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动物园游记的第十五篇。春节后,因为天气冷、没假期和要写的游记太多的缘故,我一直没什么旅行的时间和想法。直到三月,不知道抽什么风的我又双叒叕收集癖发作,突然产生了利用周末时光参观河北省所有地级市(及其动物园)的迷之冲动。于是,为了践行这个莫名其妙的计划,3月16号周日当天,我们就稀里糊涂地来到了今年国内动物园旅程的第一站——保定市动物园。
要说在前面的是,保定市动物园是“动物园游记”系列第一次记录普通地级市动物园。对比起一二线城市,它不免在理念设计、动物福利、科普教育等方面存在非常巨大的差距——可以说整座园区就没有什么符合“现代动物园展示理念”的地方,因此本篇游记的篇幅可能会比较短。
保定市动物园位于保定市莲池区永华南大街688号,地处保定旧城南关,北依古城墙,南临府河,离著名景点古莲花池和直隶总督府都很近,算是在市区的核心位置。整个园区占地约17公顷,横向延伸成一个矩形,现有动物112种,近千只(数据来自官网,但官网最新一次更新在2017年,因此信息及时性严重存疑),主要以动物食性和种类作为划分依据,从面积和物种数上看,在城市动物园里都算是比较小的。
得益于所在城市的独特历史地位,保定市动物园有着堪称传奇的变迁历程。它始建于1921年,是时任直隶督军曹锟的私家园林,时有“曹锟花园”之称,园间布满亭台楼阁、假山奇石,还饲养有奇珍异兽供军阀私人赏玩。1928年,民国政府接管曹锟花园,此后在近代纷扰的时事变迁中,这里先后被民国政府、日本侵略者名为城南公园、中山公园、人民公园、新民公园等不同的名称,最终在纷飞的战火中毁于一旦。
到了1952年,保定市人民政府带领工人、学生和解放军重建了这座公园,定名为“保定市人民公园”。公园一并修建有猴山、鹿苑等动物展示设施,饲养展出野生动物十余种,并逐渐发展成一座以野生动物为主的综合性公园。1995年,保定市人民公园正式获批更名为保定市动物园。自落成后,这座公园历经104年光阴,仅担任公立动物园职责的时间就长达73年之久,真的不知道承载了多少代保定人的童年回忆。
悠久的园史也为保定动物园留下了不少宝贵的历史遗产,直到如今,你依旧能在园内看到保定古城墙、古建筑“别有洞天”、华北太湖石假山等多个人文历史景点。
我想,如果园区能好好整饬一番,采用更现代化的动物展示思路,配合讲述园区的历史趣事,就能为当地人民(尤其是孩子们)提供更直观、便利、有趣的历史和自然教育,同时还能打造一个不错的文旅宣传点...
但我的畅想也许永远无法实现了。根据2022年《保定市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项目方案设计及初步设计招标公告》,保定市动物园计划迁往距离市区1小时车程的满城区石井乡永安庄村西北侧,动物园原址将复原保定古城样貌,重建为一个古城遗址文化公园。
不过,不知什么原因,三年间这一规划不再见诸《保定市政府工作报告》,无论是新址建设还是搬迁行动目前也仍未见开始。作为一名动物园爱好者,我个人是反对市内动物园搬迁郊外的——毕竟不少园区已经用事实充分证明了搬迁不一定真的能改变动物福利和展示效果,但却真的需要市民为“接受自然教育”这一应有的权利支付额外的时间、金钱成本。
无论如何,毕竟搬迁规划虽然尚未开始,但同样尚未取消。在另一只靴子落地前,保定市动物园只能不尴不尬地存在于这里,思索展区的改良似乎也没有了实际意义,我想,就暂且静观其变吧。
既然园区不大,想聊的也不多,这次我就不再设计什么麻烦的行文结构,直接用最简单直接的流水账来记录我从东门入园后的参观旅程吧。
从东侧入园,第一个看到的园区是萌宠乐园,在绝大部分动物园,这种展区都是提供“人与动物互动乐趣”的场所——说白了就是付费投喂的地方,养的一般都是人工驯化的家畜,保定动物园自然也不例外。区域内展示有孔雀、矮马、兔子、绵羊、孔雀蓝山鸡等养殖物种,一旁的商店明码标价地出售饲料,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在这里投喂的不亦乐乎。这也为整个动物园的展示效果奠定了基调——全园只要是能投喂的动物,没有一个逃离得了游客的魔爪。
