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梳理过1970年代,那些不受家长老师待见、举止粗野的年轻人所钟爱的时尚,如何从源自美国(特别是美军)的风格逐渐本土化——褪去美式机车骑士、摇滚客的偏好,以及浓郁的黑人文化元素——的演变过程。这类时尚被"社会阶层较低、认同传统性别角色(与性观念)、具有本土/本国倾向"的年轻人追捧,并在1980年代后定型为"暴走族(含预备成员与毕业生)的便服≈洋基风格"。然而,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除了最终演变为现今"所谓洋基风格"的路径外,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青年时尚其实还存在其他可能。为全面把握这种多样性,本章将描绘广义"洋基(元素)"及其周边文化的趋势轮廓。
日本朋克乐队"亚无亚危异(アナーキー)"在1979年业余乐队大赛中崭露头角,次年正式出道。简言之,这是一支对70年代末伦敦朋克运动(以性手枪、冲撞乐队为代表)亦步亦趋的乐队:性手枪批判英国王室,他们就因歌词影射皇室引发争议;冲撞乐队融入雷鬼元素,他们立即效仿;当性手枪的席德·维瑟斯涉嫌杀害女友时,乐队成员也闹出刺杀前妻的丑闻导致活动中断。
吉他手藤沼伸一、贝斯手寺冈信芳与鼓手小林高夫是埼玉县和光市的中小学同学,曾同住一个小区。藤沼父亲是裱糊匠,小林父亲做木工。主唱仲野茂生于东京北区,因任职国铁的父亲工作调动在埼玉长大。吉他手逸见泰成在东武东上线沿线的上福冈小区出生长大,父亲开出租车。藤沼、寺冈、仲野、逸进入和光高中,后两人辍学打工,常去观看"外道"乐队演出和暴走族集会。藤沼与寺冈为追求音乐梦想开始合租,毕业后加入小林,最终仲野与逸见归队——这支本土气息浓厚的乐队就此成型(《心之枪》,Project A,2006年,1981年初版复刻)。
他们最初以国铁工作服为舞台装束。出道时已有自称"亲卫队"的粉丝群体,纪录片《永不满足》(1981年,导演太田达也)记录下亲卫队成员身着深蓝(偶有白色)工装的形象。其他标志性装扮包括:蓬松的飞机头、金发、爆炸头、剃鬓角、口罩、长靴/安全鞋、臂章等。女性粉丝多留松田圣子式发型,影像还捕捉到他们在咖啡馆开会时,干部们强调上进心、纪律重要性的场景。
当然并非所有亚无亚危异粉丝都穿特攻服。生江有二这样描述1980年前后该乐队在日比谷野外音乐堂办演唱会时的盛况:
"开演前一小时就排起长队的粉丝们,在酷暑中依旧以特攻服、皮夹克等各色装扮争奇斗艳。仅看这阵势,简直让人错觉关东所有硬派少年少女都聚集于此——背上绣着'亚无亚危异'大字的特攻服女郎、浑身缠铁链的家伙、泼墨撕裂衬衫的团体、四色染发斜眼看人的少年、极道风格、垮裤造型、马裤打扮的'高空作业匠人'、垂着长头巾的......令人目不暇接。"(生江前述著作,124页)
"马裤"可能指灯笼裤(ニッカーボッカーズ)。现场不仅充斥暴走族、极道风和改装校服,也混搭着皮衣(机车/摇滚客)与朋克装扮。乐队早期翻唱《Johnny B. Goode》等经典曲目本就吸引皮衣族。后来乐队也摒弃工装统一造型:仲野留莫西干头,藤沼走复古摇滚风,逸见尝试华丽装扮。
藤沼坦言:"老家暴走族分两派:我们这种主张'活得随性点挺好'的,和那些硬派——非得留黑人头或抹发胶,只听演歌军歌的。所谓硬派根本是装模作样。"(《 心の銃(心之枪)》,179页)
