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门达夫以戏谑笔触将洋基族风格推向全国,随后在漫画、动画、汽车杂志、青少年刊物、电影及V-Cinema等媒介助推下,这种亚文化形象不断被定型化,逐渐沦为地方特色的怀旧符号。正如谐星花火在《佐贺县》歌词中戏谑"乡下洋基族超受欢迎",都市人听闻"洋基族有人气"时的震惊反应"真的假的?!",恰恰印证了这种地域认知的割裂。
在此过程中,洋基族形象逐渐摆脱单纯的凶暴标签,公众目光中开始掺杂微妙苦笑而非冷嘲。以搜集"街头怪奇物语"闻名的《宝岛》杂志VOW专栏,90年代起频频出现洋基族相关梗。1995年单行本《VOW6》的"愚蠢印刷错误"章节收录了这样一幕:某少女洋基族跨坐在写着"mikiHUOSE"(正确应为mikiHOUSE)的轻型摩托上,配文却一本正经介绍"小绵羊改装要点在于mikiHOUSE剪裁"(宝岛社《VOW全书③》1999)。而1998年6月10日《SPA!》杂志专题"文艺中年痴迷暴走妹的理由",列举的"前洋基族"代表竟是PUFFY吉村由美、相川七瀨、饭岛直子等明星。1999年6月16日同刊"前洋基族能量研究"更聚焦时尚、餐饮领域创业者,称这些"在经济寒冬中逆势崛起的'大佬们'"正在改写成功法则。
相较于90-00年代常被妖魔化的"心理阴暗"青年群体,木下优树菜等案例所示,简单直率、略带可爱特质的洋基族形象开始获得相对宽容的认知空间。这种外向型洋基族形象的崛起,使得"洋基族"逐渐成为承载多重意涵的文化符号。
80年代后,被集体暴走行为放逐的机车与汽车爱好者们,分化为两大流派:一派如前述的"Guranchan族"、"暴走卡车族"般追求"威圧式外观改装";另一派则是追求"性能改装"的竞速族群——包括攻山道的Rolling族、竞逐直线加速的零四族、热衷漂移过弯的Drift族、执着于圈速与极速数值的计时挑战者——呈现出细分化趋势。
在后一群体中,90年代迎来巅峰的首都高环状族(以首都高速为赛道竞速)、关西环状族(以阪神环状高速为舞台)尤为突出。尤其环状族仿效暴走族组建车队,队际冲突频发。例如1991年增补修订版暴走族实录(《 暴走族100人の疾走・増補(暴走族百人疾驰录·增补版)》(第三书馆)的新增访谈,对象多为环状族成员。
"入队首要条件是在环状线(阪神环状高速)跑得够快,毕竟我们是'竞速者联盟'。其次要能打,被其他队找茬就道歉的软脚虾可不行。跟着跑几次就能看清人品,觉得'这哥们靠谱'才给队标。"(226页)
"Law-break队原是大阪大正区的'大正联合',前身是中央中学暴走族。五年前前辈们从机车转战汽车,创建'大正技术竞速'。其他环状队早在十五年前就开始跑了......初代成员都是好勇斗狠的主,常和其他队干架。各队背后都有极道撑腰,纠纷不断。"(228页)
"尤其新年头三天,几百辆车在普通道路游行。当然无视信号横冲直撞,这么多车队扎堆难免冲突......平时专注竞速,但过年这种特殊日子大家攻击性爆表。环状线上虽分散行驶,有事用寻呼机召集,半小时就能集结......都像自家人般团结,随时能开干。"(239页)
描绘此类生态的漫画当属南胜久2000年起连载的《ナニワトモアレ》。粗线条勾勒:岸和田二人组Mabo与Gussan考取驾照后,本想买二手Cedric或Gloria"把妹专用,真男人就该开暴走车",最终却购入环状规格车入队,经历平成初年各种纷争后自立门户......故事不仅聚焦竞速与斗殴,更细腻刻画了环状族与本地伙伴的交往。
