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能推荐一本罗伯特·海因莱因的小说的话,那么就一定是《异乡异客(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这是一本色情小说,大概。
《异乡异客》的故事流程很简单:一个在火星上出生的地球人,被火星人养大,并在成年时被“救”回了地球。
这个“火星来客”,这个名叫迈克尔·史密斯的人在回到地球的那一刻,是一个看起来像人的火星人。对于他来说,地球是异乡,而自己显然只是客人。就这样,听起来就很直接。
《异乡异客》发表于1961年,它是“黄金时代科幻三巨头”海因莱因最富盛名的小说——你可以说它是黄金时代中最“黄金时代”的作品之一。
《异乡异客》有着极其鲜明的属于那个时代的特色:和几乎所有的黄金时代经典一样,它是一部非常非常典型的创意驱动型小说,故事冲突也非常集中,叙事手法一板一眼,质朴而充实。
它的创意的核心精炼得可怕,一句话就可以说的明明白白:一位陌生人,来到一篇陌生的大地上。
而就从这个点子出发,海因莱因写出了一本洞察人类文明的作品。
《异乡异客》有两个相互呼应的线索,他们共同支撑起了《异乡异客》的整个故事:
一方面,海因莱因在书中提出了一种虚拟的条款,名为《拉金裁决》的法律——在这个法律的支持下,作为唯一的在火星上出生的地球人,迈克尔拥有整个火星。这是巨大的现实利益,因此各方势力围绕着火星来客迈克尔·史密斯的物质纠葛就成为了《异乡异客》整个故事的明线,是一个效果极其明显的叙事驱动力,它可以作为最关键的剧情放在前台来,这时它就是“世俗的”精彩故事,也可以化作不停推进的社会背景,让整个小说读起来完整而流畅;
这种世俗感在小说中反映为对司法解释、行政系统、教会世俗事务和享乐主义的解构,呈现出一种欧·亨利式的幽默感,读起来很过瘾。
「朱巴尔,你的意思是说我不该批评政府吗?」
「哦不。牛蝇是必要的。不过,在把原来的无赖轰下台之前,最好先看看新的无赖是什么样。民主是个可怜巴巴的系统,唯一的优点就是它比其他任何系统都好上七倍。而它最大的坏处嘛,就是领导者正好反映选民的模样,不多也不少——也就是说程度很低。但你又能期待些什么呢?所以,看看道格拉斯,好好想想,他无知、愚蠢、自私,正像他的美国同胞,但却比平均水平还高上那么一两个档次。这以后,再看看等他垮台之后下一个上台的那个人。」
《异乡异客》的另一条线是迈克作为一个火星人如何认识人类——也就是认识自己。这是《异乡异客》的一条暗线,也是《异乡异客》最精彩和伟大之处。作为一个科幻作品,它通过对迈克学习过程的叙述,从侧面描绘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火星文明,其思路之张扬令人不敢相信:这里的火星人并不像太空歌剧小说那样仅仅是“太空中的外国人”那样简单,它们所拥有的一切都与人类文明截然不同。这种差异被海因莱因以一种出奇自洽(但谈不上科学和符合逻辑)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借着火星来客迈克·史密斯的经历与人类文明的特点形成极其鲜明的对立,带来了一种颠覆式的阅读体验。
「朱巴尔,我没灵悟……『问题』在哪儿?我很抱歉。」
「呃?我没灵悟你的回答。」
迈克有些迟疑,「我试着说。但词语……词语不……对。不是『放』。不是『创造』。是当下。现在的世界,过去的世界,将来的世界,都是当下。」
在这些部分中,海因莱因以一种激进得令人咋舌的态度去剖析宗教、伦理、道德和哲学,用一种匪夷所思的角度重构各种形而上的概念,包括轮回、永生、得救、牺牲...等等等等。
这两条线被书中的一个主要一个人物以一种极尽巧妙的形式连结在一起。时至今日,《异乡异客》中的这位名为朱巴尔·哈肖的无政府主义者、虚无主义者、医生、学者和律师,依然是我心目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之一。
海因莱因小说的人物塑造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故事中总会出现一位“父亲”式的人物——老道、博学、幽默、坚定、干练而可靠。这可能是海因莱因自己在小说中的投影,以后我们可以展开来聊这件事。