贝斯手寺冈也表示:"我们去地方演出时,常被当作'矢泽永吉接班人'。很多人通过杂志把我写成'前暴走族'......媒体总爱夸张,没几句真话。那些报道戏剧化得可笑。"(《心之枪》,164页)
的确,亚无亚危异的歌词(如《油虫》)虽有隐喻,却无直接歌颂暴走的内容。本书定义的广义洋基,是那些"被视为(或自认)社会底层、崇尚传统性别角色、本土意识强烈"的群体。收录于专辑《'80维新》的《SUKE IN WEEKEND》就暗示乐队(及粉丝)属于这一范畴:"周日原宿步行街/古未界、思琳、伊夫圣罗兰/浜虎姑娘挽着手/如今女人的午后时光/散尽钱财也换不来梦/浑身名牌脑内空空"。歌词明显敌视田中康夫《总觉得,像水晶》中描绘的"水晶族"——就读青山学院大学、住神宫前高级公寓的模特大学生,同时试图用日本工人阶级的摇滚,对抗此前中产子弟垄断的"作为外国音乐的摇滚"。就此而言,亚无亚危异是彻底的朋克乐队。
钟爱建筑工装风的暴走族与工装登台的亚无亚危异,其实仅一步之遥。亚无亚危异的亲卫队不仅偏爱绣字特攻服,连组织名称都充满暴走族色彩。但当时倾向民族主义符号的"暴走族式的狭义洋基族",与批判皇室的亚无亚危异乐队确实水火不容。随着藤沼所说的"硬派"势力壮大,80年代初,朋克与洋基族在短暂交汇后最终分道扬镳。
摄影师桥口让二在1980至1983年间,每逢周六夜晚至周日清晨都会在新宿歌舞伎町游荡,随后转战原宿街头,专注拍摄不良少年少女的生活。这些照片后来集结成摄影集《视线》(Mitropa社,1998年出版)。这不仅是值得高度评价的艺术作品,更是了解1980年代前期不良时尚的一手资料。
镜头中也出现了亚无亚危异乐队的亲卫队成员——两个少年穿着工装风格的特攻服,胸前和臂章上绣着"亚无亚危异京都支部"的字样。虽然黑白照片无法辨认色彩,但能看出他们挑染的发丝:其中一人将绣有图案的长头巾像项圈般缠绕在颈部,搭配锁链与挂锁项链,铆钉装饰的黑色皮革腕带,整体造型相当考究。
画面中还捕捉到其他亚文化群体的身影:女暴走族(スケバン)与各类暴走团体成员(身着工装夹克或"Black Emperor"特攻服)、摇滚青年(ローラー族)与竹之子族(タケノコ族)、朋克少年(パンクス)、剃鬓角或烫爆炸头的自卫队员、绣有黑帮名称的特攻服少年、步行街旁烤鱿鱼的江湖商贩(テキヤ)、穿着高空作业人员常穿的灯笼裤(ニッカボッカ)的"毕业前就打工的少年",这些面孔都以锐利的目光直视着镜头。
由于多拍摄于新宿夜场,那些身着正装前往派对或迪斯科的男女格外醒目。这与当下"不良时尚=休闲"的认知大相径庭,但若参照Brother Korn"为去迪斯科定制西装"的证言,以及约翰·特拉沃尔塔在《周末夜狂热》(1978年在日上映)中的经典造型,便不难理解1980年代初不良少年的正装风潮。
这种时尚风格在当时被称为"新传统风"(ニュートラ,New Traditional的缩写):”作为70年代兴起的、带有强烈品牌崇拜色彩的日本特有时尚潮流,就连叛逆的"洋基族"(ヤンキー)也为之倾倒。典型单品包括带褶裥的白长袖衬衫、古驰或爱马仕的宽扣腰带等(参见《行业黑话辞典(業界裏用語辞典)》,裏BUBKA編集部編,Core Magazine出版,2005年,248页)。