作者南胜久生于1971年。中学毕业进厂务工,因"苦干三年竟不如废物大学生的起薪",更听闻"老板的傻儿子炫耀新买Fairlady Z:'跑车还得是运动款'"愤而辞职。为赚取"环状线飙车资金",辗转土木工地、夜店领班、居酒屋店员、江湖商贩、油漆工等职后成为漫画家(《ナニワトモアレ》第5卷)。作品中常见主角开着调校过的低端二手车,羞辱驾驶Soarer、进口豪车的纨绔子弟桥段。亦有受居酒屋老板委托,以千円价格接单驱赶附近暴走族的插曲,通过Mabo与Gussan的竞速追求,展现其与钟爱轿车改装(VIP风格)的"狭义不良"渐行渐远的历程。《ナニワトモアレ》堪称泉州版"成长小说",通过热血对决唤醒主角团"男子气概"并不断淬炼升华。
该作能突破既往汽车漫画窠臼,刻画出更真实的青年群像,源于作者亲身经历。"关东系漫画总爱用车技决胜,但我亲眼见证的环状竞速者一旦撞车,连人带车都会被撞成废铁。当时就想'谁能把大阪环状族画出来啊'"。当首都高车手质疑"遮挡车牌冲收费站是编的吧?",作者震惊反问"东京飙车族居然老实缴费?不遮牌?"。东西差异还体现在排气管选择:关东重视性能效率,大阪信奉"够响就行"——"早年间大阪环状族穿梭车流时,巨大声浪既是警示'老子要超车了别乱变道',也带威慑意味"(《ナニワトモアレ9:背叛者手册》讲谈社,2002年,198-204页)。
从阶层意识、竞速至上主义、地元优先的领地观念(参见藤本慎一《狂飙公路赛道指南》,别册宝岛376《玩转关西暗黑面!》1998年)等特质来看,环状族无疑属于本书定义的广义洋基族范畴。
当然,这些环状族很快就被警方盯上并逐渐平息(铃木智彦《大阪环状族》,收录于《日本法外之徒传说》,Million出版社,2007年)。但90年代后仍不断涌现与摩托车、汽车相关的各类族群。例如1991年10月9日《SPA!》杂志《渴望群聚的少年少女之"纪律与快感"》特辑中,除了执着于"女暴走族"和美式风格摩托车的"Chopper族"外,还报道了"Parking族"——这群人每逢周末便从关东各县聚集到横滨大黑码头停车场,驾驶着装饰夸张、加装音响的改装车举办品评会。从这篇报道可以看出,改装对象已不仅限于跑车、轿车等传统"族车"或老爷车,更扩展至厢型车、单厢车、皮卡、四驱车(与低底盘改装相反,这类被称为"高脚族")等车型(参见2008年3月22日《H♂t SPA!》杂志《怀旧族车图鉴》)。
"Vanning(厢型车改装文化)最初源于美国年轻人改装商用廉价厢型车,用于住宿或装载冲浪板。当这种文化传入日本后,就像意大利面变成日式拿坡里面般(?),Vanning也发生了和式变异。/据长期深入报道当时Vanning热潮的月刊《Custom CAR》前主编井上章英回忆,日本Vanning的黄金期是1992到93年。较之1989-90年达到顶峰的泡沫经济稍有滞后,这是因为'沉迷Vanning的多是蓝领人士'。泡沫经济带来的建设热潮让年轻工匠们荷包鼓胀,资金便流向Vanning。......井上描述的Vanning进化(堕落?)三步曲是:①更换空气套件、轮毂,降低车身;②拆除座椅,用长毛地毯、绒布壁纸装饰内饰,加装枝形吊灯,嵌入沙发床;③车身彩绘。当时流行迪士尼、龙珠等动漫角色,Russen的海豚跳跃图案,人物则'果然还是矢泽永吉、工藤静香、中森明菜这些吧'......Vanning热潮并非兴起于市中心,主角多是东京周边千叶、茨城、埼玉等地年轻人。"
(都筑响一《泡沫的肖像》,Aspect出版社,2006年,62-64页)