《异乡异客》中的朱巴尔·哈肖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小说中,他是一个完美的长者,“不仅头戴法学硕士、医学博士、理学博士三顶大帽,更是美食家、奢侈享乐大师、超级畅销书作家和新悲观主义哲学家”。他博学、愤世嫉俗、口齿伶俐、幽默而睿智,脾气暴躁,温柔体贴,好色,又风度翩翩——他既完美得惊人,又世俗得可怕。
“哈肖正在努力工作。他的大部分官能忙于欣赏漂亮女孩儿在阳光下弄水嬉戏;但大脑中一个密闭、隔音的部门却在构思作品。按照哈肖的说法,写作时要将丘脑并联到性腺上,同时完全断开与大脑的连接。他平时的写作习惯还真给这一理论增加了不少可信度。”
——我试过,不是那么好用。
朱巴尔·哈肖的存在为整个《异乡异客》带来了一种宛若伊甸园般美好的童话氛围:他的宅邸奢华而宁静,他有三个貌美的女性助理,与他的关系超越了情妇、助手和家人——
“...一面注视着三个秘书在池中嬉戏。她们个个美得惊人,同时又都特别称职。在哈肖看来,要实现「最少行动原则」,无疑得把实用性与美感完美地结合起来。”
“朵卡丝有一头深色头发,安妮的是金色,而米丽安则是红发;三人的体型依次从甜美可人的纤瘦直到赏心悦目的丰盈。最小的一个和最大的年龄差了十五岁之多,但若单看外表,实在很难判断究竟谁更年长。”
然而饭菜却不对哈肖的胃口。他抱怨刀太钝,肉太硬,又指责米丽安拿剩菜剩饭应付他。大家全都只当没听见,只有吉尔颇为米丽安感到难堪。就在这时,安妮放下叉子,说:「他刚刚提到了他母亲的厨艺。」
朵卡丝点点头,「他又开始拿自个儿当老板了。」
「这样已经多久了?」
「大概十天。」
「太久了。」安妮朝朵卡丝和米丽安递个眼色,三人一起站起来。杜克自顾自地继续吃东西。
哈肖急忙央求:「姑娘们,吃饭的时候别!等到——」她们径直朝他走去;一台机器赶紧让路。安妮抓起他的双脚,两个共犯一人一只胳膊,玻璃门滑开了,高声抗议的哈肖被抬了出去。
抗议化作水花飞溅的声响。
他本人既是一个安于享乐的老人,又是一个博学的智者,同时还是一位心狠手辣的律师(所以你也可以把老朱巴尔称为“一位战士”)。
这个人物能完美地协调上一个段落所说的“两条伏线”。一方面他是归隐田园的社会精英,一旦决定给政府找点麻烦,他用自己的律师身份和政治头脑在政客和商人之间辗转腾挪拳打脚踢,看得分外过瘾,另一方面,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的那种天然的虚无主义和愤世嫉俗的世界观,让他和火星来客迈克尔的对谈很有喜剧效果,同时也份外深刻。
但迈克仍旧等待着。朱巴尔问:「有什么心事吗,孩子?」
「关于我在那个天杀的叽叽呱呱盒子里看到的东西。你说『不过待会儿过来跟我谈谈』。」
「哦。」哈肖想起了弗斯特教的节目,不禁牙疼似的缩了一下,「没错,但别管那东西叫『天杀的叽叽呱呱盒子』。那是个立体影像接收器。」
迈克一脸迷惑,「那不是个天杀的叽叽呱呱盒子?我听错了你的话?」
「它的确是个天杀的叽叽呱呱盒子。但你必须叫它立体影像接收器。」
「我会叫它『立体影像接收器』的。为什么,朱巴尔?我不灵悟。」
哈肖长叹一声,类似的梯子他已经爬过好多遍了。跟史密斯的任何对话都会翻出某些无法用逻辑解释的人类行为,想解释它们完全是无休无止地浪费时间。「我自己也不灵悟,迈克,」他承认道,「不过吉尔希望你这么叫它。」
这是一个完美到完全不真实的人物,可他在小说中作为火星上的地球人迈克尔·史密斯的老师和庇护者却那么合适——在《异乡异客》出人意料的设定和故事里,正是这样一位完美至极的“地球人”,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两个星球不同文明的碰撞。
在全书中,朱巴尔·哈肖是惟一一个不学习火星语依然能尝试理解迈克尔·史密斯的人物,借他的双眼,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整个小说想要传达的东西,朱巴尔·哈肖在《异乡异客》中,是连结“火星文明视角”与“地球文明视角”的桥梁——因为他既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地球人,又愿意否定人类文明的这一切;他既博学多才,又有着完全开放的心态,他是小说中那个最适合理解火星来客的人,而海因莱因毫不阻拦地让他这样做了。
