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大多数人所持有的"洋基族"形象与观念中,存在着"洋基族≈暴走族(含预备军、支持者、毕业生等)"的认知。在此情况下,洋基族最具标志性的时尚符号,当属集体暴走时穿着的制服——"特攻服"。
例如在以"前洋基族"或"隐藏洋基族身份者"为主题的漫画中,主角变身为洋基族(或暴露洋基族本性)的经典场景里,必定会出现他们身着特攻服的造型。这类作品的典型包括:设定荒诞的《ぶっちぎりCA(暴走空姐)》(前洋基族空乘题材)、《ヤスコとケンジ(康子与健儿)》(前洋基族漫画家题材),以及讲述资深洋基家族次子在高中入学后试图转型正经学生的《ナンバMG5(难破MG5)》等。无论是引发骚动的《ヤンキー君とメガネちゃん(不良仔与眼镜妹)》(讲述隐藏前洋基身份的学生会长),还是当下连载中的洋基题材漫画主流作品,大多以搞笑为核心,将过时的特攻服角色暴走场景作为笑点触发装置。
其中《康子与健儿》曾于2008年被改编为电视剧。原凶暴女子军团"黑蔷薇"首领、现在老家山茶花店帮忙的椿绘里香(广末凉子饰),只要脱掉围裙换上猩红色长款特攻服,便会瞬间蜕变为"夜露死苦(谐音'请多指教'的黑话)"系角色。同样,原"百鬼暴走队·裸枪总长"、现役漫画家健健(TOKIO松冈昌宏饰),在关键时刻总会身着绣有"百鬼夜行"字样的白色长款特攻服登场。
但正如前章所述,1970年代的洋基时尚与集体暴走行为看似并无直接关联。那么,这种只需套上就能明示"洋基族身份"的符号化特攻服,究竟诞生于何时?又是如何在社会中扎根的?在此我们将概览"暴走族"一词渗入社会肌理,并于1970年代至80年代初达到顶峰的时期。
为了回顾 1970 年代暴走族的时尚,这里将介绍两部电影和一档纪录片节目。
首先是《爆发!暴走族》(1975 年,导演・石井辉男)
岩城光一(岩城滉一饰)原本是独来独往的摩托车手,但逐渐有崇拜他的同伴聚集,最终组成了名为「黑豹」的车队。车队的标志是黑色皮夹克。敌对团体是由留着剃成钩十字光头的首领率领的「地狱」。光一的恋人路子(蓝とも子饰)的哥哥、前赛车手津上(千叶真一饰)试图调和双方对立,却不幸死于非命。为悼念津上,全国的暴走族开始向东京集结。完成复仇的光一与路子双人共乘在山道上疾驰,却又因意外事故双双殒命……
尽管这是一部虚构的娱乐作品,但有全国现役暴走族参与演出,字幕中以「摩托车团体」为名不分顺序地介绍了他们。东京周边的团体包括BLACK EMPEROR、 JERO NIMO 、MAD SPECIAL、鼠小僧、小次郎、鬼面党、毘沙门天、行田联合。其他还有来自名古屋的高速公路之星、名古屋EMPEROR、聪眼龙、爪、蛮牌杀(バンパイア(吸血鬼)?)等团体登场。从画面可见,他们的发型多样,有飞机头、光头、莫西干头、爆炸头等;服装似乎因夏季拍摄而各具特色,包括夏威夷花衬衫、T 恤、甚平(日式短衫)、连体工装等。或许有人会疑惑:“夏威夷花衬衫?”,但 1977 年 7 月 10 日号的《POPEYE》杂志曾写道:“你小子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吧 —— 不想穿暴走族风格,也不想穿夏威夷游客风,就是想穿那件夏威夷花衬衫?”这说明当时“暴走族≈夏威夷花衬衫”的印象根深蒂固。