在前述Parking族中,还报道了一个"奉即使贫穷也要在车上砸钱的墨西哥人为师",将皮卡货斗改装液压系统使其"能配合说唱节奏狂舞"的团体。这是对90年代后在日本悄然兴起并形成固定文化圈的"Low-rider(低底盘车)"或"Low-riding(低底盘车文化)"的最早介绍。在Hot Rod改装车文化基础上,融合洛杉矶周边西语裔(尤其是美国出生的墨西哥裔二代——奇卡诺人)帮派独特审美的Low-rider文化,不仅注重车身彩绘,更擅长运用液压技术使前轮弹跳、让皮卡货斗旋转等改装。从2007年4月《实话GON!Knuckles》杂志《暴走族车辆大集结:街道赛车手引以为傲的数百辆爱车!》的图文报道来看,这类汽车文化的输入虽未达到"一夜间以夷代和"的程度,却已完美融入以日系车为基础的暴走族车辆(如暴牙竹枪式改装车)文化中。
基于TSUTAYA销售数据的《DATA WATCH》杂志第4卷(2004年春季号)特辑"专业杂志排名真相与读者实态大公开"显示,汽车杂志类中《Low-rider Magazine[日本版]》(艺文社)荣登榜首。其读者画像为:"♡最爱嘻哈与雷鬼/自称'crew(小团队)'/同一街区有多张相似面孔(当然都是初中同学!←至今仍保持浓厚人际关系/纵向社会!)""几乎从未离开成长地,在同伴圈子里为改装车砸下惊人金额""运动套件价格?整套5-10万日元,在前辈店里购买"(男性占比76%)。《Low-rider Magazine[日本版]》读者的关联消费清单显示:杂志类除其他Low-riding和改装车、美式车杂志外,还包括《WOOFIN’》《LUIRE》等嘻哈或黑人风格时尚杂志;音乐类CD混搭2Pac、50 Cent、ZEEBRA等嘻哈歌手与滨崎步、EXILE;漫画除《WORST》(高桥弘)、《刃牙》(板垣惠介)、《莫逆家族》(田中宏)等热血格斗作品,还有描绘改装车迷的《ジゴロ次五郎(台:痞子次五郎)》(加濑敦)、《NANA-世上的另一个我》(矢泽爱)、《REAL》(井上雄彦)等;书籍类以手机小说鼻祖《Deep Love》为主,大多为独立出版社出版,也有《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片山恭一)这种主流流行小说;DVD销量前列是《8英里》(嘻哈题材)、《速度与激情2》(赛车动作)、《凶气之樱》(嘻哈与国粹主义融合)等契合该群体口味的作品。
若非生在今时,这些人本该成为暴走族或狭义洋基族的青年,在吸收嘻哈、Lowrider等海外亚文化影响的同时,仍保有本土特质,成为常被冠以"J-××"称谓的音乐类型传播者或接受者。这些群体也应归入广义不良范畴。受60年代摇滚、灵魂乐等海外音乐及青年亚文化影响诞生的日本洋基族文化,在经历本土化发展、逐渐遗忘起源后,于90年代再次与海外青年亚文化产生化学反应,开拓出新局面。
有一篇以东京练马区为据点的嘻哈团队"练Motherfuckerz"领军人D.O.的专访,这样描绘了他作为不良少年,从大泉中央公园出发,邂逅嘻哈、广结同好的过程(2007年5月《実話GON!ナックルズ(实话GON!Knuckles)》《街头传奇 帮派的根源!!"练Motherfuckerz"》)。
"我初中时整天泡在这个公园。"D.O.边走边说,"入口停着10辆汽车、20-30辆摩托,50多人聚在一起用音响放歌、跳霹雳舞......"78年出生的D.O.青春期正值不良风格从传统洋基族向"美式青少年帮派风"转变时期。与东京中心区不同,练马仍残留着浓厚的洋基族文化,但从他们这代开始形象发生转变。"前辈多留飞机头或油头,我们则梳脏辫。虽然也爱玩洋基族那套,但综合一切的形式就是我们的HIP HOP。我们之后的小辈全是B-Boy了......"以街头为起点接触霹雳舞的D.O.等人逐渐深陷嘻哈文化。但练马没有夜店,他们不得不在老据点公园日夜举办街区派对,却意外契合了嘻哈本质。"......但当时没打算靠音乐吃饭,一边玩说唱一边帮前辈干活。20岁左右时,前辈大哥是RINO的发小,托他介绍得到给RINO当保镖的工作。被问'要混黑道还是搞嘻哈?'其实就是说'别半吊子,认真选条路'......"