不过保动的萌宠乐园也不那么平平无奇,这里有个其他动物园少见的奇特景象——在“近距离接触”萌宠时,你能时不时听见狮吼声。这是因为附近有个封闭的非展示区,目前划拨给两只因年老和受伤不再适合展示的非洲狮做“疗养院”,也不知道外面的猪马牛羊们每天近距离聆听狮吼,内心究竟作何感想。
离开人头攒动的萌宠乐园,几乎未见什么场景过渡就来到了园内的野生动物展区,这附近主要展示的是灵长目物种,间或夹杂有一些其他小型哺乳动物和养的乱七八糟的雉鸡。不得不说,这种上一秒还是瓦莱黑鼻羊,下一秒就变成白眉长臂猿的参观流程,真的很容易让游客误以为“此处展示的野生动物和前面的家畜没什么区别”,进而毫无顾虑地肆意投喂,事实情况也是如此,别管什么国一国二,游客们身体力行,把周边所有活物都喂了个遍。
在具体展示物种上,保定动物园这个灵长展区还算有一些看点:除了相对常规的环尾狐猴、黑帽悬猴、猕猴、豚尾猴、阿拉伯狒狒和土拨鼠、细尾獴外,这里展示的东白眉长臂猿、黑叶猴(这次没看见)、绿狒狒、熊猴、翠猴都不算动物园特别常见的物种。但是,园方非常原始的展示方式——密集的铁丝笼网和基本毫无丰容的水泥牢房也让观察、拍摄这些动物变得困难重重,且索然无味。
区域内,相对待遇稍好的是东白眉长臂猿,传统的铁丝笼网内多少还是放了一些丰容爬架和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儿童玩具的平台滑梯等设施。因为投喂问题实在太严重,园区也为长臂猿设计了玻璃围栏以阻止投喂。当然,树木和原产地模拟这些更高级的条件就完全没有了。比较喜人的是,这次在长臂猿的族群中看到了幼崽,就园区展示的个体数来看,目前保定的东白眉长臂猿人工种群应该维持得不错。
此外,除了环尾狐猴也还算待遇稍好,绿狒狒、熊猴和其他几种灵长目动物的栖地就是名副其实的监狱级了,只看场地的话,福利级别基本和把猴养在你家后院没什么区别。
说起来,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到熊猴这个物种,它归属于猕猴属,分布于我国广西、西藏、云南、贵州和南亚、东南亚等地,似乎是因为和最常见的猕猴长相区别不大的原因,国内动物园近年不太能看得到它了。
出了灵长区,就是保定市动物园的狮虎馆。这座场馆历史悠久,始建于1971年,距今已经有50多年历史,也被保定市人民政府划为了历史建筑。场馆两侧有非常漂亮的镶嵌式壁画,看起来颇有情怀又十分精美,让我想起了艺术形式差不多的北动狮虎山镶嵌式展板。
不过既然是老建筑,那你就很难指望它有现代化的场馆设计了。从建筑正门走入,游客就能隔着玻璃参观狮虎们的内舍,狭窄、逼仄的水泥隔间里囚禁着这些体型硕大的猛兽,不同性别种类的狮虎们还能隔栏相望,看起来都相当躁动不安(尤其是雄性)。配合上铁栏杆挂锁头的独特造景,妥妥就是个最标准的动物监狱,看起来简直和十几年前的北动一模一样(保动也确实有北动后院之称)。参观了十多个动物园,好像还没见过什么特别好的狮虎内舍,期望在以后的旅途中能够见到吧。
通过略显狭窄的走道,就能看到两个豁然开朗的大外场,这里分别展示有虎和雌狮。虽然活动面积还算可以,但两个外场依旧是老旧的坑式展区,视角比较单一。
丰容方面,两个外场都有立柱、平台等基础设施,狮外场还额外在动物出口堆叠了假山式的设计(虽然没什么用)和一个水池(虽然是空的)。外场种了树,但三月中旬的北方还没到草长莺飞的季节,所以目前看起来都光秃秃的,动物行为也比较刻板。
如果你觉得这两个大外场的展示效果不如人意的话,那么请看保动狮虎馆的几个小外场——这里不仅活动范围狭小,而且除了电草、水泥地和自欺欺人的蓝天壁画以外什么都没有,看起来像是给犯人放风用的一样。比照起来,我真心觉得大外场其实还算可以的。
在狮虎馆不远处就是犬科动物馆,在保定动物园的物种鼎盛时期,这里似乎还饲养过远东豹、美洲狮等猫科猛兽。如今一眼望去,并排的一个个笼舍全部是狼,其中夹杂有一些黑色变种。据研究,这种特殊毛色表现最初出现在家犬的变异中,引入狼基因的原因可能是约1万至7千年前,北美原住民驯养的狗与当地灰狼杂交导致的。
