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之前提到的《生活时尚考》那本书中,有一章题为"洋基族风俗:从天堂到原田"。该章节记述了以银座面向驻日美军的夜总会"Step Heaven"为起点,进入70年代后,在涩谷和新宿的迪斯科舞厅中——“如VAN和The Other等舞厅所见的风格逐渐被称为"洋基族"风格,并在约两年半前开始在高中生群体中扩散开来。/这种洋基族时尚原本是美军休闲装的风格。/因此在日本本土很难买到同类商品,在"Step Heaven"时期,人们只能在美国街(上野阿美横)购买美制长裤、鞋子和母亲装。但由于是进口商品,理想款式稀少且价格昂贵,想要追求洋基族风格似乎需要颇费周折。/直到1971年左右,随着原宿的"原田"等这类低价销售出口外贸服装的店铺出现,以及百货公司进口商品增多,虽然价格昂贵但能更容易买到一流产品。这些变化成为契机,以高中生为中心的洋基族时尚、洋基族风俗开始大规模流行——而且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各种信息涌入导致风格愈发混杂〉。(287页)
本章将探讨从以美国士兵的休闲服装为范本、在某种程度上统称美国化时尚为"洋基族"的时期,到逐渐形成独特洋基族品味的析出与凝结过程。
正如前文引述,迪斯科舞厅是洋基族时尚传播的重要据点。进入70年代,新宿"GETTO"等跳灵魂舞步的场所成为爱玩的不良少年聚集地(江守蔼《黒く踊れ!: ストリートダンサーズ列伝 (街头舞者列传:狂野之舞!)》银河出版,2008年)。Bro. Korn回忆当时从大田区高中逃课赶赴新宿时的装扮:“衬衫是"Korsica"的蜡染或佩斯利花纹纽扣领。搭配"TAC"的修身长裤和"Pierre Cardin(皮尔卡丹)"的便鞋。微凉时就披上"Troy Bros"的V领夏季针织开衫。这是当时的洋基族标准造型。古龙水多用Brut 33或葡萄牙4711。” (KORN监修《ディスコ伝説(迪斯科传说)》)銀河出版、97年、18頁
Bro Korn还补充道:“我初中开始穿"VAN""KENT"等传统常春藤风格,进入高中后为了避免被众多不良学生轻视而梳起飞机头。当时存在不同于大阪风格的"东京洋基族",其造型灵感源自詹姆斯·迪恩、乔治·查克利斯等美式不良形象。由于当时黑人流行飞机头,所以“康普装(コンポラ)”才显得很帅。看到詹姆斯·布朗和诱惑合唱团(The Temptations)专辑封面的人物造型后,大家都觉得"超酷"。前辈告知东京都福生市有定制店后,我们打了三个月工才买得起那套高价西装。只在派对等正式场合穿着,日常装扮则是V领马海毛毛衣、虹彩纽扣领衬衫搭配修身短裤和便鞋,模仿年轻时的詹姆斯·布朗。横滨和横须贺风格略有不同,但都是类似的不良装扮。”(2008年7月1日《CARTOP MOOK LUSSW》Vol.4,143页)
男性洋基族风格在继承喇叭裤、飞机头和收脚裤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造型。文中所说的“康普装(コンポラ)”是英语音译词“コンテンポラリー”(Contemporary)的缩写。指具有自然肩线、窄领、同色系细领带、无前褶箱型剪裁、单排扣、侧开衩等特征的西装(英语全称:Contemporary Suits),1960-1970年代深受横田、厚木基地美军黑人士兵喜爱,后传入新宿青年群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迪斯科装扮偏好虹彩面料(出处同前KORN著作)。