顺便一提,在暴走族书籍中极具影响力的瓜田吉寿所著《俺たちには土曜しかない(我们只有周六)》(二见书房,1975 年),其封面背面的推荐文来自曾执导《网走番外地》等众多杰作的大导演石井辉男(此处「照男」为笔误)。启用他的契机是石井辉男拍摄了岩城滉一主演的杰作《爆发!暴走族》(1975 年),这也反映出当时能理解并评论暴走族的文化人少之又少。石井辉男如此定义暴走族:“世人视他们为危险分子,对其大加指责。看看那些怀揣极左思想的伪高知青年,他们用炸弹滥杀无辜却毫不在意,对自己的命可是爱惜得很,根本是一群孱头;相比之下,暴走族才活得像个男人样……”(出自洋泉社 杂志书《活字秘宝 この本は怪しい!!!(活字秘宝 这本书有问题!!!)》1997 年,第 96 页《 全開バリバリ暴走族本大集会(全开生猛暴走族书籍大集会)》”。
岩城滉一与馆博等人组建了摩托车团体「Cools」,该团体于 1975 年作为摇滚乐队出道。以飞机头搭配全黑皮衣的摇滚青年(Rock 'n' Roller)风格打造的Cools,在音乐和时尚方面继承了矢泽永吉等人的“Carol”乐队,成为引领粉丝的存在。此外,Cools成员参演的电影有松田优作主演的《暴力教室》(1976 年,导演・冈本明久)。馆博在片中饰演一名团体首领,在校内穿长款学生服,校外则身着皮夹克骑摩托车,演绎了一个出身富裕家庭却因与父亲的矛盾而烦恼的詹姆斯・迪恩式不良少年。
1973 年 6 月 19 日出刊的《周刊 Playboy》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 ヤングのファッション・リーダー宣言:わが編集部は土曜日の六本木族を《キャロル野郎》と呼ぶ (年轻时尚领袖宣言:我刊编辑部将周六的六本木族称为“Carol小子”)》的报道,指出六本木“在迪斯科舞厅『EYE』附近沉醉于灵魂乐的年轻人”或“留着飞机头、穿着Roxy风格棉质裤子跳摇滚舞的家伙们”正是“引领当下年轻时尚的“Carol小子””,并提到“他们的时尚虽多为不良风格,却在细节处展现个性”。对布莱恩・费里等人组成的英国Roxy Music乐队掀起的飞机头复兴运动,日本最早响应的便是Carol乐队,而接受《周刊 Playboy》采访的矢泽永吉(当时只有23 岁)正是某种意义上的时尚领袖。(坪内祐三《一九七二》,文艺春秋,2003 年)。
第二部电影是《ゴッド・スピード・ユー! BLACK EMPEROR(黑暗帝王风驰电掣)》(1976 年,导演:柳町光男)
这是一部跟拍BLACK EMPEROR新宿支部(贴纸等可见「 黒い皇帝(黑皇帝)」字样)成员的纪录片,记录了他们街头飙车、与警察周旋、在咖啡店集会、与家人争吵、在房间闲聊,以及偶尔被前辈说教训斥的场景……
影片中的少年们发型和穿着各不相同,甚至有人把衬衫最上面的扣子都系得严严实实。以当时的眼光看,他们烫着细密的卷发、剃掉眉毛等行为可能相当离经叛道,但现在看来,不过就是普通高中生的样子。从录像带的封面照片来看,虽然"BLACK EMPEROR"标志性的钩十字头巾、面罩和贴纸看起来很威风,但他们也会在机车上贴漫画《爱与诚》的贴纸,难免给人一种跟风和软弱的感觉。 片中还有少年跟着辉夜姬的《マキシーのために(为了玛克西)》起舞的场景,可见暴走族并非一味排斥流行音乐或新浪潮音乐。
