成行时,
让我看那些表册和图解并需增加、划分和测量时,
在我坐着听那天文学家在讲堂里演讲而受到热烈赞许时,
不知为何我不久就感到疲劳而厌烦,
只有站起来偷偷溜出去独自一个走到外面,
在那神秘而潮湿的夜间空气里,不时地,
完全沉默地仰望着那些星星。
当我聆听那博学的天文家时
译:楚图南,李野光
当我聆听那博学的天文家时,
当那些证据和数字一行行排列在我面前时,
当给我看了那些图表,还要增添、划分和衡量时,
当我坐着听天文学家在教室里讲演并大受赞赏时,
不知怎的我很快就感到厌倦和心烦了,
以至我起身溜出去,独自在外面逡巡,
在神秘而潮湿的夜雾中,不时地,
默无声息地仰观天上的星辰。
一堂天文课
译:罗良功
当我听那位博学的天文学家的讲座时,
当那些证明、数据一栏一栏地排列在我眼前时,
当那些表格、图解展现在我眼前要我去加、去减、去测定时,
当我坐在报告厅听着那位天文学家演讲、听着响起一阵阵掌声时,
很快地我竟莫名其妙地厌倦起来,
于是我站了起来悄悄地溜了出去,
在神秘而潮湿的夜风中,一遍又一遍,
静静地仰望星空。
赵萝蕤的翻译版本保持了原诗的简洁性,通过清晰而抒情的语言,传达了惠特曼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敬畏和反思。这种直接而生动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内心的变化,如“在那神秘而潮湿的夜间空气里,不时地,完全沉默地仰望着那些星星。”这句话展现了惠特曼对于自然的虔诚之情和内心的平静。不足之处是整体句子较为冗长,缺乏节奏感。
楚图南与李野光的翻译版本注重准确和原文的忠实性,力求将原诗的语言和意境尽可能地保留下来。他们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较为正式和工整的语言,如“当给我看了那些图表,还要增添、划分和衡量时,”,这种语言风格能够较好地传达惠特曼对科学方法和学术环境的描绘。同时,归化的手法运用较多,例如运用了“逡巡”“星辰”等词。
在比较了三种翻译后,我个人更为偏好罗良功的版本。罗良功的翻译版本注重音韵美和节奏感,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使得翻译作品具有较强的朗读感,并且符合惠特曼诗歌的音乐性特点,如“去加、去减、去测定时”中顿号的连用。但有时又难免会遗漏一些细节,如“很快地我竟莫名其妙地厌倦起来”这一句虽然在韵律上比另两个译本好得多,但是没有充分地翻译出“tired and sick”,只给人一种不耐烦的感觉,这与原诗稍有出入。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