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很不正经,很三路货色。封面更不正经,全是表情包。
其实它的本名叫《乌蝇》,是我四年前在宿舍刷牙洗漱时产生的灵感:一只苍蝇飞进我的水杯,我趁它不注意给它关起来。看着这只苍蝇最终不再挣扎,安静地接受被囚禁在水杯里的命运时,我脑子里不由得蹦出来两个字:自由。我何尝不是这只短视的苍蝇,在日复一日的循环当中沉寂?
于是乎,水煮沉浮四年多。终于选择不再沉寂。这个中篇结合了我这四年里对生活的理解,与其称它为小说,我更偏向于称它为哲学思想的大杂烩。
邓晓芒先生作为哲学家、批评家,非常犀利地指出当代新儒家存在的问题:没有充分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哲学的一些优势和成果,如对理性的重视,对自由的追求,对历史的关注,对科学的尊重等等。划重点,在邓晓芒的书当中对于自由的反思不止一次地出现。
在这里需要插一句题外话:即儒家。儒家从五四运动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一直都是被批判的对象。被诟病最多的就是:“君臣之道”、“大一统”、“帝王”、“正统”思想会控制人民。到了当代,对于儒家的批判反而成了独特的zzzq,几乎没有不骂老孔的。这里我要引用齐泽克在采访当中引用周恩来说的话:“现在定性,为时尚早。”
视频来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aY4ekE4t/?vd_source=ec64c2eea68c23577f3ccb1c79c3f1b8】
历史的存在是无可辩驳的。万里长城,阿房宫,灵渠,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由血肉浇筑的奇迹才建立起我们对于“中国人”文化身份的认同。但人对于历史的解释却是灵活的。
叠甲,过。回到正题。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新儒家很少论及自由和爱,更多的谈论的是家国情怀,对于男女之爱的话题则是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这种道德层面的缺失带来的是什么呢? 世风日下,混乱的性关系和狂欢的人群屡见不鲜。
哥们也是常年潜水党,有一条QQ聊天记录转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具体内容黑哥哥说我们中国人比神父还虔诚,没对象,也不约炮。这让我联想到的是极端的炫压抑。
当然会有人说,这是个体偏差,不能以偏概全。OK,那我们以实际数据出发。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男性人口占51.24%,女性人口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基本持平。 换算下来,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
从数据角度来看,除非从政策层面出台女性可以多夫制,不然很难解决这三千万无处安放的性X的男性。可在讲人权的时代,多夫制大概率是要被溺死在襁褓里的。
这条路如果行不通,那该怎么做呢?细心的、云LOL的朋友就可以发现,LOL相关的视频当中的斐济杯广告正在以病毒的形式迅速蔓延。成人用品这个东西,放在二十年前是无法被大众所接受的,可为什么现在却能够堂而皇之地成为一个视频的广告被广泛传播呢?(多亏了现代工业和柔X猫娘,我们有救了!
一个现象的形成,往往有诸多原因。上面举出的例子也不过是我充满偏见之词。以我这充满偏见之见,炫压抑的背后,是千百万人对于爱和自由的迷惘。
为什么我们总颂扬母爱伟大?对于男女情爱的学习应该交给教育机构执行吗?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习惯为爱、性赋予价值属性的?之后会单出一节简单谈一谈爱的过去和现在,题目我都想好了。就叫 概观历史:中西方自由和爱的系谱
针对于上面的论考,我要提前、旗帜鲜明地指出一点:中国人和西方人有着本质的不同(本子人介乎于中间,暂且不评)。我们不能依靠西方人的理论去建立我们的爱情观,价值观。而是应该发展出一套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爱情观、自由观,并且自洽,形成一套所谓的普世价值去影响外国人。
姑且算是一个大纲。这是我在创作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部分,我也不得不承认这几个人更多的是在服务于思想,而不是故事。总之先简单的介绍出场人物:
父亲徐锦欢是个作家。和他唱对台戏的大A姑且也算作是徐的分身。在他身上你可以看到很多西方理论当中的影子,诸如“自我意识”,“生命伦理”这类,他在设定上就是一味照搬西方思想、全面西化的书生,只要是西方的东西就跪舔。