保定动物园展出的狼个体数虽然不少,但生存境况并不怎么样。隔间并列的铁笼展区面积特别小,地面都是水泥的,也没有什么丰容,总感觉这些狼的生活境况也许还不如在农村看家护院的狗。
犬科动物馆出口处的栖地还饲养着一些藏野驴,不过哪怕是在保定,这些野驴也未获得什么特殊待遇(不是),生活在和家畜差不多的砖头垒砌的展区中,时刻准备接受游客的投喂。
可能是著名湿地——白洋淀就在保定的原因,保定动物园的大型涉禽展区还算有些亮点,整体水平要比园内均值高一些。走过几个饲养有黑颈鹤、白枕鹤、丹顶鹤的特别破败的笼舍后,沿着主路拐个弯,就是一个看着还不错的混养鹤展区——这大概也是全园福利水平最高的地方。
这个展区的栖地活动面积还算开阔,场内有不少松树,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让“松”与“鹤”两个文化符号共存而特意栽种的。如若果真如此,那还是在用园林的思路设计动物园,相比松树,鹤更需要的不是树林,而是开阔的湿地生态系统。但话又说回来,就保定动物园的展示水平来看,搞成树林终归是比光秃秃的水泥地要强一些。
这个展区的另一个优点是展区纵向的空间很大,混养其中的丹顶鹤、灰鹤、白鹤能相对自由的活动和飞行,也能表达一些自然行为。但它说到底最多也就这样了,还远远算不上是一个优秀的现代展区。
混养鹤展区旁有或混养、或独立的涉禽展区,栖地里虽然有小水池,但可能是冬天还没过去的原因,都没有放水,涉禽们因此完全没有任何水域用来展现天性。这里展示的物种有丹顶鹤、苍鹭、黑头白鹮、夜鹭等等,物种配置倒有点像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的进入式鸟园,当然展示效果还是差很多(尽管马来西亚那个也很一般)。
不过,涉禽展区有一个比较值得注意的物种——黑鹳。这是一种鹳科鹳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南美以外的世界各国,是无危(LC)物种。但近年来,由于栖息地丧失、水质污染、食物来源减少等原因,黑鹳的野外种群衰减得比较厉害,目前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之所以特别提到它,是因为黑鹳是保定市动物园的优势物种。在多年摸索攻关后,保动逐步攻克了该物种的研究救护、繁育等技术难题,目前拥有我国最大的人工圈养种群,据说后台的个体数特别多。不过,在园区内游客能看到的黑鹳只有寥寥三五只,展区没什么特别的照顾,更没什么解说牌讲述园区和黑鹳的故事。它们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特征是颈部带有绿紫色金属光泽的羽毛,阳光照耀下真的是非常漂亮。因此这篇笔记的封面物种,我也选择了它。
在涉禽区对面,园方还利用圆明园太湖石假山圈出了一个猛禽展区,展示有秃鹫、草原雕和黑耳鸢等猛禽。但展区的纵向空间对于猛禽来讲还是过于狭窄了,别说扶摇直上九万里,感觉这些大鸟们随便扑腾一下都很费力。
大型鸟类展区的对面是熊山,展示有棕熊、亚洲黑熊和马来熊三个物种,还算是比较全的。看完保定动物园前面的展示水平,你可能会想:这里应该是最传统的‘熊坑’展区吧。其实不然,保定动物园的亚洲黑熊和马来熊连熊坑的待遇都混不上,只能挤在一个面积狭窄且空无一物的多重铁笼中,被暴风骤雨般的投喂压得抬不起头。
此外,不知道是还没成年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我感觉保定的这只马来熊体型特别小。它刻板行为非常严重,一边摇头晃脑一边吃投喂,同时还口吐白沫,看起来特别不健康,不知道是不是消化系统出了什么问题。
和亚洲黑熊、马来熊相比,不远处的棕熊的待遇稍微好一些——它们拥有一个货真价实的“熊坑”。园区在栖地内为它们准备了一座还算能提供攀爬丰容的假山,但水泥地面、没有水的水池、抽象的铁秋千和海量的投喂依旧让这里存在严重的动物福利问题,我觉得这个展区就算放到迄今为止看过的所有熊坑里,也算较差的一个。