「不,不!朱巴尔,还要我画张图帮你理解吗?我就是受不了群交。差点儿连早饭都吐出来了。」卡克斯顿扭了捏身子,「要是有人在你的起居室里像群笼子里的猴子那么干,你会有什么感觉?」
朱巴尔十指交叉,「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本;那不是我的起居室。你走进一个人的家里,你就要接受他家的规矩。这才是文明的行为方式,放之四海而皆准。」
「你不觉得他们的行为让人厌恶吗?」
「啊,你又提出另一个问题来了。大庭广众之下展示情欲让我讨厌,可这仅仅反映了人家在我幼年时灌输给我的准则。人类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和我的品位不同;群交的历史可长着呢。不过,『厌恶』?我亲爱的先生,只有那些触犯了我的伦理道德的事情才让我厌恶。」
朱巴尔·哈肖人物形象的魅力和他在整个故事走向中的特殊地位,为《异乡异客》这本创意诡谲、本应玄虚难啃的小说赋予了极高的易读性。《异乡异客》是一本读起来无比轻松和快乐的长篇小说——只要你捱过那个平淡生涩的第一章,捱到朱巴尔·哈肖登场的那一刻,整个故事读起来立刻焕然一新。
「题目:」朱巴尔开始口述,「《女孩跟男孩没什么不同,只不过更像男孩》。...
《异乡异客》中有些东西读起来很扯,扯得不像是能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东西。比如神迹、比如超能力、比如宗教体验。
但在《异乡异客》中它们是自洽的。海因莱因用了一样东西让他们自洽,这就是语言:火星语。
你可能第一次接触“语言塑造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甚至赋予他/她新的能力”这个点子是在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降临》里,不过在《异乡异客》中,海因莱因也使用了这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你能读到迈克尔·史密斯拥有匪夷所思的能力,海因莱因在小说中解释说,这是因为迈克尔懂得火星语,而且真正地领悟它——而火星语带来的宇宙观允许他拥有那些在地球人眼中看来匪夷所思的超能力,比如悬浮、比如塑形、比如预知、比如千里传音,等等等等。小说中的解释是合理的——虽然不是那么符合逻辑,但在这个故事中绝对是说得通的。
不只是说得通,而且很有意义——事实上,虽然“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并不合理,但语言所能承载的力量在《异乡异客》中,是维系整个故事逻辑稳定的重要元素,是整个故事在理念上起飞的那块“跳板”。
因为语言的可传播性,你可以认为这种能力是可以学习的——对此我就不能说太多了,《异乡异客》后半段的故事,让我被这本小说想要传达的意象吓住了。
「没错,我的确认为这些人——整个巢,不止是我们的孩子——所做的是道德的。我还没检查过细节,但是——没错,我认为这一切都是道德的。狂欢、毫不羞怯的性交、共同生活和无政府主义,一切。」
我可以非常直截了当地说,在经过了枯燥平缓的开头、惊心动魄精彩纷呈的中段之后,《异乡异客》的后半段可以被形容为:
每一次重读《异乡异客》,除了为其中的理念所震撼以外,我每次都忍不住对小说里那直白的性理念描感到诧异。即使没有直接的性爱情节,这小说读起来也依然...色情到露骨的程度。
“「我的也一样蠢——但我不会让它来主宰我的脑子。迈克试图设计一种完美的道德,而且他知道必须首先抛弃当前的性法则,从头来过。我欣赏他的主意,为他击节叫好。大多数哲学家都没这份胆量;他们一口吞下当代道德的基础:一夫一妻制、家庭结构、禁欲、身体禁忌、对性交的传统限制,等等等等,然后在细节上纠缠不清……就连女人袒露胸部是否有碍观瞻都拿来当回事说!”