正如"连洋基族也..."这一表述所暗示的,"新传统风"通常让人首先联想到以《JJ》杂志为核心、崇尚海外奢侈品的保守派女大学生时尚——即亚无亚危异所唾弃的"水晶族"风格。值得注意的是,"水晶系新传统"主要针对女性时尚,而"洋基系新传统"则主要是男性风尚。
尽管两者都认同"传统性别角色",但前者代表大学学生的白领中产化精致品味,后者标榜"靠体力生存"的底层价值观。两个截然不同的青年群体,关系犹如冰与火一般不能相容,竟然共享同一时尚称谓,堪称时代奇观。
关于洋基系新传统着装的文献记载如下:"校外着装多为'新传统风':黑红开衫、衬衫、阔腿裤(蓝/黑)、漆皮鞋(白/灰)、鳄鱼皮/白皮带,配卷曲烫发或飞机头。他们总随身携带梳子,一有空闲便整理发型"(秋本诚《 ツッパリ 番長グループ100人の証言(嚣张:扛把子集团百人证言)》,Dynamic Sellers,1981年,226页)。另有回忆录记载:"暴走族钟爱的新传统风典型搭配:带暗纹(织物本身花纹在光线下会反光)的黑/藏青长裤、红色乔其纱衬衫、白色开衫、红黑竖纹夹克等"(夏原武《 極悪がいた季節(极恶存在的季节)》,载于《 ワニの穴⑫アウトロー伝説 (鳄鱼洞12:法外者传说)》,Wani Magazine社,1999年,72-73页)。这种对开衫的偏爱可追溯至"东京洋基族"时代,70年代后期东京都周边的不良传说中亦有体现:令立川六中闻风丧胆的"五连者"团伙,"统一穿着苔绿色长裤,白高领衬衫外罩红/粉/蓝三色特洛伊开衫"( ゲッツ板谷《ワルボロ》,幻冬舍文库,2007年,59页)。
某家奉行国粹主义的著名高中的毕业生回忆录则记载:"我们'学生装派'按规定只能穿校服。有次前辈突然说要带我去'迪斯可'(他坚持错误发音,我也不敢纠正),我傻问'要穿新传统还是康普装(コンポラ)?'结果立刻挨了一拳:'废话!当然穿校服!'"(高濑将嗣《武闘派ガクラン野郎超伝説 其の参 不良のファッションとは?(武斗派学生装分子超传说 第三卷 何谓不良少年时尚)》,2001年,120页)
那么,与这种“洋基族”风格的中性化潮流相对应的女性时尚又是怎样的呢?在《视线》中,也记录着身穿特攻服和宽松夹克的女孩们的身影,但暴走族时尚并非只朝着消除男女差异的方向发展。作为女性特有的装束,“女士们(他们这样称呼女孩)喜欢穿的是哈伦裤。虽然没有特别的规定,但除了脚踝处收紧外,其余部分都是宽松的背带裤。粉色、紫色、豹纹等,若非鲜艳的色彩,就‘不够醒目’”(《暴走列岛'80》,117页)。在前文提到的《 暴走族一〇〇人の疾走 》中,也留下了横滨“小丑皮耶罗女子部头目”的如下心声。
横滨暴走族帮派"道化师小丑女"头目(16岁,从迪咖族转暴走族的咖啡厅女侍)的自述尤为生动:"我最中意的呀,是安·路易斯(Ann Lewis)那种风格的衣裳。喜欢,喜欢得不得了,连她那种性格也爱得要命。颜色就要花里胡哨的,越扎眼越好。/裤子要选垮裤,裤脚必须收窄。外套嘛,得是这种短下摆的款式......料子怎么说呢,得是缎面的,亮闪闪滑溜溜的那种。/光春季穿的罩衫就有十来件——带亮片的、纯白的、男式衬衫款式的,五花八门。......以前混迪斯科和后来当暴走族时的穿着还是不太一样。现在牛仔裤啊皮夹克之类的明显多了。/还有'白裤',就是白棉布做的平角内裤。/夹克要穿横须贺外套,就是横须贺卖的那种刺绣夹克。可招摇了!缎子面料滑溜溜的,后背绣着定制图案——我这款绣着小丑脸,是咱们团体的标志。/中式罩衫?早过时啦。说实在的,现在穿那个可太土气了。"(《暴走族一〇〇人の疾走》,66页)