纪录片《新若者考:シラケの季節をぶっとばせ( 新·年轻人考:打破倦怠的季节)》(1974年,东京12频道——后更名“东京电视台”,导演:田原总一朗)
为了说明暴走族所听的音乐,并不只是Carols和Cools那种五六十年代风格的传统摇滚,我们来看一下这部片子。这部纪录片追踪拍摄了以东京町田为据点的乐队"外道"的粉丝团体"外道集团"。这些粉丝经常骑着机车来参加"外道"的演唱会。纪录片记录了演唱会的场景、在町田总部召开的会议,以及成员们的日常工作——他们中有焊工、木匠、泥瓦匠、翻斗车司机、油漆工、建筑工人、江湖商贩和加油站员工等。这个"外道集团"的成员们也是发型和穿着各异,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共同特征。
"外道"是以吉他手加纳秀人为核心的三人乐队,1973年出道,常被归类为前卫摇滚或艺术摇滚(野间易通《摇滚响起的地方,不良少年聚集的地方》,《音乐杂志》2004年8月号)。这类摇滚乐通常更受大学生青睐,但"外道"不仅取了这么个特立独行的名字,还在舞台上加入和服、鸟居等元素,刻意与社会常识唱反调,或许正是这点打动了那些没上大学的年轻人。
据近田春夫回忆,外道“最初是经纪公司的经理大叔看了『村八分』乐队后,觉得模仿他们能赚大钱,于是强行包装出来的。我和秀人之前其实更偏向灵魂乐风格,他突然就改了风格,毕竟以前弹那种吉他的人都一下子改玩摇滚了,所以才说秀人非常多才多艺,他们虽然看起来叛逆,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ジュリアン・コープ (JULIAN COPE)《ジャップロック サンプラー(JAPROCKSAMPLER)》,白夜书房,2008 年,第 374 页)。
“村八分”也是在反主流文化浪潮中诞生的乐队,却刻意采用日本民族式、甚至带有边缘感的名称。这类汉字名乐队在展现对本土文化偏好的同时,又热爱源自海外的摇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派摇滚)与摩托车文化,采用钩十字作为象征(在1970年代前半段,暴走族使用日之丸标志是很少见的)—— 这一时期的暴走族审美与意识,实则多样而混沌。
那么,在"暴走族必穿特攻服"这一印象形成之前,这些男女暴走族究竟穿着什么呢?70年代末出版的暴走族写真集中有如下记载:
"从保护摩托车骑手身体的角度来说,'暴走族的时尚'体现的完全是相反的理念。/他们最爱的夏天,总是穿着短袖夏威夷衫和甚平(日式短衫),脚踩女式网眼凉鞋或沙滩拖鞋飞驰。当然不会戴什么手套。这种装扮一旦摔车非但不能保护身体,反而会被磨得破烂不堪。那些小到连脚都塞不进去的女鞋,根本没法正常操作刹车和换挡。他们就这样踩着拖鞋,只用脚跟搭在脚踏板上,两腿大张地骑车。这就是'暴走族的时尚',或者说是一种'主张'。驾校教导的'手套-靴子-长袖-头盔'安全守则,被他们完全反着来。这种'主张'或许正反衬出他们对车技的自信,以及'我们可不是半吊子'的意志表达。/此外,他们的时尚还有另一个重要要素——'刻意土气'(硬要找个贴切的说法就是'难看')。/当被问及'为何偏爱普通年轻人早就不穿的甚平'时,除了'凉快'之外,他们总会补上一句'土里土气的不是挺好'。比起夏威夷衫更爱甚平,比起沙滩拖鞋更钟情小号女式凉鞋——这些对他们来说才够'土'。而他们坦言,这种'土'恰恰能让他们'更醒目'。/这种审美是他们那些穿着皮衣皮裤的前辈——'雷族'和'赛道族'——所不具备的新兴'美学'。"