这本书被称作是“嬉皮士圣经”。事实上只有在你读到最后一章才能理解为什么《异乡异客》真的是嬉皮士圣经。
你能在这里读到美国那场运动中的一切精神。对道德的破坏、对禁忌的藐视、对纯粹的生活状态的回归、对性自由的执着、博爱、无政府主义等等等等...
在2017年的文化冲击。这种冲击一部分来自于科幻作品本身严丝合缝的逻辑推演,另一部分来自于那个年代,来自垮掉的那一代,来自那个时候由内而外的叛逆精神。
「我们的法则说,『不可觊觎邻人的妻子』。结果呢?不情不愿的贞洁,还有通奸、忌妒、怨恨、殴打,有时甚至是谋杀;支离破碎的家庭、心灵扭曲的孩子——还有鬼鬼祟祟的调情,让男人和女人同样受辱蒙羞。这条戒律真被人遵守过吗?要是一个男人拿他的《圣经》起誓说,自己从没觊觎过邻人的妻子,因为律法禁止人们这样做,我只能怀疑他要么是自欺欺人,要么是性低能。任何男人,只要他有本事造出孩子来,就一定觊觎过许许多多的女人,无论他有没有行动过。
「而现在,迈克跑出来说:『没必要觊觎我的妻子……去爱她吧!她的爱没有止境,我们将会获得一切——而且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只除了恐惧、仇恨、妒忌和负罪感。』这样的主张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据我所知,只有开化之前的爱斯基摩人才有这种纯真——而那时候他们几乎完全与世隔绝,自己也算得上是『火星来客』呢。但我们把自己的一套『美德』带给了他们,于是现在他们也有了贞洁和通奸,跟咱们一样了。本,他们得到了些什么?」
海因莱因在这本小说中对宗教的解读激进至极。直到现在,《异乡异客》的中的各种强烈的宗教意象,和对传统宗教理念和道德伦理近乎亵渎的处理都让我印象深刻。
迈克得意地指着朱巴尔,「你是上帝!」
朱巴尔抬起一只手,啪一声拍在脸上,「哦,耶稣基督——我都干了些什么啊?听着,迈克,放松些!你没理解我的意思。对不起。非常抱歉!忘了我的话,咱们另找一天,从头再来。不过——」
「你是上帝,」迈克庄重地重复道,「凡灵悟者,是上帝。安妮是上帝。我是上帝。快乐的青草是上帝。吉尔总美丽地灵悟。吉尔是上帝。所有的塑造、制作、创造加在一起——」他用火星语叽哩咕噜地说了些什么,然后微笑起来。
我永远都不可能知道海因莱因到底是抱着怎样的态度来创作这本小说:他把人类文明整个连根拔起,唾弃它承载的一切,又带着鲜明的黄金时代科幻作家的特质,饱含深情地赞美人类本身,强调这个种族身上的无限可能。无论如何,这本书都是他最富争议的作品,甚至超过了《星传伞兵》。
从初三的假期偶然间在书市上购得一本正版的《异乡异客》开始到现在,我翻来覆去地把它读了好几遍,在打字的这一刻已经颇为陈旧的这一本还摆在我的腿上。每一次阅读,它都能给我带来全新的感悟。有那么几年我变得很讨厌它,再后来又改变了我的看法,无论怎样,我热爱这本小说,它对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有我饥渴地吸取的知识和理念,也有我完全排斥的思想。在我看来这是海因莱因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
我总是能被这本书那持续着的“异乡人”的视角所吸引:在这本书里,地球、火星、整个宇宙、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一切都被一种陌生的视角审视着,每一次我读到迈克“灵悟”人类的桥段,每次我读到朱巴尔·哈肖面对雕塑《欧米哀尔》落泪,每次看到不同的人被迈克的理念吸引和改变的时候,我都能重新获得那种独特的视角,在那短短地一瞬成为“陌生的大地上的一位陌生人”,对这整个文明饶有兴趣地一瞥。
它读起来像个童话、像个寓言、像福音书、像一场梦境、像一部哑剧、像一段疯言疯语、像——冯内古特怎么夸它来着——像一场狂欢。不管你喜不喜欢,阅读《异乡异客》的感觉就像是被卷入一场盛大的游行,不管你最终是骂骂咧咧地从人群中挤出来,还是同样沉醉其中被裹挟着不知往何处去,它总能给你冲击,每一次都不一样。
*头图来自Iron Maiden同名专辑《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评论区
共 57 条评论热门最新