此外,这里园方也象征性地挂了一个阻止投喂的科普牌,其上写道:
游客朋友:我园熊山建于五十年代,基础设施陈旧。清扫场内卫生需食物诱导动物回到洞穴内,方能进入。节假日游客投喂现象增多,动物不能正常返回洞穴,饲养员无法及时清理卫生,给游客带来观赏不便,望理解并请配合不对动物投喂。
在这段文字中,园区表明之所以阻止投喂是因为“投喂使动物不愿意回笼舍,饲养员不能及时清理卫生”。这个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也正是投喂带来的危害之一,及时清扫对动物福利当然也是必要的,但用它当做劝阻投喂的理由,我真心觉得不太合适。
游客投喂最严重、最直接的危害是对动物产生的健康威胁,以“不方便清扫”这种事务性的理由而不是最核心的“健康威胁”来劝阻投喂,在我看来无疑是顾左右而言他,就好像我们劝阻犯罪,要唤醒的是人们对生命和法律的尊重,而不是找“犯罪要浪费时间人力破案,严重消耗社会资源”这种狗屁倒灶的理由一样。在国内动物园防投喂形势如此严峻、大众认知长期错误的情况下,不直接说出实际的危害,就永远会有游客觉得“投喂无害,甚至有利”,进而产生有“动物园阻止我们投喂,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加班”的错误认知,投喂的现象就永远得不到改善。
当然了,估计动物园改了提示板也不会有什么效果,投喂问题本质上还是需要志愿者、安保的监督,甚至是把落后展区完全推倒重来才能彻底解决的。上动目前都没做到的事,我估计保动是很难做到了。顺带一提,因为被熊山吸引了目光,紧接着又直接去了旁边的食草展区,我错过了鹤展区西侧转角处的鹿苑,没看到保动麋鹿展区的具体水平,还是挺可惜的。
保定动物园的食草动物展区曾展出过长颈鹿,但如今只剩下斑马和蛮羊等物种了。栖地的外场面积还算可以,但整体鲜有设计,福利配置仍旧是标准的牲畜养殖场级别。因为游客侧并没有什么防投喂的围栏和灌木区隔,带着白菜叶胡萝卜的小朋友自然是隔着栏杆和斑马、蛮羊们好好零距离接触了一番,投喂得非常开心。
在食草展区的最东侧,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小惊喜——这里挂牌展出了中华斑羚。这个物种在国内动物园不算是特别常见,很久以前保定动物园饲养过一只中华斑羚,后来似乎是调往别处不展出了,如今能再度“失而复得”是挺令人高兴的一件事。
不过据园方展牌介绍,这只中华斑羚的来源是野外救助。它们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有野外分布,河北省发现的野生个体前例也不少。能明显感觉到它还没有完全脱敏,比较怕人,一直瑟缩在木板房里不出来,我只能隔着栏杆和门缝拍一拍。对于这个失而复得的物种,保定动物园是会将它放归野外,还是就这么借坡下驴一直展下去,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食草展区外是一个用圆明园太湖石搭建的猴山,设计依旧是“老派风味”十足,园内除了石头假山和极少数铁制设施外没有任何丰容,水平比北动猴山还要差一些。但不得不说保定动物园的猕猴种群还是挺大的,前几年明明向其他园区出售过十来只,现在依旧能填满好几个展区。
园内的大象馆目前仅有一只雌性非洲象“菲菲”,它因为天气比较冷还没有外放,孤零零地在内场里站着。有一说一,虽然保动的象馆建筑外观相对简陋,但因为就养了一只个体,采光也比较好的原因,打眼看去内场的生存环境倒是比北动强很多,外场就只能算说得过去了。不过非洲象毕竟是群居动物,2016年同伴死去后,如此漫长孤单的囚禁时光对它来说想必也是难熬的折磨。
看完大象,行过一座桥就到了保定动物园的另一处鸟展区。这里饲养了一些鸣禽,还将鸵鸟、鸸鹋两种大型鸟类并排展出。这样的布置其实还不错,鸵鸟、鸸鹋本来就比较容易混淆,直接对比能让游客很直观地区分它们在体型、外貌上的异同。但园方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像样的引导,也没有科普展牌和对照介绍,我驻足观察了一会儿,来往的游客都以为这里只有鸵鸟,没太注意到是两种不同的动物。