“白ボン”可能指的是白色的平角内裤。根据这位**“从迪斯科族转变成暴走族的16岁咖啡店女服务员” 的叙述,当时的发型流行 卷发(カーリー・ヘア)、爆炸头(アフロ)、飞机头(リーゼント)**,还有人会把头发染成金色。此外,挑染也很受欢迎,即在部分头发上染不同的颜色。
在细节装饰上,她们也极为讲究——耳环和指甲油:“指甲油会配合衣服的颜色,每天换不同的色,比如黑色、红色、灰色……” 还有内衣的选择:“最后果然还是得看内衣……心情好的时候会穿鲜艳的款式,无论是颜色还是花纹都会根据当天的心情变化。比如豹纹、虎纹内衣。但全黑或者太透的款式就不喜欢,感觉像夜总会女郎一样,我可不想变得那么俗气。”(67页)整体风格只能用浮夸来形容,但由于已经加入了暴走族,她们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酷” 的气质,与普通女性化(甚至娼妇化)的形象划清了界限。
观察《视线》中的情侣照,此时 松田圣子发型(圣子头)虽然已经开始流行,但照片中的女孩们仍以卷发或爆炸头 为主,女孩搭配稍显华丽的夹克、长裙或连衣裙,妆容较浓;而男孩则多是 飞机头配西装 的造型。男生穿西装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成熟、更凶狠,符合“年长、强势”的形象。女生穿夹克:则是为了展现作为“女友”的女性气质。
到了90年代,辣妹(ギャル)文化兴起,年轻女孩们开始追求“趁年轻尽情打扮,享受自由”的风格。但在80年代,或许 “让自己看起来更成熟”才是通往自由的方式 ,因此当时更倾向于选择传统(トラッド)风格的服饰。
这种洋基风格的“新传统”审美,后来主要在黑帮相关人士和夜场工作者的时尚中得以保留和纯化,逐渐脱离大众视野。尤其是其标志性的发型——比如综艺节目《天才・たけしの元気が出るテレビ!(天才·北野武的元气满满电视!!)》里的“飞机头军团”,以及欧乐士队的职业棒球选手佐藤和弘等,都成了被调侃的对象。
2004年10月5日的《MEN’S KNUCKLE》杂志曾推出专题**《聚焦“ヤートラ系(洋基系新传统)”时尚!!》**,其中写道:“80年代,不良少年间曾流行过一种独特的时尚风格—— 光泽感衬衫花纹、紧身裤线条、出人意料的鲜艳配色,以及威慑力十足的尖头皮鞋 ……本杂志将这种极致‘坏品味’风格命名为**‘洋基系新传统’**。”
由于长期以来与“飞机头”绑定,这种风格一直未被正视。但在2000年代,它却以一种“故意追求极致坏品味反而显得很酷”的扭曲美学重新复兴,成为一种复古潮流。
在80年代初期,以 高级、优雅 为信条的“传统风”(《JJ》杂志主导的版本)和与之对立的 洋基风格 ,虽然被冠以相同的名称(ニュートラ/新传统),但 两者从未真正交汇 ,只是擦肩而过,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
随着法律修订等因素,暴走行为逐渐退烧,试图成为 “局外人” 的年轻人将周六夜晚的舞台从道路转移到了迪斯科舞厅 —— 或是回归其中。但也有一些人被迪斯科舞厅驱逐,重新回到街头。