母亲章岑则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半老徐娘,朴素实用主义信教・徒,想法单纯的实“干”家,哪里漏了补哪里。她在职业设定和人物光环上显得很矛盾,这也是我着重笔墨描绘的。
徐怀桑,要高考,忙的要噶了。作为上述两者结合的产物,你可以看到她身上杂揉了很多特质。第三章的幻象中你可以看到福柯的圆形监狱和佛教生死轮的结合,第五章的幻象中当中你可以看到氰化欢乐秀里的本神的桥段,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仁爱”、萨特的“他人即地狱”和鲍曼的“消费伦理”的结合。
章母通篇我没有给太多笔墨,这么看来章母有可能不重要,但章母不重要是不太可能的。
爹妈富过,所以很难把控财富的流失。花钱的大手大脚外加上怀桑所就读的贵族高中,导致了连月的入不敷出,家里快熬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家庭会议就开起来了(详见第四章)。母亲一直在打野补经济,结果父亲却商量着偷她家(弑祖母骗保)。但父亲说的话也确实有诱惑力,打归打,骂归骂,真到谈钱的时候没办法开玩笑。
怀桑作为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家庭成员,承受不住如此大的压力,外加上深秋天气转冷,重感冒了。高烧下的胡言乱语却被父亲徐当成了金科玉律,顺理成章地让父亲突破了婚姻的限制,走向出轨。
当然,父亲徐的出轨理由我铺垫的很不充分,如果走马观花地读下来会发现,第二章我留白了父亲徐和张莎雅的对话和寒暄。我其实也想丰富他俩的关系,但碍于要和现实对线,只能暂且搁置。
从尾声来看,祖母是在推搡过程中意外身亡,良心过意不去的母亲绷不住了,疯了。开始幻想从前有座山 山里有座庙 庙里有个疯和尚。。。而父亲到底跟外遇跑没跑其实到最后也没说,就剩怀桑光杆司令,结果这小妮子自己还就生出花来了,分别继承了爹妈的一部分财产。
里线解读的角度就可以很多,我先从宗教学层面来解释。
就如第一章开头所叙说的那样:你母亲中邪了!什么风水不对啊,摆放位置不对啊,很邪乎。这里我确实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以及线上和几位宗相关人士访谈。碍于一些原因,我只能透露一点:章岑和章母所信仰的佛教派系和本地不同,可以通过焚香、念的经文等蛛丝马迹当中,找出来到底是什么教派。
也就是说,章岑无心间藏起的符箓导致了家里迎来血光之灾。这解释起来看上去很牵强,而且会导致整个故事走向光怪离奇,这是我所不喜的。另外一种解读就比较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精神疾患。
章母 章岑 怀桑三人都是女性,这是一脉相承下来的精神疾患。比如说谵妄,又比如说精神分裂。我在小说也当中多次提到三人会有出神的症状。精神障碍导致她们无法很好地融入到当地社会,也无法构建起和谐的母女关系(没有范例)。因为通常情况下,人若是一直处在共同体当中,会自觉地通过共同体下的规则以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达成一种平衡。但若是被共同体排斥出去,她们就没办法实时的修正自己的行为,导致一错再错,最终酿成大错。
共同体狭义的讲可以是村头讲闲话的大娘们,广义的讲可以是QQ群,微信群。总而言之就是人群,她们远离了人群。
这里需要岔一句题外话。即,精神异常也好,认知障碍也罢,这些病症是无论哪个时代都有的,无非是现代精神医学发展迅猛,将诊断的门槛降低和范围扩大了。他们都可以被统称为障碍者(现代汉语中的残疾人,我一直认为残疾人这个词需要修改,贬义性太强)。最早记录在案的比如说古罗马和希腊时期的对待障碍者的法典:杀婴保种政策,即出生就带点残疾的小孩可以直接扔。
到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有认知障碍的人群在其生活的社会共同体当中也多为取笑、同情、感叹、慈悲的对象。如果不理解什么是认知障碍,我若是配了下图,大概就理解了。
回到当代社会,我们将这些病症命名,外加上资本的推动,导致当代人特别在乎自己有没有精神上的问题。甚至于攀比成风,我有病!我比你更有病!要比谁更精神病,定要分出胜负。颇有一种给自己身上养蛊,比谁的蛊更牛逼的质感。
我举个例子。现在各大APP里流行的ADHD(多动症)治疗啊,测试什么玩意的,就属于比较典型的资本造神,成人会有多动症不置可否,但大概率是童年时期就一直有症状。换句话说,ADHD属于发展障碍,在孩童时期(7岁—12岁)较为多见。
再次叠甲。命名病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科学的手段,它帮助我们搭建起精神医学的殿堂,只是被滥用了。
姑且是写这么多了,要和生活对线去了。之后空下来会详细的去解释每一个章节,诸位看客若是喜欢,点个小红心,秋梨膏。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