园内的雉鸡苑就比较抽象了,除了地面铺设了沙土石子外,就几乎没什么好的地方:
不同雉鸡之间笼舍没有做遮蔽,雄性们天天眼对眼;明明是雉鸡苑,却把白冠长尾雉和灰鹤混养一笼且只挂灰鹤的展牌,导致游客们都以为白冠长尾雉是灰鹤,正在讨论它为什么既不灰也不鹤的时候正主突然从屋里杀出,追得白冠长尾雉到处乱跑;
白化环颈雉挂着“白雉”的科普牌,内容写的乱七八糟就不说了,照片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二级保护动物白鹇的照片;
人工培育的环颈雉品种——孔雀蓝山鸡养的到处都是,园方还煞有介事地在展牌里给游客科普它们在野外的生活习惯,我上次看见这品种还是在石家庄动物园,一看展牌,无论是白雉还是孔雀蓝山鸡还真都是石家庄动物园送来的...想想去年我看到石动那斗鸡场+养殖场结合,把雉鸡养到个个戴眼镜,全园的鸟都没几个不掉毛的雉鸡苑,倒也可以理解了。
稍微能算有些看点的是,保定动物园雉鸡苑展有蓝鹇,这种雉鸡不算太常见。
园区出口处的最后一个场馆是河马馆,内场相对比较一般,据说保定动物园的河马个体数挺多,但今次我就只看到一只。河马馆室内兼有爬行馆的功能,布置了一些爬行动物展区,至于展示效果则非常符合我对国内两爬馆的刻板印象:简直就像把动物放在了哪儿的公共厕所一样。事已至此,大家还是看看图吧。
在之前的动物园游记中,我们参观的都是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动物园,大城市的经济、人才、资金等优势条件,无疑为当地的动物园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虽然不是所有的经济发达城市都有一个好动物园,很多口碑较好的动物园中也仍有糟粕残存和垃圾设计,但大城市,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动物园,真的是能让人看到逐渐走向“现代化”和“进步”的风向的。
回看今次参观的保定动物园,它完全没有展现出任何思维更新和现代化的苗头,整个园区好像化石一样停留在上个时代:园内有大量不相干的儿童游乐设施,老旧铁笼和水泥监狱展区比比皆是,“丰容”这个概念基本不存在,投喂现象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且根本无人干预,整体观感可以说比我去年评选的最差动物园——长沙生态动物园还差一大截。在这里游玩的当地人民,能获得的自然教育是相当扭曲的。
但是话说回来,哪怕曾经承接过辉煌时期北京动物园的一些物种,保定市动物园也只是个普通的地级市动物园。展示水平和它差不多的动物园在我国可能大量存在,这些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动物园,才是中国动物园的构成主流。
哪怕是发达国家,也不是每一个地区的动物园都达到了现代水平,在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该用过高的标准来苛责这座动物园。在它尚未决定是否搬迁、前途扑朔迷离的情况下,我作为普通游客也不知道该怎样能让它变得更好,能决定它未来走向的,只有保定的政府和人民。
因此这篇游记的目的大概就是记录下它曾存在于此的痕迹,并希冀有朝一日它能逐渐走向现代化,成为一个更好的动物园。未来,我还想去更多地级市动物园看看,在它们走向新生或是消亡前,探索它们曾存在过的痕迹。
门票费用:成人票价15元,毕竟是公立动物园,还是挺便宜的。
游览时长:约2小时左右,个人感觉最多不超过3小时。
交通:非常便利,处于市内相对核心的位置,去其他景点也很方便。
主观评价:要不是像我一样有收集癖,建议还是别来了。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