“在新宿歌舞伎町的迪斯科舞厅 “坎特伯雷屋・波斯馆” 等地,有一群身着罕见艳丽服饰的人,他们在舞池里围成圆圈,对普通顾客视若无睹。/ 从 1979 年 1 月左右开始,这群异装团体似乎觉得只在迪斯科舞厅跳舞不够,舞厅结束后便会在深夜咖啡馆待到天亮,随后徒步 “进军” 原宿。1980 年 3 月 1 日,新宿的大多数迪斯科舞厅开始拒绝竹之子族入内。因为竹之子族只与同伴围成圈子,占据舞池,导致普通顾客逐渐远离舞厅。”(生江前述著作,第 196~197 页)
提到 “竹之子族”,一定年纪以上的人首先会想到出身竹之子族的已故艺人冲田浩之。就连冲田本人也曾回顾自己的高中时代:“在迪斯科舞厅跳到天亮,在深夜咖啡馆待到正午,然后作为竹之子族在原宿的步行者天国跳舞。到了晚上又流回新宿。/ 这就是他高中时代的日常。/ “不仅是我,那时的不良少年都是这样。迪斯科、游戏中心、深夜咖啡馆,新宿就是不良少年的游乐场。””(栃内良《新宿迪斯科杀人事件》,2001 年 10 月 15 日号《实话 GON! ナックルズ》)。
香咲弥须子撰写的《原宿・竹之子族》(第三书馆,1981 年)记录了年轻人穿上竹之子族服装前的日常穿搭 —— 他们会在代代木公园的树荫下更衣。“竹之子族的日常衣着给人一种 “凶悍” 的感觉。为什么要穿成这样?/ “啊,这是‘新传统’。”/ 黑色底色搭配红色几何图案,所谓 “新特拉” 指的是……/ “不知道呢。男生的新传统是黑底红纹的那种吧。”/ “女生的穿搭多是灰色套装或黑色紧身裙……”“…… 新传统也被叫做‘洋基族新传统’,所以显得很‘硬派’吧?”/ “硬派” 是什么意思?/ “大概是不被社会认可吧。””
除了 “ビッとする”(亮眼),竹之子族还偏爱 “ビシバシ”(干脆利落)、“ハンパじゃない”(来真的)、“全開”(全力以赴)等词汇,从他们的团队名称 —— 乱奈阿珠(ランナーズ,Runners)、羅州嘉流(ラスカル,Rascal)、沙汰泥夜(サタデイナイト,Saturday Night)、絵留多利亜(エルタリア,El Dorado)、麗羅レイラ、幻遊会、獅利亜巣(シリアス,Sirius)、呪浬悦賭(ジユリエツタ,Julietta)等 —— 也能看出与暴走族的相近之处。
《原宿・竹之子族》中还保留了这样的对话:“听说你以前是暴走族团体 “極悪” 的头目?/ “对。虽然退出了,但要是被出身帮派的人知道我在当‘竹之子族’,那就麻烦了,太没面子了。我房间里贴满了竹之子族的照片,但原帮派的后辈来玩时,我会把照片全部翻过来,因为背面是暴走族的照片,得赶紧把自己隐藏起来。”/ 为什么从暴走族转投竹之子族?/ “因为道路交通法修订后,很难再飙车了…… 已经厌倦了以暴走族的身份硬撑、反抗、拼命。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开心地跳舞更轻松啊。””(第 31 页)
当然,竹之子族的服装不仅在私服上与暴走族审美相近,其设计灵感也源自一位 boutique “竹之子” 店主从夜店女性那里听到的一句话:〈“我讨厌巴黎时尚,又不是模特,根本不适合……” 日本女性能穿出美感的传统服饰,向来是和服。/ 但和服无法在迪斯科舞厅跳舞。/ 作为工作装,不是有 “もんぺ”(日式劳动裤)吗?做成两件套,上衣是宽松的袖子,前襟系带 —— 类似法被(日式短外褂)的设计。…… 答案其实藏在神话时代时期的服饰里。这种设计源自何处?或许要追溯到遥远的天竺(印度)、中国,再往前可能是伊斯兰文明的影响 ——。/ “好,就叫它‘哈林套装(ハーレム・スーツ)’吧。”〉(大竹竹则《挑战的轨迹:逆境中诞生的竹之子时尚》,体育日本出版社,1981 年,第 144~145 页)