(《暴走列岛'80》,第三书馆,1979年,114-115页)
暴走族与机车骑士风格的决裂,似乎发生在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一位深入京都暴走族群体调研的社会学者也指出:"除特攻服和工装夹克外,暴走族的特色装扮还包括战斗服、中式褂、甚平和夏威夷衫。/战斗服是模仿右翼团体常穿的军装式棉质连体服,通常搭配皮制高帮靴或中帮靴。/所谓'中式褂'是指用缎面或丝绸质感尼龙制成的中国风服装,多采用粉、黄、紫等原色,有些下摆长得夸张,与特攻服类似。"这说明即便在当时,暴走族时尚依然包罗万象。(佐藤郁哉《暴走族のエスノグラフィーモードの叛乱と文化の呪縛(暴走族的民族志——情绪的叛乱和文化咒缚)》,新曜社,1984年,130页)
虽然佐藤的田野调查显示当时已出现长款特攻服,但我们先来看看与之分庭抗礼的"工装夹克(ドカジャン)"。80年代初专门采访不良少年的作家生江有二写道:"工装夹克是蓝领工人爱穿的藏青色防寒夹克,领子缝有黑色毛皮。多数嚣张派不良少年初中毕业就参加工作。他们现在就开始穿将来工地上要穿的工装夹克,是想装成熟吗?还是因为价格便宜又像特攻服?总之这种夹克从前年开始流行,现在几乎被所有学校列为违禁品。"(生江有二《おれたちは先生を殴った(我们揍了老师)》,角川文库,1983年,72页)另有记载:"他们曾特别钟爱被称为'工装盔(ドカヘル)'的安全帽,但《道路交通法》修订后不能再当头盔使用,戴的人就少了。"(《暴走列岛'80》,119页)可见暴走族对建筑工人装扮的执着非同一般。
那么关键的特攻服究竟是什么呢?生江解释道:"据说最初的原型是关西黑道麾下清洁工人的工作服。......无论是工装夹克还是特攻服,他们热衷的时尚几乎都脱胎于劳动服。便宜、结实、活动方便、显得成熟......种种优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服装能带来'要干大事了'的紧张感,所以才如此受欢迎。"(《おれたちは先生を殴った(我们揍了老师)》,90-91页)
但必须再次强调,70年代远非"特攻服一统天下"的时代。前面引用过的写真集《暴走列岛'80》指出:
"与夏威夷衫和甚平风格迥异的,是被他们称为'特攻服'的装束。简单来说就是类似防暴警察深蓝色制服的斜纹布制服。前胸后背不仅绣着团体名称,更有'敬神爱国''护国尊王'等装饰字样,甚至缝着十六瓣菊纹和旭日旗。/暴走族中被称为'特攻队'的分支穿着这种服装吸引警车注意,或冲击敌对团体。......虽然有这样的设定,但实际上穿特攻服的人往往零星混在夏威夷衫和甚平之间,平均占比并不高。穿特攻服的人也并非地位更高。/对他们而言,穿特攻服相当于'最隆重的盛装'。所以这时候绝不会配女式凉鞋,而是踩着带钢板的劳保鞋。/当然也存在几乎全员穿特攻服的团体。这类团体中,干部服与普通特攻服存在显著差别——完全就是军队等级的翻版。"(115-116页)
那么,为何原本只是零星出现在夏威夷衫和甚平之间的特攻服,最终会成为洋基族的正装乃至制服呢?