比D.O.更年轻一代的Anarchy(アナーキー),走出少管所后以组建的帮派为基础,开始以嘻哈MC(说唱歌手)身份活动。
"我们召集暴走族时期认识的京都同龄人找乐子......聚集140多个爱惹事的家伙抱团。当时虽有像美式青少年帮派那样的不良集团,但Anarchy有暴走族没有的音乐......那时京都常见百来个穿橙色连帽衫的家伙自称'我是Anarchy'。连帽衫印着Anarchy00、01、02等编号,我和Yuji是'00'。现在Yuji以'游人'之名玩雷鬼,我觉得他有资格自称Anarchy。我们一起创造了Anarchy,Yuji也是真正的Anarchy。"
(Anarchy《 痛みの作文(疼痛作文)》,Poplar社,2008年,188-189页)
这种对嘻哈(或雷鬼)的取向不仅限于知名艺人。2000年采访中,Route 20成员表示:"不太听日本音乐,听TLC、后街男孩,还有说唱。不听矢泽永吉......应该是有代沟吧,大家都这样。"(永江朗《不懂礼仪的年轻人就该通过"暴走族"重塑?》,收录于《别册宝岛Real#002 少年为何能杀人》2000年,87页) 在访谈集《暴走族-我们的生存之道:轰鸣而过的爆音人生》(岩桥健一郎,Basilico,2004年)中,也有多名前暴走族谈及对嘻哈的沉迷。
当然,嘻哈文化不单指音乐(说唱、DJ)或时尚,更是包含街舞、涂鸦(等团队活动)的文化现象总和。这些表达形式原本诞生于贫民区等地域社会,最重视本地联结,通过身体力行彰显男子气概,与Lowrider、滑板、雷鬼Rude Boy等文化相通,自然与洋基族文化产生强烈共鸣。
描绘30多岁前洋基族群体的《莫逆家族》第一卷写道:"那个年代真好呢...选择不如现在这么丰富——明明不愿意被条条框框束缚——那些家伙的衣着打扮却都是一个路子"。正如主角火野铁留着长发的初中生儿子周平反抗父母时所说:"这一带以前好像暴走族特别猖狂,我那对笨蛋父母在我出生前居然也干过那么老土的事,真是丢人",传统洋基族确实在衰退。但那些本可能成为狭义洋基族的青年,通过90年代后与多元风格的融合,使广义洋基族持续保持着生命力。
在《DATA WATCH》杂志描绘的《Low rider日本版》读者画像旁,标注着"名称变迁:族→美式青少年街头帮派→帮派"。如果说80年代前是"暴走族"的时代,那么90年代就是"美式青少年街头帮派时代",也是"チーマー"(美式帮派风不良少年)这个和制英语词汇引发热议的十年。
最初的美式青少年帮派分子群体,是居住在城南地区和涩谷私铁沿线的富裕家庭子女。这些从小就读私立一贯制学校的"优等生坏孩子(和他们的女友们)",在1991年10月9日《SPA!》杂志《渴望结群的少男少女的"纪律与快感"》特辑中这样描述:
"涩谷的美式青少年帮派成员大多是大学附属高中的学生或大学生,特点是很少打工。而玩车的'暴走族'们却出人意料地认真工作还分期贷款。'因为要自己动手改装,所以成员多是木匠、油漆工、地毯工。还有从北海道来东京打工的木匠。收入比普通上班族高,但每月平均要还20万日元贷款。'一位19岁的Parking族成员说道。女暴走族'龙姬'的纪子也表示:'我在弹珠店工作,美由纪在快递公司食堂当服务员,聪子是流动摊贩。'"
1994年9月14日《SPA!》特辑《絶滅寸前のツッパリ・ズベ公と増殖する[仮面優等生]たち(濒临灭绝的嚣张少年与激增的[伪装优等生])》中,展现了继承80年代嚣张少年文化的暴走族与90年代新兴的美式青少年帮派成员之间“新旧两派不良少年价值观的激烈冲突”:
"B:我们'暴走族'可是在正经工作赚钱的耶。玩飙车很烧钱,没正经工作根本玩不起。
A:我们美式帮派风不良少年不用工作,靠卖派对门票之类的,赚得都是动脑子的钱。我们可都是名牌高中的高材生,学习成绩好着呢。
C:上个屁(名牌)高中!
A:你小子不是不想上,而是考不上吧?
C:你丫成心找打吗?!"