此外,“他们从和服、祭典服饰、战国武者装束、平安时代服饰等日本元素中汲取灵感,与东方时尚混搭,以低价售卖。配色疯狂到令人惊叹…… 如今,竹之子族甚至跳出 “竹之子” 的时尚框架,开始擅自裁剪窗帘用蕾丝、袈裟布料、装饰用金箔面料,制作服装。/ 他们异口同声:“想彻底引人注目。””(生江前述著作,第 201 页)。无国籍的东方主义倾向、对缎面面料的偏爱、大量使用原色、追求华丽装饰、头巾和旗帜等配饰…… 甚至也影响到了部分暴走族——“最近有男性开始化妆,在眼周涂银箔,还有边飙车边化妆的团体。单耳戴耳钉也成了暴走族男性的 “流行””(《暴走列岛‘80》,第 118 页)。或许正因与暴走族审美相通,或是对从暴走族转投竹之子族者的 “背叛者情结”,竹之子族曾遭受暴走族的 “近亲憎恶式攻击”——“竹之子狩猎”。
后来,随着冲田浩之、竹宏治(清水宏次朗)等竹之子族出身者在音乐和戏剧领域活跃,怀揣明星梦的年轻人开始涌入,加上媒体广泛报道,竹之子风格迅速被消费、沦为陈词滥调。其时尚、舞蹈(团体围圈齐舞)、音乐(迪斯科音效)等逐渐被视为 “老土”,原宿步行者天国的主角也让位给身着 50 年代复古风、随老式摇滚跳扭摆舞的摇滚客,或是像哀川翔(高中时代以爆炸头和 “45 度墨镜” 著称)的 “一世風靡セピア” 等表演团体(哀川翔《俺、不良品。》,竹书房文库,2006 年)。借 “不良猫热潮” 发行的写真集《なめんなよ:又吉のかっとびアルバム(别小看我,又吉的暴走相册)》(新光音乐,1981 年)中,作为 “全日本暴猫連合なめんなよ(全日本暴走猫联盟不许小看)” 帮派成员的又吉,因 “出事故了!!” 转而加入 “竹之子族”,随后又进一步转型为 “摇滚族,超酷的 ——”。【图 18・19】
竹之子族并无核心音乐偏好。“竹之子族喜欢的音乐人,总之是节奏强烈的团体,如ABBA、The Nolans、Village People、Arabesque、成吉思汗、Donna Summer等。尤其偏爱Arabesque和成吉思汗,几乎每个团体都会用他们的音乐。日本音乐也照跳不误,只要有节奏,松田圣子、Juicy Fruits都行。甚至有团体用《水户黄门》主题曲跳舞,简直离谱。”(香咲前述著作,第 18 页)。
此外,普通 “竹之子”:“很多人听亚无亚危异、松山千春、中岛美雪”“我在鞋上写了 “アナーキー命(我是亚无亚危异的忠粉)””“听中岛美雪时,莫名想搞叛逆”(香咲前述著作,第 99 页)。可见,竹之子族的身份仅存在于 “周日相聚、穿上服装跳舞” 的瞬间,日常生活中并无连贯的群体特征。因此,当他们的服饰和舞蹈被视为 “老土” 时,便瞬间消失,只留下转瞬即逝的虚无。
在 80 年代前半段的日本社会,竹之子族与洋基族共享诸多特征:在学校文化中被视为 “底层边缘群体”,女性参与者众多,兼具中性时尚感,却保留 “男性主导” 的传统性别分工;虽不在本地活动,却偏爱神秘的和风审美(“本土倾向”)。但热潮退去后,其余韵仅存于 80 年代后半段的 “洋基族的欧陆舞曲(Eurobeat)偏好” 中。
(结尾彩图:东京电视台综艺节目请偶像组合“超特急”穿上的竹之子族复原装束和摇滚族复原装束)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