“首先在美国街购买高领毛衣(1,900日元)和安哥拉紫毛衣(2,500-3,000日元)。/在原宿"原田"购入深褐、黄绿、亮蓝纯色高领夏装(750日元)冬装(1,500日元)及洋基族色纽扣领衬衫(1,300日元)。/在"Motoki"购置白色马海毛毛衣(6,000日元)和苔绿天鹅绒衬衫(6,000日元)。/另定制浅黄或金色中式罩衫(3,500日元),搭配迷你领带、洋基族风格提包和耳坠等饰品。/某女生八月前以4,000日元将常春藤风格的衬衫、领带等转售友人,决心转型洋基族。导火索是与坚持要她考大学的母亲爆发冲突,反激起叛逆心理。/她为同为洋基族的男友在美国街购买情侣款乙烯基夹克(1,180日元),两人穿着去新宿Trevi舞厅跳舞。为此她特意在松屋购入黑底金箔高领罩衫(4,600日元)增添成熟感。/这是平民区出身女子高中高一新生坚持洋基族风格的一例”(《生活时尚考》306页)
值得注意的是,70年代中期洋基族时尚被视为玩乐者的街头装扮。某私立高中男生群体中“洋基族激增始于1972年5月,此前盛行的硬派风格逐渐式微,呈现"硬派软化"趋势,仅存于以打架闻名的学校和运动社团”(同书288页)。当时虽不明确,但存在"洋基族(便服·玩乐者·受女性欢迎)/硬派(改制校服·好斗·看重男性社交系)"的区分界线。
让我们再次聚焦1970年代关西地区的风貌。作为见证者的搞笑艺人"Downtown"组合,他们在1995年日本电视台录播的《 ダウンタウンのガキの使いやあらへんで!!幻の傑作漫才全集part2 (Downtown的胡闹大全!!幻之名作漫才全集part2)》中,表演了一段关于时尚的漫才表演(以下为内容概要):
松本人志(简称松本):"我们高中那会儿,穿着打扮就三种选择。"
滨田雅功(简称滨田):"没错,要么常春藤(アイヴィー),要么洋基风(ヤンキー),要么冲浪风(サーファー)。不选一个根本混不下去。"
松本:"最难搞的是常春藤风。既然要走这个路线,就得从头到脚彻底贯彻。"
滨田:"半吊子最要不得,不然马上就会被看扁。"
松本:"所以要是搞常春藤风,连吃喝拉撒都得......"
滨田:"喂!这就扯远了吧!"
松本:"洋基路线最难搞。连家人都得是洋基才行。"
滨田:"这跟家人有啥关系?"
松本:"比如我家老妈就是专业级洋基。"
滨田:"哈?我记得你妈不是穿绿背心的环卫阿姨吗?你爸也是环卫大叔吧?我小时候上学天天经过你爸打扫的街道,最后一个路口就是你妈负责的区域。要是谁校服领子歪了,你妈还会帮忙整理,说'好了快去上学吧'。据我所知明明是超温柔的父母啊?"
松本:"才不是!我妈脾气超爆。有次做饭时刘海老垂下来,她就'咚咚咚'敲着菜刀喊'烦死了烦死了',突然冲去理发店..."
滨田:"然后呢?"
松本:"剃了个板寸头回来!"
(通常这种桥段会用"烫了个爆炸头"或"剃光前半边"作结,但这里故意反套路选择"板寸头",反而因反差感引爆笑点。观众显然深谙洋基族容易“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特质,对"老妈剃板寸"的夸张设定报以热烈反响。)
这段来自尼崎市出身二人的回忆,在其他文献中也能找到佐证。据记载:
“1970年代前期是"洋基族"的全盛期。关于"洋基"一词的起源,虽存在"源自对抗白人常春藤风格的黑人时尚(飞机头+窄脚裤)"的大胆假说,但真伪难辨。
到1970年代后期,"冲浪族"开始风靡。这两大青年亚文化此后不断演变,却始终在大阪扎根。过渡期甚至出现"洋基冲浪族(ヤンファー)"——平日洋基周末冲浪的混合群体。
据熟悉洋基文化的友人描述,当时男生流行"帽檐发型+低胯宽松裤+细腰带+女式凉鞋"的搭配(我们称之为"垮裤拽穿风( ズラシ )")。女生则多见"漂染红长发+开襟罩衫+长百褶裙"的造型。”
——山口由美子《大阪ヤンキーを探した:午前0時. のナンパポイント・ナビオ前(寻找大阪洋基族:深夜十二点的难波站前搭讪点)》(《 別冊宝島158:あぶない少女たち(别册宝岛158·危险少女们)》,JICC出版局,1992年)
另有观点认为:“"穿女式高跟鞋"是过去洋基族向外界炫耀"有女人缘"的方式,反映传统洋基族从年轻时候就立足于家庭和恋人的生活方式。”无论真假,在1970年代,"作为青年时尚的洋基风格"确实已在特定的年轻人群体中广泛流行。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