因此从"社会阶层较低"这一洋基族定义来看,早期的美式帮派风不良少年绝非洋基族。但到1994年该报道发表时,后期的美式青少年帮派成员与洋基族的界限已经相当模糊。
据1998年11月《B♂YS RUSH》杂志《88-98涩谷秘史》记载:"美式青少年帮派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84-85年(实际上1982-83年就已经有RS、UN等团队存在)。当时以私立名校高中生为核心的FK等帮派,选择'干净'的涩谷作为放学后的游乐场所...但1990年前后,帮派和派对文化都发生了明显变化。'退学是个重要原因。在玩闹中因为打伤人或涉毒被退学,无处可去只能回到涩谷。失去学校这个框架后,行为越来越出格。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就开始和原本泾渭分明的洋基族混在一起了...'一位从1989年初中时代就开始在涩谷玩的IR前成员说道。1991-95年间,团队数量持续增加,活动范围扩展到池袋、新宿,媒体的大肆报道也促成了地方化——连北海道都出现了团队。"(IR等均为帮派罗马音首字母缩写)(译者注:FK是指明治大学附属中野初高中一贯校的不良少年们组建的Fanky's)
田岛麻名生在《別冊宝島158あぶない少女たち(宝岛杂志158期:危险少女》(1992年)发表的 《[レディース・チーマー]渋谷の夜は誘惑と冒険のディズニーランド!(暴走族少女和美式帮派少女:涩谷的夜晚是诱惑与冒险的迪士尼乐园!)》中记录了美式帮派风不良少女街头座谈,其中有这样的发言:"我们可是从洋基族手里抢走摩托车,终结了暴走族时代!"。
然而是暴走族"驹込一家"第四代头目——此人曾模仿漫画《BE BOP HIGHSCHOOL!》中立花高中老大的造型,抹着发蜡梳着飞机头参加初中入学典礼——则这样谈论美式青少年帮派成员与洋基族的紧密亲缘关系:"我可不觉得美式青少年帮派成员比暴走族低级,大家都是同类的不良少年吗。"(《 暴走族、わが凶状半生(暴走族,我的凶残半生)》2008年)
(译者注:按照Fanky's昔日成员久田将义的回忆——Fanky's本身不能打,但由一些暴走族“三轮极恶”成员组成的同校另一美式帮派Warriors很能打,Fanky's挨了欺负,Warriors会出来报仇——久田将義 《関東連合:六本木アウトローの正体 》2013年,ちくま新書)
一位1979年出生的福岛县郡山市前暴走族成员说:"我们那儿不流行美式青少年帮派风。虽然也有几个模仿的,但大多数人还是坚持传统洋基族造型——说白了,美式青少年帮派分子不是要有时尚品味吗?我们可没那个本事!还是当洋基族轻松。"(《 ポエム番長(诗歌番长)》2006年,第42页)
1996年6月26日《SPA!》杂志刊出特辑《パンピーがネオヤンキー化してるだけっスよ(普通人正在新洋基族化)》,文章这样总结两者的交融现象:"近日以埼玉县南部和东京都足立区为据点的'美式青少年帮派分子'发生火拼,83名青少年因涉嫌非法拘禁、准备武器聚集、故意伤害等罪名而被捕...但美式青少年帮派分子原本都是混迹涩谷的富家子弟,传统上不会有固定据点。两年前'毕业'的前美式青少年帮派分子 (19岁)表示:'我们当年不仅在涩谷,也在新宿、池袋、六本木活动,那时就有从东京非核心区域和埼玉、千叶等地来的成员。现在这些外地人开始本地化了...美式青少年帮派分子讨厌暴走族那样的等级制度,喜欢平等交流。现在的年轻人徒有其表,只是些不能融入暴走族和洋基族的纵向社会体系的败犬联盟罢了。'这些人被称为'新洋基族'。"
但这种文化演变并非简单的"传统洋基族被赶到郊区或地方,美式青少年帮派风格传播到地方,最终取代前者"的过程。传奇暴走族文学《我们只有周六》作者瓜田吉寿之子瓜田纯士(1979年生)在《ドブネズミのバラード(阴沟鼠之歌)》(2008年)中写道:"前辈用金属梳子梳着黑人爆炸头...当时东京的时髦不良都留着长发、穿着低腰牛仔裤、戴着银质饰品...在这样的环境中,几位前辈组成的暴走族如彗星般出现在杉并区...作风勇猛凌厉,堪称鬼见愁...在他们的影响下,前一天还留着长发、把肌肤晒得黝黑、戴着耳钉的坏小子们,第二天就烫起了飞机头,换上了Pia Sports或Ficce的运动服。"