特攻服的起源确实可以追溯至工装服(如深蓝色斜纹布制服),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与防暴警察制服、右翼团体战斗服的关联。让我们通过DVD形式发售的纪录片《THE暴走族·極悪篇》(发行商: GPミュージアムソフト ,2005年)来了解这段历史:1974年左右,以筑地·月岛为据点、占据银座步行街的不良少年们——最初自称"八丁堀万吉一家"(取自本宫宏志漫画《男儿当大将》)—— 在看到将暴走族称为 “狂走族・赛道族” 的新闻报道后,成立了以打架为宗旨而不那么重视飙车的团体 “極悪” 。其核心成员来自东京某所以打架成风和国粹主义教育方针闻名的高中(译者注:东京国士馆高中),该校学生甚至被称为"穿立领校服的黑社会"(与极恶敌对的"Specter"帮派也以该校相关人员为主)。
極悪制定了严格规则:集会禁止女生同行、禁止留飞机头(标准发型为平头或爆炸头)、仅限穿着学生服、皮夹克、战斗服等,在类似运动部或后援会的森严等级制度下,以武斗派团体自居。DVD 中某成员称,他与其他成员被前辈命名为 “炎五兄弟”,并将这四个字刺绣在上衣背部,这便是刺绣特攻服的起源。另一方面,与極悪关系密切的暴走族团体 “䥝”的 前干部(从上述某高中辍学一年)在采访中表示:“在摩托车和特攻服上加文字,其实是我们‘䥝’最先开始的吧。/ 当时别人总说我们像右翼团体,背后绣着大字号的特攻服,恐怕也是我们首创的。”(2007 年 5 月号《実話 GON! ナックルズ》杂志)。无论如何,从 70 年代中期开始,像極悪这种自称 “打架至上的硬派” 团体,其特攻服上缝制的团体名或日之丸标志,确实诞生于与国粹主义(团体制服)相近的语境中。
1977年,极恶与CRS联盟大大地火拼了一把,爆发了"大井埠头事件":"由Early Cats的C、Route20的R、Specter的S组成的CRS联盟,与Black Emperor共同掌控东京山手地区及多摩郊区。/Early Cats盘踞涩谷和町田,Route20沿甲州街道分布于调布、府中至涩谷一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Specter较为特殊,既控制新宿、中野等西区,又在台东、墨田设有分部。/而极恶作为下町派代表,扎根于板桥、练马、足立等区,势力范围涵盖中央、江东、江户川、荒川各区。/这场码头事件本质是山手区与下町区的对抗。/其对后世暴走族的决定性影响在于极恶的装扮——特攻服配靴子、短发戴口罩的形象,还有以区区一百人之力冲击一千三百人(还有防暴警察在场)的疯狂行径,深深烙印在全国不良少年心中。自此,特攻服逐渐成为暴走族标配。"(永江朗《暴走戦国時代クロニクル(暴走战国时代编年史)》,出自《 ワニの穴⑫アウトロー伝説 (鳄鱼洞12·法外之徒传说)》,鳄鱼杂志社,1999年,41页)
这形成了"山手区的中产阶级学生=软派=片假名队名=飙车党"与"下町平民区穷小子=硬派=汉字队名=斗殴集团"的对立格局。随着极恶名声大噪、暴走族写真集泛滥,右翼元素逐渐占据主流——相比Black Emperor的钩十字符号,日之丸最终成为暴走族象征。在中部博编著的《暴走族百人疾驰录》(第三书馆,1979年)中,大阪某暴走族帮派领袖宣称"和东京那边的极恶一样,我们只认拳头!随时奉陪!"这正是极恶风格影响力的明证。
生江有二再次提笔写道:"昔日右翼行动服多是国防色(卡其色)质地,而对逞凶斗狠的少年们来说,优质皮夹克才是珍宝。/如今他们大多腰缠腹带,袖口缝着日之丸,身着特攻服横行街头。"到80年代初:"现成特攻服滞销也在情理中。少年们拼命攒钱定制尺寸离谱的超长款特攻服,颜色从深蓝扩展到白、黑等色。"(生江前述著作,89-91页)
回到那部DVD纪录片,最耐人寻味的是某极恶前成员坦言:"当时虽有Swing Top、纽扣衬衫、常春藤和洋基等各种风格的着装,但我们自认硬派,与那些截然不同。"对这些穿学生制服和特攻服的集团而言,他们主观上并不认为自己是"洋基族"。要将特攻服和改装学生服(硬派)都纳入"(广义)洋基文化"的范畴,必须等到80年代经历诸多曲折后才得以实现。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