1999年2月18日《DIME》杂志《新洋基族》报道了暴走族"浦和joker(官方汉字名称:浦和情可達,情可達在日语中与“joker”谐音)"中新洋基族风格的流行——代表性品牌如Farnese、Santa Fe、Ficce。《下妻物语》中的草莓也狂热追捧GALFY、INFINITY、Santa Fe等洋基族相关人士专用品牌及销售这些品牌的JUSCO超市。2002年创刊的《YOUNG CHAMP ROAD》设有"晒出我们的战袍...果然最爱洋基服!!"专栏,Santa Fe和Ficce依然人气高涨。夸张的狗狗印花、大logo等设计标志着新式"洋基服"的定型。真锅昌平《暗金丑岛君》2-3卷中充斥着平时穿GALFY和INFINITY的衣服、手头宽裕时就换上范思哲的洋基族装束;4-5卷中八王子暴走族"Tiger(汉字:駄威我蛙,取日语谐音)"的石塚等人则穿着成套运动服。但到了2000年代中期,这类洋基服已经过时了。
2007年6月号《漫画実話ナックルズ(漫画实话Knuckles)》》刊文《大阪・アメ村アンダーワールド!!(大阪美国村地下世界)》,文章中提到:现在被归为'辣男'的男孩子,有些人是刀尖舔血地活着,有些是过去很出名的顽劣小子。大阪美国村某家七成主顾为"辣男“的服装店主这样分析自己的客户群体:''辣男'最典型的特征,说白了就是最想受欢迎的一群人。就像当年洋基族穿意大利(米兰)休闲装、Santa Fe博眼球一样,现在的辣男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
随着追随美式青少年帮派分子的"辣妹"中分化出"大姐头系",男性中也出现了"大哥系"——蓬松发型、黑色修身服装、银饰点缀的牛郎风格。从美式帮派风不良少年文化演变而来的辣妹/辣男风格,如今在不良时尚界的存在感与日俱增,其中一些已开始带有洋基族特征(参见拙著《創刊の社会史》2009年,筑摩书房出版)。
最近,更具男子气概的"オラオラ系(汉字标准写法:悪羅悪羅系;意译:气势夺人系) "也从辣男文化中分化出来,与洋基族的界限更加模糊。2008年6月《egg》杂志的"オラオラ系大辞典(气势夺人系大辞典)"特辑指出:"2005年左右开始流行全身佩戴Chrome Hearts饰品的穿搭,本杂志推测这就是'气势夺人系'的起源...造型固定套路是黑色品牌运动服,通过全身单色调和奢侈饰品来强调不良感。"“我们在《men’s egg》2005 年 4 月号中发现了气势夺人系的照片!当时这种风格还不叫气势夺人系,而是被称为‘硬核洛城系’!小麦色肌肤、短发、利落的感觉与现在的气势夺人系几乎一致”“气势夺人系的经典风格是黑色品牌卫衣!全身单色调搭配高端品牌小物件,强调痞帅感☆”。气势夺人系的标志性元素包括 “肌肉身材、和风纹身、无框的知性风眼镜、晒成古铜色的小麦色肌肤、高级二手包、金银饰品” 等。这意味着洋基族的着装嗜好从身形纤细的辣男,转变为体格健美的气势夺人系。同一期杂志中,关于女性时尚还有《气势夺人系冲浪手你好啊》这样的报道。
新洋基族的不良服装是在牛郎系着装的单色调基础上,加之于大件闪亮饰品等美国西海岸洛杉矶地区嘻哈群体或奇卡诺人群体的时尚风味,从而形成的气势夺人系,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暗金丑岛君》中的丑岛本人,或是EXILE主唱ATSUSHI的造型。
不仅前文提到的Anarchy,包括妄走族、暴欲団、SILVER BUCK等受匪帮说唱影响的团体,在尝试将这种文化移植到日本语境时,都弥漫着浓厚的(前)洋基族气息——成员间的地缘纽带、男子气概与国族主义倾向的歌词。例如在2004年9月号《blast》采访中,妄走族的KENTA5RAS将"自己心中的嘻哈"定义为"人生,以及Vシネ(录像带电影)啊";成员剑桃太郎坦言最爱任侠题材电影,谈及漫画时表示:"《魁!!男塾》实在太疯狂了。小学时我书包里只有《男塾》单行本(笑)"。这些在80年代后洋基族媒体熏陶下成长的一代,当他们成为文化生产者时,虽然继承着本土洋基族亚文化内容的基因,却选择运用说唱、街舞、打碟、涂鸦、滑板、音响系统等舶来文化作为新的表达工具。
相较于原初洋基族风格鼻祖的第一代(1949年出生的矢泽永吉、1950年出生的馆博·和田秋子、1951年出生的岩城晃一,到1955年出生的Brother Corn·横滨银蝇的岚、1956年出生的铃木雅之·岛田绅助·长渊刚等)及其影响下实践原初风格的70年代第二代(1961年出生的石桥贵明·哀川翔、1962年出生的宇梶刚士、1963年出生的DOWNTOWN组合、1964年出生的嶋大辅· ゲッツ板谷·长原成树、1965年出生的杉本哲太·HIROMI·X JAPAN的TOSHI与YOSHIKI·中森明菜、1966年的小泉今日子),第三世代(1970年的工藤静香·辰吉丈一郎、1971年出生的ZEEBRA、1972年出生的已故饭岛 爱·中居正广·品川佑,到1976年出生的绫小路翔(?)·千代大海龙二、1977年的铃木纱理奈等)可谓是在洋基族媒体自然存在的环境中,与洋基族内容共同成长的世代。
当然80-90年代洋基族内容的创作者们也受到前代影响。例如暴走族漫画《疾风特攻队》中的鸣神秀人,其原型应取自现实中外道乐队的主心骨加纳秀人。但第二世代青春期的70年代,洋基族媒体主要停留在非正式出版的摄影集等私下层面。而第三世代懂事时,《ハイティーン・ブギ(暂译:高中生的布吉舞)》《Hot Road》已然存在,电视频道里充斥着三原顺子在《3年B组金八老师》(TBS 1979)中塑造的嚣张形象、银蝇一家出演的《茜小姐的便当(茜さんのお弁当)》(TBS 1981),以及《積木くずし(积木崩塌)》(TBS 1983)、《スクール☆ウォーズ(校园战争)》(TBS 1984-1985)等大映电视剧系列。
本书开篇提及的中村末子——90年代暴走族热潮期的传奇女总长——在当年采访中坦言:"暴走族啊,小学看漫画时就感兴趣了。《湘南暴走族》《BE-BOP HIGH SCHOOL》这些都有看对吧?小M也点头附和:"《Hot Road》那种真实感太吸引人了""(水野令子《[ 体験!レディース暴走族]「紫優嬢」総隊長すえこちゃん、午前三時の暴走!(体验!女暴走族]"紫优娘"总长末子,凌晨三点的暴走!——》收录于JICC出版局1992年出版的《别册宝岛158 危险少女们》)。
将这种对洋基族内容的挪用推向极致的是绫小路翔率领的气志团及其 parody团体"单位至上!暴走数取团"。我在第七章引用过的大山昌彦曾如此分析洋基族漫画与气志团的互文关系:
"气志团可被视为大众媒体中'洋基族'的'角色扮演'。究其本质,该乐队的视觉形象与其说贴近现实中的'洋基族',不如说更接近大众媒介建构的'洋基族'模板。通常意义上的角色扮演(cosplay)指对虚拟角色或音乐人造型的完全复刻,而气志团的灵感原型显然是'洋基题材'漫画——成员们标志性的飞机头,在当今真实的洋基族中已鲜见踪影(现实中的洋基族多选择类飞机头的改良卷发,或染发/长发/光头等与普通青年无异的发型),飞机头始终是媒体虚构中'洋基族'的标配发型。事实上,绫小路的飞机头完全复刻了漫画《疾风特攻队》中武丸的发型。同理,成员们作为制服的'长ラン、短ラン、ボンタン、ドカン'(加长款学生服/改短款学生服/灯笼裤/阔腿裤)等所谓'洋基定番'学生服,在现实中也早已被西式校服浪潮吞没,沦为时代遗骸。"(《"COSPLAY艺人"气志团:通过"反时尚系"元素混搭构建媒体亲近感》收录于2003年《别册宝岛863 音乐杂志不会发表的J-POP批评29 气志团与"我们的洋基族摇滚“》)
该特辑同时指出:绫小路翔的中间名"塞洛尼阿斯"是从漫画《疾风特攻队》的登场人物天羽时贞那里搬来的(暴走族兼天才吉他手,后事故身亡);他们的歌曲《RUN★BAKURATEN★RUN》中的"獏罗天"、《湾岸夜想曲 路西法之锤'94》的“Lucifer Hummer=恶魔铁锤”意象、《国道127号线的白色闪电》歌词中"速度的那一端.....珍珠白的FX"等元素皆源自该漫画。甚至"气志团"团名本身也挪用自立原亚由美的长篇漫画《本気!(暂译:认真点!)》中的虚构组织"気志団"(详见绫小路翔自传《瞬きもせずに(一瞬间也不错过)》 2003年出版)。
绫小路翔这位千叶出生的主唱自述道:"我所就读的初中是超级张扬的洋基族不良学校,'受欢迎的前辈=洋基族'成为铁律。所以全是打扮得特别夸张的人。但大家都很有人气,被追捧的程度让我觉得‘我必须也得这么做’。““后来发现,让我真正沉迷的只有初中制服和朋克摇滚。既然现在没人穿变形学生服,那我穿上就是最靓的仔。"(2002年8月25日《Quick Japan》)。气志团通过将90年代媒体定型的洋基族美学进行千禧年式重构,成功打造出跨越次元的娱乐形态。据2005年3月《ウラBUBKA》"ワンフーの図鑑第二十七章:キッシーズ(万福图鉴第二十七章:气志团粉丝研究)"显示,其粉丝群体除传统洋基族外,还包含亚文化爱好者、还包括单纯喜欢亚文化的人、各种摇滚乐队和音乐人的女粉、南方之星合唱团狂热粉丝等等。
在媒体助推下扩散的洋基族美学命名学方面,金原克范在《名字带"子"的女孩更聪明》中指出:早期电视艺人多使用"~子"等传统艺名,而电视世代家长更倾向给孩子起无"子"名字。数据显示,受《High Teen Boogie》、横滨银蝇、绫小路翔等影响,洋基族男子典型名字"翔"自1982年首入新生儿命名前十名后持续流行,2000年登顶榜首。其变体"翔太"在1988-91、1996-97年间蝉联冠军。女生名字方面,1986年后"~子"基本退榜,唯有《魔女的条件》热播的1999年,"菜菜子"因主演松岛菜菜子而短暂回潮(《別冊歴史読本 日本の「なまえ」ベストランキング(别册历史读本 日本姓名排行榜)》新人物往来社 2001)。
这种命名趣味在当代继续发酵:《暗金丑岛君》描绘的35岁无业游民被购物中心的"儒利亞奈(juliana)"和"快斗"的洋基族辣妈们冷眼相待;白领男主听到妻子谈论私立小学时,路过的辣妈正呵斥:"海斗!别闯红灯!""勇辉!别捡垃圾脏死了!"妻子见状感叹:"公立小学会遇到什么样的孩子,这无法预测吧?这周围治安也不算好。所以我真的想让咱家阿创上私立小学……"。
2008年11月10日发行的杂志《mama nuts×小悪魔ageha》中,所谓的“Age嬢妈妈”以“新★辣妹妈妈传说开始♥”登场,其“宝贝名字排行榜TOP3”显示,女孩名字第一名是“爱(如姫爱、乃爱、风爱、理爱良、心爱等)”,第二名“梨(如梨乃、梨音、爱梨、真梨彩等)”,第三名“梦/莉“(如莉绪、莉子、莉爱、来梦、梦海等)”;男孩名字第一名“○○斗及其日语谐音字(如陆斗、真圣、海翔、悠斗、叶梦等)”,第二名“○○我及其日语谐音字(如彪夏、彪冴、来我、桜我、空河等)”,第三名“与‘空’相关的汉字(如竜空、阳和太、星空、海空、太阳等)”。“取名参考来源”包括:“1. 取名书 2. 随便! 3. た○ひよ的附录 4. 互联网 5. 我的脑子”。甚至有人表示:“玩老虎机时,老虎发光,老娘大赢了一把,所以给孩子取名‘大我’。”(23岁家庭主妇)
当然,关于 “像洋基族风格的取名”,基本上都只是作为有趣的谈资被人们调侃,还远远没有成为精细分析或冷静讨论的对象。在佐藤稔所著的《难读的名字为何增多了》(吉川弘文馆,2007 年)一书中,佐藤凭借自己作为教师在东北地区接触到各种名字的经验,一方面指出:“如果不顾可能引起的反感来说的话,这是由父母的教养,或者说是由他们所属的阶层和环境所决定的。对于传统文化没有违和感,能够享受传统的文化的保守富裕阶层,和那些不断探寻自己的立足之地,不把‘个性’这一标签刻在价值观上就不罢休的新兴势力阶层,两者之间的分化十分显著。” 但同时他也呼吁进行慎重的探讨,他表示:“即使在地方,也会出现奇怪的名字,不过仍然很难认为体现了阶层矛盾。也就是说,在给孩子起名字上,地方上会盲目跟从发达地区的时髦,富裕教养阶层虽然很排斥这种名字,但我们很难发现这些平民家长有类似的排斥/仇视上流意识。”
本章译者补注:本书上市于2009年4月,7个月后,被视为洋基族文化代表性艺人的EXILE组合,应邀在庆祝日本天皇明仁即位二十周年国民祭典上献上歌舞。日本评论家斋藤环视此事为原本受众限定于部分不良青少年的着装风格和价值观被日本大众所接受的标志性事件。 另外,森田恭通、隈研吾等人,近年开始将暴走族改装车那种华丽夸张的装饰思路用在建筑装饰设计上,代表性作品有2013年翻新的新歌舞伎座、伊势丹百货新宿总店等。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